檢視 如何降低老師與學生的不對稱性 的原始碼
←
如何降低老師與學生的不對稱性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新典範]] ===一、兩種不同的教育典範=== {{:兩種不同的教育典範}} ===二、怎麼做?=== ====(一)重新定義學習與教育==== #學習=增量×有用×學習主體性(個體我+團體我) #教育是學習中的一個子集合:學習中能夠「由一個人或一群人幫助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學習」的活動。<br/>所以「『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助人活動』」。 對「'''增量'''」的說明: #增加讀懂世界的能力 #有助充實生活內涵 #推進對生涯的反思與探索 #增進公民素養 #開拓生命的潛能 #其他 對「'''有用'''」的說明: :一定要由學習者賦予意義與價值,旁人說的不算。但學習者不一定當下就能準確的清楚其作用,學習者可能在稍後的人生階段,其作用才漸漸明朗。 對「'''學習主體性'''」(個體我+團體我)的說明: :學習者本身對於學習活動以及學習活動的治理,有一定程度的決定權,使學習活動是以他的福祉為中心展開的。 '''偽教育''': :雖然有增量,甚至有時增量還蠻明顯的,但這些增量對學習者本身沒有意義,學習者通常不會使用這些增量來改善自己的人生。 '''反教育''': :直接斵傷學習者的主體性,而常常是打著為學習者好的名義,但往往剝奪學習者本身對意義與價值感受與認定權利。 上述的框架還有很多'''待發展之處''': #學習者主體是漸次成長的,承擔能力也由小而大。嬰兒便與成人不同,不同階段主體性如何對待。 #人類的內在結構採「拮抗性設計」,所以主體天生帶有「矛盾性」。主體內在矛盾的統一與整合,歷程非常複雜。 #團體我包含許多層次:如家庭、團伙、社群、社會、人類…,不同尺度下的團體我各有所欲,個體我夾在中央要如何權衡? #學習主體–我,是自變數同時也是因變數,具有可塑性。教育對其影響的倫理界限為何? 這些問題不可能在這一次的交流中處理,只能記下,往後投入更多的資源再來探討。不過上述的框架,已經可以用來對很多關於教育本質的混淆與爭論提供一個解答的方向了。 ====(二)提倡並實踐「終身自主學習的人生觀」==== #世界就個大型的教練場,人就是來學習的。學習是本能與本份,不是為了什麼功利的目的。因學習得到的好處是附帶的。 #不管自己位置多資深,終身都不斷組課,組織群學,培力自己。 ====(三)對抗知識與技能的高速折舊與深度偽造==== #群學×私有雲 #建構新的「學習信用」體系,很快「可信的」會變成一種很高的價值:一塊磚一塊磚去叠。 <!--===三、推動社大 2.0=== 跨社大組成「社大2.0研創小組」,大家祝福他們,但不要在現有機構內部,承受過去的包袱。 強化元素: #群學 #組課 #無界學習 #深度學習 #自我培力 #當代適應 #典藏與認證 #拉高學習者的高度(用自主學習) #降低師生之間的不對稱性--> <!--===四、讓社區大學變成一種「學習公社」===-->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兩種不同的教育典範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如何降低老師與學生的不對稱性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