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國/高中學生學習現況調查分享: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學習夥伴需求
島島阿學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16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跨校選修]][[分類:學習需求調查]]
 
[[分類:跨校選修]][[分類:學習需求調查]]
 
==島島阿學==
 
==島島阿學==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聯盟/島島.PNG' width=250 height=200 /></div>
 
每個人都是一座擁有豐富資源的島,透過互助共學,成為一片獨立又連結的群島。
 
每個人都是一座擁有豐富資源的島,透過互助共學,成為一片獨立又連結的群島。
  
第 8 行: 第 9 行:
 
*小許  共同創辦人
 
*小許  共同創辦人
 
*糖糖 - Sucre UIUX Designer
 
*糖糖 - Sucre UIUX Designer
 +
 
==開啟訪談的契機==
 
==開啟訪談的契機==
  
第 75 行: 第 77 行:
 
*#「自學森友會」,參加社團的目的是認識不同的自學生 ———  高二,個人自學
 
*#「自學森友會」,參加社團的目的是認識不同的自學生 ———  高二,個人自學
 
*#有參加過一場自學生辦的小聚會,自學生自己辦的,台南高雄的自學生聚會 ——— 19歲高三,個人自學
 
*#有參加過一場自學生辦的小聚會,自學生自己辦的,台南高雄的自學生聚會 ——— 19歲高三,個人自學
我覺得有同儕一起的話,會比較有動力,會知道其他人也在學習,就會覺得我也要跟別人一樣學習這些基礎的知識,可能是一起找家教或是一起約出來讀書。——— 高一16歲,個人自學
+
*#我覺得有同儕一起的話,會比較有動力,會知道其他人也在學習,就會覺得我也要跟別人一樣學習這些基礎的知識,可能是一起找家教或是一起約出來讀書。——— 高一16歲,個人自學
 
*自己舉辦活動
 
*自己舉辦活動
 
*#創了一個社團,一開始只是用設計思考為主軸,開始有夥伴加入,剛好他們都要開始逐漸踏入自學行列 ——— 高一升高二,個人自學
 
*#創了一個社團,一開始只是用設計思考為主軸,開始有夥伴加入,剛好他們都要開始逐漸踏入自學行列 ——— 高一升高二,個人自學
 
*#自己創立「學習者向前走」 ——— 高二,個人自學
 
*#自己創立「學習者向前走」 ——— 高二,個人自學
 +
 +
===學習方向===
 +
*非常明確自身方向,只需該領域專業的人指點
 +
*#重視感受性的東西,同時又很喜歡思考,思考比較像從小就有的習慣,從小就習慣有感覺就會挖掘然後分析,這種經驗本身就很符合哲學和文學。小時候對故事、電視、電影很有感覺,只要很有感覺就會思考很久。這些東西都脫離不了人與人相處,人在面對世界的感受,這些東西在自然科學比較少,所以蠻先天的就對數理比較沒興趣。 ——— 高二,個人自學
 +
*#打內在動機,文學是因為小時候蠻喜歡看書、寫東西,國中的時候被老師啟發許多。教育是因為高中剛開始不太適應,所以會開始反思,也上網找相關資料,所以知道自學是因為上學好日子,搜尋自學找到上學好日子。 ——— 高二,個人自學
 +
*仍在探索,同時不斷質疑目前方向,會焦慮
 +
*#金工跟雷切應該不會是我的熱情,但他會是我要培養的職業,現在覺得困難的是找到興趣很難,尤其是身邊友人國小就已經開始鑽研興趣,會焦慮這件事  ——— 高二,個人自學
 +
*#因為不到自己學日文的原因,因為要去讀書嗎?還是要去日本幹嘛?未來要怎麼用?現在比較迷惘的感覺是因為語言不碰就會忘,所以就持續做,但不知道為什麼要做。語言是不練習就會持續退步的,有種感覺是「未來要怎麼辦?怕失去他?但也沒有很想要他?」 ——— 高二,團體
 +
 +
===學習記錄的習慣===
 +
*不紀錄或很少紀錄的人較多,雖然知道紀錄很重要
 +
*會找各種工具不斷紀錄
 +
*小故事
 +
*#用 Notion 做學習的架構與心得紀錄 ——— 高二,個人自學
 +
*#寫日記,IG 小帳限時動態,並且設成精選 ——— 高二,個人自學
 +
*#會稍微拍照一下,不會特別做紀錄 ——— 高二,個人自學
 +
*#聽講座寫筆記,每次寫筆記都會分類,活頁本也可以拿來分類,會自己用書籤整理 ——— 高二,個人自學
 +
*#關於紀錄的部分,其實自己會常常忘記,有些東西剛學的時候還沒有出現結論。偶爾出現結論的瞬間,也沒有特別紀錄的習慣,非常偶爾才會。——— 高三,機構
 +
 +
===尋找資源===
 +
*方法:先問周邊人脈(家長、朋友、認識的老師)→網路(google、YT、IG、FB、LINE)
 +
*資源形式:影片為優先選擇,也會習慣找該領域的課程及老師
 +
*困難:找不到合適的、資源太多看得很痛苦、認識的人不多資源有限、沒有錢買資源
 +
*小故事
 +
*#以心理學為例,這一年才比較開始接觸,會先跟朋友討論,並且獲得資訊;老師會推薦書,並且從書的封面去找到其他書的推薦。 ——— 高二,自學
 +
*#先看身邊有沒有資源,朋友的媽媽等等,再上網 Google 搜尋,如果要找某個知識,我會直接去 Youtube ,因為自己比較喜歡用影片學習,像是數學自然等。——— 高三,團體
 +
*#如果有 APP 就會先用 APP,因為覺得比較完整 ——— 高二,個人自學
 +
 +
===升學的困境===
 +
*多數有讀大學需求:對大學有嚮往,認為有更大量的人際互動機會、有專業知識、資源多、能獲得學歷
 +
*擔心無法順利升學:怕無法上特殊選才,因此學學科,但學習方式與內容並不適合自己
 +
*缺乏尋找升學資源的管道:以實驗教育角度出發的升學引導者與平台較少、學長姐真實的分享
 +
*小故事
 +
*#硬要說的話,在升學這塊比較迷惘,覺得自己像外人 ——— 高三,個人自學
 +
*#比較大的困難是要升高三,要考學測,但覺得自己累積的資歷不足以做特殊選才,現在比較大的困難是兼顧考試以及自學的東西(要交成果報告) ——— 高二,個人自學
 +
*#希望聽學長學姊的分享,取代入學專攻補習班——— 高二,個人自學
 +
*#今年選擇指考,因為明年就開始 108 課綱,就沒有學習歷程,所以就一定要今年上大學。 ——— 19歲高三,個人自學
 +
 +
===情緒上的壓力===
 +
*會有與他人比較的壓力:自我與他人期待
 +
*自學時間安排規劃的壓力
 +
*沒有按規劃進行學習的焦慮
 +
*人際關係上的壓力:感情、家人
 +
*小故事
 +
*#會因為別人的耀眼,感到有壓力,會希望自己有能力才可以跟別人有後續的交流 ——— 高二,個人自學
 +
*#焦慮一定有啊,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寫什麼進去的時候,真的會很煩,我四月要交自學計畫書的時候,二下的計畫書,發生了一些小烏龍,去年十二月我以為我申請的是一年的,打電話確認也是,但是後來發現當初只申請了半年,所以我最後半個學年度是空掉了,我那時候超級的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想說再申請就對了。 ——— 17歲,個人自學
 +
*#我後來就跟自己說就放心做自己做想做的是,因為現在網路上有很多成功自學生的案例,會讓我焦慮,我最後就跟自己說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害怕 ——— 16歲升高二,個人自學
 +
*#國二開始自學,剛開始自學的時候,國一不是很正式的自學,沒有申請但是沒有去學校,因為心理上會焦慮,所以沒有去學校,剛開始都只有念學科,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但我一直知道自己對心理學有興趣,可是看一看資料又覺得有心理壓力——— 16歲高一,個人自學
  
 
==受訪者的回饋==
 
==受訪者的回饋==
 +
*問的問題給我很多機會去想這些沒有想過的,訪問的感覺是蠻不錯。
 +
*可以透過訪談思考我沒有想過的東西,像我剛剛才講到書跟線上的學習方式的差異。
 +
 
==島島阿學在訪談的發現==
 
==島島阿學在訪談的發現==
 +
#訪談用語要貼近受訪者的習慣
 +
#*例如提到「學習場域」「學習資源」時,大部分的國高中生,無法判斷這兩個詞彙提到的是哪些資訊
 +
#*國中生與高中生,對於詞彙的認知也有很大的落差,例如:「自學的課程安排」可以改成,你一週的學習時間怎麼安排、一天的課表怎麼安排?
 +
*國中與高中的訪談題目<br/>發現國中生與高中生的心理成熟度有明顯的落差,所以題目需要另外設計,例如:「你喜歡這樣的活動/組織嗎?這些組織對你的意義是什麼?社交的期待還是學習的期待?」應該要改成「參與這個活動的收穫是什麼?」
 +
*受訪者的回答
 +
*#有觀察到,受訪者會想要表達自己好的一面。導致無法問到最真實的答案。
 +
*#有部分的受訪者難以針對問題回答,所以同一個問題要反覆以不同的方式多次推敲。
 +
*:受訪者有分成幾種
 +
*:*條列型:會回答問題,會條列,但故事比較少,要追問
 +
*:*故事型:回答超發散,想到什麼說什麼,訪問者要抓中心
 +
*:*隱藏型:回答一個理想的自己
 +
*訪談偏誤
 +
*:在訪談數個人物的時候,會發現有些訪問者問到某些與心中共鳴的議題時,他會以爲全部的受訪者也在意這件事情,但其實只有一到兩個受訪者提到
 +
*:例如:咖啡廳,調查學習會到哪些場域,有兩三位提到咖啡廳,加上訪談者會因為自己也很有興趣,就會以為很多學生都有提到。
 +
 
==結語==
 
==結語==
 +
#機構/團體跟個人自學的經歷差異很大<br/>因為機構有相對完整的課程安排,個人自學是需要自主安排。
 +
#國中與高中生的落差<br/>國中生比較自由自在,高中生比較多對未來的焦慮
 +
#在訪談時是很自在有安全感的,發現有陪伴者、引導者的需求
 +
#在訪談中看見面對生命困境的不同解法,類心理諮家庭<br/>看見很多與自己生命歷程相似的孩子,但他們選擇更不一樣的解法,有種坐時光機的感覺,與過去的自我和解
 +
#透過訪談更了解自主學習的定義<br/>從來沒接觸過實驗教育的我,透過訪談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是自主學習者
 +
#透過訪談學習到很多新工具與學習技巧,也發現彼此的學習經驗有蠻多相同的地方。<br/>沒想過可以使用IG做紀錄!!!
 +
#大多數的學生對於學習自律是有自我覺察的,會有自己的相對應的方式。

2021年9月14日 (二) 12:13的最新修訂版本

島島阿學

每個人都是一座擁有豐富資源的島,透過互助共學,成為一片獨立又連結的群島。

島島阿學由一群學生、老師、家長共創,期盼以集體智慧,打造沒有天花板的學習環境,一個以自主學習為主的民主社群。我們邀請所有學習者一同解決民主教育下「自主學習、民主社群」過程中的困難,例如找不到學習目標、合適資源、學習夥伴等問題。而我們第一步為建置「可共編的學習資源平台」,邀請學習者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包含各領域線上線下資源、教育活動,期盼能解決找不到合適資源的問題。我們認為社群即資源、支援,讓學習者在民主教育的社群中,以共好的概念,解決彼此學習的問題,支持彼此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講者介紹

  • 小許 共同創辦人
  • 糖糖 - Sucre UIUX Designer

開啟訪談的契機

重新規劃島島阿學的產品服務 → 設計使用者旅程圖以及人物誌 → 完成商業模式

發現島島阿學的受眾,學生的比例偏低。

想要重新規劃島島阿學的產品服務,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需求都是由「教育工作者」經驗提供的二手資料,難以真正了解國高中生的需求。進而開啟訪談,並且期望透過訪談了解自主學習者在學習路徑上的需求。

受訪者分類

6/23-8/17
總共訪談17位 (6位國中、11位高中,其中6位團體/機構學生、11位個人自學生)

當初一開始訪談會想要尋找自主學習的從動機、目標、內容等都是自己規劃的學習者,後來從機構的國中生發現,多數自主學習會被設計於既定課程中,且國中生對於自主學習的概念還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後來調整主訪高中自學生為主,現在仍持續進行訪談,並將四個區隔的人物訪談足 10 人。

本次介紹的主要對象是非學校型態的高中實驗教育學生。

解說訪談大綱

  • 實驗教育工作者的觀察:
    1. 人脈需求
      • 機構/團體:課程需運用多元資源時,或是由學生自主找資源時,常會發現受限於該團體人脈以及主動詢問的積極性與勇氣因而資源有限
      • 個人自學生:在找資源時因為沒有特定隸屬的團體,因而會在有限的人脈中找資源,資源因而受限
    2. 情緒陪伴
      • 個人自學生:個人自學生情緒需求若無法透過家長或朋友排解,需要專業引導時,較少明確的資源、人脈可以找尋。
      • 過往為實驗教育學生,現在為體制內學生:不適應時沒有合適對象能夠傾訴和引導
  • 解說我們的訪談大綱
    1. 訪談目的
      • 了解用戶的背景
      • 了解用戶自學的歷程
      • 是否有找尋人脈的需求
      • 是否有情緒上輔助的需求
      • 對實驗教育的期待
    2. 訪談大綱
      • 受訪者背景
      • 自學規劃方式與執行狀況
      • 找資源的習慣
      • 實驗教育/結尾

高中生的故事

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不只是社交媒體,除了交友外也是尋找資源的通路。此外,發現大部分的學生愛用的社交軟體是 IG、FB、Line 則是尋找資源的工具。

小故事

  1. 有喜歡的大學就偷偷追蹤同一個學校的學生他的 IG,就真的發現他們的生活,更知道與實際的落差,後來去問學長姐 ——— 高三,個人自學
  2. 我會參加 FB 社團看有沒有活動,但不會看貼文。IG 追蹤比較多,幾乎貼文都會看,看完丟會按愛心,當做已閱,都會開通知。 ——— 16 升高二,個人自學
  3. 有加入自學生的 Line 群,覺得這個 Line 群組還不錯,會分享很多自學的資訊、活動和比賽 ——— 高一升高二,個人自學
  4. FB 蠻多的、IG 的 hashtag 也可以尋找到自學生的東西、line 群組上也有自學生的群組,在社群上的自學生資料會比較即時 ——— 高一16歲,個人自學
  5. 自學生line群(已經退出,因為很吵)比較像是特定人的群組 ——— 高二,個人自學

學習夥伴需求

  • 找學習夥伴的困境:各地資源落差大、找不到適合自己程度或個性的人、想增加刺激
  • 習慣一個人,但其實還是有人際需求
  • 參加大小型團體活動,部分的人期望以實體以及長期穩定的方式進行
  • 自己舉辦活動,以自己的興趣或教育理念發起可以更適合自己

小故事

  • 找學習夥伴的困境
    1.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或是缺乏靈感或想法,如果有一群可以一起討論的夥伴覺得還不錯 ——— 高二,個人自學
    2. 沒有自信會先自己學,有程度才會想找團體,過了心裡的那個砍,才敢跟別人一起討論,其實心裡想要找人一起,但是不太到怎麼找 ——— 高三,個人自學
    3. 台中的實驗教育資源沒有北部發達,像是一起共作室,然後自學生學習個人化比較難兜在一起。——— 高二,個人自學
    4. 對社團比較沒有太大興趣,FB社團那些都不想加入,如果他們畫得太爛的話就會不想加入。但是遇到厲害的人時,對方反而想要單打獨鬥。 ——— 18歲,機構
  • 習慣一個人,但其實還是有人際需求
    1. 大多一個人學習,但我朋友都在不同縣市,所以還是有參與人際交際的部分。 ——— 19歲高三,個人自學
    2. 我本身從小就不是一個很習慣跟很多人相處的人 ——— 19歲高三,個人自學
  • 參與大小型團體活動
    1. 「自學森友會」,參加社團的目的是認識不同的自學生 ——— 高二,個人自學
    2. 有參加過一場自學生辦的小聚會,自學生自己辦的,台南高雄的自學生聚會 ——— 19歲高三,個人自學
    3. 我覺得有同儕一起的話,會比較有動力,會知道其他人也在學習,就會覺得我也要跟別人一樣學習這些基礎的知識,可能是一起找家教或是一起約出來讀書。——— 高一16歲,個人自學
  • 自己舉辦活動
    1. 創了一個社團,一開始只是用設計思考為主軸,開始有夥伴加入,剛好他們都要開始逐漸踏入自學行列 ——— 高一升高二,個人自學
    2. 自己創立「學習者向前走」 ——— 高二,個人自學

學習方向

  • 非常明確自身方向,只需該領域專業的人指點
    1. 重視感受性的東西,同時又很喜歡思考,思考比較像從小就有的習慣,從小就習慣有感覺就會挖掘然後分析,這種經驗本身就很符合哲學和文學。小時候對故事、電視、電影很有感覺,只要很有感覺就會思考很久。這些東西都脫離不了人與人相處,人在面對世界的感受,這些東西在自然科學比較少,所以蠻先天的就對數理比較沒興趣。 ——— 高二,個人自學
    2. 打內在動機,文學是因為小時候蠻喜歡看書、寫東西,國中的時候被老師啟發許多。教育是因為高中剛開始不太適應,所以會開始反思,也上網找相關資料,所以知道自學是因為上學好日子,搜尋自學找到上學好日子。 ——— 高二,個人自學
  • 仍在探索,同時不斷質疑目前方向,會焦慮
    1. 金工跟雷切應該不會是我的熱情,但他會是我要培養的職業,現在覺得困難的是找到興趣很難,尤其是身邊友人國小就已經開始鑽研興趣,會焦慮這件事 ——— 高二,個人自學
    2. 因為不到自己學日文的原因,因為要去讀書嗎?還是要去日本幹嘛?未來要怎麼用?現在比較迷惘的感覺是因為語言不碰就會忘,所以就持續做,但不知道為什麼要做。語言是不練習就會持續退步的,有種感覺是「未來要怎麼辦?怕失去他?但也沒有很想要他?」 ——— 高二,團體

學習記錄的習慣

  • 不紀錄或很少紀錄的人較多,雖然知道紀錄很重要
  • 會找各種工具不斷紀錄
  • 小故事
    1. 用 Notion 做學習的架構與心得紀錄 ——— 高二,個人自學
    2. 寫日記,IG 小帳限時動態,並且設成精選 ——— 高二,個人自學
    3. 會稍微拍照一下,不會特別做紀錄 ——— 高二,個人自學
    4. 聽講座寫筆記,每次寫筆記都會分類,活頁本也可以拿來分類,會自己用書籤整理 ——— 高二,個人自學
    5. 關於紀錄的部分,其實自己會常常忘記,有些東西剛學的時候還沒有出現結論。偶爾出現結論的瞬間,也沒有特別紀錄的習慣,非常偶爾才會。——— 高三,機構

尋找資源

  • 方法:先問周邊人脈(家長、朋友、認識的老師)→網路(google、YT、IG、FB、LINE)
  • 資源形式:影片為優先選擇,也會習慣找該領域的課程及老師
  • 困難:找不到合適的、資源太多看得很痛苦、認識的人不多資源有限、沒有錢買資源
  • 小故事
    1. 以心理學為例,這一年才比較開始接觸,會先跟朋友討論,並且獲得資訊;老師會推薦書,並且從書的封面去找到其他書的推薦。 ——— 高二,自學
    2. 先看身邊有沒有資源,朋友的媽媽等等,再上網 Google 搜尋,如果要找某個知識,我會直接去 Youtube ,因為自己比較喜歡用影片學習,像是數學自然等。——— 高三,團體
    3. 如果有 APP 就會先用 APP,因為覺得比較完整 ——— 高二,個人自學

升學的困境

  • 多數有讀大學需求:對大學有嚮往,認為有更大量的人際互動機會、有專業知識、資源多、能獲得學歷
  • 擔心無法順利升學:怕無法上特殊選才,因此學學科,但學習方式與內容並不適合自己
  • 缺乏尋找升學資源的管道:以實驗教育角度出發的升學引導者與平台較少、學長姐真實的分享
  • 小故事
    1. 硬要說的話,在升學這塊比較迷惘,覺得自己像外人 ——— 高三,個人自學
    2. 比較大的困難是要升高三,要考學測,但覺得自己累積的資歷不足以做特殊選才,現在比較大的困難是兼顧考試以及自學的東西(要交成果報告) ——— 高二,個人自學
    3. 希望聽學長學姊的分享,取代入學專攻補習班——— 高二,個人自學
    4. 今年選擇指考,因為明年就開始 108 課綱,就沒有學習歷程,所以就一定要今年上大學。 ——— 19歲高三,個人自學

情緒上的壓力

  • 會有與他人比較的壓力:自我與他人期待
  • 自學時間安排規劃的壓力
  • 沒有按規劃進行學習的焦慮
  • 人際關係上的壓力:感情、家人
  • 小故事
    1. 會因為別人的耀眼,感到有壓力,會希望自己有能力才可以跟別人有後續的交流 ——— 高二,個人自學
    2. 焦慮一定有啊,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寫什麼進去的時候,真的會很煩,我四月要交自學計畫書的時候,二下的計畫書,發生了一些小烏龍,去年十二月我以為我申請的是一年的,打電話確認也是,但是後來發現當初只申請了半年,所以我最後半個學年度是空掉了,我那時候超級的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想說再申請就對了。 ——— 17歲,個人自學
    3. 我後來就跟自己說就放心做自己做想做的是,因為現在網路上有很多成功自學生的案例,會讓我焦慮,我最後就跟自己說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害怕 ——— 16歲升高二,個人自學
    4. 國二開始自學,剛開始自學的時候,國一不是很正式的自學,沒有申請但是沒有去學校,因為心理上會焦慮,所以沒有去學校,剛開始都只有念學科,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但我一直知道自己對心理學有興趣,可是看一看資料又覺得有心理壓力——— 16歲高一,個人自學

受訪者的回饋

  • 問的問題給我很多機會去想這些沒有想過的,訪問的感覺是蠻不錯。
  • 可以透過訪談思考我沒有想過的東西,像我剛剛才講到書跟線上的學習方式的差異。

島島阿學在訪談的發現

  1. 訪談用語要貼近受訪者的習慣
    • 例如提到「學習場域」「學習資源」時,大部分的國高中生,無法判斷這兩個詞彙提到的是哪些資訊
    • 國中生與高中生,對於詞彙的認知也有很大的落差,例如:「自學的課程安排」可以改成,你一週的學習時間怎麼安排、一天的課表怎麼安排?
  • 國中與高中的訪談題目
    發現國中生與高中生的心理成熟度有明顯的落差,所以題目需要另外設計,例如:「你喜歡這樣的活動/組織嗎?這些組織對你的意義是什麼?社交的期待還是學習的期待?」應該要改成「參與這個活動的收穫是什麼?」
  • 受訪者的回答
    1. 有觀察到,受訪者會想要表達自己好的一面。導致無法問到最真實的答案。
    2. 有部分的受訪者難以針對問題回答,所以同一個問題要反覆以不同的方式多次推敲。
    受訪者有分成幾種
    • 條列型:會回答問題,會條列,但故事比較少,要追問
    • 故事型:回答超發散,想到什麼說什麼,訪問者要抓中心
    • 隱藏型:回答一個理想的自己
  • 訪談偏誤
    在訪談數個人物的時候,會發現有些訪問者問到某些與心中共鳴的議題時,他會以爲全部的受訪者也在意這件事情,但其實只有一到兩個受訪者提到
    例如:咖啡廳,調查學習會到哪些場域,有兩三位提到咖啡廳,加上訪談者會因為自己也很有興趣,就會以為很多學生都有提到。

結語

  1. 機構/團體跟個人自學的經歷差異很大
    因為機構有相對完整的課程安排,個人自學是需要自主安排。
  2. 國中與高中生的落差
    國中生比較自由自在,高中生比較多對未來的焦慮
  3. 在訪談時是很自在有安全感的,發現有陪伴者、引導者的需求
  4. 在訪談中看見面對生命困境的不同解法,類心理諮家庭
    看見很多與自己生命歷程相似的孩子,但他們選擇更不一樣的解法,有種坐時光機的感覺,與過去的自我和解
  5. 透過訪談更了解自主學習的定義
    從來沒接觸過實驗教育的我,透過訪談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是自主學習者
  6. 透過訪談學習到很多新工具與學習技巧,也發現彼此的學習經驗有蠻多相同的地方。
    沒想過可以使用IG做紀錄!!!
  7. 大多數的學生對於學習自律是有自我覺察的,會有自己的相對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