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國教署報告: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分類: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 ==壹、補助案進度== ===一、聯結體制內教師社群 === #已向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取得社大合作教師、學校清單,...)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說明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8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
 
[[分類: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說明==
==壹、補助案進度==
+
#一、從傳統學習到符合現行政策的自主學習有過渡期,教師需要學習轉型,亦即現場教師需額外付出時間心力來學習、研究和規劃課程。
===一、聯結體制內教師社群 ===
+
#二、為鼓勵現場教師轉型與自我提升的意願,期望可投入經費補助支持現場教師。惟相關經費撥付須符合一定條件,爰需進行核結模式的研擬,先行經由實驗學校試驗可行性,進一步推廣至一般公立學校。
#已向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取得社大合作教師、學校清單,也向教育部師資藝教司取得「補助縣市精進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暨師專業發展與課程品質計畫」之各縣市承辦人聯絡窗口,相關資訊已建檔與逐步聯絡中。<br/>簡易整理數據如下
+
#三、本計畫透過連結體制內的教師社群,包括社區大學總計210位教育工作者、及補助22縣市政府精進計畫共計134個跨校(區)社群/策略聯盟,並嘗試運用福格行為建置聯絡網,以建立連結增進交流並突破同溫層困境。目前自主學習課程樣態已新增至15種,並擇定5種樣態,擬於實驗教育領域中嘗試施行。期望由傳統學習漸次構築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分組內外相互學習等多元互動模式,以建立起自主學習典範。
#*社大:<br/>總計13間社大,82所學校,210位教育工作者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師資藝教司計畫:<br/>總計22縣市,共計134個跨校(區)社群/策略聯盟
+
<tr>
#已嘗試用福格行為建置聯絡網,並取得初步成效,以下詳列研究過聯絡網的優缺點:
+
<th>學習演進階段</th><th>傳統學習</th><th>過渡階段(已在都會區學校實施)</th>
##聯絡網不用太大,但動作要落實
+
</tr>
##近似的動作要求標準
+
<tr>
##是一對一聯絡,不是在群組中貼活動貼文
+
<td>圖示</td><td>傳統典範下的師承關係<b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d/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240px-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png'><br/>
##映對到實體的人際關係 / 以實體的人際關係為基底 / 不能一切都是虛擬的或線上的
+
</td><td>自主學習典範 (共振模式)<br/><img src='http://jendo.org/~林芸伍/共振.png'><br/>
##多元的通路而不是只用 line
+
</td>
##*受聯絡者會看的主群軟體不一定須要相同
+
</tr>
##行政資源:
+
<tr>
##*提示(trigger)管理
+
<td>學生學習樣態</td><td>教師檯上授課、學生檯下聽講、教師布置作業、評量</td><td>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發表)、教師導學</td>
##*有資源池更好
+
</tr>
##透過酬謝激勵聯絡網的諸節點
+
<tr>
##能突破同溫層嗎? / 如果落實以上諸點:能
+
<td>教師新增工作</td><td>無</td><td>學生自學並非自己學,尚需透過教師額外引導,爰新增以下工作:<br/>1.引進教學資源(專家、達人入校)<br/>2.催化同學選題(自學)<br/>3.催熟討論與準備(組內、間)<br/>4.陪伴預演(發表)<br/>5.嚮導同學的發表活動</td>
#*隨著網路普及,資訊傳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將現今的網路資訊傳播方式分為五個等級。
+
</tr>
#**第一級:實體一對一或三人以內的聚會方式。
+
<tr>
#***此為最傳統的資訊傳播方式,透過面對面的交流,進行資訊的傳遞。
+
<td>經費來源</td><td>目前基本需求設算</td><td>需要新增自主學習人力核結</td>
#***優點:傳播效果佳,且能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
</tr>
#***缺點:受限於時間與空間,且傳播範圍有限。
+
</table>
#**第二級:在實體活動發傳單。
+
※總經費持平時,學生數量減少的趨勢下,每位學生可用資源增加。<br/>
#***透過在實體活動中發放傳單,將資訊傳遞給參與者。
+
<img src='http://jendo.org/~林芸伍/國小人數趨勢.png' width='250px'>
#***優點:成本低廉,且能快速觸及大量潛在受眾。
+
<img src='http://jendo.org/~林芸伍/學生單位成本.png' width='250px'>
#***缺點:傳單易被丟棄,且無法掌握傳播效果。
+
#**第三級:社群軟體有準備好通路,用個別一對一資訊傳播的方式。
+
#***透過社群軟體的私訊功能,將資訊傳遞給特定對象。
+
#***優點:傳播精準,且能針對對象進行客製化溝通。
+
#**第四級:透過某種社群軟體,針對有特定對象(群)的貼文。
+
#***透過社群軟體的社團或群組,將資訊發布給特定群體。
+
#***優點:能有效觸及目標受眾,且能引起群體討論。
+
#***缺點:需定期經營維護。
+
#**第五級:透過某種社群軟體,沒有特定對象(群)的貼文。
+
#***透過社群軟體的公開貼文,將資訊發布給所有追蹤者或公開瀏覽者。
+
#***優點:傳播範圍廣泛,且能吸引潛在受眾。
+
#***缺點:難以掌控傳播效果,且易受社群演算法影響。
+
 
+
===二、探討體制內教師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
#持續新增自主學習樣態
+
#*目前已新增至15種
+
#*#學生組課:家長不能領、同學不能領、專任教師不能領
+
#*#學生組同好社團:指導老師費
+
#*#鼓勵辦學機構開選修課:
+
#*#達人教學支援:鐘點費
+
#*#雙老師制度:
+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
#*#混搭三種資源:設籍
+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
#*目前與國教署國中小教育組偏遠及創新科討論部分條目補助方式,選擇較容易認定的五種,將在實驗教育領域中嘗試施行:
+
#*#組課共學
+
#*#共組同好社團
+
#*#開設適性選修課程
+
#*#專家、達/職人教學支援
+
#*#場域實習
+
===三、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
+
在計畫附件中有提出方法的舉例,目前也在各研討會、計畫中逐步實施。
+
 
+
==貳、與提案關聯==
+
#建構自主學習與傳統教學的過渡執行方式
+
#*目前傳統學校使用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的方式來引導,我們也在建構屬於我們的引導模式,例如如何從課本課綱的教學,逐步走向學生參與學習治理;如何從教室的學習逐步邁向學習基地與資源海洋的生態系。
+
<img src='http://jendo.org/~林芸伍/傳統學習與自主學習.png'>
+
<img src='http://jendo.org/~林芸伍/小一人數趨勢.png'>
+
<img src='http://jendo.org/~林芸伍/學生單位成本.png'>
+

2024年7月3日 (三) 14:14的最新修訂版本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說明

  1. 一、從傳統學習到符合現行政策的自主學習有過渡期,教師需要學習轉型,亦即現場教師需額外付出時間心力來學習、研究和規劃課程。
  2. 二、為鼓勵現場教師轉型與自我提升的意願,期望可投入經費補助支持現場教師。惟相關經費撥付須符合一定條件,爰需進行核結模式的研擬,先行經由實驗學校試驗可行性,進一步推廣至一般公立學校。
  3. 三、本計畫透過連結體制內的教師社群,包括社區大學總計210位教育工作者、及補助22縣市政府精進計畫共計134個跨校(區)社群/策略聯盟,並嘗試運用福格行為建置聯絡網,以建立連結增進交流並突破同溫層困境。目前自主學習課程樣態已新增至15種,並擇定5種樣態,擬於實驗教育領域中嘗試施行。期望由傳統學習漸次構築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分組內外相互學習等多元互動模式,以建立起自主學習典範。
學習演進階段傳統學習過渡階段(已在都會區學校實施)
圖示傳統典範下的師承關係

自主學習典範 (共振模式)

學生學習樣態教師檯上授課、學生檯下聽講、教師布置作業、評量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發表)、教師導學
教師新增工作學生自學並非自己學,尚需透過教師額外引導,爰新增以下工作:
1.引進教學資源(專家、達人入校)
2.催化同學選題(自學)
3.催熟討論與準備(組內、間)
4.陪伴預演(發表)
5.嚮導同學的發表活動
經費來源目前基本需求設算需要新增自主學習人力核結

※總經費持平時,學生數量減少的趨勢下,每位學生可用資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