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社大2.0: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自主學習典範) |
(→自主學習典範) |
||
第 52 行: | 第 52 行: | ||
==自主學習典範== | ==自主學習典範== | ||
+ | ===一、自主學習典範下的學習定義=== | ||
+ | {{:自主學習下的學習定義}} | ||
+ | ===二、對學校教育和終身學習都不變的元素=== |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 align=center><tr>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 align=center><tr> | ||
<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不錯學群課程理念BW.png' width=290 height=290 /></th> | <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不錯學群課程理念BW.png' width=290 height=290 /></th> | ||
第 57 行: | 第 60 行: | ||
<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教育新典範.png' width=290 height=138 /></th> | <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教育新典範.png' width=290 height=138 /></th> | ||
</tr></table> | </tr></table> | ||
+ | ===三、衍生特質=== | ||
+ | |||
+ | |||
+ | ==奠基同村共養教育== | ||
+ | #提倡「同村共養」的價值觀 | ||
+ | #催化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終身學習合作 | ||
+ | #建構「里」的參與主體 | ||
+ | #整合地方的:地理、生命記憶、生活功能、生涯發展資源 | ||
+ | #論述「台灣就是在地」 | ||
+ | #橋接課綱的社會探究與實作、科學探究與實作、微課程 |
2020年11月17日 (二) 13:33的修訂版本
目錄
本日與近日所請
- 請各位來當我生命學習成長的伙伴。
- 我們一起來當推進教育 2.0 的伙伴。
四點心得
- 教育 2.0 的核心元素沒有不同,學校教育和終身學習的 2.0 都屬於相同的典範。
- 人世間就是一個大型教練場,沒有人能外於學習。這是學校教育和終身學習可以融合的前提。
- 平台化是實現教 2.0 重要方法。
- 布置平台化時,要注意長坡滾雪球效應。
長坡(一)
一、亂世必臨
- 2016~2020 的川普執政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的美國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前的美國的鬥爭。
- 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智慧機器的革命。
- 紅區的許多小城可以拍時間旅行的科幻電影,因為它們還停留在一九四○年代,有古色古香的店鋪、大街,甚至老式的西爾斯商店。這不僅是時間遺忘的地方,也是華盛頓政客遺忘的地方。這裡的農民和勞工多半沒錢進大學,對城裡人又羨又氣。他們支持川普﹐也是借此機會出口氣,教訓城裡的統治精英階級。
- 新的世界須要有新的社會典範,新的社會須要新的教育典範。
- 美國如此,中國也必如此。歐洲是主動往新典範靠。
- 台灣呢?
二、新典範的線索
長坡(二)從網絡中學習
一、必須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由於社會變遷,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會不均勻成長
解嚴後的台灣,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總是大於教育供給的成長速度
二、必須幫自己建立群學網絡
網際網路帶來的學習新課題:
- 知識增量多、快到個人學不了
- 你也不知道什麼是真的
辦法:
- 群學×私有雲
- 建構新的「學習信用」體系,很快「可信的」會變成一種很高的價值:一塊磚一塊磚去叠。
長坡(三)從權本到人本
習近平時期 台灣戒嚴體制 統編課本 |
學科專家宰制課程 高中課程是大學內容的簡化版 國中課程是高中課程的縮小版 |
允許校定課程 學校有課發會 至少是學校選書 |
學校是 「自主學習社群」的聯盟 |
學生自己打造學習 適性揚才 |
自主學習典範
一、自主學習典範下的學習定義
學習者主體性 | |
學習=增量×有用 | ×(自我+群我) |
讀懂世界 改善生活 生涯發展 公民素養 |
二、對學校教育和終身學習都不變的元素
三、衍生特質
奠基同村共養教育
- 提倡「同村共養」的價值觀
- 催化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終身學習合作
- 建構「里」的參與主體
- 整合地方的:地理、生命記憶、生活功能、生涯發展資源
- 論述「台灣就是在地」
- 橋接課綱的社會探究與實作、科學探究與實作、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