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募款核心文宣/振鐸/1版: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一、我們的角色)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16次版本) | |||
第 5 行: | 第 5 行: | ||
</div> | </div> | ||
− | == | + | ==二、主要目標== |
+ | 這一輪推動主要以小一到高三為範圍,並不包括學前教育與大學教育。 | ||
+ | 有三個主要目標: | ||
+ | # 教育的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自主學習公共化在實驗教育與體制學校落實。 | ||
+ | # 促成青年世代團結:邀請更多年輕參與在中觀與宏觀層次上的教育系統變革。 | ||
+ | # 復振台灣教育領域的常民政治:促發更多公民參與教育領域的社會運動,並找到永續發揮影響力的位置。 | ||
+ | |||
+ | ==三、前十二個里程碑事件== | ||
過去四十年,台灣教育共發生了十二次的里程碑事件,這些里程碑事件的選擇標準如下: | 過去四十年,台灣教育共發生了十二次的里程碑事件,這些里程碑事件的選擇標準如下: | ||
# 由一或多個明確的事件構成 | # 由一或多個明確的事件構成 | ||
# 提供巨大的常民政治參與空間 | # 提供巨大的常民政治參與空間 | ||
# 改變了台灣教育的制度或生態 | # 改變了台灣教育的制度或生態 | ||
− | 目前看來以下的里程碑事件,透過「走出戒嚴」「走向公共」「公共教育典範轉移」,配合台灣走向「多元社會」的總潮流,幫助台灣有序地進行當代適應。 | + | 目前看來以下的里程碑事件,透過「走出戒嚴」「走向公共」「公共教育典範轉移」,配合台灣走向「多元社會」的總潮流,幫助台灣有序地進行當代適應。 我們期許本次的「自主學習公共化」能成為第十三座臺灣教育史上別具意義的里程碑 |
{{:台灣教育的里程碑事件/簡表一}} | {{:台灣教育的里程碑事件/簡表一}} | ||
− | == | + | ==四、為什麼需要「自主學習公共化」== |
− | + | # 傳統的公共學校應試教育猶如飼料雞典範,教師餵養學生,實不足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而自主學習則是土雞典範,學生主動覓食,有助於培養批判思維和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成為終身學習者。 | |
− | + | # 自主學習公共化的目的在於促進社會公平。台灣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城鄉差距明顯,推廣自主學習,能使所有學生不論背景和地區,都能接觸到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不分家庭社經地位高低均能在較優的自主學習典範之下學習。 | |
− | + | ||
− | + | ==五、時機與優勢== | |
− | + | # 由於少子化的趨勢,今日台灣中小學生每年單位成本已達每生每年 20 萬,有足夠的經費進行高品質的教育革新。 | |
+ | # 實驗教育對自辦義務的正當性爭奪迫使教育當局必需支持自主學習:中華民國憲法第160條規定學齡兒童接受免費的基本教育,實驗教育家庭乃據此爭取自行支配教育經費之權(即因自辦義務教育而拿回部分義務教育成本)。教育當局反對此一「教育券」走向,但也明白不可能完全阻擋,所以透過對實驗教育中的自主學習進行補助是目前雙方能夠接受的方案。 | ||
+ | |||
+ | ==六、目前進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實驗教育補助要點== | ||
+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實驗教育要點/新增項目表}} | ||
+ | *此事仍有變數,包括地方政府能否編列相應之配合款?將補助對象細化到個人,在請款、核結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力支持作業? | ||
+ | *將自主學習推進體制內學校是自主學習公共化長遠的目標,但困難甚多,其中最大的障礙應是數量龐大的現職教師對於改變的適應能力及意願。 | ||
+ | |||
+ | ==七、為什麼青年世代的團結需要我們的協助? == | ||
+ | 隨著台灣教育社運的主力「解嚴世代」年華老去,台灣教育的常民政治發展開始發生青黃不接的現象。從微觀的角度看,青年的公共參與甚至比以前更為熱鬧。但是由於以下四點原因,當代青年總是不會往中觀與宏觀(改變法律與制度)的方向發展: | ||
+ | # 青年世代生計更為逼仄。解嚴世代成長於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早期,即使花費許多時間從事社會運動,也不難養活自己;而青年世代成長時金融資本主義已趨成熟,並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青年的勞動價值已追不上資產價格上漲,貧富落差越來越大,多數青年已陷於為生活疲於奔命的境地。 | ||
+ | # 解嚴世代生長於警總年代,若不出來帶領改革社會及政治環境,可能深陷白色恐怖之害,所以會更主動去推動各種倡議。青年世代一出生就享有充分自由民主,因而缺少推動改革的動力。 | ||
+ | # 當前政治環境之下有志參與政治的青年多半認為附隨政黨是更為迅速有效的捷徑。 | ||
+ | # 當代青年不能接受「成不成自有天命在」的脈絡處境。微觀的公共參與層次(如復育小麥)花時間一定會有成就,然而花時間改變國家的法律與制度,即使每一步都走對,也未必能達到成果。 | ||
+ | |||
+ | 因此大齡世代的我們需要出力帶動青年世代在宏觀的層次參與公共事務。 | ||
+ | |||
+ | ==八、為什麼要復振常民政治?== | ||
+ | 常民政治的定義是由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百姓,建立起參與及監督公共政策的機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揚棄青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 | ||
+ | 常民政治的優點在於 | ||
+ | # 較不容易「異化」,不當官不參選的普通人比起職業政客,更能堅持原來的理想。 | ||
+ | # 規則健康,倡議者必需勤於跟各方溝通建立影響力,其訴求因而被反復錘煉至缺點較少,。 | ||
+ | # 珍惜經費與資源。 | ||
+ | # 使用較多的非科層組織,較能適應變遷,參與者動機與動能較高。 | ||
+ | 過去在台灣走出戒嚴的過程中,培養出強大「常民政治」的傳統。其特性是職業政治與常民政治互補,政策往往由社運開創,政黨收割。 「十二個里程碑事件」皆如此。然而隨著「解嚴世代」的年華老去,台灣教育治理中的常民政治正在消亡中。 | ||
+ | |||
+ | ==九、青年世代不再需要常民政治了嗎?剛好相反== | ||
+ | 今天,台灣的青年世代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 ||
+ | # 全球暖化逐漸加劇,威脅我們的自然生態; | ||
+ | # 金融資本主義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多數青年生活逼仄困頓; | ||
+ | # 生成式AI快速發展,正逐步取代傳統職位,使得青年的就業前景愈發暗淡。 | ||
+ | # 對岸政權預備對台武力攻擊,本地青年目前擁有的政治權利與思想行動自由都可能在旦夕之間消失。 | ||
+ | 青年世代事實上比以前任何時候更需要團結一致,透過常民政治的參與來面對當前的挑戰,改善自己的處境。 | ||
+ | |||
+ | ==十、振鐸夥伴能做什麼?== | ||
+ | # 參與我們正在進行的活動,如協助及出席各地說明會、參加微社群。 | ||
+ | # 捐款及協助募款。 | ||
+ | |||
+ | 捐款資訊: | ||
+ | |||
+ | 新光銀行(103) | ||
+ | |||
+ |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 ||
+ | |||
+ | 帳號:0338-10-100843-0 | ||
+ | |||
+ | 連絡信箱:gogopublictw@gmail.com | ||
+ | |||
+ | 聯絡電話:(02)-2221-1391 |
2024年10月8日 (二) 10:30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一、我們的角色
二、主要目標
這一輪推動主要以小一到高三為範圍,並不包括學前教育與大學教育。 有三個主要目標:
- 教育的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自主學習公共化在實驗教育與體制學校落實。
- 促成青年世代團結:邀請更多年輕參與在中觀與宏觀層次上的教育系統變革。
- 復振台灣教育領域的常民政治:促發更多公民參與教育領域的社會運動,並找到永續發揮影響力的位置。
三、前十二個里程碑事件
過去四十年,台灣教育共發生了十二次的里程碑事件,這些里程碑事件的選擇標準如下:
- 由一或多個明確的事件構成
- 提供巨大的常民政治參與空間
- 改變了台灣教育的制度或生態
目前看來以下的里程碑事件,透過「走出戒嚴」「走向公共」「公共教育典範轉移」,配合台灣走向「多元社會」的總潮流,幫助台灣有序地進行當代適應。 我們期許本次的「自主學習公共化」能成為第十三座臺灣教育史上別具意義的里程碑
事件 | 年份 | 影響 | |
---|---|---|---|
1 | 大學法修法 | 1987~1994 |
1.大學自治,校長遴選 |
2 | 四一○遊行 | 1994 |
1. 促成政府成立行政院教改會 |
3 | 行政院教 育改革審 議委員會 | 1994~1996 |
1. 使教育改革成為官方立場 |
4 | 家長會 法治化 | 1989~1994 |
1.之後台灣各級家長團體紛紛成立 |
5 | 師資改革 | 1989~1995 1995~1999 |
1.公教分途 |
6 | 社大成立 並發展 | 1998~ |
1.普及平價的終身學習 |
7 | 課程改革I | 1993~1999 |
1.結束統編本教科書 |
8 | 教育基本法 | 1994~1999 |
1.開啟 2014 年實驗教育三法立法 |
9 | 教育經費編 列與管理法 | 1997~2000 |
1.教育經費平均每4.4年將增加約1000億 |
10 | 九年一貫課程 (課程改革Ⅱ) | 1998~2004 2004~2018 |
1.與傳統師培的各學科掌門人結仇 |
11 | 十二年國教 | 2009~2014~ |
1.國庫每年支付 200 億反轉高中生家庭 |
12 | 實驗教育 三法立法 | 2012~2014~ |
1.人民可以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教育 |
四、為什麼需要「自主學習公共化」
- 傳統的公共學校應試教育猶如飼料雞典範,教師餵養學生,實不足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而自主學習則是土雞典範,學生主動覓食,有助於培養批判思維和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成為終身學習者。
- 自主學習公共化的目的在於促進社會公平。台灣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城鄉差距明顯,推廣自主學習,能使所有學生不論背景和地區,都能接觸到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不分家庭社經地位高低均能在較優的自主學習典範之下學習。
五、時機與優勢
- 由於少子化的趨勢,今日台灣中小學生每年單位成本已達每生每年 20 萬,有足夠的經費進行高品質的教育革新。
- 實驗教育對自辦義務的正當性爭奪迫使教育當局必需支持自主學習:中華民國憲法第160條規定學齡兒童接受免費的基本教育,實驗教育家庭乃據此爭取自行支配教育經費之權(即因自辦義務教育而拿回部分義務教育成本)。教育當局反對此一「教育券」走向,但也明白不可能完全阻擋,所以透過對實驗教育中的自主學習進行補助是目前雙方能夠接受的方案。
六、目前進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實驗教育補助要點
補助項目 | 補助對象 | 大致基準 | 備註 | |
---|---|---|---|---|
學 習 資 源 |
1.組課共學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1. 學校在現有的補助基準下外加 10% |
|
2.共組同好社團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3.開設適性選修課程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4.專家、達/職人教學支援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5.場域實習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輔 導 資 源 |
1.聘用專業輔導人士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2.輔導師資養成/增能研習(輔導人才增能研習) | 實驗教育學校 / 機構 / 團體 | |||
3.特殊療育(如藝術治療)課程、活動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此事仍有變數,包括地方政府能否編列相應之配合款?將補助對象細化到個人,在請款、核結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力支持作業?
- 將自主學習推進體制內學校是自主學習公共化長遠的目標,但困難甚多,其中最大的障礙應是數量龐大的現職教師對於改變的適應能力及意願。
七、為什麼青年世代的團結需要我們的協助?
隨著台灣教育社運的主力「解嚴世代」年華老去,台灣教育的常民政治發展開始發生青黃不接的現象。從微觀的角度看,青年的公共參與甚至比以前更為熱鬧。但是由於以下四點原因,當代青年總是不會往中觀與宏觀(改變法律與制度)的方向發展:
- 青年世代生計更為逼仄。解嚴世代成長於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早期,即使花費許多時間從事社會運動,也不難養活自己;而青年世代成長時金融資本主義已趨成熟,並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青年的勞動價值已追不上資產價格上漲,貧富落差越來越大,多數青年已陷於為生活疲於奔命的境地。
- 解嚴世代生長於警總年代,若不出來帶領改革社會及政治環境,可能深陷白色恐怖之害,所以會更主動去推動各種倡議。青年世代一出生就享有充分自由民主,因而缺少推動改革的動力。
- 當前政治環境之下有志參與政治的青年多半認為附隨政黨是更為迅速有效的捷徑。
- 當代青年不能接受「成不成自有天命在」的脈絡處境。微觀的公共參與層次(如復育小麥)花時間一定會有成就,然而花時間改變國家的法律與制度,即使每一步都走對,也未必能達到成果。
因此大齡世代的我們需要出力帶動青年世代在宏觀的層次參與公共事務。
八、為什麼要復振常民政治?
常民政治的定義是由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百姓,建立起參與及監督公共政策的機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揚棄青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 常民政治的優點在於
- 較不容易「異化」,不當官不參選的普通人比起職業政客,更能堅持原來的理想。
- 規則健康,倡議者必需勤於跟各方溝通建立影響力,其訴求因而被反復錘煉至缺點較少,。
- 珍惜經費與資源。
- 使用較多的非科層組織,較能適應變遷,參與者動機與動能較高。
過去在台灣走出戒嚴的過程中,培養出強大「常民政治」的傳統。其特性是職業政治與常民政治互補,政策往往由社運開創,政黨收割。 「十二個里程碑事件」皆如此。然而隨著「解嚴世代」的年華老去,台灣教育治理中的常民政治正在消亡中。
九、青年世代不再需要常民政治了嗎?剛好相反
今天,台灣的青年世代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 全球暖化逐漸加劇,威脅我們的自然生態;
- 金融資本主義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多數青年生活逼仄困頓;
- 生成式AI快速發展,正逐步取代傳統職位,使得青年的就業前景愈發暗淡。
- 對岸政權預備對台武力攻擊,本地青年目前擁有的政治權利與思想行動自由都可能在旦夕之間消失。
青年世代事實上比以前任何時候更需要團結一致,透過常民政治的參與來面對當前的挑戰,改善自己的處境。
十、振鐸夥伴能做什麼?
- 參與我們正在進行的活動,如協助及出席各地說明會、參加微社群。
- 捐款及協助募款。
捐款資訊:
新光銀行(103)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帳號:0338-10-100843-0
連絡信箱:gogopublictw@gmail.com
聯絡電話:(02)-2221-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