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七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案例一: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18次版本)
第 12 行: 第 12 行:
  
 
<tr>
 
<tr>
<th>認知層面</th>
+
<th rowspan="7">認知層面</th>
         <td>認知涉入:內容</td>
+
         <td rowspan="7">認知涉入:內容</td>
 
         <td>我用曾經學習過的經驗來解讀新的學習內容或概念,使其意義化</td>
 
         <td>我用曾經學習過的經驗來解讀新的學習內容或概念,使其意義化</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認知涉入:內容</td>
 
 
         <td>我分析課程內容的概念,使得觀念與觀念之間的關係更為明白</td>
 
         <td>我分析課程內容的概念,使得觀念與觀念之間的關係更為明白</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認知涉入:內容</td>
 
 
         <td>我將學過的相關課程內容做一整合與歸納</td>
 
         <td>我將學過的相關課程內容做一整合與歸納</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認知涉入:內容</td>
 
 
         <td>與其被動等待答案,我先在心裡對未知的問題提出某些假設,而後再尋求驗證</td>
 
         <td>與其被動等待答案,我先在心裡對未知的問題提出某些假設,而後再尋求驗證</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認知涉入:內容</td>
 
 
         <td>對於學習內容我擁有自己的一番解釋或批判,並不完全服膺理論或講師</td>
 
         <td>對於學習內容我擁有自己的一番解釋或批判,並不完全服膺理論或講師</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認知涉入:內容</td>
 
 
         <td>我嘗試創造新的詮釋、理論或做法顛覆傳統</td>
 
         <td>我嘗試創造新的詮釋、理論或做法顛覆傳統</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認知涉入:內容</td>
 
 
         <td>我對學習內容賦予解釋,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或觀念</td>
 
         <td>我對學習內容賦予解釋,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或觀念</td>
 
</tr>
 
</tr>
第 61 行: 第 49 行:
  
 
<tr>
 
<tr>
<th>認知層面</th>
+
<th rowspan="7">認知層面</th>
         <td>自我調控:歷程</td>
+
         <td rowspan="7">自我調控:歷程</td>
 
         <td>我自己設定學習所要達成的目標</td>
 
         <td>我自己設定學習所要達成的目標</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自我調控:歷程</td>
 
 
         <td>我按照意願選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td>
 
         <td>我按照意願選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自我調控:歷程</td>
 
 
         <td>我運用策略、尋求資源幫助學習得更好</td>
 
         <td>我運用策略、尋求資源幫助學習得更好</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自我調控:歷程</td>
 
 
         <td>我評斷自己學習成果的好壞</td>
 
         <td>我評斷自己學習成果的好壞</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自我調控:歷程</td>
 
 
         <td>我隨時留意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問題</td>
 
         <td>我隨時留意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問題</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自我調控:歷程</td>
 
 
         <td>發覺學習效果不佳時我會調整學習的方法</td>
 
         <td>發覺學習效果不佳時我會調整學習的方法</td>
 
</tr>
 
</tr>
  
 
<tr>
 
<tr>
<th>認知層面</th>
 
        <td>自我調控:歷程</td>
 
 
         <td>對於學習,我習慣被動地接受安排即可</td>
 
         <td>對於學習,我習慣被動地接受安排即可</td>
 
</tr>
 
</tr>
第 112 行: 第 88 行:
  
 
<tr>
 
<tr>
<th>行為層面</th>
+
<th rowspan="5">行為層面</th>
         <td>積極行動</td>
+
         <td rowspan="5">積極行動</td>
 
         <td>我經常參與其他有助於學習的活動、講座或研討會等</td>
 
         <td>我經常參與其他有助於學習的活動、講座或研討會等</td>
 
</tr>
 
</tr>
 
<tr>
 
<tr>
<th>行為層面</th>
 
        <td>積極行動</td>
 
 
         <td>我不斷精進自己的學習,讓自我進步與成長</td>
 
         <td>我不斷精進自己的學習,讓自我進步與成長</td>
 
</tr>
 
</tr>
 
<tr>
 
<tr>
<th>行為層面</th>
 
        <td>積極行動</td>
 
 
         <td>我自動探尋現有資源以外的途徑或方法,擴大學習的範圍</td>
 
         <td>我自動探尋現有資源以外的途徑或方法,擴大學習的範圍</td>
 
</tr>
 
</tr>
 
<tr>
 
<tr>
<th>行為層面</th>
 
        <td>積極行動</td>
 
 
         <td>我我自發性地投入與課程相關的公共事務、社團或社區活動等。</td>
 
         <td>我我自發性地投入與課程相關的公共事務、社團或社區活動等。</td>
 
</tr>
 
</tr>
  
 
<tr>
 
<tr>
<th>行為層面</th>
 
        <td>積極行動</td>
 
 
         <td>課程所學的內容我嘗試實際運用於生活中</td>
 
         <td>課程所學的內容我嘗試實際運用於生活中</td>
 
</tr>
 
</tr>
第 149 行: 第 117 行:
  
 
<tr>
 
<tr>
<th>情意層面</th>
+
<th rowspan="7">情意層面</th>
         <td>內在動機</td>
+
         <td rowspan="3">內在動機</td>
 
         <td>即使沒有外在壓力促使,我也自動的參與學習</td>
 
         <td>即使沒有外在壓力促使,我也自動的參與學習</td>
 
</tr>
 
</tr>
 
<tr>
 
<tr>
<th>情意層面</th>
 
        <td>內在動機</td>
 
 
         <td>我選擇有學習效益與挑戰的課程而非拿高分或輕鬆的課程</td>
 
         <td>我選擇有學習效益與挑戰的課程而非拿高分或輕鬆的課程</td>
 +
</tr>
 +
<tr>
 +
        <td>學習過程帶給我的回饋遠比學歷或證書更為重要</td>
 
</tr>
 
</tr>
  
 
<tr>
 
<tr>
<th>情意層面</th>
+
         <td rowspan="4">熱情</td>
         <td>熱情</td>
+
 
         <td>我對課程非常感興趣,因而願意投入時間與精力</td>
 
         <td>我對課程非常感興趣,因而願意投入時間與精力</td>
 
</tr>
 
</tr>
 
<tr>
 
<tr>
<th>情意層面</th>
 
        <td>熱情</td>
 
 
         <td>縱然面臨某些限制,依然不阻斷我繼續學習的積極意願</td>
 
         <td>縱然面臨某些限制,依然不阻斷我繼續學習的積極意願</td>
 
</tr>
 
</tr>
 
<tr>
 
<tr>
<th>情意層面</th>
 
        <td>熱情</td>
 
 
         <td>雖已脫離學校教育,但對於學習,我仍抱有強烈的慾望</td>
 
         <td>雖已脫離學校教育,但對於學習,我仍抱有強烈的慾望</td>
 
</tr>
 
</tr>
 
<tr>
 
<tr>
<th>情意層面</th>
 
        <td>熱情</td>
 
 
         <td>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學習態度愈來愈消沈</td>
 
         <td>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學習態度愈來愈消沈</td>
 
</tr>
 
</tr>
第 188 行: 第 150 行:
 
'''步驟四''':請分享你是否會教導你的學生使用你上述用過的那些SRL策略?你的根據是什麼?是根據哪些經驗證據或符映哪些理論基礎?<br/><br/>
 
'''步驟四''':請分享你是否會教導你的學生使用你上述用過的那些SRL策略?你的根據是什麼?是根據哪些經驗證據或符映哪些理論基礎?<br/><br/>
 
'''步驟五''':請分析這套量表的題目是否適合評估你的學生的SRL經驗?如果不適合,應如何調整?
 
'''步驟五''':請分析這套量表的題目是否適合評估你的學生的SRL經驗?如果不適合,應如何調整?
 +
 +
==討論摘要:==
 +
===第一組:===
 +
一、選定填寫量表之課程
 +
*回想的是大學時期的《電影與哲學》課,觀察到即使是比較自由的文理學院,“自我調控:歷程”部分
 +
*大學後集中一個月的時間學瑜伽。內在動機評分很高,因為拿了證書也沒有想去做瑜伽教練。大學期間可能身邊很多人的選修課都是刷課刷學分,而自己更傾向於學習更有意思的課。覺得自己這樣更有意思。不太適合評價傳統教學
 +
*分享個人學習經驗對照自我調整學習的評估架構內涵,回歸討論四、五,發現本次ppt提供之自我調整學習的評估架構內涵較適合用於以學生為中心或是以自主學習為典範的課程設計,若要套用於傳統體制課程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較不適用;另一方面發現此自我調整學習的評估架構內涵也可以作為評估某課程是否具自主學習課程設計方向的指標。
 +
*大學的專題經驗,可以自我選擇想做的題目,遇到問題自己想到無解就會與專題老師討論,這學習經驗影響至之後的學習模式,在實驗教育現場,發現自己也會用自己以前的學習經驗,來協助學生的學習。
 +
*審思過去的學習經驗,高中以前國英數自社跟著上,高中之後讀明星學校,每一科都考很難不及格,越來越對讀書沒有興趣,數學最好,英文聽不下去,有些科目老師同意,自己就看書,拒絕聯考,提早進社會,後來有補讀大學,研究所90%沒有請假,都是自己喜歡的科目,讀自己喜歡讀的,聽自己喜歡聽的,做這一份量表省視自己學習,選自己喜歡的去做學習。<br/><br/>
 +
二、請分享你是否會教導你的學生使用你上述用過的那些SRL策略?你的根據是什麼?是根據哪些經驗證據或符映哪些理論基礎?
 +
#鼓勵學生
 +
#訂定具體的目標
 +
#<提問>如何營造生態系?
 +
#:(1)運用情意層面之內在動機指標
 +
#:(2)讓學生選擇想要學習或想挑戰的課程,及認知層面自我調控歷程指標
 +
#:*讓老師和學生討論由學生自己設定其學習想要達成的目標或任務,運用指標
 +
#:*讓學生按照個人意願選擇個人像要學習的課程內容,教師運用相關策略尋求資源幫助無學習動機的學生學習更好。
 +
#<提問>若面對低學習動機、想自殺,學習目標以喚醒學習熱情的學生該如何運用自主學習的課程設計?<br/>
 +
<回答>:<br/>(1)以任務導向式的學習帶動學生參與的想望<br/>(2)讓學生自學習過程中能找到對完成任務有共同興趣的夥伴一起學習。<br/><br/>
 +
三、請分析這套量表的題目是否適合評估你的學生的SRL經驗?如果不適合,應如何調整?
 +
*<觀點一>這套量表似乎較著重於個人學習層面的自主學習調整評量,較少涵蓋到可激發或維持個人自主學習的環境促發動力指標,建議可調整加入如:行為層面中積極行動<br/>—我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號召或找到興趣相投的夥伴共同學習<br/>—我可以自主發展相關學習延伸的進階任務或應用活動<br/><br/>
 +
*<觀點二>此自我調整評估面向內涵,乃依據所指導之研究生對三群成人教育機構所發展出來的,結果發現自主學習的動力在社區大學 > 空中大學 > 一般大學進修部
 +
 +
===第二組:===
 +
====學彈吉他====
 +
#因為我音樂爛透了,試試看挑戰一下。<br/>目的其實剛開始是為了更了解學生了解家長的心態去學習。到那時後來慢慢發現,我更想的是自我能力的提升,更了解自己和幫助家人,讓自己小家庭幸福。
 +
#情意層面學習過程中,工作以外的學習,找比自己能夠達成的目標,沒有學歷驗證,純碎自己想學有的時候不見得老師教的範圍,熱情一彈就兩三個小時, 純碎是為了更了解自己而學習。<br/>很多人學習得時候不太能把自己有意義和別人賦予他的意義區分開來我可考好的大學和好成績只是接受別人給得意義沒有跟課程結合
 +
#自我調控:內觀,我比較適用得我讓你自己選擇內在動能學得更好。有得時候讚美對於學習者重要性不是在於增強學習的動機,而是增強他的歸屬的動機事件性的回饋,從學生的結果學術話學習的方式有一個正向自我調適的學習慢慢有的時候群學的效果比自學的效果要好正向客觀的分析回饋效果都會更好,而不是批評。
 +
 +
===第三組:===
 +
一、選定填寫量表之課程
 +
*大學畢業後,去客家文化園區上的英文導覽課,其目的是對應世大運所需對外國人的導覽所需培力導覽員。<br/>本身對文化方面的事情頗有興趣,因此去參與。<br/>但客家文化的英語導覽是'''雙層轉譯''',第一層為將所習得的客家文化轉譯成可以對外導覽的中文,第二層則是再轉為英文。<br/>因為本身英文不好,所以在參與過程中,後來就越來越沒有動機。<br/><br/>
 +
*選定的課程是最近剛結束沒多久的課,是一門為期一個多月、面向教育工作者的寫作課。<br/>我本身對寫作有興趣,課程老師用的上課模式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上課模式,過程中學習熱情相當高。<br/><br/>
 +
*選定最近經歷的事情。<br/>我們一群老師在跟學生打遊戲比賽,在我們連輸四場後,我們開始面對這件事情。在這個學習歷程上通常更多是關注課程、整體性的知識架構,但在這段學習過程,我不是特別能描述我的狀況,這還包含技能型的訓練,團隊合作、執行等。<br/>除了理性分析、認知的整理總結,在這之中還有很多感性體驗,這個量表我需要不斷以理性回看,特別基於「方法」去總結我是怎麼感受、紀錄學習過程,但比較不關注過程中的「感受」。<br/>寫下來在積極行動那塊,分數低,因為挫敗感強,這是因為結果給的反饋會使得人很難有動力維持學習過程,但也因為知道有意義,所以會去做。在學習條件上,縱然面臨某些限制,但跟反饋還是不太一樣。<br/>
 +
*:<反饋>同意年齡增長會讓學習越來越消沉,那是否可以發揮年齡優勢?可以分享一下你從小到大使用的自主學習策略嗎?<br/>
 +
*:<回應>有兩條線需要總結的經驗不同:<br/>首先是技能型,是大量攝取知識,很多時候找到清晰的策略、練習,是很快可以精進的;<br/>另外是團隊合作,現在很多遊戲都不是一個人的,在合作上,因為團隊是要一起走的。這兩部分需要做的練習不同,生成的經驗跟體會也滿不一樣的。<br/>
 +
*:<反饋>同儕反饋滿重要,會幫助自己看清人性、甚至改變習慣的反應及思維方式。<br/>
 +
*:<回應>
 +
*:#討論感性體驗為何?
 +
*:#經驗的總結<br/><br/>
 +
二、閱讀的策略:有沒有一些關於閱讀的策略?
 +
#'''帶著問題意識閱讀''':在讀之前或是讀的過程中,問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
 +
#會先很快把章節看過,看關鍵字,先知道整體會談哪些東西,再回頭看時會比較清楚書想要表達的脈絡。
 +
#小結:'''SQ3R'''
 +
#*S是'''Survey''',一開始大略看一下,比較像是瀏覽;
 +
#*Q是'''Question''',帶著自我提問去閱讀;
 +
#*3R,<br/>第一個R是'''Read''',精讀的意思,<br/>第二個R是'''Recite''',背誦,重要的關鍵命題、意義,還是要有一個背誦、記憶的過程,<br/>第三個R是'''Review''',複習,通常會建議經過一週以上的時間,有些遺忘之後才回頭複習。<br/><br/>
 +
 +
三、維繫自主學習動機的方法
 +
你讀不下書時,你會用什麼方式讓自己有學習動機?
 +
#訂計畫,確實執行。例如:上寫作課,要求自己每天寫日記。
 +
#同儕:建立打卡群,互相鼓勵督促。
 +
#外界反饋:在群組裡發表,互相點評回饋。<br/><br/>
 +
 +
四、時間管理策略
 +
#建立行事曆
 +
#排定任務優先順序
 +
#安排休息時間
 +
#預訂結束時間,並確實執行。
 +
#'''「迭代」(iteration)'''指的是當我這件事情沒完成,我必須迭代我的工作或學習策略,我必須要留一段時間,讓我的工作或是學習體驗,有一段時間讓大腦在後台運轉,在下一次面臨時,會有新的體會跟感受。
 +
#如何避免「低估時間」?<建議>凡事最好提前開始。
 +
 +
===第四組:===
 +
====案例一:====
 +
離開大學後,以教育從業者身分當學生選讀藝術史:
 +
#認知層面:都是非常同意。因為累積了工作上的經驗,學習的內容與生活有連結。
 +
#自我調控:4分以上。自主性更強、課題是自己選的(歷程上更想要去把握它)
 +
#情意層面:都很同意,現在的工作帶給我的能量是足的,讓我有想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的意願
 +
#這個量表適合用於對教育者的指導,不是直接用在孩子身上。
 +
 +
====案例二:====
 +
*覺得這個分類很煩雜。
 +
*有自己的標準
 +
*#知識建構: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找到聯結
 +
*#自我調控:設定目標、執行力、意志力
 +
*學多國語言的方式來了解學多國語言的有效性、跟學生分享
 +
*#同時學很多語言的時候有很多優勢,漢語與日語有共同詞彙,一起學反而更清楚
 +
*#給學生做示範
 +
*#即時反饋、自動記錄下來、用打卡方式跟其他人分享
 +
 +
====案例三:====
 +
#休閒管理研究所
 +
#內在動機的那一個:有需求的時候,覺得有不夠的時候,就會想去學
 +
#*創造他們的動機,才是我們下手的時候
 +
#*從小是被否定的一群,這些指標放在他們身上可能都是1分
 +
#*這個指標好像不是很適合
 +
#*如果要讓孩子用這些指標來自評,需要先利用課程設計來讓孩子了解題目的用意,再做自我評估。

2020年6月23日 (二) 16:40的最新修訂版本

小組討論議題

步驟一:請在你自己心中選定某一門或某一套課程,最好是大學畢業之後才參與的課程,或是你記憶還深刻的一門課,也可以是正在參與的課程。

步驟二:請使用下列量表評估你在這門或這套課程裡的學習經驗:

  1=非常不同意,2=有些不同意,3=中性普通,4=有些同意,5=非常同意
架構 內涵 題目
認知層面 認知涉入:內容 我用曾經學習過的經驗來解讀新的學習內容或概念,使其意義化
我分析課程內容的概念,使得觀念與觀念之間的關係更為明白
我將學過的相關課程內容做一整合與歸納
與其被動等待答案,我先在心裡對未知的問題提出某些假設,而後再尋求驗證
對於學習內容我擁有自己的一番解釋或批判,並不完全服膺理論或講師
我嘗試創造新的詮釋、理論或做法顛覆傳統
我對學習內容賦予解釋,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或觀念


架構 內涵 題目
認知層面 自我調控:歷程 我自己設定學習所要達成的目標
我按照意願選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
我運用策略、尋求資源幫助學習得更好
我評斷自己學習成果的好壞
我隨時留意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發覺學習效果不佳時我會調整學習的方法
對於學習,我習慣被動地接受安排即可


架構 內涵 題目
行為層面 積極行動 我經常參與其他有助於學習的活動、講座或研討會等
我不斷精進自己的學習,讓自我進步與成長
我自動探尋現有資源以外的途徑或方法,擴大學習的範圍
我我自發性地投入與課程相關的公共事務、社團或社區活動等。
課程所學的內容我嘗試實際運用於生活中



架構 內涵 題目
情意層面 內在動機 即使沒有外在壓力促使,我也自動的參與學習
我選擇有學習效益與挑戰的課程而非拿高分或輕鬆的課程
學習過程帶給我的回饋遠比學歷或證書更為重要
熱情 我對課程非常感興趣,因而願意投入時間與精力
縱然面臨某些限制,依然不阻斷我繼續學習的積極意願
雖已脫離學校教育,但對於學習,我仍抱有強烈的慾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學習態度愈來愈消沈




量表題目來源:林怡珊(2010)。北區三類成人教育機構學習者之主動學習與心流經驗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步驟三:完成自我評估之後,請向小組分享一下你的SRL經驗(請注意有些題目是反向題),例如你的目標設定方式、目標導向型態、動機維持策略、時間管理策略、保護專注的策略、閱讀策略、筆記策略、歸因策略、促進深度理解的策略或上述量表所涵蓋的策略等。

步驟四:請分享你是否會教導你的學生使用你上述用過的那些SRL策略?你的根據是什麼?是根據哪些經驗證據或符映哪些理論基礎?

步驟五:請分析這套量表的題目是否適合評估你的學生的SRL經驗?如果不適合,應如何調整?

討論摘要:

第一組:

一、選定填寫量表之課程

  • 回想的是大學時期的《電影與哲學》課,觀察到即使是比較自由的文理學院,“自我調控:歷程”部分
  • 大學後集中一個月的時間學瑜伽。內在動機評分很高,因為拿了證書也沒有想去做瑜伽教練。大學期間可能身邊很多人的選修課都是刷課刷學分,而自己更傾向於學習更有意思的課。覺得自己這樣更有意思。不太適合評價傳統教學
  • 分享個人學習經驗對照自我調整學習的評估架構內涵,回歸討論四、五,發現本次ppt提供之自我調整學習的評估架構內涵較適合用於以學生為中心或是以自主學習為典範的課程設計,若要套用於傳統體制課程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較不適用;另一方面發現此自我調整學習的評估架構內涵也可以作為評估某課程是否具自主學習課程設計方向的指標。
  • 大學的專題經驗,可以自我選擇想做的題目,遇到問題自己想到無解就會與專題老師討論,這學習經驗影響至之後的學習模式,在實驗教育現場,發現自己也會用自己以前的學習經驗,來協助學生的學習。
  • 審思過去的學習經驗,高中以前國英數自社跟著上,高中之後讀明星學校,每一科都考很難不及格,越來越對讀書沒有興趣,數學最好,英文聽不下去,有些科目老師同意,自己就看書,拒絕聯考,提早進社會,後來有補讀大學,研究所90%沒有請假,都是自己喜歡的科目,讀自己喜歡讀的,聽自己喜歡聽的,做這一份量表省視自己學習,選自己喜歡的去做學習。

二、請分享你是否會教導你的學生使用你上述用過的那些SRL策略?你的根據是什麼?是根據哪些經驗證據或符映哪些理論基礎?

  1. 鼓勵學生
  2. 訂定具體的目標
  3. <提問>如何營造生態系?
    (1)運用情意層面之內在動機指標
    (2)讓學生選擇想要學習或想挑戰的課程,及認知層面自我調控歷程指標
    • 讓老師和學生討論由學生自己設定其學習想要達成的目標或任務,運用指標
    • 讓學生按照個人意願選擇個人像要學習的課程內容,教師運用相關策略尋求資源幫助無學習動機的學生學習更好。
  4. <提問>若面對低學習動機、想自殺,學習目標以喚醒學習熱情的學生該如何運用自主學習的課程設計?

<回答>:
(1)以任務導向式的學習帶動學生參與的想望
(2)讓學生自學習過程中能找到對完成任務有共同興趣的夥伴一起學習。

三、請分析這套量表的題目是否適合評估你的學生的SRL經驗?如果不適合,應如何調整?

  • <觀點一>這套量表似乎較著重於個人學習層面的自主學習調整評量,較少涵蓋到可激發或維持個人自主學習的環境促發動力指標,建議可調整加入如:行為層面中積極行動
    —我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號召或找到興趣相投的夥伴共同學習
    —我可以自主發展相關學習延伸的進階任務或應用活動

  • <觀點二>此自我調整評估面向內涵,乃依據所指導之研究生對三群成人教育機構所發展出來的,結果發現自主學習的動力在社區大學 > 空中大學 > 一般大學進修部

第二組:

學彈吉他

  1. 因為我音樂爛透了,試試看挑戰一下。
    目的其實剛開始是為了更了解學生了解家長的心態去學習。到那時後來慢慢發現,我更想的是自我能力的提升,更了解自己和幫助家人,讓自己小家庭幸福。
  2. 情意層面學習過程中,工作以外的學習,找比自己能夠達成的目標,沒有學歷驗證,純碎自己想學有的時候不見得老師教的範圍,熱情一彈就兩三個小時, 純碎是為了更了解自己而學習。
    很多人學習得時候不太能把自己有意義和別人賦予他的意義區分開來我可考好的大學和好成績只是接受別人給得意義沒有跟課程結合
  3. 自我調控:內觀,我比較適用得我讓你自己選擇內在動能學得更好。有得時候讚美對於學習者重要性不是在於增強學習的動機,而是增強他的歸屬的動機事件性的回饋,從學生的結果學術話學習的方式有一個正向自我調適的學習慢慢有的時候群學的效果比自學的效果要好正向客觀的分析回饋效果都會更好,而不是批評。

第三組:

一、選定填寫量表之課程

  • 大學畢業後,去客家文化園區上的英文導覽課,其目的是對應世大運所需對外國人的導覽所需培力導覽員。
    本身對文化方面的事情頗有興趣,因此去參與。
    但客家文化的英語導覽是雙層轉譯,第一層為將所習得的客家文化轉譯成可以對外導覽的中文,第二層則是再轉為英文。
    因為本身英文不好,所以在參與過程中,後來就越來越沒有動機。

  • 選定的課程是最近剛結束沒多久的課,是一門為期一個多月、面向教育工作者的寫作課。
    我本身對寫作有興趣,課程老師用的上課模式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上課模式,過程中學習熱情相當高。

  • 選定最近經歷的事情。
    我們一群老師在跟學生打遊戲比賽,在我們連輸四場後,我們開始面對這件事情。在這個學習歷程上通常更多是關注課程、整體性的知識架構,但在這段學習過程,我不是特別能描述我的狀況,這還包含技能型的訓練,團隊合作、執行等。
    除了理性分析、認知的整理總結,在這之中還有很多感性體驗,這個量表我需要不斷以理性回看,特別基於「方法」去總結我是怎麼感受、紀錄學習過程,但比較不關注過程中的「感受」。
    寫下來在積極行動那塊,分數低,因為挫敗感強,這是因為結果給的反饋會使得人很難有動力維持學習過程,但也因為知道有意義,所以會去做。在學習條件上,縱然面臨某些限制,但跟反饋還是不太一樣。
    <反饋>同意年齡增長會讓學習越來越消沉,那是否可以發揮年齡優勢?可以分享一下你從小到大使用的自主學習策略嗎?
    <回應>有兩條線需要總結的經驗不同:
    首先是技能型,是大量攝取知識,很多時候找到清晰的策略、練習,是很快可以精進的;
    另外是團隊合作,現在很多遊戲都不是一個人的,在合作上,因為團隊是要一起走的。這兩部分需要做的練習不同,生成的經驗跟體會也滿不一樣的。
    <反饋>同儕反饋滿重要,會幫助自己看清人性、甚至改變習慣的反應及思維方式。
    <回應>
    1. 討論感性體驗為何?
    2. 經驗的總結

二、閱讀的策略:有沒有一些關於閱讀的策略?

  1. 帶著問題意識閱讀:在讀之前或是讀的過程中,問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
  2. 會先很快把章節看過,看關鍵字,先知道整體會談哪些東西,再回頭看時會比較清楚書想要表達的脈絡。
  3. 小結:SQ3R
    • S是Survey,一開始大略看一下,比較像是瀏覽;
    • Q是Question,帶著自我提問去閱讀;
    • 3R,
      第一個R是Read,精讀的意思,
      第二個R是Recite,背誦,重要的關鍵命題、意義,還是要有一個背誦、記憶的過程,
      第三個R是Review,複習,通常會建議經過一週以上的時間,有些遺忘之後才回頭複習。

三、維繫自主學習動機的方法 你讀不下書時,你會用什麼方式讓自己有學習動機?

  1. 訂計畫,確實執行。例如:上寫作課,要求自己每天寫日記。
  2. 同儕:建立打卡群,互相鼓勵督促。
  3. 外界反饋:在群組裡發表,互相點評回饋。

四、時間管理策略

  1. 建立行事曆
  2. 排定任務優先順序
  3. 安排休息時間
  4. 預訂結束時間,並確實執行。
  5. 「迭代」(iteration)指的是當我這件事情沒完成,我必須迭代我的工作或學習策略,我必須要留一段時間,讓我的工作或是學習體驗,有一段時間讓大腦在後台運轉,在下一次面臨時,會有新的體會跟感受。
  6. 如何避免「低估時間」?<建議>凡事最好提前開始。

第四組:

案例一:

離開大學後,以教育從業者身分當學生選讀藝術史:

  1. 認知層面:都是非常同意。因為累積了工作上的經驗,學習的內容與生活有連結。
  2. 自我調控:4分以上。自主性更強、課題是自己選的(歷程上更想要去把握它)
  3. 情意層面:都很同意,現在的工作帶給我的能量是足的,讓我有想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的意願
  4. 這個量表適合用於對教育者的指導,不是直接用在孩子身上。

案例二:

  • 覺得這個分類很煩雜。
  • 有自己的標準
    1. 知識建構: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找到聯結
    2. 自我調控:設定目標、執行力、意志力
  • 學多國語言的方式來了解學多國語言的有效性、跟學生分享
    1. 同時學很多語言的時候有很多優勢,漢語與日語有共同詞彙,一起學反而更清楚
    2. 給學生做示範
    3. 即時反饋、自動記錄下來、用打卡方式跟其他人分享

案例三:

  1. 休閒管理研究所
  2. 內在動機的那一個:有需求的時候,覺得有不夠的時候,就會想去學
    • 創造他們的動機,才是我們下手的時候
    • 從小是被否定的一群,這些指標放在他們身上可能都是1分
    • 這個指標好像不是很適合
    • 如果要讓孩子用這些指標來自評,需要先利用課程設計來讓孩子了解題目的用意,再做自我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