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學習風景: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人文國中小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怎麼做、我們遇到些什麼問題?) |
|||
第 52 行: | 第 52 行: | ||
如何讓學科的學習結合這些事情呢?你要讓學生專注,就要讓這件事對學生有意義,有意義的事他就會專注,沒意義的事他就沒有動力專注,那就只能逼他專注。 | 如何讓學科的學習結合這些事情呢?你要讓學生專注,就要讓這件事對學生有意義,有意義的事他就會專注,沒意義的事他就沒有動力專注,那就只能逼他專注。 | ||
− | + | 舉一個例子,數學課的時候,為了讓線上的學生能夠參與這個過程,就要對這些課程賦與他意義,這個例子裡在談的是對每一個人來說他的幸福感是怎麼來的,我們就把四種人的基本動能的選項填上去,然後給了他一些描述,然後每個人就開始放自己的比例啊,這就是數學課在談比例,加起來就是百分之百,大家可以看到每個人的比例不一樣,看起來大家都差不多,偶爾會出現特殊的人,可以算全班的平均值、標準差,從表格裡去說明數值的意義,例如身心照顧的標準差是4.37%,代表每個人對身心照顧需求的程度差異不大,藉由這個過程可以看到很多關於人的意義,看到自己看到別人,也可以在這個過程裡面算到數學。 | |
又例如寫英文對學生來講不會是件開心的事,少數人會是,那怎麼樣從草寫然後一路寫到這些藝術字,到可以寫出自己喜歡的字體跟自己喜歡的樣貎,那個時候就真的可以寫起來很專注,對學習者有意義的課程,他們就可以一直不斷地進行下去,可以寫很久喔!人文國中小一堂課是80分鐘,學生是要在線上專注上課80分鐘,這是做的到的。 | 又例如寫英文對學生來講不會是件開心的事,少數人會是,那怎麼樣從草寫然後一路寫到這些藝術字,到可以寫出自己喜歡的字體跟自己喜歡的樣貎,那個時候就真的可以寫起來很專注,對學習者有意義的課程,他們就可以一直不斷地進行下去,可以寫很久喔!人文國中小一堂課是80分鐘,學生是要在線上專注上課80分鐘,這是做的到的。 |
2021年9月24日 (五) 12:47的修訂版本
宜蘭縣立人文國中小校長 周樂生
公立學校的現況
公立學校大概是在某一個禮拜三,前一週是會考,所有人都在說要不要停課都在撐著,人文在宣布停課之前就開始準備。政府在做線上課程是有幾個問題出現。 第一個是載具的問題,有的是學生沒有載具,或沒有自己的sin卡、網路。
第二個問題是雖然學生可以拿到載具,可是當始一開始進入線上課程的時候,老師是被規定要到學校來上課的,在各級學校沒有測試過校內頻寬在這麼多老師、學生同時上線時候到底夠不夠,所以第一個禮拜最大的惡夢就是所有學校的頻寬都卡住,一開始上課的這幾個老師的課就會很順,後面登入的學生就越來越不順、越來越卡。
第三個問題是,政府提供的這些平臺,課程使用上有一些侷限性,但例如jitsi meet這些又不准使用,造成有一些人使用規定的平臺,有些人竹偷偷使用其他如zoom……等的情況。
另外,實際上上課的狀態,因為大多數的人還是以學科的內容為主,所以要能撐住上課40~45分鐘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情。甚至於學生都已經把麥克風或影像都關掉了,他在電腦後面做什麼你也搞不清楚,所以後來國教署後來就乾脆跟大家說,講課時間不要超過25分鐘,剩下的時間多一些線上線下混搭,或之類的課程。也就是國教署自己也意識到這種講述式的課程,超過25分鐘是不合理的。
一開始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還蠻堅持的,第一個是老師一定要到校。這樣教務處長這些可以去巡堂,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在上課。要求每一堂課一定要確實的錄影。這件事情造成了google drive的大爆炸,所以現在google drive對於流量又重新做調整。後來發現這樣不太可行,後來就說不一定要全程錄影,拍照等有證明就好。也因應了這個25分鐘,大家都知道不可能25分鐘從頭到尾都是你在講,不可能叫人全部都關在上面,到最後越放越寬,又開始有些潛規則出現了,就說你拍照或什麼也不會有人去監督你、去檢查你,這個也不用搞得這麼辛苦了,很多老師上完課就啊糟糕沒錄影,沒拍照,難道要把學生重新叫來拍照,那不可能,所以這個事情後來就放得很鬆。
大家可以看到,整個過程裡,我們體制教育的功能或意義,還有相關的規則,這些結構就一直再撤退。所以我說疫情是一個很好的照妖鏡,把我們體制裡的這些動作,一個一個拿出來檢討,大家一直強調的不可以放棄的這些什麼鐘聲啊、講課啊、時間啊、通通都一個一個拿出來檢視尸。發現木反正它並不是非得如此不可。那麼中間還是會有一些問題,那就是目前我們在防疫下的這些作法,全部都不合法。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率就大家先表示25分鐘之後就不上課了,就回去寫作業啊、或進行習題啊、或評量,但只上課25分鐘這個是違法的。還有一個最大的違法是,國小1~3年級不上線上課程。那這些東西也說明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關於教育的相關法令有蠻大的問題。
人文國中小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怎麼做、我們遇到些什麼問題?
今天會提到人文國中小的理論與實踐,談這個的目的主要的是讓大家知道我們的課程要做哪些事情,才會知道在疫情的情況下,為什麼要做這樣子的應變。再談談不同的年齡層有哪些不同的應變措施。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和上課的樣貌不一樣,那會是什麼樣子。
人文的教育是從近百年人本教育心理學而來,經由楊文貴教授整合而成,在教育的實踐上,偏向內在動能而非外在的制約反應或外在的行為改變技術。在楊文貴教授做的展賦四大動能中談到四件事情,分別是身心動能、依附動能、獨立動能及人際動能。所以等一下我們談課程變化的時候,都會繞著這幾件事情,就是身心是不是穩定、依附是不是隱定、他的獨立動能是不是能被滿足、人際互動是不是良好。但是光有理論是不夠的,因為人文已經邁入第20年了,所以我們算是運氣比較好,就是我們從理論,各階段的教育任務之外,也已經透過經驗和老師們的整理累積,已經有課程類型及樣貎出來,也能夠整理出關於天賦的發展的歷程及樣貌。所以對學校課程,相對來講從理論到課程是完整而具體的。 在比較小的階段談的是生活經驗、多元智能跟健康性格,那他們會做的事情通常是具體一點,是領域整合的,比較高年級一點,我們談的是探索世界、建構自我、週和身心和育成公民,然後會從比較抽象的知識、學科的部分開始走向個人個別的課程。
課程的樣貌,在一、二、三年級最主要的樣貌是學校功能喪失,要協助家庭取代學校。
這個部分國教署大概也有感覺,所以一、二、三年級他們就決定不上課了。一、二、三年級的時候,他需要的是生活的經驗、多元的剌激,所以在學校裡抽象的學科相對是少的,如果說走線上的話,我們不太可能讓小孩玩黏土啊、冰棒棍啊、做積木啊、或者是說做唱遊的活動,所以整個學校的功能基本上就失去了,他的多元剌激就失去了,全靠線上變成全靠影音變成一切都是假的。
所以怎麼辦呢?我們就希望建立家庭來取代學校的功能,那這個事情是非常的困難的,因為學校裡面有很多的資源,有很多的場地可以建置很多的角落,例如養甲蟲啊、養昆蟲啊或把學校撿到的蛇皮啊搜集起來啊、或者是剛剛講的黏土啊冰棒啊史萊姆這些東西的,把這些複制的家庭裡其實是有困難的,雖然一、二、三年級可能還用不到什麼很厲害的物理化學實驗,但是在家裡要建這麼多角落其實是有困難的。所以當進入到全線上課程的時候,學校的老師就想一個辦法,他們就開了幾個晚上的大會議,然後把全部一、二、三年級的家庭做了一個大的分析,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在家裡建置所有完整的角落,而是協助家庭把家庭的孩子他比較欠缺的,或者是天賦比較強,比較需要更強刺激的,簡單來講就是家裡面沒辦法提供這個孩子刺激的部分點出來,然後上網去找,哪些材料可以給他們。
所以換句話說,50個人我們就要給他們50份不同的家庭補充包,我們透過經驗及智能,學校就開始變成拜拜的狀態,一、二、三年級我們就是在門口擺了就像是這個大拜拜或是辦桌的一大堆東西,每個上面都會標不同學生的名字。因為家裡面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需要增添一些這個功能,那藉由這樣子的方式協助家庭去取代學校的功能。
第二件事情是學生的人際互動嚴重不足,所以原本可以1:10,1:15上課的課程,可能都要縮到1:8甚至是一個更小的規模。因為人和人的接觸變得很少,所以就需要縮小師生比。所以每一堂課雖然是穎瑄師設計的,但同一時間上課,我們可能需要2個或3個老師同時進來,那老師的課量就會爆增,所以行政的同仁也需要通通一起下來帶小組課程。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活動量不足,一、二、三年級活動是不足的情況下,晚上睡覺就會睡得晚,早上就會爬不起來,這個是我們在低年級完全沒有辦法解決的部分,只能教導,開家長的線上課程,教家長怎麼陪孩子增加他的活動量,另一方面調整課程的時間,讓他睡飽一點,晚一點起來,養成一個運動夠、上課夠、吃飽睡飽,但是晚睡晚起的,至少是一個穩定的生活作息。
四、五年級的部分,整個大概的樣貌就是「能夠專注投作抽象思維學科的學習」,我們發現說到四、五年級的時候,這些孩子他們擁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跟多元刺激,所以當我們開始進行這些線上課程的時候,我們開始嘗試使用這些線上的教育資源或平臺的時侯,他們蠻能夠專注在課程的學習,而且他們也能夠舉一反三,能夠真實的去運用及整合,而不是只是去背誦或只是照這一些規則去做運算,所以像是均一教育平台、或之類的線上Youtube的課程,其實他們都還蠻能夠專注進行的。
在人際需求的部分,這個年紀的孩子他們很需要「玩伴」和「學伴」,他們有的時候玩伴和學伴還分不清楚,會混在一起,所以像這個年紀的孩子,當他在學習的時候,有的時候他會被他的玩伴干擾,所以屏除掉玩伴之後,他是能夠專注學習的,那我們一般學校大概也知道這樣子的情形。但這樣子的學習還是會有極限。
為什麼孩子他會需要找玩伴,就是因為他還是有人際上的需求,所以他需要另外找時間互動。例如下課之後或下午的時間,自己約到附近的公園,大家戴口罩去公園玩,溜蛇板之類的,他們還是會有相關的需求。我們自己估計,大概10週左右,這些學生就差不多到極限,開始就會陸陸續續需要回到學校,因為政府有一定的彈性,就是如果沒有辦法照顧他其實是可以回到學校,到學校來實體上課,那學生就開始排班,那個人際需求已經到達極限,非要回到學校裡面來吸一吸學校的空氣、吸一吸老師的空氣,那他們就開始排班,今天2個、後天3個到學校裡面來,大概還是有他們一個人際空窗期的極限。
到了六、七、八、九的情況的時候,跟四五年級的成熟度就落差很大了,在這個階段他們在探索世界跟建構自我的能力非常的強,我們可以藉由團體的反饋來協助他們調整他們的身心狀況,但是在這個狀況下,我們要談到教育任務裡「育成公民」這個部分會非常非常的困難。
六、七年級他的社會意識比較低,反而比較容易停留在線上學習,八、九年級就會有一種非常想回到學校,而且不是人際,而是學習,是真的想要學習、想要上課的需求。
學科學習大致上都會需要結合探索世界和建構自我,光是只有學科本身的話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是無聊的,例如我們一般都覺得學生上體育課就很有動力,或體能課程通常是選課比例相當大的,結果這個課程運作到後來呢如果是純粹體能課或運動課到最後都乾掉,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際互動,一個排球在第一節課、第二節課的時候,大家開個攝影機,然後在家裡對著牆壁打,或自己在那邊打,這個能打幾週呢?沒有比賽、沒有對練,這些體能課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無聊,這對學生新的學習的動力和探索跟自我跟人際完全切斷,所以體能課程到後來都停掉了。
如何讓學科的學習結合這些事情呢?你要讓學生專注,就要讓這件事對學生有意義,有意義的事他就會專注,沒意義的事他就沒有動力專注,那就只能逼他專注。
舉一個例子,數學課的時候,為了讓線上的學生能夠參與這個過程,就要對這些課程賦與他意義,這個例子裡在談的是對每一個人來說他的幸福感是怎麼來的,我們就把四種人的基本動能的選項填上去,然後給了他一些描述,然後每個人就開始放自己的比例啊,這就是數學課在談比例,加起來就是百分之百,大家可以看到每個人的比例不一樣,看起來大家都差不多,偶爾會出現特殊的人,可以算全班的平均值、標準差,從表格裡去說明數值的意義,例如身心照顧的標準差是4.37%,代表每個人對身心照顧需求的程度差異不大,藉由這個過程可以看到很多關於人的意義,看到自己看到別人,也可以在這個過程裡面算到數學。
又例如寫英文對學生來講不會是件開心的事,少數人會是,那怎麼樣從草寫然後一路寫到這些藝術字,到可以寫出自己喜歡的字體跟自己喜歡的樣貎,那個時候就真的可以寫起來很專注,對學習者有意義的課程,他們就可以一直不斷地進行下去,可以寫很久喔!人文國中小一堂課是80分鐘,學生是要在線上專注上課80分鐘,這是做的到的。
另外是六、七、八、九年級到他們這個年紀,他們可以不一定非要實體碰面,他們是有能力透過網路的環境,運用虛擬的方式來進行人際互動,右下角就是一個gather town的圖,那他們有時候課程進行到一個階段或者他們在休息時間,他們就通通擠到我做的這個虛擬的教室裡,他們自己會開始做一些在學校裡會做的事情,例如在虛擬空間裡玩狼人殺,在虛擬空間裡玩鬼抓人,在虛擬空間裡把教室弄得亂七八糟,這個線上都可以做,是有能力在線上進行人際互動的。
到比較後面的時候,八、九年級在探索世界和課程的需求都是很大的,所以他們到後來的時候,都有表達希望回到學校來上課。特別是我們在談育成公民這一塊的時候,很需要和孩子們一起來討論社會議題、社會現象,一些觀察的事情,可是我們線上課程的時候,這個部分的互動難度是高的,因為人和人之間情誼相關的連繫是不容易的,所以到後來階段惖時候,這個部分學校是比較辛苦的,因為需要不斷地拒絕學生,我們現在真的沒有辦法、比較難進行課程,只能讓個別的老師,以比較小群組的方式,來談一談社會上發生的議題跟我們的看法。 以上報告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