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23教育合作倡議: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第二組) |
(→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
||
第 84 行: | 第 84 行: | ||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 ||
====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 ====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 ||
− | < | + | <mwdetails><summary>入門</summary> |
#溯溪(中坑溪)(雅敏) | #溯溪(中坑溪)(雅敏) | ||
#腦波教室(施馨檸) | #腦波教室(施馨檸) | ||
第 110 行: | 第 110 行: | ||
#高雄三日(策畫小組) | #高雄三日(策畫小組) | ||
#司馬庫斯三日(全班策畫) | #司馬庫斯三日(全班策畫) | ||
− | #期末行動學習五日(分組策畫) | + | #期末行動學習五日(分組策畫)</mwdetails> |
<B>中階</B> | <B>中階</B> | ||
#2014單車600公里(全體親師生) | #2014單車600公里(全體親師生) |
2023年8月2日 (三) 17:20的修訂版本
約 22 位老師,分三組
三組皆嵌入: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共同預讀文本
在自帶培官網:
- 【垂直整合】傳統整合資源,形成金字塔結構的模式: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1.php
- 【教育與社會】教育系統與社會結構和以緊密鑲嵌: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2.php
- 【反思傳統教育】在傳統教育制度下,師生的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3.php
- 【自主學習典範】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4.php
- 【互聯共生網絡】當代科技巨變帶來的機會,如何以互聯共生網絡取代垂直整合網絡: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5.php
- 【舉例兩個方法】以組課共學和行動學習實踐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6.php
- 【導入體制學校】以台灣為例,現有的公共教育體制有哪些機會導入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7.php
-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index.php/wellBeingNg/index.php/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
第一組
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第二組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自主學習與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比對
傳統學習典範 | 自主學習典範 |
|
|
五種群學的共振樣貌
-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 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第三組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澎湖合橫國小週三進修
二、無界學習
- 無界學習:以「開門辦教育」精神,讓學生的學習沒有邊界。
- 行動學習=移地+群學+學習者策畫
行動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訓練
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 教同學如何「問對問題」:這次「任務」的本質是什麼。例如:一次行程的路線安排。
- 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例如:先將一次行程的拆解成:路線、經費、日程三個問題。而經費再拆解成:食、宿、交通、門票…等更小的問題。
- 找出事情變化規則。例如:食的經費會分成早、中、晚三餐,而且每天週而復如。
- 把問題抽象化,把細節淡出。例如:早餐的菜色可以在抽象化過程中忽略,專注於早餐的預算額度。
- 蒐羅、學習解決問題有關的知識或技能。
- 設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可以在預算額度內,又營養、美味的早餐方案是什麼。
- 串接小問題再還原成原來的問題。
- 將解決方案代回真實脈絡,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 發表是吸收的利器,也可以幫助同學整理經驗。
用行動學習訓練學生的過程技能
- 各種透過網路蒐集資料的能力
- 分工合作與集思廣益的能力
- 策畫的能力
- 地理與地圖的能力
- GIS 的製作能力
- 網站的製作能力
- 生活自理的能力:如熟飪、記帳
- 外文能力
- 面山教育
-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入門
- 溯溪(中坑溪)(雅敏)
- 腦波教室(施馨檸)
- 板橋公園(陳思瑜)
- 單車80公里、60公里、30公里(士賢)
- 大棟山(繡蕾)
- 中正山(丁丁)
- 天上山(丁丁)
- 大屯山連峰與二子坪步道(劉庭安)
- 五寮尖(申晴、又甄)
- 氣象局(柯智懷)
- 硬漢嶺(觀音山)(士賢)
- 頭城海水浴場(龜山朝日露營園區)(士賢)
- 草嶺古道(士賢)
- 三峽(丁丁未及實施)
- 國教院
- 北大特區
- 台北大學
- 鳶山
- 野外求生(劉國安)
- 農園參訪(雅敏)
- E7鐳射(莊惟智)
- 雷亞遊戲公司參訪(盧星瑜)
- 宜蘭兩日(教師團隊策畫)
- 高雄三日(策畫小組)
- 司馬庫斯三日(全班策畫)
- 期末行動學習五日(分組策畫)
中階
- 2014單車600公里(全體親師生)
- 2016中國川西行動學習(丁丁)
- 2018兩岸行動學習(丁禾,李彥廷)
- 高中8日境外行動學習(每位同學)須產出網站
進階
2019全班行動學習,把學生丟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共同行程,後二十天分五條路線:http://jendo.org/2019AL
- 打破在台灣這個大型舒適圈的慣性思維框架
- 短時間掌握另一個社會的「生活機能」
- 大型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