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2019-1例會/2021.07.19: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報告事項
(三)教育自造者培力認證
第 93 行: 第 93 行:
 
#*搭一座通往實驗高教的橋(課主),進行中
 
#*搭一座通往實驗高教的橋(課主),進行中
 
===(三)教育自造者培力認證===
 
===(三)教育自造者培力認證===
[[教育自造者培力認證]]
+
{{:教育自造者培力認證}}

2021年7月19日 (一) 11:58的修訂版本

時間地點與會者

時間:2021.07.19(五)19:00~20:30 正式議程

地點:線上參與

主持人:游士賢

約定未來擔任主持人順序:(主席遇有事,找人對調)
林青高→黃鈴諭→度昀奇。

紀錄:黃鈴諭

與會者:丁志仁、黃鈴諭、柯穎瑄、度昀奇、周樂生、鍾宜真、蕭典義、詹一晉、吳啟新、朱純良(志工)

報告事項

一、各期學員培力期間

  • 2019-1梯,2019.08.01~2021.07.31
    2019-1梯學員:蔡亞靜、度昀奇、劉瑞玲、周樂生、黃思宇、黃鈴諭、蕭典義、詹一晉、林建彰、林青高、柯穎瑄、張喻晴、丁志仁、游士賢。

  • 2020-1梯,2020.08.17~2022.08.31
    2020-1梯學員:程詩婷、蔡耀慶、李昌雄、簡楚瑛、鄭文彥、周效良、鍾宜真、傅心怡

  • 2020-2梯,2020.10.17~2022.11.30
    2020-2梯學員:黃琳懿、吳啟新、王偉儒、陳敏惠

二、學員修課及完成學分數

  1. 丁志仁
    • 兩岸教育人脈之連結與運用(課主),2學分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課主),2學分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行動學習共學課」 -- 以人文國中小的系統作為探討脈絡,1學分
    • 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訪問及案例紀錄,進行中
    • 社大教學的前線風景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2. 林青高
    • 兩岸教育人脈之連結與運用(課主),2學分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行動學習共學課」 -- 以人文國中小的系統作為探討脈絡,1學分
  3. 游士賢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行動學習共學課」 -- 以人文國中小的系統作為探討脈絡(課主),1學分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4. 施雅敏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自學生導師課I(課主),1學分
  5. 蕭典義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走讀社區生涯探索18學群vs學習歷程檔案(課主),1學分
  6. 黃思宇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7. 周樂生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行動學習共學課」 -- 以人文國中小的系統作為探討脈絡(課主),1學分
    • 自媒體經營兼探討(課主),進行中
    • 搭一座通往實驗高教的橋(課主),進行中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 場域實習--宜蘭人文國中小。
    • 成果發表:2021均優學習論壇
  8. 柯穎瑄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訪問及案例紀錄(課主),進行中
    • 社大教學的前線風景
    • 場域實習--苗栗社大(社團法人苗栗縣社區大學協進會)
    • 成果發表:2021均優學習論壇
  9. 張喻晴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訪問及案例紀錄(課主),進行中
  10. 度昀奇
    • 社大教學的前線風景
  11. 蔡亞靜
    • 自學生導師課I,1學分
    • 自學生導師課II,1學分
    • 自學生導師課成果發表-2020均優學習論壇
  12. 黃鈴諭
    • 兩岸教育人脈之連結與運用,1學分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行動學習共學課」 -- 以人文國中小的系統作為探討脈絡,1學分
    • 自學生導師課I(課主),1學分
    • 自學生導師課II(課主),1學分
    • 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訪問及案例紀錄,進行中
    • 走讀社區生涯探索18學群vs學習歷程檔案(課主),1學分
    • 自學生導師課成果發表-2020均優學習論壇
    • 場域實習--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13. 傅心怡
    •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畫,2學分
    • 走讀社區生涯探索18學群vs學習歷程檔案,已結束未取得學分。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14. 程詩婷
    • 走讀社區生涯探索18學群vs學習歷程檔案,已結束未取得學分。
    • 場域實習--不錯學學群(跨視界漫想)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15. 張偉儒
    • 走讀社區生涯探索18學群vs學習歷程檔案,1學分
  16. 陳敏惠
    • 走讀社區生涯探索18學群vs學習歷程檔案,已結束未取得學分。
  17. 鄭文彥
    • 自媒體經營兼探討(課主),進行中
    • 搭一座通往實驗高教的橋(課主),進行中

(三)教育自造者培力認證

完成教育自造者培力(簡稱:海星培力)認證

自每期共識營開始,達成以下要件者為成熟海星:

  1. 兩年內修畢至少五學分,以維持一定的學習強度與密度。
  2. 發起組課(擔任課主)超過兩學分。
  3. 完成場域修練。
  4. 完成成果發表。

簡易面談、共識營、公積金

  • 第一版:確立2019年培力採七階段實施。須經過簡易面談才能進入海星培力,成為學員。社群每年應至少辦理一次共識營。參加共識營者才能加入海星培力計畫。
  • 第二版:舉辦共識營得視參與成員需求,設計長短、內容相宜的內容。
  • 第三版:經簡易面談後繳納公基金即可加入(不以參加共識營為必要)。
  • 公基金:
    1. 公基金調降為每人 NTD 4000
    2. 公基金調降為每人 NTD 3000

組課共學簡則

組課說明

(一)第一版

  1. 每門組課至少3人可以成課。
  2. 需要2位組課發起人(課主),其中一位必須是本期的學員。
  3. 組課須公布於跨校選修系統urclass.net,可收外修生。
  4. 18小時為一學分。
  5. 參與並完成「海星增殖」為一學分,不論是否成功增加一期海星群學。
  6. 成員需於共識營兩年內修畢至少五學分,並至少擔任兩個學分以上的課主。
  7. 建議的組課標準模式為:36小時+36小時+18小時,至少 90 小時。
  8. 協助完成組課典藏。
  9.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以「自給自足,公平分擔」為原則。
  10. 組課必須記帳,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形成該門組課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
  11.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
  12. 每門組課收入大於支出不得逾支出之 10% 。形成之結餘,一半歸於課主,一半納入公積金。

(二)第二版

  1. 每門組課至少3人可以成課。
  2. 需要2位組課發起人(課主),其中一位必須是本期的學員。
    • 組課成功且開課後,如課主退出或學員退選,導致低於成課門檻,組課如仍依組課文件規範完成,學分不應因此失效。
  3. 組課須公布於跨校選修系統urclass.net,可收外修生。
  4. 18小時為一學分。每門組課,以0.5學分為單位,可以非整數學分開課。
  5. 協助完成組課典藏。
  6. 參與並完成「海星增殖」為一學分,不論是否成功增加一期海星群學。
  7. 成員需於共識營兩年內修畢至少五學分,並至少擔任兩個學分以上的課主。必要時能將培力時程延長到三年(詳細做法待討論)
  8.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以「自給自足,公平分擔」為原則。
  9. 組課必須記帳,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形成該門組課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
  10.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
  11. 每門組課收入大於支出不得逾支出之 10% 。形成之結餘,一半歸於課主,一半納入公積金。

學習歷程與組課典藏

  1. 課主暨共學修課成員應完成組課典藏。
  2. 內容包含:
    • 各項課程欄位內容之詳實登錄。
    • 通過名單。
    • 各項學習資源實體檔案或連結。
    • 組課發起者對課程的反思、檢討與建議。
    • 修課者對課程之評述。
  3. 課程學習評量最晚應於課程結束後一個月內完成。
  4. 最晚於課程結束後二個月內上傳到educationmaker.net

學習資源共享平台

  1. 參與海星培力成員於簡易面談時徵得組課學習資源以CC 3.0公開授權條款釋出。
  2. 第二位組課發起者為外修生時,於組課發起階段時,以文字形式徵得組課學習資源以CC 3.0公開授權條款釋出。
  3. 修課者為外修生,於平台開課時註明以CC 3.0公開授權條款釋出,並於第一堂時由課主提醒之。

場域修練

第一版

修練場域與互動對象

  1. 治理會議通過的各項教育社運倡議。由教育社運倡議者帶領。
    • 跨校選修聯盟、學前教育公共化推動小組、學校辦理部分班級實驗教育推動小組、均優學習論壇2.0籌備小組、開放政府、遠哲全民科學平台。
    • 具有社運特質與並籌備推動「教育實驗」的終身學習機構:含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新莊社區大學。
  2. 「三法」或「具實驗教育精神」,「籌備中」或「運行中」的學校、機構或團體。由學校或機構指定人帶領。
  3. 跟隨「教學經驗三年以上之達人,從事教育實務探究」。由達人帶領。
  4. 參與「其他學員之公開觀課及議課」。由受課學生單位負責人指定人帶領。或由成熟海星以上之社群成員帶領。

場域修練之方式

  1. 自共識營起算2年內,學員應進行至少144小時之場域修練。
  2. 修練內容由學員與帶領人討論決定。
  3. 場域修練旨在學員之教育實務浸潤,避免個人單獨進行或僅進行文獻閱讀及反思。
  4. 應與發表學員之組課共學與場域修練內容有密切關係,但未必要涵蓋全體發表學員的全部組課共學與場域修練之內容。
  5. 學員應自訂主題完成四份「場域修練日誌」,每份「場域修練日誌」至少應包含與該主題相關之「場域修練描述」與「場域修練反思」。
  6. 請於場域修練結束後一個月內,將場域修練圖解與心得上傳至educationmaker.net

場域修練致謝與致敬

  1. 場域修練以不發生支出為原則。
  2. 若需要費用,方能促成場域修練之完成。其費用由公積金支出,每位學員每期培力之場域修練費用上限以2000元為度,超出時由學員自行負擔。
  3. 場域修練之時數認列,應獲帶領者認同。
  4. 同學應感謝帶領者之付出與陪伴,切忌引起不利日後同學場域修練之爭端。

完成修練條件

  1. 修練總時數至少 144 小時。
  2. 線上填寫成場域修練日期表,其欄位為:第幾次、日期、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內容、帶領者,其印出版本應提供帶領者簽名位置,及帶領者自願提供意見之空間。
  3. 完成場域修練日誌四篇。
  4. 以圖解表達的場域修練脈絡與架構(或心智圖)1份。
  5. 場域修練心得1篇。
  6. 完成場域修練場域帶領者,安排之各項任務與指定作業。

第二版

修練場域與互動對象

  1. 治理會議通過的各項教育社運倡議。由教育社運倡議者帶領。
    • 跨校選修聯盟、學前教育公共化推動小組、學校辦理部分班級實驗教育推動小組、均優學習論壇2.0籌備小組、開放政府、遠哲全民科學平台。
    • 具有社運特質與並籌備推動「教育實驗」的終身學習機構:含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新莊社區大學、苗栗社大(社團法人苗栗縣社區大學協進會)
    • 於一○八課綱下,推動微型自主學習課程計畫,由學校指定人帶領或由成熟海星以上之社群成員帶領。
  2. 「三法」或「具實驗教育精神」,「籌備中」或「運行中」的學校、機構或團體。由學校或機構指定人帶領。
    • 大陸「先鋒教育聯盟」
  3. 跟隨「教學經驗三年以上之達人,從事教育實務探究」。由達人帶領。
  4. 參與「其他學員之公開觀課及議課」。由受課學生單位負責人指定人帶領。或由成熟海星以上之社群成員帶領。

場域修練之方式

  1. 自共識營起算2年內,學員應進行至少120小時之場域修練(2021.05.21例會通過將144小時下修為120小時)。
  2. 修練內容由學員與帶領人討論決定。
  3. 場域修練旨在學員之教育實務浸潤,避免個人單獨進行或僅進行文獻閱讀及反思。
  4. 學員應自訂主題完成四份「場域修練日誌」,每份「場域修練日誌」至少應包含與該主題相關之「場域修練描述」與「場域修練反思」。
  5. 請於場域修練結束後一個月內,將場域修練圖解與心得上傳至educationmaker.net

場域修練致謝與致敬

  1. 場域修練以不發生支出為原則。
  2. 若需要費用,方能促成場域修練之完成。其費用由公積金支出,每位學員每期培力之場域修練費用上限以2000元為度,超出時由學員自行負擔。
  3. 場域修練之時數認列,應獲帶領者認同。
  4. 同學應感謝帶領者之付出與陪伴,切忌引起不利日後同學場域修練之爭端。

完成修練條件

  1. 修練總時數至少120小時
  2. 線上填寫成場域修練日期表,其欄位為:第幾次、日期、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內容、帶領者,其印出版本應提供帶領者簽名位置,及帶領者自願提供意見之空間。
  3. 完成場域修練日誌四篇。
  4. 以圖解表達的場域修練脈絡與架構(或心智圖)1份。
  5. 場域修練心得1篇。
  6. 完成場域修練場域帶領者,安排之各項任務與指定作業。

成果發表

辦理方式

  1. 可融入各種既有研討會或聚會活動舉辦;也可以單獨舉辦。
  2. 可由一位學員自行辦理;也可以聯合數位學員共同辦理。
  3. 每一個發表計畫,須與「成熟海星」以上之社群成員討論過,並獲得其建議。
  4. 應與發表學員之組課共學『或』場域修練內容有密切關係,但未必要涵蓋全體發表學員的全部組課共學與場域修練之內容。
  5. 可以辦理「線上成果發表」,但須有 100 人次上互動
  6. 如以「組課共學」為成果發表之主題,須「完成組課共學至少1學分,且已經開始場域修煉」始得進行成果發表;如以「場域修煉」為成果發表之主題,須「完成場域修煉144小時,且已經開始組課共學」始得進行成果發表;如成果發表同時包含「組課共學、場域修煉」,須「完成組課共學至少1學分,且已完成場域修煉72小時」始得進行成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