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
出自福留子孫
- 傳統公校師徒典範段落 公校知識折舊較慢? 應該是知識技能汰換太慢? 過一年剩80%
-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性質段落 關鍵是有老師性想這樣子做 ? 而且老師
- 東玉將在台中成立專案計畫,招募中部的大學生&研究生,進行自主學習帶領人培力一年,並在2024年暑假由培力之大學生&研究生為一所國中的學生辦理自主學習營隊;2024年10月或2025年2月起,在中部地區的國中運用課後或社團的完整時間,由培力之大學生&研究生進校到班帶領自主學習課程一學期,將以有意願的學校和老師為優先合作對象;若進行順利,將每年培力和進校帶領自主學習課程
QA列表:
- 土地驅動
- google 線上免費介紹AI課程 線上課程連結[1]
- generative AI learning path
- 生成式人工智慧介紹(Introduction to Generative AI)
- 大型語言模型介紹(Introduction to Large Language Models)
- 可信賴人工智慧介紹(Introduction to Responsible AI)
- 生成式人工智慧基礎知識(Generative AI Fundamentals)
- 圖片生成介紹(Introduction to Image Generation)
- 編碼器-解碼器架構(Encoder-Decoder Architecture)
- 注意機制(Attention Mechanism)
- Transformer 模型和 BERT 模型(Transformer Models and BERT Model)
- 建立圖像標註模型(Create Image Captioning Models)
- Generative AI Studio 介紹(Introduction to Generative AI Studio)
- 生成式人工智慧探索者 - Vertex AI(Generative AI Explorer - Vertex AI)
比較列表
比較 | 自主學習典範 | 公校學習典範 |
---|---|---|
概念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彼此共學 | 會教的「師」教不會的「徒」 |
接受資訊媒介 | 媒體 網路 AI | 老師(機構) |
生師比 | 低,且台灣已經負擔的起個別指導的教育典範 | 高,一個老師要顧許多學生,師生難以平權 |
學習者高度 | 師生平權,提高學習者高度,避免依賴與剝削 | 老師需要儀式化鞏固階級,威嚴。
學習者高度低,易被剝削或支配,或是表現出「學會」的樣子 |
折舊 | 現實知識、技能折舊極快,需用群學、共享來抵銷知識折舊 | 系統內知識技能折舊慢,跟不上時代發展 |
學生學習態度 | 由選課到組課,讓學生自己有能力調動資源來解決問題 | 格式化「聽課」,由老師做一切的教學布署與資源分配 |
師承(人際)關係 | 群學的個體互相聽懂後就可以平行分工,
成員會共振,正能量>負能量就會螺旋向上。 |
不同學生要做出近似的動作,受老師統一指導與比較,
有人聽不懂課程還是會繼續,個體被送去補救教學。 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影響自己。 |
教學者來源 | 跨校間老師、同學、校外達人 | 校內老師 |
教學員額 | 依公式計算,國小增加教學員額5% 國中增加3.6% | 原教學員額 |
問題 | 若有學生不學,團體可能會瓦解。 | 學習動機失落,應試教育產生垃圾時間。
沒跟上的會淪落為陪讀生。特殊學習生的尊重與照顧被忽略。 |
二、傳統公校教育模式
- 傳統公校中的師徒教學典範
-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徒」
- 背景:
-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
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 自主學習典範
- 概念是: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自主學習」
-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
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 概念是:
傳統典範下的師承關係
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
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
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也能相互糾錯 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
辦公室夥伴回饋
- 恩濡:AI的段落最好加上案例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