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四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
出自福留子孫
小組選題-1
2018 PISA公布:根據以下三個指標
- 「當我失敗,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
- 「當我失敗,我怕其實自己沒天分。」
- 「當我失敗,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進行調查 ̇ ̇ ̇
結果發現:
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學生。你對這個發現,有何評論?
從建構論的觀點來看,害怕失敗的心態對於學習有何重大不利?
如何培育學生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請提出具體策略)?
為什麼我們的學生那麼害怕失敗?這與華人文化有關嗎?如何改變學生這種心態?
- 當學習目標是「成功」,只看到成功的結果,失敗剛好得到批評逞罰等。
這樣的學習或是做事情都在消磨內在動能、消磨興趣、主動性消失得非常快,也容易產生趨吉避凶。 - 成功的標準過於單一,大多數人都侷限在高考(大學)考好,才是成功。這標準實在是單一,評價標準單一,孩子又沒有其他選擇或是不適合走這條路時,就會害怕失敗。後果也會是很嚴重的,幾次考試不理想,就會得到迅速的反饋壓力,批評、挫折,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失敗其實是個人學習的更好的機會,可以更理解自己適合和嘗試走不同的路,非考試之路。
犯錯時是否能包容也很重要。
潛意識層面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有不同典範的案例,但是還是會較無意識地要求自己跟別人一樣的符合成功標準。 - 提問:現在的質性評量會變成評論式的,這樣評語的評量會比較好嗎?評語多數都給予較肯定的,這樣學生會不會不知道自己錯誤的地方。
- 學生自評或師評
- 評量,不應該是評價而是一個反饋。
每個學生有各自的經歷和思考與理解,對老師而言不是給予評價,而是讓他看到事情發展的真實過程讓他看到事情發展的真實過程,給予真實的反饋比評價來得重要。 - 老師評量,是依照學生設定的目標給予回饋,不是以老師設定的目標給予回饋,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且重要的。
- 讓大家了解到你想的事情是被建構出來的。
- 讓學習者學習換位思考。
- 理解差異需求。
- 對於成功失敗的定義越不清楚,越害怕失敗?
- 發展中地區對這些事情沒那麼敏感,覺得國家發展那麼好,一定可以有機會,經濟不景氣,感覺以後氣氛只會越來越糟。
小組討論選題-2
請分享一段你的教學經驗(對象可以是學生或自己的孩子等,如果沒有教學經驗,就想像一段設計),並說明這種教學經驗(或設計)如何呼應主動原則、適應原則及/或發展原則,因而頗能引導自主學習!
舉例
- 團體活動中(7~10人),上課開頭以問大家覺得最近覺得什麽有趣好玩開始,然後在學生報告自己的興趣的過程中,我就會引導學生去連結他們的生涯相關的話題,如喜歡音樂就放到音樂學群(包含更細門類的群,裏面有相關的子學科)等。
- 帶自閉症孩子的生命教育中;孩子們比較難以去理解別人,容易嘲笑對方,彼此看不上眼。
我的目標是希望他們能理解別人的處境,產生憐憫(共情?),所以我讓他們去練習如視障者寫字或是盲人走路,然後事後去引導他們去思考相關情形下自己的狀態和感受。
孩子們會在過程中表達自己渴望得到幫助,渴望被關愛等。
他們從原來的“這麽簡單他們都不會”的態度變成去反思他人當時的真實處境是什麼
- 做手工活動,發現人無論年齡,對這些手工材料的認知是一個一個臺階這樣構建的;9歲的人和19歲的人對同樣的材料,如果雙方都是的首次接觸,他們的認知都是在一個層級。(發展原則)
- 先從平時與學生相處的程裡 ,觀察學生的可能性。
當與學生討論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有時會有自己想法,當同學把想法說出來之後,可能會和老師的平時觀察所得的認知不同。
經再次討論後,依照各種可能性去再去做討論,讓學生自己決定一個作法去執行,老師從中去陪伴與引導。
- 之前上過一堂教育戲劇的課(一整天),主要是透過戲劇/角色扮演/換為思考的概念討論一些教育議題Ex. 扮演某個人、多數人v.s.少數人的聲音。
透過劇情的引導,符合主動原則。
課程一開始先建立一個國家,強大且先進的國家,突然有一天發生了危機,國家隨時可能會滅亡,學員在這個情境下扮演各國領域的專家,大家討論,'嘗試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但可惜的是所有嘗試都失敗了。
突然,老師引入外星人的過程,外星人可以輕易解決難題,但前提是要貢獻出5%的人口,外星人沒有說會對5%的人口做甚麼。
接著開始分組討論,他們這組討論的結果是送服刑人、老人、殘疾去。
這時老外星人就說:既然你們已經放棄這些人,我就帶領他們去建立新的國家,你們去死吧!
突然感覺到認知失衡!開始思索之前做過的種種決定意味著什麼?
接下來換一個情境,讓同學們扮演外星人回頭審判,問大家為什麼過去做出那樣的決定,基本上大家的說法偏向以下兩種:
(1) 不是我決定的
(2) 我跟隨大家趨勢的
- 有個同學在社會學的課堂當助教,在某一堂教育討論課,課堂中把同學分成三組:一組扮演老師、一組扮演同學、一組扮演家長,每一組都有給一些價值原則,再讓同學做討論。
(1)、討論台灣教育體制中的第8節課:如果教育部沒有規定第八節課要幹嘛,你要怎麼規劃?
(2)、扮演成績好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的家長。 - 先讓每個小孩先講述自己認知到的「圓」是什麼概念。
請小孩google「圓形」,挑選自己有興趣的結果(文字、影片),向老師口述內容。- 第一階段,每個孩子從不同角度描述「圓」的概念。數學的、繪畫的、音樂的……
- 第二階段,每個人的興趣不同,選擇的文本(文字、影片)也不同。
- 孩子必須經由數次的練習,才能口述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
- 同一文本,老師理解的內容和孩子口述出的內容不完全一致。
小組討論選題-3
請分享一段你的學習經驗(從小到大的某一段學習經驗),並說明這段經驗如何呼應主動原則、適應原則及/或發展原則,因而頗能代表你的自主學習經驗!
舉例:
- 一、分享在學習語言中發現,
- 零的概念
(1)、突厥語系中是沒有零這個概念的,但是土耳其語中的零是和阿拉伯人做生意時從那裏“偷”過來的;
(2)而同是突厥語系的哈薩克語等中亞的語言則沒有這個零,即使他們在1到9的表達基本一樣。
(3)由此可見,在不同階段對零這個數字的需求反映了語言進化過程中的【主動原則】。 - 語言的概念是指代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东西。比如,古希腊语中一開始没有蓝色的概念,他们有天空、海洋的颜色等概念,語言的發展本身也符合【適應原則】,即一開始不能憑空抽象地去創造概念。
- 語言學習的過程就如【發展原則】一般,是有一個不可逆的語言知識儲備的過程的。一定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多樣的變化,而不能是反過來的先學會複雜的再學會簡單的。
- 零的概念
- 二、常遇到的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之中的情況是,我覺得已經完整表達了,對方都在點頭,我也以爲我成功傳達了,但是後面出現了認知失調產生的挫敗感和偏差;所以我認可,在交流時需要創造機會去讓對方充分表達,要反復確定大家在討論同一個事情。
- 三、自己研究做光箭,主動性是好玩,網路搜尋資料和原先想像不同,發現有些難點,加上現在的材料和焊接手法也不太相同,自己就不對的做出嘗試。
- 四、主動承接擔任機構祕書長一職,【主動性】。
溝通遇上難處,主動一一出擊用電話交流和溝通,發現有效的交流很重要。
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頸,如在群組裡發訊息沒有太多人有下文,最後發現主動出擊,一個一個打電話關切和溝通,理解每個人各自的困難點,並協助排除讓事情可以往前進展,【適應或發展原則】。
回饋
- 丁丁:把建構論視為觀察和剖析的工具,會比當作課程規劃的工具還要來的有用。
- 志禹:用建構論做為課程規劃,誘發認知失衡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