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在實驗教育中發展自主學習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2年12月31日 (六) 15:16由黃鈴諭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課前規劃

2022.12.30 8:10~9:50 共 100 分鐘

  1. 講義牆 會前
  2. 選組 10 min
  3. 上課規則與 etherpad 使用說明 5 分鐘
  4. 台灣實驗教育的由來 10 min
  5. 實驗教育四大群落與自主學習 10 min
  6. 自主學習四大元素 35 min
  7. 分組討論 30 min
    • 資淺學習者參與學習治理的30個方法。
    • 群學中的共振。
      • 提到群學共振,你想到什麼?三個關鍵字(寫便利貼) 3min
      • 自己學習與找人一起學有什麼不同?(寫便利貼) 3min
      • 2~3人一組,分享「自己一個人學」與「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一起學習」的差異。10min
      • 根據剛剛的經驗,分享在討論模式中你體驗到的共振現象,好的共振是?壞的共振是?
    • 同村共養教育 / 行動學習可以怎麼做?
  8. 每組三分鐘「極簡述」 10 min
  9. 後續的參與機會 10 min ,課後 wiki 紀錄連結

課後討論

後設反思,如:為什麼要分組?為什麼要報告?

  1. 恩濡:
    • 分組目的:分組可以提高個人參與在活動中的專注程度,並創造機會盡量讓每位參與者都發言。
    • 報告目的:可以看到不同組別的成果,相互學習
  2. 鈴諭:
    • 增加議題的廣度,讓每個人在大主題下依自己的需求從自己感興趣的點出發,去創造學習的機會。
    • 報告:收整分組中學習的內容,並有機會聽聽其他組的分享。
  3. 士賢:
    • 分組:讓參與者互相腦力激盪,產生群學共振目的。
    • 報告:各組參與者從短時間討論中,歸納出此組參與者的想法,經由報告方式,讓其他組別成員也能得之資訊,也參與此組別的想法,達到群學目的。
  • 將今日上午課程海報成果,數位化放在 conceptborad
  1. 資淺學習者參與學習治理的30種方法

如何改進 100~180 分鐘版

恩濡:
  1. 狀況:
    1. 很多晚到的學生,在不知道前面講什麼的前提下來這組
    2. 有些同學可能不太理解丁丁所講的「自主學習」的概念,對自主學習的想像還是很容易停留在「待在教室裡」、「老師掌握方向」
    3. 因為感覺大家對這個主題還處於懞懂階段,時間緊湊的狀況下,很難談到更深的層次。
  2. 教案優點:
    1. 在活動中融入「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兩者不同的視角
    2. 讓參與者試著以「資淺學習者」的視角出發,理解學生的需求
    3. 把不同視角拆解成較為簡單的問題,讓參與者比較好開始進行
    4. 有輪流運用便利貼和發言,讓參與者可以寫(思考)和說(分享)
  3. 教案缺點:
    1. 開始執行的時候放棄/忘記調查參與者的教育現場經驗,事後想想這一組的學生看起來大多是還沒有太多現場經驗的學生,要讓他們去想像自主學習的情境和狀況可能有點太難。
    2. 把教案的重點放在「方法」上,而忘記如何讓參與者體驗「學習治理」的概念。
    3. 活動太零散而細碎,30分鐘內就算有執行完也來不及反思太多。
  4. 改進方案:
    1. 保留輪流體驗「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視角的元素,給資深學習者設定的問題:「如何幫助小孩自主學習」;給資淺學習者設定的問題:「我(小孩)如何幫助自己自主學習?」
    2. 比較前述兩者的答案,並重申「學習治理」的定義:讓學習者盡可能掌管自己的學習
    3. 從學習治理的定義出發,請參與者思考「資深學習者」需要做哪些調整,能更接近「資淺學習者」的需要
    4. 有時間的話,把結論拆解成「方法」元素
鈴諭:
  1. 活動流程:
    參加者:鈴諭(主持人)+學員5位
    • 徵求記錄者(很快有人志願擔任)
    • 討論
      Q:聽到「群學共振」你想的到三個關鍵字是什麼?請寫在便利貼上,並簽名。
      Q:你覺得「群學」是自主學習的要素嗎?理由?請寫在便利貼上,並簽名。
      Q:你覺得「群學」與「自己學習」最大的差異是什麼?請寫在便利貼上,並簽名。
      Q:請說說你剛剛寫下的文字並說明(由主持人人點名,從主持人右手邊開始依序發言)。
      Q:聽完其他人的分享之後,有沒有什麼你更想探討的議題?請寫在便利貼上,並簽名。
      Q:有沒有人願意分享你剛剛寫下的文字並說明(由志願順序依序說明)。
      Q:剛剛的歷程中,關於你自己你看到什麼?請寫在便利貼上,並簽名。
    • 徵求上台報告者
    • 上台報台
  2. 主持人的任務:
    • 控制活動時間,如書寫便利貼的時間、發言的時間。
    • 口頭分享時,簡述、轉譯、重組發言的內容。
  3. 需要改進的地方
    • 受限於時間(時間大約25分鐘,有準時在9:40結束討論),最後一段決定讓同學對自己的歷程做反思,沒有經驗同學互相對話的歷程。
    • 最後一題,邀請同學進行後設反思的提問表達的不理想,有人誤以為這一題要思考的是群學有什麼優缺點。
      原因是第一段題問後,發現有同學看起來好像不知道這一題在問什麼?又補充了一段「在經驗的群學的討論模式後,你對於群學的想像有什麼不同」,把題目拉到另外一個面向上。
  4. 可以做的事
    • 課前對問題的用語、精準度多確認幾次。
    • 一直掛念著要準時離開所以一直分心,容易聽不全學員的訊息,也容易誤判情勢。
    • 有時間壓力的時候,不要太過慌張,想著沒回答也沒關係,時間延長也沒關係的心情。
士賢:

從分組討論時間中,首先感覺到大多學生對於今天主題內容不熟悉,沒有辦法一下子融入主題,但經由QA的對話方式,有點概念性的知識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