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書/第二期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第二期)計畫書





















補助機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執行期程:113 年 2 月 1 日至 114 年 3 月 1 日

計畫主持人:丁志仁







中華民國 113 年 1 月 22 日


目錄

壹、計畫緣起…………………………………………………… 1

貳、計畫主旨…………………………………………………… 2

參、主辦單位…………………………………………………… 3

肆、計畫對象…………………………………………………… 3

伍、實施方式…………………………………………………… 3

陸、預定進度…………………………………………………… 8

柒、預期補助成果……………………………………………… 8

捌、年度預算…………………………………………………… 8

玖、附錄………………………………………………………… 10


計畫緣起

本計畫已經在民國110年10月1日至111年10月31日執行第一期,在執行期間發現原計畫還有諸多改進方向,如下條列:

  1. 在第一期計畫實行經驗中,發現某些老師有「類似帶領自主學習」的作為,無法納入方案中。請參見附錄一。
  2. 對參與計畫者來說,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門檻太高。
  3. 設計的組課與實務浸潤,未必在教師的實際環境中,連結很深。而且多數年輕老師拿的是代理教師缺,實際環境改變很快。
  4. 「一位」具有帶領自主學習能力的老師,在現場孤軍奮戰,不一定有用,他需要有伴
  5. 行政減量是多數老師共同的願景

因為以上幾點,所以本期計畫做出下段所列的調整:

二期計畫做出的調整方向

  1. 執行方向轉 90 度
    • 以「簡易面談」招募教師,對其進行「組課」「實務浸潤」「成果發表」的培訓
      轉為
      訪賢(社群) → 討論其現有作法中含有哪些自主學習元素 →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 → 提供協助 → 將其作為「類化」並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 → 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2. 用資源池取代組課典藏
    • 組課:是計畫推動單位定義的
    • 有用資源:推動自主學習的現場教師可以參與定義
  3. 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
    • 希望老師們從小地方開始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比如說從活動中、課次中、課程中,請參見附錄二。

延續上一期計畫的工作方針

不過本期計畫還是相當程度的延續上期計畫的內容,以下列出相同點:

  1. 自主學習核心四元素不變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2. 與課綱連結不變
    1. 「自發」主要連結: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
    2. 「互動」主要連結:群學。
    3. 「共好」主要連結:無界學習。
    4. 「生活實踐」主要連結素養定義(總綱 / 肆、核心素養 / 一、涵義):核心素養=知識、能力、態度+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
  3. 陪伴教師發展社群
    1. 仍徵求有意願的老師(志願軍),協助其他老師走入自主學習。
    2. 訪賢以教師社群為對象。
    3. 仍引導社群成員「自組織」。

自主學習與傳統公校典範簡單比較

比較 自主學習典範 公校學習典範
概念 「資深學習者」陪伴、嚮導、教練「資淺學習者」 有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給還不會的「學生」
作法 學生往前 教師後退一步
學習動機 鼓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增加參與度和興趣。 學生的動機可能更多來自外在壓力,如分數、成績和標準化考試。
學習
主動性
讓學生自己有能力調動資源來解決問題,
教師扮演陪伴者,提供工具、資源的管道給學生。
格式化學生,請他們認真「聽課」,
由老師做一切的教學布署與資源分配
課程結構 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調整。 課程內容和結構通常是固定的,
由教育機構或政府機構預先設計。
教學方法
和評估
強調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和實踐活動,
評估方式更加多元,包括自我評估和同儕評估。
給一個大方向指引,並給予豐富的學習環境與資源,
讓學生可以運用並解決問題。
多以講授式教學為主,評估方式通常依賴標準化考試。
教學方式可以稱之為「導向飛彈」,有數個需學生達到的目標,
以學生有無達成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
知識媒介 電波媒體 / 網路 / AI 機構(如學校)中的老師
知識折舊 知識、技能折舊極快,需用群學、共享來抵銷知識折舊 系統內知識技能折舊慢,可以靠傳統師培和老師
人際關係 群學的個體互相聽懂後就可以平行分工,

成員會共振,正能量>負能量就會螺旋向上。

不同學生要做出近似的動作,受老師統一指導與比較,

有人聽不懂課程還是會繼續,個體被送去補救教學。
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影響自己。

開門
辦教育
善用跨校間老師、同學、校外達人
獨立教育工作者
把台灣當成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
靠校內老師、校內資源

計畫主旨

如緣起所述,本期計畫相較於前期計畫有稍作調整,為了彌補無法列入方案的「類似帶領自主學習」作為,本期計畫將以訪賢為主,去不同教師社群中探討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並通過類化將這些作為歸納成不同類別,並依類別討論如何支持與協助,最終歸納成「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另提供適當的「核結」模式。也因為眾多教師們有感行政事務繁忙,本計畫會提出行政減量清單,供各界參考。

本計畫旨在執行以下五大點。

  1. 訪問十五個體制內教師社群。教師社群須符合:
    • 參與教師本身是好的學習者
    • 彼此間已有群學的經驗
  2. 探討體制內教師目前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3.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與提供協助。
  4. 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5.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本計畫透過自主學習與校內實踐,將「自發、互動、共好」之精神,拓展一○八課綱現場實踐空間,並為下一輪國家課程之修訂,提供更豐富之元素。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計畫對象

  1. 我國有志於帶領自主學習之教師、校長、職員
  2. 我國有志於發展「自主學習典範」之家長或教育相關工作者

實施方式

本計畫依以下數個工作項目,逐次實施。


聯結體制內教師社群

一、拜訪都會區、非都會區教育局處

  • 本計畫將拜訪都會區(新北、台北)、非都會區(台東縣)教育局處,爭取地方教育行政單位對本計畫的理解與支持,並探討之後合作的可能性。
  • 如遇教育局處對本計畫有重大疑慮時,即將後續相關培力工作,轉移至其他較為支持之縣市。

二、訪問十五個教師社群

  • 本計畫將訪問十五個教師社群,選擇教師社群的判定標準如下(教育工作者的新圖像):
    1. 他們已經是好的學習者
    2. 彼此之間有群學的經驗(需要的是轉化這種經驗到帶領學生上)
    3. 至少花一部份時間(如十分之一)和社會交流
    4. 至少花一部份時間(如十分之一)和同行交流,並認同課程教學、社工、輔導三者協作
    5. 增加「陪伴,嚮導,教練」減少「傳道,授業,解惑」
    6. 願意拉高同學們的高度,例如:重用學生。

三、提供他們跨群交流的機會

  • 跨群交流有助於促進不同教育群體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合作。透過跨群交流,可以分享各地區、學科和教育層級的經驗和資源,拓展視野,促進對多元教學模式的認識。
  • 跨群交流可以在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學創新、教學資源整合、強化跨科合作等方面讓教師具有優勢,最重要的是讓教師知道他並非孤軍奮戰,讓彼此變成彼此的陪伴者。
  • 預計在計畫中辦理教育論壇或工作坊,提供交流平台,提供 200 人次跨群的論壇式交流。

四、以福格行為模型布署提示系統

  • 為教師社群建立福格聯絡網(如下方聯絡網示意圖),給予「提示」,提高他們行動的可能性。
  • 也可以透過不同的福格聯絡網,讓教師們建立長聯結,進行跨群交流。

福格行為模型

右圖叫「福格行為模型」,簡單表述為「B=MAT」,即任何行為只會發生於「動機」「能力」「提示」三個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它首先考慮兩個維度:

  1. 縱軸代表「動機」,人對一個行為的動機越強,越容易行動。
  2. 橫軸代表「能力」,人受限於時間、金錢、體力、專注力、人脈…等限制,不是有動機就有能力去追求的。

綜合以上兩者,得到中間這條曲線,它叫做行動線。行動線的右上代表我們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的事;行動線的左下代表我們或許動機不足,或者力有未逮,所以不會去做這件事。 提示和前面兩者不一樣,它要麼有,要麼沒有。在行動線右上時,它如果出現,我們就會去做。舉例來說:你昨晚沒睡飽,需要提神,這是動機; 7-11 咖啡一杯 55 ,你也買得起,而且店在上班的路上,路過去買也很方便,這是能力;剛好這個時候呢 7-11 透過手機發給你一張咖啡優惠券,這個就是提示了;動機、能力、提示三大因素都出現,必須來一杯了。你的購買行為於是就這麼發生。不睏的話你不會買,沒錢你不會買,手機沒跳優惠券,你多半在想其他事情,也不會買。

要促成特定行為發生,主要須要進行兩件事:

  1. 找出行動線與其右上的「提示反應區」,可以透過過濾掉動機不夠或力有未逮的人群來達成。
  2. 建立提示系統,可參考右圖。

右圖為聯絡網示意圖,圖中:

  1. T1 是整個「小聯絡網」的「線頭」,每張「小聯絡網」只有一位。
  2. 由 T1 聯絡兩位 T2 ,和一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3. 兩位 T2 各聯絡三位 T3 ,六位 T3 再各聯絡三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4. T1、T2、T3 (虛線方框內),負有「系統性放送提示」的「責任」,所以應致贈酬謝。
  5. 虛線方框外即是「提示放送對象」。
  6. 一個小型聯絡網共 28 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聯絡員。整體構成一個「可靠」的提示發布系統。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即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探討體制內教師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五、與自主學習的連結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 與教師社群共同反思作為中的活動哪些符合自主學習要素
  • 以下舉例四個元素中的細項
    1. 參與學習治理
      • 制定學習目標
      • 學習計劃和時間管理
      • 學生主動學習
      • 建立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維
    2. 無界學習
      • 資源的選擇和使用
    3. 群學
      • 反思和自我評估
      • 合作和溝通
    4. 生活實踐
      • 適應性和靈活性

六、與課綱的連結

  • 108課綱中已經寫出自主學習課程的概念,但是教學現場的教師們可能缺少活動參考
  • 上述已經把活動與自主學習典範做聯結,而自主學習典範又與課綱相對應
  • 若能將活動與自主學習典範元素連結,即代表能與課綱連結,也能提供老師們提供教學指引與參考

七、「自主學習現場樣態」類化(包含微進展)

  • 將整理出來的活動依據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要素分門別類(類化),討論出大類群,希望能用這樣的方法來更具體的描述自主學習在現場教學時,可施行的方向
  • 自主學習樣態舉隅
    1.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2.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3. 選修:提供選修課。
    4.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5.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上述僅為樣態的一部份,這些也將納入實驗教育補助措施的要點,更多樣態如附錄一。
  • 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
    • 目前的課程泡泡還是需要與學校課發會討論之後才能實際實施,執行上稍顯複雜。
    • 不必一下子完全實施自主學習,可以採用漸進式的方法。逐步引入自主學習原則,以讓學校和教育者逐漸適應新的教學方式。
      可以在課堂中、活動中、課次中進行,稱之為微進展。
      本期計畫期待自主學習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讓自主學習有更多的可能進入體制內教育。
    • 例如:提問、討論、遊戲等等,方法綜覽如附錄二。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與提供協助

八、「一○八課綱」自主學習空間剖析

  • 依學員之服務學校分為國小、國中、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四群。
  • 各群分工詳細研讀一○八課綱總綱與各領綱,找出學員可資運用的條文。
  • 由於課綱是穩定的,找出的條文可以製成資料庫,逐年累積。還可在各條文中增加欄位,敘述應用的實際例子,供後人參考。
    • 本項目主要是與108課綱做連結,尋找合乎於課綱與體制,也可以發展自主學習的方法

九、維護「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

  • 內含 321 項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通過之各項教育部補助要點之資料庫。
  • 除全文外,另整理各項補助要點之補助對象、補助項目、補助基準、申請時間。
  • 目標是寫程式抓要點過來更新,降低維護人力與心力,也可以更及時的更動
  • 讓老師們可以利用這個平台來了解自己活動實行可以申請的補助,或是未來需要增列補助要點的活動還有哪些?
  • 寫出簡易平台運用手冊,供社群老師搜尋(有帳密的資源服務)

十、陪伴學員進行「資源池」建置、陪伴學員發展社群與自組織

  • 資源池中可以讓現場教師們參與定義何謂「有用資源」,並上傳自己的「資源」與大家分享
  • 預計建置資源池供教師上傳檔案,供彼此互相交流
  • 發展社群就是上述的聯絡網,因為這些學員在自己的學校形單影隻,很容易就耗費完自己的能量而枯竭,若是能夠用社群將他們連結,用資源池統整他們的創意活動發想,才能讓創新的點子不斷的翻湧出來,也能讓學員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是跟一群夥伴一起,也期待學員學會自組織的能力。
  • 預計建置以下四個發展工作圈
    1. 全球華人教育聯絡網(線上外館)
      • 目標:在AI、web3.0等高科技發展下,觸及各國教育的當代適應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透過彼此間的經驗互相砥礪、學習。
      • 客群:以連結國外社群為發展方向
    2. 近未來數位公民
      • 目標:目前科技急速發展,有眾多工具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有更方便、更全面的接觸。例如:AI、DAO、3D列印等等。
      • 方向:以國內高技術產業為發展方向
    3. 偏遠地區教育發展(同村共養)
      • 目標:研究如何在偏遠地區,將教育與社區做結合,預計會在台東推動,將與台東縣教育局合作。可能的形式:市集(孩有夢市集)
      • 方向:以在地發展為主
    4. 輔導平台發展工作圈(延續第一期內容)
      • 目標:串聯各類輔導、社工資源,如:同儕諮商--林意雪、薩堤爾--張天安、特殊學習求--曲智鑛,依學員需求辦理工作坊、講座、團體諮商……等支持系統。
      • 方向:以串聯輔導、社工、教育資源為發展方向

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十一、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及其相應的核結模式。

  • 上述的討論結果需要將完成最後的列表,納入自主學習樣態元素,希望也能列入課綱的認定範圍。
  • 另外,若是想要橋接進體制內,則必須要制定相對應的核結模式,否則有了活動但經費無法核銷,願意做的老師會更少。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十二、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行政減量清單〉,並至少對其中一個項目,進行簡化性操作。

  • 因之前的計畫中,眾多學員們都認為行政事項會影響教學,甚至是自主學習的推動
  • 減量對於推行教師推動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邊也會討論行政減量清單,希望能減輕教學現場老師們的壓力

計畫期程

本計畫完整期程為兩年,本計畫書雖為全部計畫的第一年,惟考慮計畫之完整表達,仍列出兩年之甘特圖。

執行項目2024年2025年
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
訪問教育局處
訪問教師社群
提示系統建置
跨群交流
教學連結自主學習要素
課綱剖析
維護平台
討論自主學習樣態列表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預期補助成果

  1. 連結國內有志一同教師,共創新培力方向
  2. 建置教師社群聯絡網與共享資源池
  3. 維護可自動更新之補助要點平台
  4. 整理出〈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一份
  5. 整理出〈行政減量清單〉一份

計畫經費概算

計畫期程:113年2月1日至114年3月1日
計畫經費總額:新臺幣516352元,向國教署申請補助金額:446352元,自籌款:70000元。
經費項目計畫經費明細申請教育部補助經費
單價(元)數量總價(元)說明金額說明


計畫主持人500014月70000主持人1人×5000元×14個月0自籌
小計70000元0


出席費200025人次50000全計畫共分為5個目標,各目標平均 配置 5
人次的出席費,共 25人次
50000
指導費200025人次50000實務浸潤 1200 小時,以每指導 48 小時,
發給一次實習指導費計算,共 25 人次
50000
助教費50030小時15000共筆撰寫、Jitsi meet 設定與使用、網路
資料表建立與協作、GIS等技能性課程,須
助教協助學員完成技能學習
15000
臨時工作人
員/工讀費
1756814月245952每週24人小時×每月四週×基本時薪183245952
印刷費70001期7000印製手冊、講義、會議資料、實習
日誌、印製列表、清單相關資料
7000
交通費135010人次13500以台北-台南高鐵費用預估。提供會議、講
者國內交通支出
13500
膳食費12060人次7200小型座談會及全日研討會與會者膳費7200
住宿費160012人天19200提供遠地講師 / 參與者之前一日住宿費19200
場地費35003次10500租用晤談、小型座談及研討會場地 10500
雜支200014月28000郵資,文具等28000
小計446352元446352
合計516352元446352

附錄

一、自主學習現場樣態舉隅

  1.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2.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3. 選修:提供選修課。
  4.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5.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6.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7.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8.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9.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10.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11.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12.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在網際網路面世 34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2 年, youtube 出現後 18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二、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微進展)

階層名稱提供方法數
在單一活動中6
在單一課次中5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10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10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16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1.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1.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2.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3. 再輪流補充
    4.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2. 討論【自造+選擇】
    1. 全班討論
    2. 分组討論再回來
    3.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4. 討論如何討論
    5. 辯論
    6. 互評或自評
  3. 遊戲【自造+選擇】
    1.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2.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3.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4. 書寫【自造】
    1. 自由書寫
    2. 寫便利貼
    3.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4. 共筆(Etherpad)
    5. 問卷
  5. 輪流分享【自造】
    1. 相互訪談
    2. 抽卡牌
    3. 觀影
    4. 閱讀
    5. 書寫
    6. 討論
  6. 身體活動【自造】
    1. 角色扮演
    2. 場景演出
    3. 即興戲劇
    4. 實驗
    5. 舞蹈
    6. 手作

(二)在課次中

  1.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2.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3.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4.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5.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1.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2.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3.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4. 催化五種共振:
    一、討論模式(討論)
    二、相互糾錯(糾錯)
    三、平行運作(協作)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5.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6.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7.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8.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9.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10.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