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青年彈性學習網絡/第一次共識會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3年4月20日 (四) 19:25由閉恩濡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時間:
地點:線上會議室(貼連結)
出席人員:
主要議程:

  1. 計畫緣起與簡介_丁丁
  2. 說明青年彈性學習網絡的六大節點_丁丁
  3. 邀請夥伴們分享自己當前的服務對象、主要投入業務,尋找不同結點間串連的可能性_群組成員們

補充資料

  1.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是以開門辦教育、互聯共生網絡的精神,彌補當前高等教育出現的學用落差現象。

何謂互聯共生網絡? 互聯共生網絡
1989 年柏納李發明網際網路中最重要的 HTTP 協定與 HTML 文件格式,並將其智財權奉獻給全人類;同年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網際網路使得人和機構靠「網絡」進行「水平整合」,其優勢逐步超過擅長「垂直整合」的大型科層,此後三十年,人類社會中「微權力」快速興起,在無數的領域中,打得傳統大型科層組織不知如何招架,或者直接淘汰掉無法與時俱進的過時組織與運作。台灣人最熟悉的事例當然是 2014 年 318 的太陽花學運,一群學生靠著靈活的網絡優勢,打得資源是其百萬倍的建制式政府束手無策只能讓步。影響之深遠甚至間接導致政權易幟。

2013 年起,網際網路的超級升級版「物聯網」開始起飛,也促使人類社會再走向新的典範,這個新典範我稱之為「互聯共生網絡」,其物質基礎、優勢的組織型態、盛行的價值觀都有別於「科層暨市場體制」。「互聯共生網絡」的主要元素可以用右方的圖示簡單表述。
新能源

首先以化石能源為文明的基礎這條路就沒辦法繼續走下去,不是因為化石能源儲存量不夠了,而是會導致嚴重的全球暖化,最終讓人類文明走進大滅絕的浩刧中。

「互聯共生網絡」的能源基礎是綠能,以全球來說主力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生質能等,其中尤其以太陽能最為重要。但以台灣來說,蘊藏量最大的是地熱和黑潮;太陽能、風能也很富足;水力有在用,但佔比有限;生質能則所需要的配套太多,台灣因為電費便宜,發展不太起來。台灣的綠能蘊藏量雖豐,足夠全社會工業與民生所需還有餘,但能源業中化石能源的「既得利益」太大,所以對發展綠能的態度十分曖昧,誠意不足進展就不會快。

傳統化石能源的發電利用也是科層的,第一層的石油探勘、鑽取,第二層用油管(黑油管)、油輪運到精煉廠,第三層在精煉廠將原油分餾成燃油。第四層用油管(白油管)、油車、路網把燃油送去發電廠發電,第五層電廠(多數在荒山野嶺)發電,第六層升壓變電所、變電站,第七層高壓電網,第八層降壓變電所、變電站,第九層低壓電網,第十層配電所、配電站,第十一層地區饋線電路,第十二層住家和工廠用電。每一層都得和下一層準確對接,任何一層失誤了,電網停擺,無電可用。電網雖然複雜,但電力輸向方向,固定由發電廠流向住家和工廠,而且流量的週期變化也十分穩定。但火力發電,發電廠的熱機最多只能把燃料中 60% 的能量變成電,而且輸配過程平均要再消耗 11% 的電能。
目前在台灣,政府已經開始補助住家、公司將太陽能板鋪在建築外表上。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電網最終將走向「互聯共生網絡」中「智慧電網」的型態:第一層就從太陽能板、小瓦數風機、水機、地熱棒上,將電導入地區饋線電網中。地區饋線電網中配有高效電池,每一時間發了但用不完的電就存起來(例如上班時間多數人不在家)。因為千家萬戶和每一個工廠都在參與發電,所以電網的每一小段都要能「雙向」傳送電力,而且整體電網也須要知道每分每刻哪些節點有餘電可供輸出,而哪些節點在此刻需要饋入電力,還要能規畫電力的合理「路由」,使傳送損耗降至最低。這種網絡式的協作,在網際網路發明之前,並且升級到 IPv6 的物聯網之前,其實是很難操作的。
< 這種在綠能的基礎下,使用「智慧電網」協力千家萬戶和大量工廠發電、用電的模式,就是「水平整合」。要讓大量的終端用戶協力,過去「工作圈」是比不過「科層」的,因為採用「工作圈」的模式,人數一多,點對點的關係就會呈幾何級數增加,但「科層」能將點對點的關係限制在算術級數成長。

    • 「互聯共生網絡」擅長水平整合**,在網路時代優點多,此後將步步抬頭;**「科層暨市場體制」擅長垂直整合**,盛行於過去三百年,此後將和「互聯共生網絡」混搭共存一段時間,但佔比將步步滑落。

不只能源會走向「**去科層改用網絡**」,學習資源也會這麼發展。其實「自主學習典範」的興起,就是人類社會由「科層暨市場體制」滑向「互聯共生網絡」的一種體現。如果要迎向未來,就不能留連於「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下的體制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