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偏鄉教育政策分析: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現象=== #小鄉學習者中特殊學習需求學生比例偏高。 #用「城市思維」做教學設計,EX: #*要有回家功課(國語數學) #*走廊上不能奔跑、不可...)
 
值得思考的事
第 16 行: 第 16 行:
 
#**由於媒體的發達,很多學生在進教室前對於政府的認識就是,我們的政府貪污、應該花更多錢照顧偏鄉、水電不要漲、要減稅……等媒體餵養的觀念,如果單就社會課本提到的內容,無法達成對於學生民主觀念的建立、明白政府運作如何進行……等課程目標或進一步民主社會價值觀念的建立…等結果。花時間記憶這些內容,也沒有能力提升的價值。
 
#**由於媒體的發達,很多學生在進教室前對於政府的認識就是,我們的政府貪污、應該花更多錢照顧偏鄉、水電不要漲、要減稅……等媒體餵養的觀念,如果單就社會課本提到的內容,無法達成對於學生民主觀念的建立、明白政府運作如何進行……等課程目標或進一步民主社會價值觀念的建立…等結果。花時間記憶這些內容,也沒有能力提升的價值。
 
#*學生需要的是協助對資訊的轉譯,也就是用他們聽的懂的方式/用那個階段可以理解的詞彙,解釋給他們聽,不是提供簡化後的內容,形成瞎子摸象的結果。
 
#*學生需要的是協助對資訊的轉譯,也就是用他們聽的懂的方式/用那個階段可以理解的詞彙,解釋給他們聽,不是提供簡化後的內容,形成瞎子摸象的結果。
 +
 +
===建議===
 +
#自然環境豐富的偏鄉小校是生態觀察/採集/生態培育者的天堂
 +
#利用食農、山野…等主題式課程,在自然環境中穩定學生的身心,培養個人操作能力(手眼協調),增加五感體驗,補足聽覺理解、視覺辨識、肢體協調不佳…等感覺統合失調所帶來的經驗缺失,及解決因上述缺失無法轉為下階段抽象思考能力的困境。

2023年10月29日 (日) 07:42的修訂版本

現象

  1. 小鄉學習者中特殊學習需求學生比例偏高。
  2. 用「城市思維」做教學設計,EX:
    • 要有回家功課(國語數學)
    • 走廊上不能奔跑、不可以踩草地
    • 破壞原有地景進行校園造景(把自然可食的野菜挖掉帶學生種小白菜)
  3. 用讀書就會有好未來,好工作激勵學生。

值得思考的事

  1. 特殊學習需求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資源?
    • 利用食農、山野…等主題式課程,在自然環境中穩定學生的身心,培養個人操作能力(手眼協調),增加五感體驗,補足聽覺理解、視覺辨識、肢體協調不佳…等感覺統合失調所帶來的經驗缺失,及解決因上述缺失無法轉為下階段抽象思考能力的困境。
    • 拿掉大量的讀寫練習,看似剝奪讀寫能力弱項學習者的學習機會,事實上,對於弱讀寫能力的學生來說,大量的自然體驗與實作練習,反而是訓練其身體協調、鍛練腦力,為下階段讀寫學習建立基礎的有效策略。
  2. 現行的課綱計採用螺旋式課程設計是否也是造成學生學習成效不佳的助力?
    • 以國小階段來說,扣除數學科之外的每一科學習,本質上都可以歸類為「語文」學習,也就是不管是國語課、社會課、自然課,本質上都是「國語課」,也就是讓學生學習某些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的詞語代表什麼意思。
      • 舉例來說:六上的社會課提到政府體制,文字上只有簡單說明現階段台灣中央政府有總統、五院,各自職掌為何?地方有地方行政機關、地方立法機關,職掌為何?
      • 由於媒體的發達,很多學生在進教室前對於政府的認識就是,我們的政府貪污、應該花更多錢照顧偏鄉、水電不要漲、要減稅……等媒體餵養的觀念,如果單就社會課本提到的內容,無法達成對於學生民主觀念的建立、明白政府運作如何進行……等課程目標或進一步民主社會價值觀念的建立…等結果。花時間記憶這些內容,也沒有能力提升的價值。
    • 學生需要的是協助對資訊的轉譯,也就是用他們聽的懂的方式/用那個階段可以理解的詞彙,解釋給他們聽,不是提供簡化後的內容,形成瞎子摸象的結果。

建議

  1. 自然環境豐富的偏鄉小校是生態觀察/採集/生態培育者的天堂
  2. 利用食農、山野…等主題式課程,在自然環境中穩定學生的身心,培養個人操作能力(手眼協調),增加五感體驗,補足聽覺理解、視覺辨識、肢體協調不佳…等感覺統合失調所帶來的經驗缺失,及解決因上述缺失無法轉為下階段抽象思考能力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