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23教育合作倡議: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二、無界學習
二、無界學習
第 78 行: 第 78 行:
 
#面山教育
 
#面山教育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
====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B>入門</B>
 
<B>入門</B>
 
#溯溪(中坑溪)(雅敏)
 
#溯溪(中坑溪)(雅敏)

2023年8月2日 (三) 17:03的修訂版本

約 22 位老師,分三組


三組皆嵌入: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共同預讀文本

在自帶培官網:

  1. 【垂直整合】傳統整合資源,形成金字塔結構的模式: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1.php
  2. 【教育與社會】教育系統與社會結構和以緊密鑲嵌: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2.php
  3. 【反思傳統教育】在傳統教育制度下,師生的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3.php
  4. 【自主學習典範】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4.php
  5. 【互聯共生網絡】當代科技巨變帶來的機會,如何以互聯共生網絡取代垂直整合網絡: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5.php
  6. 【舉例兩個方法】以組課共學和行動學習實踐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6.php
  7. 【導入體制學校】以台灣為例,現有的公共教育體制有哪些機會導入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7.php
  8.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index.php/wellBeingNg/index.php/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

第一組

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第二組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自主學習與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兩種關係比較

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比對

傳統學習典範自主學習典範
  1. 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 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 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 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 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 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1. 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2. 「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也能相互糾錯
  3. 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4. 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5. 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五種共振

第三組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澎湖合橫國小週三進修

二、無界學習

  • 無界學習:以「開門辦教育」精神,讓學生的學習沒有邊界。
  • 行動學習=移地+群學+學習者策畫

行動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訓練
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1. 教同學如何「問對問題」:這次「任務」的本質是什麼。例如:一次行程的路線安排。
  2. 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例如:先將一次行程的拆解成:路線、經費、日程三個問題。而經費再拆解成:食、宿、交通、門票…等更小的問題。
  3. 找出事情變化規則。例如:食的經費會分成早、中、晚三餐,而且每天週而復如。
  4. 把問題抽象化,把細節淡出。例如:早餐的菜色可以在抽象化過程中忽略,專注於早餐的預算額度。
  5. 蒐羅、學習解決問題有關的知識或技能。
  6. 設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可以在預算額度內,又營養、美味的早餐方案是什麼。
  7. 串接小問題再還原成原來的問題。
  8. 將解決方案代回真實脈絡,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9. 發表是吸收的利器,也可以幫助同學整理經驗。

用行動學習訓練學生的過程技能

  1. 各種透過網路蒐集資料的能力
  2. 分工合作與集思廣益的能力
  3. 策畫的能力
  4. 地理與地圖的能力
  5. GIS 的製作能力
  6. 網站的製作能力
  7. 生活自理的能力:如熟飪、記帳
  8. 外文能力
  9. 面山教育
  10.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入門

  1. 溯溪(中坑溪)(雅敏)
  2. 腦波教室(施馨檸)
  3. 板橋公園(陳思瑜)
  4. 單車80公里、60公里、30公里(士賢)
  5. 大棟山(繡蕾)
  6. 中正山(丁丁)
  7. 天上山(丁丁)
  8. 大屯山連峰與二子坪步道(劉庭安)
  9. 五寮尖(申晴、又甄)
  10. 氣象局(柯智懷)
  11. 硬漢嶺(觀音山)(士賢)
  12. 頭城海水浴場(龜山朝日露營園區)(士賢)
  13. 草嶺古道(士賢)
  14. 三峽(丁丁未及實施)
    • 國教院
    • 北大特區
    • 台北大學
    • 鳶山
  15. 野外求生(劉國安)
  16. 農園參訪(雅敏)
  17. E7鐳射(莊惟智)
  18. 雷亞遊戲公司參訪(盧星瑜)
  19. 宜蘭兩日(教師團隊策畫)
  20. 高雄三日(策畫小組)
  21. 司馬庫斯三日(全班策畫)
  22. 期末行動學習五日(分組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