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坐佛: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 1 行: 第 1 行:
 
<div style='font-size:28pt;color:0ff;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DFKai-sb'>
 
<div style='font-size:28pt;color:0ff;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DFKai-sb'>
  <img src="http://jendo.org/~丁禾/百品展/犍陀羅坐佛.jpg" /><br />
+
  <img src="http://jendo.org/~丁禾/百品展/犍陀羅坐佛.jpg" height="500px"/><br />
 
</div>
 
</div>
 
<p style='font-size:28pt;color:0ff;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DFKai-sb'>基本資料</p>
 
<p style='font-size:28pt;color:0ff;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DFKai-sb'>基本資料</p>

2015年6月20日 (六) 10:18的修訂版本


基本資料

  1. 發現地:巴基斯坦(經緯度:30.009592, 69.045602)
  2. 製造年代:西元100年~西元300年間
  3. 使用材料:灰片岩(一種帶有結晶,會閃閃發亮的石頭)
  4. 規格:高95cm;寬53cm;長24cm

佛陀的故事

傳說佛陀是西元前五世紀時印度的某一個小國的王子。他雖然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和美女,但他總是不快樂。於是他放棄了王子的身分,成為一個苦行者,踏上了流浪之旅。在流浪的旅途中他認識了許許多多的人和事。最後他在菩提樹下靜坐七七四十九天後終於開悟,免除了貪、嗔、癡三毒,成為了悟者(也就是佛陀)。

歷史背景

甚麼是犍陀羅

犍陀羅(Gandhāra)是古印度的一個地名,為貴霜王朝(Kuṣāṇa Dynasty,西元一世紀至三二0年)二大佛教造像中心之一。犍陀羅原是繼承著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傳統,前三三一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後,此地便成了希臘的殖民地,因而產生了印度與希臘二種文化相互混合的特殊面貌,尤其是貴霜王朝時代更形成了犍陀羅藝術,其內容是以佛教題材為主,而採用了以希臘系統的表現手法,它不同於印度傳統,尤其是打破了「自來不以形像來表現佛陀」的印度傳統慣例而開始製作了佛像。在此之前僧侶大多用一些和佛陀有關的東西代表佛陀,例如佛陀覺悟時的菩提樹等,也就是說,犍陀羅是第一個給予佛陀人的形象並製造佛像的地方。

貴霜帝國

是在公元1世紀至3世紀時存在於中亞的超級強國,也是在這座「犍陀羅坐佛」被製造時統治著犍陀羅地區的帝國。由於此帝國坐落在絲綢之路上而十分富裕,因此它也給了犍陀羅穩定的經濟,使犍陀羅可以大量建造佛寺佛像和大量派遣僧侶傳教。

貴霜帝國前三位國王,丘就卻信佛教,閻膏珍信婆羅門教,迦膩色伽一世又信佛教,其中以迦膩色伽一世對佛教的支持和宣揚最大。由於迦膩色伽一世是通過暴力使帝國達到極盛期,為了鞏固統治,需要緩和社會上的種種矛盾,因此強調種姓的婆羅門教就不如不承認種姓差別的佛教有效,又因為迦膩色伽一世不是印度貴族出身,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不能佔有適當的位置,因此迦膩色伽一世就選取以佛教管治帝國。他下令大量興建佛像並重用僧侶。貴霜帝國一時成為了佛教中心,由於貴霜帝國扼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