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地的悲歌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又叫公地悲劇,假設一個牧羊人在公有牧場上放牧:牧羊人應該極大化他的牧場,並且儘可能的增加他的羊群。而每增加一頭羊,皆會帶來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 正面:牧羊人可以從增加的羊隻上獲得所有的利潤
  • 負面:牧場的承載力因為額外增加的羊隻有所耗損

然而,關鍵在於這兩者的代價並非平等:牧羊人獲得所有的利益,但是資源的虧損卻是轉嫁到所有牧羊人的身上。因此,就理性觀點考量,每一位牧羊人勢必會衡量如此的效用,進而增加一頭頭的羊隻。但是當所有的牧羊人皆做出如此的結論,並且無限制的放牧時,牧場負載力的耗損將是必然的後果。於是每一個個體依照理性反應所做出的決定將會相同,畢竟獲得的利益將永遠大於利益的耗損。而無限制的放牧所導致的損失便是外部性的一個例子。

由於這樣的個體行為是可預見的,並且將持續發生,因此Hardin稱之為「悲劇」:「持續進行,永無休止的悲劇」。從這個的假設出發,可以發現追求自我利益的行動並不會促進公共利益。

一些公有資源類似這個例子,如空氣、海洋、河流、魚群、國家公園、廣告甚至是停車收費器。此外,當地球資源成為所有人類的公地時,人口的成長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公地悲劇一文還指出針對公地問題舉出潛在的管理解決方式,如:私有化、污染者付費、管制與規範等。從他原始的牧場理論出發,哈丁認為應該將公有地加以分類與規範。他反對以良心作為管理公地的規範,他認為以良心作為規範反而有利於自私的個體侵害他人的權益。

公地悲劇符合「囚犯兩難」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