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補充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作者

宋應星(1587年-約1666年),字長庚,明朝著名科學家。江西奉新縣北鄉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鎮牌樓村)人,漢族江右民系。英國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的狄德羅」。

宋家的族譜描繪宋應星為一名天資敏悟、到晚明仍然矢志問學的人。童年時期的宋應星與其兄宋應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先師於族叔宋國祚,後學於新建舉人鄧良知。

明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與兄長宋應昇一同參加江西省鄉試,全省有1萬餘人應試,考中錄取109人,奉新縣僅宋氏兄弟二人中舉,時人稱為「奉新二宋」。宋應星名列鄉試榜第三,宋應昇名列第六。

後來他前後5次應試,1616年、1619年、1623年、1627年、1631年,皆不第。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這五次赴京趕考,行程萬里,也大大加深了宋應星對底層社會認識與見識廣博。

崇禎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諭(縣學教師),開始編著《天工開物》,崇禎十年(1637年)四月寫成,由友人塗伯聚發行。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崇禎九年(1636年)武官陳啟新強行穿過等待上奏的群臣,在紫禁城東門挑起一陣喧譁,吸引皇帝注意並上奏《論天下三大病根》,痛斥大明面臨軍事威脅,卻將軍人排除政府事務之外。皇帝封陳啟新為吏部給事中(正四品),引發朝野爭議。聲討不乏宋應星學友姜曰廣。宋應星認為陳啟新言之有理,朝野上下包括並學友出於錯誤的理由敵視他。宋斥之為「此千秋遇合奇事」,乃「炊燈具草,繼以詰朝」,憤而疾書而成《野議》。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在教諭崗位上考績優異,提拔為福建汀州府推官。1640年辭官歸鄉。

崇禎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亳州就任知州,州內因戰亂破壞,官員大多出走,百廢待舉。幾經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規模,又捐資建立書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被李自成軍包圍,宋應星棄官回鄉。明朝覆滅,曾在南明任職。清兵南下,1646年大哥宋應昇服毒殉國,宋應星隱居不仕。1655年,宋應星草成了其兄的《宋應升傳》。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宋應星的去世日期,然而據《宋應星評傳》作者潘吉星估計,宋應星約在1666年辭世[3]。1666年宋應星去世,享年80歲,葬於本村戴家園祖墓側。《天工開物》曾經失佚,期間被丁文江重新發現,自此《天工開物》廣泛流傳,成為了記錄中國傳統科學與科技的巨著。宋應星被李約瑟尊為「中國的狄德羅」。他的其餘四部著作皆在1976年重印。

著述多佚,約1976年前,大陸發現了宋應星的《野議》、《談天》、《論氣》、《思憐》四部著作。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清朝初期,福建書商楊素卿為了使第二版的《天工開物》能夠在清代發行,故將書中「崇禎」、「國朝」、「我朝」等字樣刪去,作了適當改版後便在清初將書行銷各地。

在清代官修頒行到全國各省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中的《考工》、《食貨》等典中大量轉引《天工開物》各章的內容和插圖(插圖由內府畫師重繪),乾隆初年大學士張廷玉奉敕編寫大型農書《授時通考》多次引用《天工開物》,《天工開物》亦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

乾隆前期天工開物還在南北各地流通,後來由於在修《四庫全書》時發現《天工開物》中有「北虜」等反清字樣而一度被列為禁書,且沒有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雖然在《古今圖書集成》以及《授時通考》中仍然可以看到《天工開物》的幾乎全部內容,但較難見到單行本。乾隆晚期後由於有逐漸解禁的趨勢,公開引用《天工開物》的清朝學者也逐漸增多,當中有著有《濱南礦廠圖略》和《植物名實圖考》的吳其濬、被指是第一個用科學眼光看《天工開物》並且幾乎把及其他有關科技書主要內容都遂條摘出,再分類歸入各部,並寫出按語、補充說明及注釋的學貫中西的劉嶽雲、主編《雲南通志.礦政》篇的岑毓英以及著有《中國化學史》的化學史家李喬蘋等。

近三百年來《天工開物》在中國及國外也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引起日本、朝鮮以及歐洲學者的廣泛重視並且得到不少高度評價。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法國漢學家儒蓮稱為「技術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