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三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 的原始碼
←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三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分類:學習的基本內容]] ==小組討論選題:== ===在你所知的教育現場實例當中,有沒有哪一個案例頗能符合自我決定理論的精神?=== (回應自主、能力與關聯的人性需求,提升內在動機,陶養自主學習,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舉例:==== #電競課對擔任教練的孩子分享與非教練的孩子的分享<br/><br/> #人文選課制度,選課的過程讓學生有自主與控制,選課過程與導師討論設定合理目標,選課上課到學習分享會都有小組合作教師回饋讓學生在家族(班級)中有歸屬。<br/><br/> #六年制學程的選修課,五人組課,學生可以自組自己想上的課,過程中去思考、設計和找老師等,課程負責人也要去跟講師溝通跟負責課務。有幾門課連開了好幾個學期,這樣的學習就會有能力上的增進和同儕間的切磋<br/><br/>。 #與學校裡的好學生(13y)聊天過程中 慢慢自選小說看,目前閱讀量很大,而且有成就感,而且可以寫出7000字的心得感想。<br/><br/> #學生玩遊戲是有很大的光芒,有一次 反而是教老師如何玩遊戲,在過程老師看到學生的能力(加強了師生連結)。<br/><br/> #學生自行決定閱讀「波西傑克森」,而樂意閱讀,因為有關連性和話題性,最後還架網頁介紹這系列小說的完成介紹,個人認為是一次很好的自主學習歷程。<br/><br/> #對於有負面經驗的學習者,感覺一開始像是揉成一團的紙團。如果教學現場能給出空間,就像是把紙團慢慢地泡開來,然後孩子就開始能慢慢地去找尋自己想做的事情。<br/><br/> #對於亞斯或過動……等等生理疾病的孩子,規訓是無用的。因為孩子無法理解、無法接收到這些規訓。透過一些方式,如:用手機截圖做攝影作品…等,當他感受到他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成就感,之後的行為就有大幅的改善。 ====提問:==== 剛剛詹老師的簡報裡有一句話:「決定學習者是否可以自我決定」,在實驗機構仍可見很多規定,這樣規定下仍是自我學習嗎? <br/>很多的學習,大多是計畫主持人或老師們先設想好的,學生只是配合,沒能有完全的自我決定的空間。 :#回應一: 我們學校就是尊重孩子的決定<br/><br/> :#回應二:撇開官方規定,個人覺得那是很微妙的天平,是一種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概念,還有權力的是否對等,能力與經驗不能變成限制。<br/>尊重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與自主學習,但會用提醒(戳)的方式暗示是否有逃避學習而導致學習上的偏食。<br/><br/> :#回應三:學生(人)的價值是平等的,所以在人文三段六式一開始先談“無條件接納”,在此前提下無論選擇的原因是積極的、逃避的、亂選的都是被接納,因此可以安全的表述。<br/>但是選擇(行為)對學生與未來有影響,我們只針對選擇評價,並透過“自然而合理的結果”回饋給學生。 ===在你所知的教育現場當中,有沒有哪一些做法或案例非常違反自我決定理論的精神?=== (剝奪自主、製造無助感、激化個體間的疏離與競爭,傷害內在動機,控制自主學習,讓學生一畢業就想停止學習) :*例1:小學時對畫畫挺有興趣的,從小學開始學畫到高中,為了参加藝術班考试,必須花很多时間做枯燥的練習,最後的结果是雖然靠近了美術系,但從此都不再畫畫了。<br/><br/> :*例2:舞蹈班,對身段有要求,老师对對学生身材的攻擊(拿麥克筆直接在身體上做記號)。<br/><br/> :*例3:大學專業科目的實用性、目標很空虚,導致你付出的與學習到的不成比例。ex:土木工程系,不需要去實習,而是在教室裡做各種計算就可以畢業。<br/><br/> :*例4:成績單,把所有人名字列出来,大家會有竸爭心態。後來高中時的成績單,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名次。大家很在乎成绩,但只有自己知道,就不會被激他成竸爭感。: :*#Q:不知道這是不是正面的例子?排名雖然會有壓力,但很想知道自己的名次,會因此更加努力。 :*#Q:是不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没有获得成就感,因此会很在乎外部奖赏?<br/><br/> :*例5:成績好搭配成績不好的同學,本來寄希望互相拉抬,结果會導致成績好排擠成績差的。 :*#從结果看,因競爭失敗導致的無助感。互相合作的效率或结果。互相帮助是好的,但競争的框架容易造成問題。 :*#自我决定論,放在剛才討論的成績、排名的例子,有點奇怪。<br/><br/> :*例6:焦虑傳導。教育部-學校-老師-家長-學生<br/>學校看升學成績,學校看老師,甚至老師参與考试。教育官員不一定懂教育。壓力给到老師,老師把壓力给到家長。家長在意,孩子成績不好,自己丢臉。家長群裡,直接公布學生狀况。家長壓力很大的情况下,要陪孩子寫作業、考試、補課。被導化成社會控制體系。最後由學生來承受這些壓力(學生看不到出口,看不到更多的途径,就在内部競争)。<br/><註>內捲化效應:意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覆、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 ===如果你要創辦或經營一個實驗教育團體/機構/學校,你會掌握那些要點,才能發揮(或至少不違反)自我決定理論的精神?=== 請發揮你的想像力,說明課程、教學、制度、設備等各方面的潛能(affordance) ====論述一:==== 全選修課,無必修課,想深入就會碰面困難,真的感興趣的事情 會沉下心來學習,解決困難。可獨立學習,需跟老師討論,過程中也會遇到無法照計畫走,因此反思目標設訂的難易度的原因,尋找適合自己的目標。相信人人可以成材。投入時數,產生價值。 <br/>回饋:任何的過程與結果都是學習材料。 ====論述二:==== 提到「BOOK 瑟谷學校」裡面的案例。強調對話和平權。相信人會因為好奇而有所學習。老師或大人不會主動介入教學或指導,透過觀察與等待,讓孩子主動提出學習需求。這是我從書上看到在美國已經有五十多年的一種學校,自己蠻想嘗試看看這樣的學習模式。 <br/>反思:之前的課程設計,很多立意良善,但是變成是大人要孩子做這件事情,甚至沒得商量時,就會澆熄孩子主動參與或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感到非常的可惜。即便結果是好的,但過程是很拉扯的。 ===如果應用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來看本班[海星論述實踐]課的學習,你會提出哪些建議?=== :一、關聯relatedness:建立一些團建性質的活動:增加彼此的熟悉度、聯結度。 :#自由參加。 :#日常閒聊群組。 :#討論記錄需要真正的共享。<br/><br/> :二、能力competence:符合自我能力的劃分(分組),產生比馬龍效應。 :#自主性題目和分組 :#參加海星的學員自己定自己的目標,如閲讀量等…… :#讓夢想築夢踏實,例如:要創業者一組、志同道合者。<br/><br/> :三、自主autonomy:除了由丁丁和詹老師提出議題,也由大家討論一些共同感興趣的課題,大家票選教育話題出來討論。 :#不只是按照老師的議題方向去討論,也按照興趣形成討論組。 :#請老師分享完之後,問一下大家是否有回應和相關議題想要討論,形成題目自選。<br/><br/> :四:彼此對話時間多一些,課堂時間裡,組內更多的交流環節會比較有意義。<br/><br/> :五:透過這門課讓大家體驗自主學習,共同討論彙整出大家的學習需求,在依照自己感興趣的分組。<br/><回應>:老師通常在學生的身上有較多的彈性讓他回到自己的學習需求上,但老師自己卻很少有這樣的學習機會。
返回到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三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