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2024IDEC: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7/23(二)14:00-14:50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
 
[[分類: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
 
+
===官網資訊===
 +
*https://www.twdec.org/idec2024-events
 +
*7/20-7/28九天,共有哪幾日會參與活動?
 +
*請問是否需要住宿?
  
  

2024年6月4日 (二) 10:47的修訂版本

官網資訊


7/23(二)14:00-14:50

  • 淡江大學蘭陽校區
  • 開放教育社群如何實踐社會正義
  • 該時段由丁丁一人分享:
    同時段由參與者發起在其他場地有 open space
    7/23會出席的講者,有陳振淦、黃志順、種籽代表(確認中)、賴振民、王美玲、張義雄
    請提供上述諸人簡易背景
  • 該時段所屬的脈絡屬性:由於7/22-7/23的演講主題為「立足臺灣」,不僅是以臺灣實驗教育與創新教育領域的講者,作為外國友人認識台灣的途徑,更希望以此讓參與者們透過講題,在接下來的年會裡發起討論。
  • 今年的年會,是IDEC三十週年;也是 410 三十週年。三十年來的回顧、反思與展望,是我們貫穿在整個年會裡的議題。
  • 開放教育社群的意義:丁丁一直都有透過學會、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倡議「自主學習」。尤其,丁丁不斷強調的是學習者藉由治理學習內容,強化學習者的主體性。同時,丁丁也一再分享「群學」的重要:群學能為學習者帶來的影響與成長,遠超過學習者獨自學習。也因為有這樣的理念,才有連結體制內外教育機構的「跨校選修平台」與組課共學的社群。基於我們對丁丁和振鐸學會、均優論壇倡議內容的理解,我們想請丁丁分享一個以群學為導向、共享學習資源,而非將學習視為交易商品、並且人人都能享有的「開放教育社群」,對當今時代的重要性。相信這也與丁丁現在透過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推展的組課有些呼應
  • 社會正義主辦方要無預定的立場:延續第三個問題,何謂IDEC所認定的社會正義?與其說我們有沒有立場,不如分享我們所關注的方向。無論是一百年前杜威倡導的進步主義教育,或是三十年前開始舉辦的IDEC,都強調「學習者主體」的教育模式,對於人有解放、賦能的重要性。然而我們也仍舊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在動手打造理想教育的過程中,有形無形的成本之多,使得目前為止,在另類教育機構裡,經濟優勢的中產(及以上)家庭仍舊佔多數比例。因此,IDEC近年來試圖回應這樣的困局,包含成立「包容性委員會」(Inclusive Commitee),為第三世界等較難參與IDEC的國家參與者募款、倡議年會講者的性別與族群應比例平均、反省初代另類/民主學校仍有待改進的教育方式等。因此,我們對「社會正義」的理解是,關注學習者的自我賦能外,也試圖回應外在社會條件對學習者的限制。我們不敢說能完全打破這些困境,也正是因為這樣,丁丁對教育資源開源、共享的倡議,對IDEC有很重要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