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課共學說明小冊: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什麼是「組課共學」?
第 8 行: 第 8 行:
  
 
<p align=right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16pt;'>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全民國防教育小組  敬邀</p>
 
<p align=right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16pt;'>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全民國防教育小組  敬邀</p>
<br><br><br><br><br>
+
<br><br><br><br>
 
==什麼是「組課共學」?==
 
==什麼是「組課共學」?==
 
<table style='border:none;float:right;margin:0.5em 0 0.8em 1.4em;'><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4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480px-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 width=275 height=275 /></th></tr><tr><th style='border:none;'>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th></tr></table>
 
<table style='border:none;float:right;margin:0.5em 0 0.8em 1.4em;'><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4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480px-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 width=275 height=275 /></th></tr><tr><th style='border:none;'>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th></tr></table>
第 15 行: 第 15 行:
 
發起組課倡議的人稱為「課主」,響應倡議參與學習的人稱為「參課者」。核心是生活在實踐,要有覺察地在生活中反覆練習,而在這樣的自主決定之學習過程中有其擴充性,可令世界變得更好。
 
發起組課倡議的人稱為「課主」,響應倡議參與學習的人稱為「參課者」。核心是生活在實踐,要有覺察地在生活中反覆練習,而在這樣的自主決定之學習過程中有其擴充性,可令世界變得更好。
 
<br><br><br><br>
 
<br><br><br><br>
 
 
==「組課共學」的本質==
 
==「組課共學」的本質==
 
#是「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我們,而是我們培力自己。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的主動與認真。
 
#是「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我們,而是我們培力自己。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的主動與認真。
第 31 行: 第 30 行:
 
#*#共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共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剛剛好比最好更好。
 
#*#剛剛好比最好更好。
 +
<br><br><br><br>
 +
==自主學習是「自我學習」嗎?==
 +
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因此自主學習「不只是」自我學習。<br>
 +
其原因有二:
 +
#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
 +
#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2024年6月12日 (三) 16:33的修訂版本


邀請語

貴單位您好:

我們是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有鑒於傳統教育方式逐漸式微,大環境的AI崛起更加改變了國人整體的學習環境,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於此誠摯地邀請您一同來理解組課共學的教育方式,我們希望透過推廣組課共學來深化學生的環境、加強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以利學習者除了學校、社會各教育系統,能夠有更多元更好的方式來與時代一同進步。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全民國防教育小組 敬邀





什麼是「組課共學」?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為了鍛煉自主學習帶領能力而生的課程方式,其核心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
具體操作是由學習者反思自己有「動力」的學習需求,經過和搭檔討論與策畫,號召有相同需求的人一起按「約定」共同學習。
發起組課倡議的人稱為「課主」,響應倡議參與學習的人稱為「參課者」。核心是生活在實踐,要有覺察地在生活中反覆練習,而在這樣的自主決定之學習過程中有其擴充性,可令世界變得更好。



「組課共學」的本質

  1. 是「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我們,而是我們培力自己。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的主動與認真。
  2. 帶領同學自主學習時,要落實「自造精神」——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3. 是群學,不只是自學——要組織小小的「學習共同體」,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協作。
  4. 透過組課群學,不斷培力自己,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為了達成培力計畫的指標要求。
  5. 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可用來改善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終身學習、學前教育:
    • 技術選項:教導同學善用 OST ,增加同學組課的成功機會。
    • 人際關係:
      1. 老師與同學的不對稱性下降,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陪伴、嚮導、教練
      2. 以「學習共同體」的關係進行群學
      3. 反「外部化」,即權責相符
    • 意識形態——「行動者思維」與「公共性」:
      1.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2. 共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3. 剛剛好比最好更好。





自主學習是「自我學習」嗎?

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因此自主學習「不只是」自我學習。
其原因有二:

  1. 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
  2. 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