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課綱實施: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共通性的準備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4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分類: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
+
[[分類:分類: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__NOTOC__
 
==重要的改變==
 
==重要的改變==
 
#新住民領綱實施
 
#新住民領綱實施
第 21 行: 第 21 行:
 
*#運算思維、程式教育的「教學支援人員」
 
*#運算思維、程式教育的「教學支援人員」
 
*新的底層專業網絡
 
*新的底層專業網絡
 +
*#以教師「糾團」進修為基礎,去撐開基層專業網絡。
 +
*#以觀課制度,教師專業職涯發展,去完成不叫分級制度的教師分級制度。
 +
 
==兩條腿走路==
 
==兩條腿走路==
 
#透過體制學校穩健發展
 
#透過體制學校穩健發展
 
#運用實驗教育加快典範轉移
 
#運用實驗教育加快典範轉移
 
然後讓兩個系統經常交流。
 
然後讓兩個系統經常交流。
 +
 +
具體表現在:
 +
#五分之一的課程重組空間,可以推動在小學實施十分之一的校外課程,這方面實驗教育比較有經驗。
 +
#推動「親師生共學」,實驗教育也有較多的經驗。
 +
 +
==台中市「科學探究與實作」網絡==
 +
規畫用兩年的時間初步內完成。
 +
 +
連結目標:
 +
#境內外「實驗教育」團隊。
 +
#台中市自然領域 5% 前導型教師(輔導團有角色,但不限是輔導團)。
 +
 +
主要節點:
 +
#科博館
 +
#中心學校(或基地學校):高中、高職、國中、國小都要有學校
 +
 +
配套作為:
 +
#for 107課綱自然領域推動,跟教育部要錢。
 +
#和遠哲基金會、科學人合作。
 +
#把球做給公立學校,尤其是社區中小學的學優生有特別的 project。
 +
#和中部的大學合作,例如:合作在高中推 AP(Advanced Placement) 課程。
 +
#由「運算思維推動計畫」去推動和語文、科學、社會、藝術四個領域連結。再跟教育部資科司要錢。
 +
#*運算思維是什麼:
 +
#*#轉換各領域問題成為運算工具可以解決的問題
 +
#*#針對問題建立模型
 +
#*#找到適當的演算法,使問題解決可以自動化
 +
#*#確認解決方法可行
 +
#*江昭漢
 +
#*for 4+1領域(語文、科學、社會、藝術+課務與行政)舉辦「運算思維問題解決甄選」,每領域給獎三名,獎金 20 萬。
 +
#*一開始就走 Open standard、Open tools、Open content 的路,雖然開始會略辛苦,但合王道,中後段推動無死角
 +
#打出全國性的知名度
 +
#*推出 2~5 天的「科學探究與實作之旅」,給合學習、住宿、餐飲三元素,call 各地的實驗教育團體來,親子天下會自動幫忙打知名度
 +
==附錄、推動研究教師制度==
 +
===一、研究教師的三種涵意===
 +
(一)二十年前討論教師分類、分級制度時
 +
 +
當時建議教師分為「初任教師」、「一般教師」、「精熟教師」、「研究教師」四級。研究教師是指各領域素負造詣的頂尖老師,又稱裁判教師,足以裁判各領域的教育專業事宜,佔全體老師人數3%以下。
 +
 +
(二)九年一貫課程推動期間
 +
 +
2002年人力重整組織再造研究中,建議設置研究教師或稱「課程服務教師」,相關說明如下:
 +
#課程服務教師之定義為:國民中小學教師,減授一半課務,從事課程教材蒐集及研究,並策畫同儕進修。
 +
#課程服務教師,是一種資格或身分。列入縣市教育基本需求,用中央的財源,中央可以規畫其認定程序。
 +
#本制度,可為教師升級制度先行鋪路。概念上是升級教師「做不一樣的事情」,而不是增加薪水做相同的事情。如此可避開現階段推動教師升級制度與教師團體意見之衝突,又可使下一階段推動教師升級制度水到渠成。
 +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各領域召集人,教育部可規定優先佔課程服務教師缺。使其在校內順利設計學校各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
並建議於教師法「進修與研究專章中」(現第六章),增列「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設置研究教師,酌減課務,以進行課程教材之研究及教師進修之規劃﹔研究教師設置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並且真的納入了當年的立法委員修法提案。
 +
 +
而且研究中將研究教師納入每年基本需求員額推計,其比例逐年調升為教學員額的十分之一。也據此認真去進行了試算。
 +
(三)第三次是於教育部中小學永續發展委員會再提。
 +
===二、中小學永續發展委員會對研究教師的提議===
 +
(一)功能
 +
#課程、教學、評量校際交流的基礎。
 +
#跨校課發會的運作基礎。
 +
#活化地方輔導團體系。
 +
#課程視導的協同運作人力與儲備人力。
 +
#是教師專業進路的重要環節,也是成就教師系統化激勵的關鍵。
 +
#成為教學資源節點,協助地區內學校課發會各領域召集人能使用全區的資源,全國的資源甚或全世界的資源去幫助他們的學生。
 +
#提供「底層驅動型親師生研習」的動能。
 +
#加速教師分類、分級制度的演進。
 +
(二)設置及經費
 +
這筆錢地方政府不可能埋單,所以建議先從特定教育補助開始,再轉化為一般教育補助中基本需求設算。而考慮到不能引發朋分的現象,建議總人數不要超過教師總人數的5%,用中央的財源,中央可以規畫其認定程序。
 +
#從每學期500名教師每週只排四堂課開始,為期一學期,到下一個學期換另外500名教師擔任,所以每年約有1000名教師參與研究教師的工作。
 +
#30萬×500人×2學期=3億;加5000萬做為相關的業務費用。一年先編三億五千萬。隨成效及成熟度,再漸次擴大。
 +
#補充進「教師素質提升方案」。
 +
#縣市內畫分大區,依「班級數」為分配基礎。
 +
#現階段先以教師在課程、教材、評量的「貢獻度」為基礎,較為客觀的選出研究教師。

2016年3月30日 (三) 23:42的最新修訂版本

重要的改變

  1. 新住民領綱實施
  2. 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
  3. 自然實施「探究與實作」
  4. 資訊推動「計算思維」
    1. 找出可以用運算解決的問題(各領域都有)
    2. 為問題建立數據模型
    3. 找到可以幫助解決問題的演算法
    4. 驗證這個演算有效
  5. 國中小五分之一的課程統整空間
  6. 教師、校長開放觀課的制度設計
  7. 一至十二年級垂直銜接
  8. 普高、技高、綜高橫向整合

共通性的準備

  • 大量的鐘點費:將教育人力設算將非專任人力佔比拉高到 8% 。進一步將設算模型以員額為單位,改為員額與金額並用。
  • 開門辦教育的心態與作法,引入大量各行各業的達人:
    1. 與大學合作,在高中開設先修課程
    2. 引進社大講師層的人力,協助高中的適性學習
    3. 新住民的「教學支援人員」
    4. 運算思維、程式教育的「教學支援人員」
  • 新的底層專業網絡
    1. 以教師「糾團」進修為基礎,去撐開基層專業網絡。
    2. 以觀課制度,教師專業職涯發展,去完成不叫分級制度的教師分級制度。

兩條腿走路

  1. 透過體制學校穩健發展
  2. 運用實驗教育加快典範轉移

然後讓兩個系統經常交流。

具體表現在:

  1. 五分之一的課程重組空間,可以推動在小學實施十分之一的校外課程,這方面實驗教育比較有經驗。
  2. 推動「親師生共學」,實驗教育也有較多的經驗。

台中市「科學探究與實作」網絡

規畫用兩年的時間初步內完成。

連結目標:

  1. 境內外「實驗教育」團隊。
  2. 台中市自然領域 5% 前導型教師(輔導團有角色,但不限是輔導團)。

主要節點:

  1. 科博館
  2. 中心學校(或基地學校):高中、高職、國中、國小都要有學校

配套作為:

  1. for 107課綱自然領域推動,跟教育部要錢。
  2. 和遠哲基金會、科學人合作。
  3. 把球做給公立學校,尤其是社區中小學的學優生有特別的 project。
  4. 和中部的大學合作,例如:合作在高中推 AP(Advanced Placement) 課程。
  5. 由「運算思維推動計畫」去推動和語文、科學、社會、藝術四個領域連結。再跟教育部資科司要錢。
    • 運算思維是什麼:
      1. 轉換各領域問題成為運算工具可以解決的問題
      2. 針對問題建立模型
      3. 找到適當的演算法,使問題解決可以自動化
      4. 確認解決方法可行
    • 江昭漢
    • for 4+1領域(語文、科學、社會、藝術+課務與行政)舉辦「運算思維問題解決甄選」,每領域給獎三名,獎金 20 萬。
    • 一開始就走 Open standard、Open tools、Open content 的路,雖然開始會略辛苦,但合王道,中後段推動無死角
  6. 打出全國性的知名度
    • 推出 2~5 天的「科學探究與實作之旅」,給合學習、住宿、餐飲三元素,call 各地的實驗教育團體來,親子天下會自動幫忙打知名度

附錄、推動研究教師制度

一、研究教師的三種涵意

(一)二十年前討論教師分類、分級制度時

當時建議教師分為「初任教師」、「一般教師」、「精熟教師」、「研究教師」四級。研究教師是指各領域素負造詣的頂尖老師,又稱裁判教師,足以裁判各領域的教育專業事宜,佔全體老師人數3%以下。

(二)九年一貫課程推動期間

2002年人力重整組織再造研究中,建議設置研究教師或稱「課程服務教師」,相關說明如下:

  1. 課程服務教師之定義為:國民中小學教師,減授一半課務,從事課程教材蒐集及研究,並策畫同儕進修。
  2. 課程服務教師,是一種資格或身分。列入縣市教育基本需求,用中央的財源,中央可以規畫其認定程序。
  3. 本制度,可為教師升級制度先行鋪路。概念上是升級教師「做不一樣的事情」,而不是增加薪水做相同的事情。如此可避開現階段推動教師升級制度與教師團體意見之衝突,又可使下一階段推動教師升級制度水到渠成。
  4.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各領域召集人,教育部可規定優先佔課程服務教師缺。使其在校內順利設計學校各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並建議於教師法「進修與研究專章中」(現第六章),增列「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設置研究教師,酌減課務,以進行課程教材之研究及教師進修之規劃﹔研究教師設置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並且真的納入了當年的立法委員修法提案。

而且研究中將研究教師納入每年基本需求員額推計,其比例逐年調升為教學員額的十分之一。也據此認真去進行了試算。 (三)第三次是於教育部中小學永續發展委員會再提。

二、中小學永續發展委員會對研究教師的提議

(一)功能

  1. 課程、教學、評量校際交流的基礎。
  2. 跨校課發會的運作基礎。
  3. 活化地方輔導團體系。
  4. 課程視導的協同運作人力與儲備人力。
  5. 是教師專業進路的重要環節,也是成就教師系統化激勵的關鍵。
  6. 成為教學資源節點,協助地區內學校課發會各領域召集人能使用全區的資源,全國的資源甚或全世界的資源去幫助他們的學生。
  7. 提供「底層驅動型親師生研習」的動能。
  8. 加速教師分類、分級制度的演進。

(二)設置及經費 這筆錢地方政府不可能埋單,所以建議先從特定教育補助開始,再轉化為一般教育補助中基本需求設算。而考慮到不能引發朋分的現象,建議總人數不要超過教師總人數的5%,用中央的財源,中央可以規畫其認定程序。

  1. 從每學期500名教師每週只排四堂課開始,為期一學期,到下一個學期換另外500名教師擔任,所以每年約有1000名教師參與研究教師的工作。
  2. 30萬×500人×2學期=3億;加5000萬做為相關的業務費用。一年先編三億五千萬。隨成效及成熟度,再漸次擴大。
  3. 補充進「教師素質提升方案」。
  4. 縣市內畫分大區,依「班級數」為分配基礎。
  5. 現階段先以教師在課程、教材、評量的「貢獻度」為基礎,較為客觀的選出研究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