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23教育合作倡議: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2023.8.14 田字格貴州必克實驗小學教師培力,丁丁課的課前準備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47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約 22 位老師,分三組
+
__NOTOC__
 
+
=2023.8.14 田字格貴州必克實驗小學教師培力,丁丁課=
 
+
請參課老師分成三組。
三組皆嵌入:
+
==分組與活動==
 +
===一、分組名單===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tr><th>组别</th><th>成员</th><th>自主学习主题</th></tr>
 +
<tr><th>一组</th><td>翁永标,韩世贤,孔美,集文,田艳莉</td><td>让学生参与学习治理</td></tr>
 +
<tr><th>二组</th><td>杨智文,王莹,李婉,孙静,李保军,王强</td><td>群学中的共振</td></tr>
 +
<tr><th>三组</th><td>陈敏,张凡,聂晟昊,宋宪平,谷子,郑锐沙</td><td>无界学习中的【行动学习】</td></tr>
 +
</table>
 +
===二、實體活動===
 +
#Etherpad 使用練習(平等書寫)
 +
#*不然會怎樣?
 +
#*論科層
 +
#本日值日伙伴
 +
#三組分享
 +
#三組匯整提問(便利貼與海報)
 +
#全班匯提問
 +
#丁丁QA
 +
#全班相互 QA
 +
#後設反思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
==共同自由預讀文本==
 +
參課的老師可以選擇讀,也可以選擇不讀,更可以只選有興趣的文本來讀。
  
==共同預讀文本==
+
八篇文本連結如下:
在自帶培官網:
+
 
#【垂直整合】傳統整合資源,形成金字塔結構的模式: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1.php
 
#【垂直整合】傳統整合資源,形成金字塔結構的模式: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1.php
 
#【教育與社會】教育系統與社會結構和以緊密鑲嵌: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2.php
 
#【教育與社會】教育系統與社會結構和以緊密鑲嵌: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2.php
第 15 行: 第 33 行:
 
#【舉例兩個方法】以組課共學和行動學習實踐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6.php
 
#【舉例兩個方法】以組課共學和行動學習實踐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6.php
 
#【導入體制學校】以台灣為例,現有的公共教育體制有哪些機會導入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7.php
 
#【導入體制學校】以台灣為例,現有的公共教育體制有哪些機會導入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7.php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index.php/wellBeingNg/index.php/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
+
#【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index.php/wellBeingNg/index.php/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
  
==第一組==
+
==各組任務==
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br/>
+
共同要求: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3/%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8%AA%B2%E7%A8%8B%E7%90%86%E5%BF%B5.png' width='450'/>
+
#各組都需要至少兩次的討論
 +
#兩次討論後,產出十分鐘的簡報。簡報內容為三組的個別任務。
 +
各組任務:
 +
#第一組:設計出一個能讓學生「參與治理」的課堂/課程活動。
 +
#第二組:推派一位觀察員,描述在兩次討論中,小組裡權力的流動與情感的流動,以及成員間是否有引發共振現象。
 +
#第三組:設想一個行動學習的任務。並說明老師如何以陪伴的角色,催化整個行動學習,讓學生主導並完成行動學習任務。
  
==第二組==
+
==第一組主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3/%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8%AA%B2%E7%A8%8B%E7%90%86%E5%BF%B5.png' width='450'/>
+
===參考資料:===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450' height='450'/></div>
 +
不同階層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
 +
<table class=nicetable>
 +
<tr><th>階層</th><th>名稱</th><th>提供方法數</th></tr>
 +
<tr><th>一</th><th>在單一活動中</th><th>6</th></tr>
 +
<tr><th>二</th><th>在單一課次中</th><th>5</th></tr>
 +
<tr><th>三</th><th>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th><th>10</th></tr>
 +
<tr><th>四</th><th>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th><th>10</th></tr>
 +
<tr><th>五</th><th>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th><th>16</th></tr>
 +
<tr><th>六</th><th>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th><th>–</th></tr>
 +
</table>
 +
<B>(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B>
 +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
##再輪流補充
 +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
#討論【自造+選擇】
 +
##全班討論
 +
##分组討論再回來
 +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
##討論如何討論
 +
##辯論
 +
##互評或自評
 +
#遊戲【自造+選擇】
 +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
#書寫【自造】
 +
##自由書寫
 +
##寫便利貼
 +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
##共筆(Etherpad)
 +
##問卷
 +
#輪流分享【自造】
 +
##相互訪談
 +
##抽卡牌
 +
##觀影
 +
##閱讀
 +
##書寫
 +
##討論
 +
#身體活動【自造】
 +
##角色扮演
 +
##場景演出
 +
##即興戲劇
 +
##實驗
 +
##舞蹈
 +
##手作
 +
<B>(二)在課次中</B>
 +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
 
 +
<B>(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B>
 +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
#催化五種共振:
 +
#:一、討論模式(討論)
 +
#:二、相互糾錯(糾錯)
 +
#:三、平行運作(協作)
 +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mwdetails>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自主學習與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
[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
===任務:===
 +
設計出一個能讓學生「參與治理」的課堂/課程活動。
  
兩種關係比較
+
==第二組主題:群學中的共振==
===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比對===
+
===參考資料:===
<table class='nicetable' text-align='center'>
+
<div style='float:cente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450' height='450'/></div>
<tr><td><B>傳統學習典範</B></td><td><B>自主學習典範</B></td></tr>
+
====(一)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比對====
<tr><td><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9/%E5%82%B3%E7%B5%B1%E5%B8%AB%E7%94%9F%E9%97%9C%E4%BF%82%E5%9C%96%E7%A4%BA.png' width='250'></td><td><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1/%E7%BE%A4%E5%AD%B8%E5%85%B1%E6%8C%AF%E5%9C%96%E7%A4%BA.svg' width='250' align='center'></td></tr>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tr><th><B>傳統學習典範</B></th><th><B>自主學習典範</B></th></tr>
 +
<tr><th style='line-height:250px'><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9/傳統師生關係圖示.png' width='250' height='250'/></th><th style='line-height:250px'><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群學共振圖示.svg/768px-群學共振圖示.svg.png' width='250' height='250'/></th></tr>
 
<tr><td>
 
<tr><td>
 
#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第 46 行: 第 148 行:
 
</table>
 
</table>
  
五種共振
+
====(二)五種群學的共振樣貌====
 +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
*<B>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B>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br/>
 +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第三組==
+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自主學習與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自主學習與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3/%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8%AA%B2%E7%A8%8B%E7%90%86%E5%BF%B5.png' width='450'/>
+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澎湖合橫國小週三進修
+
===任務:===
 +
推派一位觀察員,描述在兩次討論中,小組裡權力的流動與情感的流動,以及成員間是否有引發共振的情形。
 +
==第三組主題:無界學習之中的「行動學習」==
 +
===參考資料:===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450' height='450'/></div>
  
===二、無界學習===
+
====(一)無界學習與行動學習的區別====
 
*無界學習:以「開門辦教育」精神,讓學生的學習沒有邊界。
 
*無界學習:以「開門辦教育」精神,讓學生的學習沒有邊界。
 
*行動學習=移地+群學+學習者策畫
 
*行動學習=移地+群學+學習者策畫
<B>行動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訓練</B><br/>
+
 
 +
====(二)<B>行動學習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訓練</B>====
 
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教同學如何「問對問題」:這次「任務」的本質是什麼。例如:一次行程的路線安排。
 
#教同學如何「問對問題」:這次「任務」的本質是什麼。例如:一次行程的路線安排。
第 78 行: 第 191 行:
 
#面山教育
 
#面山教育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
====(三)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B>入門</B>
 
<B>入門</B>
 
#溯溪(中坑溪)(雅敏)
 
#溯溪(中坑溪)(雅敏)
第 111 行: 第 224 行:
 
#2018兩岸行動學習(丁禾,李彥廷)
 
#2018兩岸行動學習(丁禾,李彥廷)
 
#高中8日境外行動學習(每位同學)須產出網站
 
#高中8日境外行動學習(每位同學)須產出網站
<B>進階</B><br/>
+
<B>進階</B>
 
2019全班行動學習,把學生丟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共同行程,後二十天分五條路線:http://jendo.org/2019AL
 
2019全班行動學習,把學生丟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共同行程,後二十天分五條路線:http://jendo.org/2019AL
 
#打破在台灣這個大型舒適圈的慣性思維框架
 
#打破在台灣這個大型舒適圈的慣性思維框架
 
#短時間掌握另一個社會的「生活機能」
 
#短時間掌握另一個社會的「生活機能」
 
#大型協作能力
 
#大型協作能力
 +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澎湖合橫國小週三進修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澎湖合橫國小週三進修]
 +
 +
===任務:===
 +
設想一個行動學習的任務。並說明老師如何以陪伴的角色,催化整個行動學習,讓學生主導並完成行動學習任務。

2023年8月14日 (一) 06:57的最新修訂版本

2023.8.14 田字格貴州必克實驗小學教師培力,丁丁課

請參課老師分成三組。

分組與活動

一、分組名單

组别成员自主学习主题
一组翁永标,韩世贤,孔美,集文,田艳莉让学生参与学习治理
二组杨智文,王莹,李婉,孙静,李保军,王强群学中的共振
三组陈敏,张凡,聂晟昊,宋宪平,谷子,郑锐沙无界学习中的【行动学习】

二、實體活動

  1. Etherpad 使用練習(平等書寫)
    • 不然會怎樣?
    • 論科層
  2. 本日值日伙伴
  3. 三組分享
  4. 三組匯整提問(便利貼與海報)
  5. 全班匯提問
  6. 丁丁QA
  7. 全班相互 QA
  8. 後設反思

共同自由預讀文本

參課的老師可以選擇讀,也可以選擇不讀,更可以只選有興趣的文本來讀。

八篇文本連結如下:

  1. 【垂直整合】傳統整合資源,形成金字塔結構的模式: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1.php
  2. 【教育與社會】教育系統與社會結構和以緊密鑲嵌: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2.php
  3. 【反思傳統教育】在傳統教育制度下,師生的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3.php
  4. 【自主學習典範】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4.php
  5. 【互聯共生網絡】當代科技巨變帶來的機會,如何以互聯共生網絡取代垂直整合網絡: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5.php
  6. 【舉例兩個方法】以組課共學和行動學習實踐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6.php
  7. 【導入體制學校】以台灣為例,現有的公共教育體制有哪些機會導入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7.php
  8. 【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index.php/wellBeingNg/index.php/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

各組任務

共同要求:

  1. 各組都需要至少兩次的討論
  2. 兩次討論後,產出十分鐘的簡報。簡報內容為三組的個別任務。

各組任務:

  1. 第一組:設計出一個能讓學生「參與治理」的課堂/課程活動。
  2. 第二組:推派一位觀察員,描述在兩次討論中,小組裡權力的流動與情感的流動,以及成員間是否有引發共振現象。
  3. 第三組:設想一個行動學習的任務。並說明老師如何以陪伴的角色,催化整個行動學習,讓學生主導並完成行動學習任務。

第一組主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參考資料:

不同階層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

階層名稱提供方法數
在單一活動中6
在單一課次中5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10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10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16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1.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1.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2.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3. 再輪流補充
    4.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2. 討論【自造+選擇】
    1. 全班討論
    2. 分组討論再回來
    3.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4. 討論如何討論
    5. 辯論
    6. 互評或自評
  3. 遊戲【自造+選擇】
    1.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2.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3.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4. 書寫【自造】
    1. 自由書寫
    2. 寫便利貼
    3.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4. 共筆(Etherpad)
    5. 問卷
  5. 輪流分享【自造】
    1. 相互訪談
    2. 抽卡牌
    3. 觀影
    4. 閱讀
    5. 書寫
    6. 討論
  6. 身體活動【自造】
    1. 角色扮演
    2. 場景演出
    3. 即興戲劇
    4. 實驗
    5. 舞蹈
    6. 手作

(二)在課次中

  1.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2.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3.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4.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5.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1.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2.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3.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4. 催化五種共振:
    一、討論模式(討論)
    二、相互糾錯(糾錯)
    三、平行運作(協作)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5.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6.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7.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8.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9.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10.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mwdetails>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任務:

設計出一個能讓學生「參與治理」的課堂/課程活動。

第二組主題:群學中的共振

參考資料:

(一)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比對

傳統學習典範自主學習典範
  1. 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 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 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 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 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 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1. 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2. 「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也能相互糾錯
  3. 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4. 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5. 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二)五種群學的共振樣貌

  •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 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自主學習與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任務:

推派一位觀察員,描述在兩次討論中,小組裡權力的流動與情感的流動,以及成員間是否有引發共振的情形。

第三組主題:無界學習之中的「行動學習」

參考資料:

(一)無界學習與行動學習的區別

  • 無界學習:以「開門辦教育」精神,讓學生的學習沒有邊界。
  • 行動學習=移地+群學+學習者策畫

(二)行動學習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訓練

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1. 教同學如何「問對問題」:這次「任務」的本質是什麼。例如:一次行程的路線安排。
  2. 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例如:先將一次行程的拆解成:路線、經費、日程三個問題。而經費再拆解成:食、宿、交通、門票…等更小的問題。
  3. 找出事情變化規則。例如:食的經費會分成早、中、晚三餐,而且每天週而復如。
  4. 把問題抽象化,把細節淡出。例如:早餐的菜色可以在抽象化過程中忽略,專注於早餐的預算額度。
  5. 蒐羅、學習解決問題有關的知識或技能。
  6. 設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可以在預算額度內,又營養、美味的早餐方案是什麼。
  7. 串接小問題再還原成原來的問題。
  8. 將解決方案代回真實脈絡,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9. 發表是吸收的利器,也可以幫助同學整理經驗。

用行動學習訓練學生的過程技能

  1. 各種透過網路蒐集資料的能力
  2. 分工合作與集思廣益的能力
  3. 策畫的能力
  4. 地理與地圖的能力
  5. GIS 的製作能力
  6. 網站的製作能力
  7. 生活自理的能力:如熟飪、記帳
  8. 外文能力
  9. 面山教育
  10.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入門

  1. 溯溪(中坑溪)(雅敏)
  2. 腦波教室(施馨檸)
  3. 板橋公園(陳思瑜)
  4. 單車80公里、60公里、30公里(士賢)
  5. 大棟山(繡蕾)
  6. 中正山(丁丁)
  7. 天上山(丁丁)
  8. 大屯山連峰與二子坪步道(劉庭安)
  9. 五寮尖(申晴、又甄)
  10. 氣象局(柯智懷)
  11. 硬漢嶺(觀音山)(士賢)
  12. 頭城海水浴場(龜山朝日露營園區)(士賢)
  13. 草嶺古道(士賢)
  14. 三峽(丁丁未及實施)
    • 國教院
    • 北大特區
    • 台北大學
    • 鳶山
  15. 野外求生(劉國安)
  16. 農園參訪(雅敏)
  17. E7鐳射(莊惟智)
  18. 雷亞遊戲公司參訪(盧星瑜)
  19. 宜蘭兩日(教師團隊策畫)
  20. 高雄三日(策畫小組)
  21. 司馬庫斯三日(全班策畫)
  22. 期末行動學習五日(分組策畫)

中階

  1. 2014單車600公里(全體親師生)
  2. 2016中國川西行動學習(丁丁)
  3. 2018兩岸行動學習(丁禾,李彥廷)
  4. 高中8日境外行動學習(每位同學)須產出網站

進階 2019全班行動學習,把學生丟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共同行程,後二十天分五條路線:http://jendo.org/2019AL

  1. 打破在台灣這個大型舒適圈的慣性思維框架
  2. 短時間掌握另一個社會的「生活機能」
  3. 大型協作能力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澎湖合橫國小週三進修

任務:

設想一個行動學習的任務。並說明老師如何以陪伴的角色,催化整個行動學習,讓學生主導並完成行動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