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格行為模型說明「發展教育社群」: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發展教育社群」) |
(→「發展教育社群」) |
||
第 22 行: | 第 22 行: | ||
#每次論壇前都會拿題綱和付費版的 ChatGpt '''預討論''',討論的結果摘要,會放在論壇資料中供參考。 | #每次論壇前都會拿題綱和付費版的 ChatGpt '''預討論''',討論的結果摘要,會放在論壇資料中供參考。 | ||
#會建立「'''社群日誌'''」,讓有帳號的人,可以彼此分享論壇之外,大家在生活當中,與教育有關的經歷和想法。例如:丁丁和士賢受邀去參加了五所中途學校聯繫會議中,值得分享的人和事;丁丁去參加教育經費審議委員會當中,審議到的重要補助要點修訂…。 | #會建立「'''社群日誌'''」,讓有帳號的人,可以彼此分享論壇之外,大家在生活當中,與教育有關的經歷和想法。例如:丁丁和士賢受邀去參加了五所中途學校聯繫會議中,值得分享的人和事;丁丁去參加教育經費審議委員會當中,審議到的重要補助要點修訂…。 | ||
− | # | + | #資源池 |
+ | #進度條 |
2023年11月27日 (一) 05:27的修訂版本
福格行為模型
右圖叫「福格行為模型」,簡單表述為「B=MAP」,即任何行為只會發生於「動機」「能力」「提示」三個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它首先考慮兩個維度:
- 縱軸代表「動機」,人對一個行動的動機越強,越容易行動。
- 橫軸代表「能力」,人受限於時間、金錢、體力、專注力、人脈…等限制,不是有動機就有能力去追求的。
綜合以上兩者,得到中間這條曲線,它叫做行動線。行動線的右上代表我們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的事;行動線的左下代表我們或許動機不足,或者力有未逮,所以不會去做這件事。
提示和前面兩者不一樣,它要麼有,要麼沒有。在行動線右上時,它如果出現,我們就會去做。舉例來說:你昨晚沒睡飽,需要提神,這是動機; 7-11 咖啡一杯 55 ,你也買得起,而且店在上班的路上,路過去買也很方便,這是能力;剛好這個時候呢 7-11 透過手機發給你一張咖啡優惠券,這個就是提示了;動機、能力、提示三大因素都出現,必須來一杯了。你的購買行為於是就這麼發生。不睏的話你不會買,沒錢你不會買,手機沒跳優惠券,你多半在想其他事情,也不會買。
其實了解「福格行為模型」,對建構生活中的好習慣,通常很有用,例如:早晨起來固定運動…等等,此處就先不展開了。
「發展教育社群」
聯盟和丁丁在推動的事,叫「常民政治」,就是讓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百姓,能參與到公共政策治理上面。這件事其實是很難的,即使在民主國家都不容易。真的是需要找到很多人肯幫忙才能有進展。在茫茫人海中瞎找,找到肯幫忙改良教育治理的人比例會很低;如果從一到六梯當中去找,找到有動機幫忙常民政治的人比例會高一些。
所以整個「發展教育社群」,頭一件事,就是去找到一些「關心改良教育治理」的人,人不用多,但動機一定要有,那些對改良教育治理興趣不大的人,其實不用去找。
找到之後呢,就是要確保只要他們願意參與互動,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所以安排好十五次論壇,讓每次論壇都能讓參與者學到東西,覺得時間花得值了。除了論壇本身之外,最好再加上:
- 每次正式線上論壇之前半小時的閒聊,不要小看閒聊,閒聊中學到的東西,不會比正式討論少。
- 每次論壇前都會拿題綱和付費版的 ChatGpt 預討論,討論的結果摘要,會放在論壇資料中供參考。
- 會建立「社群日誌」,讓有帳號的人,可以彼此分享論壇之外,大家在生活當中,與教育有關的經歷和想法。例如:丁丁和士賢受邀去參加了五所中途學校聯繫會議中,值得分享的人和事;丁丁去參加教育經費審議委員會當中,審議到的重要補助要點修訂…。
- 資源池
- 進度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