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一、台灣公校教育當前面臨的三大危機) |
(→二、傳統公校教育模式與自主學習典範的簡單比較) |
||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22次版本) | |||
第 6 行: | 第 6 行: | ||
===一、台灣公校教育當前面臨的三大危機=== | ===一、台灣公校教育當前面臨的三大危機=== | ||
#生成式 AI 帶來的傳統公校教育發生「價值沈沒」 | #生成式 AI 帶來的傳統公校教育發生「價值沈沒」 | ||
− | ##大幅降低普通人使用 AI 門檻,因為 AI 能解讀人類的自然語言,所以許多訓練變得過時,<!--尤其像雙語國家政策中的許多經費投資,其實用意義一夜就打水漂了--> | + | ##大幅降低普通人使用 AI 門檻,因為 AI 能解讀人類的自然語言,所以許多訓練變得過時,<!--尤其像雙語國家政策中的許多經費投資,其實用意義一夜就打水漂了-->例如:越來越多大量的資訊和數據得籍由資訊工具便捷取得,各領域各科大量的應試練習變得過時,但分辨訊息正確性的技能,卻比過往更為重要。 |
##大幅縮短從提問到初步解答的時間,單一自然人如果不使用生成式 AI ,在效率上根本無法和使用生成式 AI 的人匹敵。 | ##大幅縮短從提問到初步解答的時間,單一自然人如果不使用生成式 AI ,在效率上根本無法和使用生成式 AI 的人匹敵。 | ||
− | ##但衍生更多「糾錯」和「決策」的需求,所以最佳組合不是單一自然人搭配生成式 AI ,而是「自主學習群學」搭配生成式 AI | + | ##但衍生更多「糾錯」和「決策」的需求,所以最佳組合不是單一自然人搭配生成式 AI ,而是「自主學習群學」搭配生成式 AI 。這方面體制學校暫時還沒有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儲備。未來則需要增加學生實作、邏輯思考、合作、群學技能的鍛煉。 |
− | + | ||
#新生兒縮減潮: | #新生兒縮減潮: | ||
− | #* | + | #*具體來說,就是以地區中的高中或大型國中為中心,將地區內的高國中小編成「在地盟校網絡」: |
− | + | ||
− | + | ||
#*#地區中的小校因生源縮減無以為繼時,轉型為學習基地 / 社區中心 / 防災救護中心。 | #*#地區中的小校因生源縮減無以為繼時,轉型為學習基地 / 社區中心 / 防災救護中心。 | ||
#*#<span style='color:brown'>政府預算緩步增加支持學生的交通支出</span>,學生更常到各類學習基地學習。 | #*#<span style='color:brown'>政府預算緩步增加支持學生的交通支出</span>,學生更常到各類學習基地學習。 | ||
− | #*# | + | #*#「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支持地方「在地盟校網絡」。 |
#*#最大程度保留教育用地,以支撐之後「土地驅動」的教育轉型。 | #*#最大程度保留教育用地,以支撐之後「土地驅動」的教育轉型。 | ||
#*:廢校除侵害原學區學生就學權利外,同時也造成(青年)人口會流失更嚴重的問題。 | #*:廢校除侵害原學區學生就學權利外,同時也造成(青年)人口會流失更嚴重的問題。 | ||
#*我國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目前已超過 20萬/每生每年。而疫情前體制後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生單位成本落在 18萬/每生每年,疫情後若物價成長一成,也只會落在 20萬/每生每年。 | #*我國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目前已超過 20萬/每生每年。而疫情前體制後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生單位成本落在 18萬/每生每年,疫情後若物價成長一成,也只會落在 20萬/每生每年。 | ||
#體制外教育對「自辦義務教育」的正當性爭奪。此次國民教育法修法,立法委員和體制外實驗教育家長已提出:國民教育階段實驗教育學生學費補助的修法提案(最後未通過),將他們子女由公校移至體制外教育,同步要求將學生單位成本的 20%~50% ,撥付給他們家庭,因為他們是「自辦義務教育」,而依憲法「義務教育免學費」,他們要求 20%~50% 的教育成本並沒有多要。 | #體制外教育對「自辦義務教育」的正當性爭奪。此次國民教育法修法,立法委員和體制外實驗教育家長已提出:國民教育階段實驗教育學生學費補助的修法提案(最後未通過),將他們子女由公校移至體制外教育,同步要求將學生單位成本的 20%~50% ,撥付給他們家庭,因為他們是「自辦義務教育」,而依憲法「義務教育免學費」,他們要求 20%~50% 的教育成本並沒有多要。 | ||
− | |||
− | |||
===二、傳統公校教育模式與自主學習典範的簡單比較=== | ===二、傳統公校教育模式與自主學習典範的簡單比較=== | ||
− | + | [[分類: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 | |
− | + | <table class=nicetable> | |
− | + | <tr> | |
− | + | <th> 比較 </th> | |
− | + | <th> 自主學習典範 </th> | |
− | + | <th> 公校學習典範</th> | |
− | + | </tr> | |
− | + | <tr> | |
− | + | <th> 概念 </th> | |
− | + | <td> 「資深學習者」陪伴、嚮導、教練「資淺學習者」 </td> | |
− | + | <td>有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給還不會的「學生」</td> | |
− | + | </tr> | |
− | + | <tr> | |
− | + | <th> 作法 </th> | |
− | + | <td> 學生往前 </td> | |
− | + | <td> 教師後退一步</td> | |
− | + | </tr> | |
− | + | <tr> | |
− | + | <th> 學習動機 </th> | |
− | + | <td> 鼓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增加參與度和興趣。 </td> | |
− | + | <td> 學生的動機可能更多來自外在壓力,如分數、成績和標準化考試。</td> | |
− | + | </tr> | |
− | + | <tr> | |
− | + | <th>學習<br>主動性</th> | |
− | 有人聽不懂課程還是會繼續,個體被送去補救教學。 | + | <td>讓學生自己有能力調動資源來解決問題,<br/>教師扮演陪伴者,提供工具、資源的管道給學生。</td> |
− | 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影響自己。 | + | <td>格式化學生,請他們認真「聽課」,<br/>由老師做一切的教學布署與資源分配</td> |
− | + | </tr> | |
− | + | <tr> | |
− | < | + | <th>課程結構</th> |
− | + | <td>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調整。</td> | |
− | + | <td>課程內容和結構通常是固定的,<br/>由教育機構或政府機構預先設計。</td> | |
− | + | </tr> | |
+ | <tr> | ||
+ | <th>教學方法<br/>和評估</th> | ||
+ | <td>強調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和實踐活動,<br/>評估方式更加多元,包括自我評估和同儕評估。<br/>給一個大方向指引,並給予豐富的學習環境與資源,<br/>讓學生可以運用並解決問題。</td> | ||
+ | <td>多以講授式教學為主,評估方式較為統一,通常依賴標準化考試和筆試。<br/>教學的方式可以簡單稱之為「導向飛彈」,有數個需要學生達到的目標,<br/>以學生有無達成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td> | ||
+ | </tr> | ||
+ | <tr> | ||
+ | <th>支持人力</th> | ||
+ | <td>0.1C,國小約增加5%,國中約增加3.6%</td> | ||
+ | <td>現有員額</td> | ||
+ | </tr> | ||
+ | <tr> | ||
+ | <th>知識媒介 </th> | ||
+ | <td> 電波媒體 / 網路 / AI </td> | ||
+ | <td> 機構(如學校)中的老師</td> | ||
+ | </tr> | ||
+ | <tr> | ||
+ | <th>知識折舊</th> | ||
+ | <td>知識、技能折舊極快,需用群學、共享來抵銷知識折舊</td> | ||
+ | <td>系統內知識技能折舊慢,可以靠傳統師培和老師</td> | ||
+ | </tr> | ||
+ | <tr> | ||
+ | <th>人際關係</th> | ||
+ | <td>群學的個體互相聽懂後就可以平行分工, | ||
+ | <p>成員會共振,正能量>負能量就會螺旋向上。</p> | ||
+ | </td> | ||
+ | <td>不同學生要做出近似的動作,受老師統一指導與比較, | ||
+ | <p>有人聽不懂課程還是會繼續,個體被送去補救教學。<br/>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影響自己。</p> | ||
+ | </td> | ||
+ | </tr> | ||
+ | <tr> | ||
+ | <th>開門<br>辦教育</th> | ||
+ | <td>善用跨校間老師、同學、校外達人<br>獨立教育工作者<br>把台灣當成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td> | ||
+ | <td>靠校內老師、校內資源</td> | ||
+ | </tr> | ||
+ | </table> | ||
===三、傳統公校教育的模式與須解決的問題=== | ===三、傳統公校教育的模式與須解決的問題=== | ||
第 63 行: | 第 93 行: | ||
#特殊學習學生,不一定能受到尊重和照顧。 | #特殊學習學生,不一定能受到尊重和照顧。 | ||
− | + | 相反的如附錄四的老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垃圾時間」就變成黃金了。附錄四的老師在會考後時間帶學生進行: | |
#看「芬妮的勇敢旅程」電影,分析影片,認識納粹的迫害與勇敢的芬妮; | #看「芬妮的勇敢旅程」電影,分析影片,認識納粹的迫害與勇敢的芬妮; | ||
#請學生上網搜尋鍾肇政、鍾肇政生活園區相關訊息,了解本土國寶作家; | #請學生上網搜尋鍾肇政、鍾肇政生活園區相關訊息,了解本土國寶作家; | ||
第 77 行: | 第 107 行: | ||
#配合各班煮火鍋、烤肉或參訪,極力成全同學們的活動。 | #配合各班煮火鍋、烤肉或參訪,極力成全同學們的活動。 | ||
− | ===四、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0.1C | + | ===四、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0.1C(C 指班級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質說明:''' | '''性質說明:''' | ||
#是一筆合條件就可支配的額外經費,不是真正的教師員額。 | #是一筆合條件就可支配的額外經費,不是真正的教師員額。 | ||
#關鍵是要有老師性想這樣子做,而且自己是好的學習者。 | #關鍵是要有老師性想這樣子做,而且自己是好的學習者。 | ||
#因為是教育經費基本需求,所以不用進行專案核銷(核結)(有通則,確保公款沒有私用),只須要報學校會計核結,學校向縣會計核結,縣即可向中央政府核結,即可辦理決算。政府的對會計核結,現在已有很週密的規定,不必再訂第二層規定。 | #因為是教育經費基本需求,所以不用進行專案核銷(核結)(有通則,確保公款沒有私用),只須要報學校會計核結,學校向縣會計核結,縣即可向中央政府核結,即可辦理決算。政府的對會計核結,現在已有很週密的規定,不必再訂第二層規定。 | ||
− | ''' | + | '''使用場景列舉,如:''' |
− | # | +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 | # | +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 | # | + | #選修:提供選修課。 |
− | # | + |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
− | # | + |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 | # | + |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
− | # | + |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
− | # | + |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
− | # | + |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
− | # | + |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
+ |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 ||
+ |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 ||
+ | 在網際網路面世 34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2 年, youtube 出現後 18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 ||
+ | |||
+ | 而目前還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樣態在各地教育現場中,我們可以陸續蒐集,成就出一份清楚、具體的自主學習的「樣態清單」。 | ||
===五、補助操作=== | ===五、補助操作=== |
2024年1月10日 (三) 11:44的最新修訂版本
案由:
建請本委員會開始研議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提案委員:丁志仁,謝國清
說明:
一、台灣公校教育當前面臨的三大危機
- 生成式 AI 帶來的傳統公校教育發生「價值沈沒」
- 大幅降低普通人使用 AI 門檻,因為 AI 能解讀人類的自然語言,所以許多訓練變得過時,例如:越來越多大量的資訊和數據得籍由資訊工具便捷取得,各領域各科大量的應試練習變得過時,但分辨訊息正確性的技能,卻比過往更為重要。
- 大幅縮短從提問到初步解答的時間,單一自然人如果不使用生成式 AI ,在效率上根本無法和使用生成式 AI 的人匹敵。
- 但衍生更多「糾錯」和「決策」的需求,所以最佳組合不是單一自然人搭配生成式 AI ,而是「自主學習群學」搭配生成式 AI 。這方面體制學校暫時還沒有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儲備。未來則需要增加學生實作、邏輯思考、合作、群學技能的鍛煉。
- 新生兒縮減潮:
- 具體來說,就是以地區中的高中或大型國中為中心,將地區內的高國中小編成「在地盟校網絡」:
- 地區中的小校因生源縮減無以為繼時,轉型為學習基地 / 社區中心 / 防災救護中心。
- 政府預算緩步增加支持學生的交通支出,學生更常到各類學習基地學習。
- 「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支持地方「在地盟校網絡」。
- 最大程度保留教育用地,以支撐之後「土地驅動」的教育轉型。
- 廢校除侵害原學區學生就學權利外,同時也造成(青年)人口會流失更嚴重的問題。
- 我國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目前已超過 20萬/每生每年。而疫情前體制後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生單位成本落在 18萬/每生每年,疫情後若物價成長一成,也只會落在 20萬/每生每年。
- 具體來說,就是以地區中的高中或大型國中為中心,將地區內的高國中小編成「在地盟校網絡」:
- 體制外教育對「自辦義務教育」的正當性爭奪。此次國民教育法修法,立法委員和體制外實驗教育家長已提出:國民教育階段實驗教育學生學費補助的修法提案(最後未通過),將他們子女由公校移至體制外教育,同步要求將學生單位成本的 20%~50% ,撥付給他們家庭,因為他們是「自辦義務教育」,而依憲法「義務教育免學費」,他們要求 20%~50% 的教育成本並沒有多要。
二、傳統公校教育模式與自主學習典範的簡單比較
比較 | 自主學習典範 | 公校學習典範 |
---|---|---|
概念 | 「資深學習者」陪伴、嚮導、教練「資淺學習者」 | 有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給還不會的「學生」 |
作法 | 學生往前 | 教師後退一步 |
學習動機 | 鼓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增加參與度和興趣。 | 學生的動機可能更多來自外在壓力,如分數、成績和標準化考試。 |
學習 主動性 |
讓學生自己有能力調動資源來解決問題, 教師扮演陪伴者,提供工具、資源的管道給學生。 |
格式化學生,請他們認真「聽課」, 由老師做一切的教學布署與資源分配 |
課程結構 | 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調整。 | 課程內容和結構通常是固定的, 由教育機構或政府機構預先設計。 |
教學方法 和評估 |
強調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和實踐活動, 評估方式更加多元,包括自我評估和同儕評估。 給一個大方向指引,並給予豐富的學習環境與資源, 讓學生可以運用並解決問題。 |
多以講授式教學為主,評估方式較為統一,通常依賴標準化考試和筆試。 教學的方式可以簡單稱之為「導向飛彈」,有數個需要學生達到的目標, 以學生有無達成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 |
支持人力 | 0.1C,國小約增加5%,國中約增加3.6% | 現有員額 |
知識媒介 | 電波媒體 / 網路 / AI | 機構(如學校)中的老師 |
知識折舊 | 知識、技能折舊極快,需用群學、共享來抵銷知識折舊 | 系統內知識技能折舊慢,可以靠傳統師培和老師 |
人際關係 | 群學的個體互相聽懂後就可以平行分工,
成員會共振,正能量>負能量就會螺旋向上。 |
不同學生要做出近似的動作,受老師統一指導與比較,
有人聽不懂課程還是會繼續,個體被送去補救教學。 |
開門 辦教育 |
善用跨校間老師、同學、校外達人 獨立教育工作者 把台灣當成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 |
靠校內老師、校內資源 |
三、傳統公校教育的模式與須解決的問題
- 格式化學生之後的學習動機失落,然後用「應試教育施壓逼學生學習」。如:垃圾時間說,請參考附錄一二三四。
- 整個流程像不斷向上的「電扶梯」,學生如果有一個部分卡住,須要停下來,學幾個月(如數學中的算數轉代數,多數學生須要停下來三個月以上消化),後面的進度,沒跟上的學生就會淪為「陪讀」。
- 特殊學習學生,不一定能受到尊重和照顧。
相反的如附錄四的老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垃圾時間」就變成黃金了。附錄四的老師在會考後時間帶學生進行:
- 看「芬妮的勇敢旅程」電影,分析影片,認識納粹的迫害與勇敢的芬妮;
- 請學生上網搜尋鍾肇政、鍾肇政生活園區相關訊息,了解本土國寶作家;
- 介紹一間獨立書店,發掘在地特色店家;
- 將以上素材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 學到WORD編輯排版
- 運用報紙內容仿寫警世故事;
- 從雷丘律師的業配文,找出所有故事哏;
- 觀賞泰國勵志廣告「漂浮的足球場」;
- 觀賞埃及溫馨影片「另一雙鞋子」;
- 分析以上兩部微電影;
- 依照英雄十二旅程的故事架構,讓學生到圖書館以書名來編寫微劇本;
- 配合各班煮火鍋、烤肉或參訪,極力成全同學們的活動。
四、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0.1C(C 指班級數)
性質說明:
- 是一筆合條件就可支配的額外經費,不是真正的教師員額。
- 關鍵是要有老師性想這樣子做,而且自己是好的學習者。
- 因為是教育經費基本需求,所以不用進行專案核銷(核結)(有通則,確保公款沒有私用),只須要報學校會計核結,學校向縣會計核結,縣即可向中央政府核結,即可辦理決算。政府的對會計核結,現在已有很週密的規定,不必再訂第二層規定。
使用場景列舉,如: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選修:提供選修課。
-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在網際網路面世 34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2 年, youtube 出現後 18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而目前還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樣態在各地教育現場中,我們可以陸續蒐集,成就出一份清楚、具體的自主學習的「樣態清單」。
五、補助操作
- 有縣市以部分的學校網絡試辦,錢就不用扣回去。
- 指導費用按目前的核支作業要點處理:校內講師鐘點費比照備課分享最高上限八百。
- 條件○:學校願意讓部分班級(老師願意)二到三節以上連排,可以用於:學校正課時段、週六日、課後留校時段、寒暑假,均可核結。
- 條件一:學生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如:組課…,請參考上一段的使用場景列舉。
- 條件二:讓同學群學,最低標準為:有發表的分組討論,社團。
附錄一:國中會考後的垃圾時間
◎ 李芳遠(作者現職國中教師,台南市民)
籃球比賽第四節常會出現「垃圾時間」,勝負已定毫無可看性,卻又不得不走完流程。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垃圾時間也存在於國中會考結束到畢業典禮前的空窗期。
校方不斷的三令五申,會考後還是要按課程計畫上課,不得有放任學生看影片、玩桌遊、出去打球等違反正常化教學的行為出現。實際上,考完會考的學生,怎可能會安分的坐在位置上聽老師上課?學生的心態就是等畢業,所以學校會盡量將高中職端入班宣導、班際球賽、校外教學排在這一段空窗期裡。這段空窗期的學生請假率也會暴增。
高中端學測過後到畢業前的空窗期更長,一間教室內,兩個世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是制度面的問題。多元入學方案,會考時間如果延到學生畢業後,相關的作業便會跟著延後,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學校端只能配合制度,儘量安排多元課程,讓應屆畢業生在這段空窗期中,不要成為校內遊魂。
上位者當然知道有這樣的垃圾時間存在,所以畢業典禮時間提前,也是個辦法。這些年來的教改,一直在做滾動式修正,面對各種衍生出來的亂象跟不公平之處作微調。看到每一屆的應屆畢業生在垃圾時間坐在位子上放空、煮火鍋、玩桌遊、看影片、睡覺,這就是垃圾時間裡的現象。期盼上位者能集思廣益,做出更好、更有教育意義的安排。
附錄二:老師最痛苦的垃圾時間
◎ 王文君(作者現任教師,台中市民)
昨天有李老師投書「國中會考後的垃圾時間」,看完後心有戚戚焉。
雖然我不是國中老師,但老公是,他今年帶國三,帶的是其他老師的「後母班」。當會考結束後,他就說班上二十八個學生,只有十三個學生來學校,這些學生是不得不來學校,但就算在學校,也只是在玩手機、玩平板、吹冷氣,把班級教室弄得亂七八糟,完全不聽勸,也叫不動!老師看到這種情形,怎會想要上課?更別提帶學生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了!老公說他只能「數饅頭」,希望快點撐到畢業典禮,趕快把學生送出去。
其實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會考要這麼早考?不能在六月初?或者以我們那個考試定終身的年代,在七月初考嗎?以前可以這樣做,為什麼現在各方面資源更多、條件更夠,反而不行呢?上位者,你們知道嗎,這段時間是一些國三老師最痛苦的日子,深怕血氣方剛的學生在學校搗亂搞破壞,每天都戰戰兢兢!難怪我問老公,你要不要接下來的一年,再去帶班,他直搖頭揮揮手說:「不不不,讓我好好休息一年吧!」語氣裡透露著很多無奈。
附錄三:拜讀「國中會考後的垃圾時間」,感慨萬千!
◎ 王坤楠(作者為私立高中兼任英、日語教師,新北市民)
作者李老師敘述的是國中生,然而普通高中學生「學測」後的垃圾時間更長、更扯!尤其是私立高中,有些學校連課本都沒發,學生反而高興,校方也省了一筆經費,真的很扯!一間教室,兩個世界,學生三五成群吃東西喝飲料聊天這還不打緊,玩手機遊戲還對打、打麻將(有撲克牌式的麻將牌)、帶筆電來玩遊戲看影片、還有女學生帶了化妝品及工具包來,在教室內大剌剌地化起妝來,真的是看不下去!然而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學校怕招不到學生,故較不知名且偏僻的私立中學都把學生們當做是「大客戶」伺候,不敢得罪!很悲哀!
李老師提到「這是制度面的問題」,說的沒錯,確實是制度面的問題,但不應該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不管是畢業典禮時間提前,還是會考或學測的時間延後,都有討論空間。教育官員若不用心解決這個問題,那就不只誤人子弟,更會讓很多老師喪失教育熱忱!
附錄四:讓「垃圾時間」變黃金
◎ 薛慧枝(作者是國中教師)
拜讀貴刊〈會考後的垃圾時間〉投書,提到國、高中會考、學測後到畢業的這一段垃圾時,確實是制度所造成的問題,不論是將畢業典禮提前,還是會考時間延後,都值得主管當局深思並研擬對策。
然而,在制度面尚未改變之前,身為第一線的教師,是否可以率先做出改變?先前曾教過的學生,在拿到畢業紀念冊後找我簽名,她意有所指地笑問:「老師你們現在的錢很好賺吧?只要坐在教室做自己的事,很輕鬆,不用上課,當薪水小偷,學生都在玩自己的喔!」我告訴她:「我都有在上課,不是薪水小偷喔!」
三年前任教畢業班,這段「垃圾時間」,我帶孩子們看「芬妮的勇敢旅程」電影,運用故事六步驟分析影片,認識納粹的迫害與勇敢的芬妮;請學生上網搜尋鍾肇政、鍾肇政生活園區相關訊息,了解本土國寶作家;介紹一間獨立書店,發掘在地特色店家。然後嘗試將以上素材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對即將升高中的他們,「垃圾時間」不僅不留白,還學到WORD編輯排版這項可以帶著走的能力,以及無形的素養能力。
今年,又再帶三個畢業班,因為畢業典禮時間提前,「垃圾時間」縮短,時間有限。就以「故事課」為主軸,運用報紙內容仿寫警世故事;接著從雷丘律師的業配文,找出所有故事哏;然後觀賞泰國勵志廣告「漂浮的足球場」,以及埃及溫馨影片「另一雙鞋子」,運用故事六步驟分析兩部微電影;最後,再依照英雄十二旅程的故事架構,讓學生到圖書館以書名來編寫微劇本。期間,自然有極少數想耍廢擺爛、不滿的聲音,也有學生質問我:「跟其他老師一樣放輕鬆不是很好嗎?」秉持著教學正常化,我溫和地堅持著。中間偶爾也會配合各班煮火鍋、烤肉或參訪,極力成全他們的活動。
畢業前,他們跟其他老師反映說:「國文課好有趣,可以自己編劇、寫故事呢!」我認為「垃圾時間」其實是可以變「黃金」,端賴第一線的師長們,如何使其華麗變身?至少在制度面轉變前,我們可以用行動來改變,讓學生和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