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社運: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公共教育兩大目標) |
(→公共教育兩大目標) |
||
第 162 行: | 第 162 行: | ||
#*補習班及課後照顧提供很多教育需求的滿足,不要將其妖魔化。而惡補是學校金字塔與學生金字塔的副產品,只能用教育均優質化降低。 | #*補習班及課後照顧提供很多教育需求的滿足,不要將其妖魔化。而惡補是學校金字塔與學生金字塔的副產品,只能用教育均優質化降低。 | ||
#*減少「升學紅利」,這是惡補的經濟基礎。 | #*減少「升學紅利」,這是惡補的經濟基礎。 | ||
+ | |||
+ | ==對公共教育的反思兼談技職教育== | ||
+ | __NOTOC__ | ||
+ | 台灣目前的技職教育學校體制(含文官、學校與人員),無法做好學習與職場的橋樑角色。目前高職的科別師資、自我延續的動能系統,包袱的意義超過資產的意義。再砸錢下去也不會再往對的方向走,可能需要砍掉重煉。 | ||
+ | |||
+ | 所謂的砍掉重煉具體作法可以用「網絡式技職教育」取代「學校式技職教育」。 | ||
+ | |||
+ | ===全局=== | ||
+ | #策略過時:1995年以來,「一技在身終身受用」的情勢有變化。每個人一生至少要準備兩次職涯轉折。衝擊全球教育界,其中台灣教育適應的最不好的區塊,就是技職教育區塊。 | ||
+ | #節奏太慢:技職教育變遷的速度恆慢於產業變遷的速度。 | ||
+ | #*實習工廠不是可行的作法。 | ||
+ | |||
+ | <!--務實致用--> | ||
+ | ===網絡式技職教育=== | ||
+ | (Q:公共教育/國民教育的歷史本質與未來發展) | ||
+ | 最早的人類教育只是生存技能的傳承,只有少數人能透過教育有系統地全面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自1717年普魯士建立近代「公共教育」系統以來,各國便將公共教育當成富國強兵的手段,也使得人民得以普遍得到教育的機會。但是,「公共教育」近300年來一直以教室、課本、黑板做為教學三元素。在長時期的發展中,衍生出儀式化、偏離生活實踐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毛病。 | ||
+ | |||
+ | 其間曾經有過一些公共教育再出發的反思,例如 Ivan Illich 提出網絡學習的原型:教育用品網(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al objects)、技能交換網(skill exchanges)、伙伴選配網(peer-matching network)、教育諮詢網(reference service to educators at large)。其中教育諮詢網又包含「教育管理者」、「教育顧問」、「教育指導者」(幫學生克服困難)。但礙於科技的限制,並不容易達成。 | ||
+ | |||
+ | 現在,資訊科技已經可以支持網路學習的構想,教育雲-行動學具-HTML5新生態也已經出現,完全可以完成下列四大解放,從而促成公共教育的重設定: | ||
+ | <ol> | ||
+ | <li>場域的解放:透過衛星課程,將部分學習帶到教室外,用天下資源幫助學習。</li> | ||
+ | <li>文本的解放:學生在指定主題之下,學會組織海量的資料,參與製作部分學習文本。</li> | ||
+ | <li>共學圈的解放:共學伙伴延展到網路上成人與兒童。</li> | ||
+ | <li>資源共享的解放:軟體資源包含素材、教材、教具及教學學習心得等;硬體資源包含能源的節省、空間的節省。</li> | ||
+ | </ol> | ||
+ | |||
+ | 目前 Ivan Illich 的網絡式學習正被運用於六年制學程實驗教育課程中,但其實這種學習模式,更適合技職教育。 | ||
==典範轉移的方法== | ==典範轉移的方法== |
2013年6月5日 (三) 11:23的修訂版本
走出戒嚴
教育社運是臺灣社運的一部分,臺灣社運是臺灣走向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的一環,三者方向大致保持一致。
(Q:如何走上社運之路)1980年代,帶領自己的社會走出戒嚴,改良自己的國家與社會,是許多年輕人共同的盼望,沒什麼特別的。大家覺得教育不正常,必須改變。而振鐸剛成立時,很多人還只是師大的學生。
(Q:80年代教育社運動的重點,振鐸角色)1984年,人本教育基金會、教師人權促進會、振鐸學會同年成立,兩年後主婦聯盟成立。皆未立案。
- 人本:教育維權
- 教師人權促進會:教師平反
- 振鐸:公共政策與教育專業發展,提出競爭性設計。
- 主婦聯盟教育委員會:新家長會運動;學生權益(含學習權);倡議學生學習權才是教育的主體;父母教育選擇權。
1987年的台灣解嚴,各教育團體紛紛在 1989 年成功立案。
(Q:四條教育傳動鍊如何剪斷)戒嚴體制中,中央政府依賴四個傳動鏈條全面控制教育:「師資控制」「教育內容控制」(大學共同必修、中小學統編本教科書)、「教育財政控制」「教育行政一條鞭」(總統管部長、部長管廳長、廳長管局長、局長管校長、校長管主任、主任管老師)。
只要進行關鍵性的修法,將四個傳動鏈條「剪斷」,教育行政的龐大體重,會自然使其結構解體。
師資改革
- 1992年11月13日,大法官釋字第 308 號解釋出來:「公立學校聘任之教師不屬於公務員服務法第二十四條所稱之公務員。惟兼任學校行政職務之教師,就其兼任之行政職務,則有公務員服務法之適用。」理由書中闡明:「 公立學校聘任之教師係基於聘約關係,擔任教學研究工作,與文武職公務員執行法令所定職務,服從長官監督之情形有所不同…」。
- 1994年1月18日《師資培育法》1995年8月9日《教師法》相繼通過並公布,有五項重要的改變:
- 公教分途。
- 特定院校培育走向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公費改自費,分發改選聘。
- 教師成立教師會。
- 聘任改革。
- 給付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
- 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培育,變成供過於求的培育。為公共化奠基。
課程改革
- 1999年2月3日《國民教育法》修正,課程標準改成課程綱要,教科書由統編走向全面民編,經審查後學校選用。中小學校長由永任制走向遴選。
- 1989年5月民間第一次參與國家課程標準討論。1999-2000年民間預備提出民版課綱,以為官版課綱的競爭性設計,政府乾脆找振鐸參與設計社會和綜合活動領域課綱。這一次十二年國教課綱,民間預備開始讓課程由教育人員的課程走向台灣社會的課程。
教育行政再造
- 1997年第四次修憲,凍省。
- 中小學結束校長獨任治理,並行遴選制。
- 三權下放,合議治理。
教育財政
- 1995年民間即著手起草《教育經費管理法》。
- 1997年7月第四次修憲時,凍結憲法第一六四條。教育社運界發動大規模的抗爭。
- 之後將《教育經費管理法》改寫成《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並在2000年 12 月 13 日立法成功。重點有:
- 教育經費下限保障。
- 基本需求差短補助:人事、退撫––窮縣多分。
- 補助基本教育設施:校舍、飲水、照明、水電費、基本的資訊設備
- 教育部特定教育補助需經審議。
- 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可以滾存。
- 學校校務發展基金:可以滾存。
- 教育財政透明公開。
走向公共
常民政治
- 界定: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百姓,建立起參與及監督公共政策的機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揚棄青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
- 常民政治的優點:
- 較不容易「異化」。
- 規則健康:靠訴求被反復錘煉至缺點較少,以及倡議者勤於跟各方溝通建立影響力。
- 珍惜經費與資源。
- 使用較多的非科層組織,較能適應變遷,參與者動機與動能較高。
- 整個公共政策領域走向職業政治與常民政治互補。
- 國民教育權與國家教育權競爭。
- 論「政府失能」
- 根本原因:變遷、失去強人的土壤、左右方向問題、政黨與政治人物的角色、通訊革命、台灣規模尺度。
- 整個公共政策領域,由社運開創議題、帶領議題,當議題成熟後,政黨與政府再行收割。
- 政府失能的得失:得,「總統」與「政府」的去神聖化,為「揚棄青天」鋪路;使右傾的公共政策比較不會積重難返。
- (文官對於教育社運抱持甚麼態度?)剛開始堅持教育是他們文官的教育(到目前陳益興還是這麼惡搞十二年國教);然後試著用資源分化收買;再來找社運團體合作,但抱持騎牆派的心態,放棄長遠思考,只求眼前討好長官和選民。
- (Q:陳水扁與馬英九)2000年政黨輪替,是廿年社運的成就,是台灣走出「官商複合治理」的最佳契機,結果陳水扁同流合污,玩弄族群的假議題,拋棄左右的真議題,導致高度右傾的「官商複合治理」成功還朝。而馬英九基本上是以藍營為核心的「官商複合治理」選擇的公關紙牌,他沒有在治理國家。尤可慮者建立了政治上的四角聯盟,敗壞國家財政,不論是否有意,都在為中國「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的大方略鋪路。
- 整個台灣社會必須從基本面提升整個社會的「公共性」,此事沒有捷徑。
- (Q:為什麼教育是制高點?)因為典範轉移需要三支腳:意識型態、典章制度、資源與技術的重新配置,其中意識型態改變最難,又深受教育影響。
基本面
- 教育社運區塊,組織化的全面提高。各種組織,星羅棋布。
- 良好的情報流通。紙本的「教育公布欄」在2000年發行第60期後,停發。
- 意識型態:不用同一把尺去量所有小朋友,讓下一代有形形色色成功的樣態與機會。這種意識型態與台灣走向華人世界第一個多元社會的歷程絲相扣。
政策面
- 《教育基本法》救濟了《憲法》賦予國民教育權空間,使國民教育權有機會逐步取代國家教育權。
- 《行政程序法》要求涉及人民權利益務改變的政策,必須立法,不能以行政命令為之。
- 對付「一綱一本」逆流。
- 中央政府組改「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隱然有省教育廳死灰復燃的影子,但也不盡然。
- 大學由限量培育(國家的人力規畫),走向人民學習權的不受干預(供需決定)。
- 社區大學的普遍設立。
- 人民實驗教育空間的釋出。
- 行動學習結合實驗教育後對傳統學校教育的競爭與挑戰。
-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改變:結合吾土吾民(Q:為何台灣會是扮演「知識長」的角色),培養下一代更強的工具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與團隊合作的能力,進而養出擅長蒐集情報組織情報,設計解決方案的高手。最有機會配合台灣多元社會形成的制度資本,成為華人世界的知識長。
- 由小學到國中再向高中發展的課程與教學活化:
- 九年一貫課程
- 標竿一百
- 教學卓越獎
- 均優學習論壇
- 公開格式、自由軟體、共享內容的提倡→網絡式教育雲與中小學開放課程計畫
- 網絡式技職教育取代學校式技職教育。
- 改善課程治理:由部長獨任治理走向任期委員會治理,課程修訂任意發動走向課程發展週期,課程中立。
- 三權第二次向下流動。
- 教育財政的轉型正義:教師課稅、退撫改革。
前10項小有進展,11項之後還在進行中。
吾土吾民
(Q:為何台灣會是扮演「知識長」的角色)
- 台灣向北是日韓、向東越過太平洋是美加、向南是南洋十一國、向西是中國,位於全世界幾個情報流動的輻輳點之一。
- 寬200公里、長300公里、卻有4000公尺的高度落差,是全球的生態熱點之一。有高山高原留住水氣,年雨量達2000公厘。
- 以大陸觀之是邊陲,以海洋觀之是軸心。
- 海盜與移民的後裔,沒有傳統華人安土重遷的習慣,是實用主義的信徒,怎樣辦得通就怎麼辦。有短、小、輕、薄、快的能耐。所以才能適應電腦製造高速重組的生產線型態。
- 對外來者(新住民)相對較友善,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吸納能力高。
- 社會多元化帶來的制度資本,不是多層社會所能具備的。
- 不必跟大陸小孩較量背英文、背公式,應專注於培養下一代組織情報,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
運動:
- 民間團體教育會議1988年1月31日→和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打對台。
- 大學法遊行1989年9月28日,大學改革促進會發動教改史上第一次大遊行。
- 救救下一代行動聯盟(1991年)→由抗議學生因升學壓力自殺,再演變為「降低中小學班級人數」的全省街頭連署活動
- 國教變局對策聯盟(1992年)→對付官方提出的「志願就學方案」,使其縮小規模後落幕
- (Q:談410遊行)四一○教改聯盟(1994年)→訂定教育基本法、廣設高中大學、落實小班小校、推動教育現代化→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1994年6月22日至25日)→行政院教改會成立
- 行政院教改會(1995至1996年)教育關懷者聯絡人系統→教改會解散,聯絡人系統不解散,成立教改協會(2009年解散)。
- 九二七搶救教科文連線(1997年)→《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 選教育當總統行動連線(1997年)→影響 2000 年總統大選
- 教育公布欄:從救救下一代行動聯盟發行第一期,至2000年發行第60期停刊。
- 新家長會運動:由主婦聯盟家長委員會,從台北市家長會設置辦法改起,至全家盟成立迄今。
- 組織教師會運動:從1995年(教師法通過)暑假至全國教師會成立,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成立迄今。
福留子孫
時代背景
由於極端氣候以及台灣走向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社會,台灣只能走向一個中間偏左型的社會。
要注意極左和極右會發展成高度相似的體制,所以只能走向中間偏左,不能走向極左。
公共政策應該「去偏袒」,改正以下的不公:
- 偏袒產業犧牲環境
- 偏袒工商業犧牲農業;偏袒高科技及大企業犧牲傳產及中小企業;偏袒資本投機犧牲實業;偏袒僱主犧牲勞工
- 租稅偏袒資本利得者犧牲受薪階層
- 國土規畫偏袒都會犧牲非都會
- 政府財政偏袒目前世代犧牲未來世代
- 教育偏袒菁英犧牲弱勢
在教育上就是要將「國土金字塔」「社經金字塔」「學校金字塔」「學生金字塔」降低或予以平台化,也就是一至十二年級的「均優質化」。
背後的意識型態:
- 學習權平等。
- 個人的成就益於自己的努力與天份,以及人群;個人的產出也應該回饋於人群。
- 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只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公共教育兩大目標
- 有效幫助受教者。
- 教育機會均等。
此兩項目標互為拮抗,都不能追求極致。
(Q:私立學校、補習班、參考書商等所謂「利益團體」和教育的關係)
- 他們代表的就是教育中的市場機制。在健康的管理下對「有效幫助受教者」產生貢獻。
- 快速變遷的社會,教育需求的成長恆大於學校教育供應的成長,此「剪刀差」其實是由補習班所彌補。
- 台灣的私校家族多數在「私校特許時期」成長,政商背景很硬,在立法院對私校法有強大的游說力量,國民黨基本包疪,民進黨無力制衡。
- 政客不算,奸商最壞;政客若算,奸商只能算第二壞。教科書怎麼算,民間出版社編都比政府統編要好。
- 蒼天當死,黃天當立:
- (Q:公共教育的歷史本質與未來發展)學校教育與網絡式學習體競爭。
- 少子化會使不當私校退場,教科書出版社重新洗牌。
- 補習班及課後照顧提供很多教育需求的滿足,不要將其妖魔化。而惡補是學校金字塔與學生金字塔的副產品,只能用教育均優質化降低。
- 減少「升學紅利」,這是惡補的經濟基礎。
對公共教育的反思兼談技職教育
台灣目前的技職教育學校體制(含文官、學校與人員),無法做好學習與職場的橋樑角色。目前高職的科別師資、自我延續的動能系統,包袱的意義超過資產的意義。再砸錢下去也不會再往對的方向走,可能需要砍掉重煉。
所謂的砍掉重煉具體作法可以用「網絡式技職教育」取代「學校式技職教育」。
全局
- 策略過時:1995年以來,「一技在身終身受用」的情勢有變化。每個人一生至少要準備兩次職涯轉折。衝擊全球教育界,其中台灣教育適應的最不好的區塊,就是技職教育區塊。
- 節奏太慢:技職教育變遷的速度恆慢於產業變遷的速度。
- 實習工廠不是可行的作法。
網絡式技職教育
(Q:公共教育/國民教育的歷史本質與未來發展) 最早的人類教育只是生存技能的傳承,只有少數人能透過教育有系統地全面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自1717年普魯士建立近代「公共教育」系統以來,各國便將公共教育當成富國強兵的手段,也使得人民得以普遍得到教育的機會。但是,「公共教育」近300年來一直以教室、課本、黑板做為教學三元素。在長時期的發展中,衍生出儀式化、偏離生活實踐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毛病。
其間曾經有過一些公共教育再出發的反思,例如 Ivan Illich 提出網絡學習的原型:教育用品網(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al objects)、技能交換網(skill exchanges)、伙伴選配網(peer-matching network)、教育諮詢網(reference service to educators at large)。其中教育諮詢網又包含「教育管理者」、「教育顧問」、「教育指導者」(幫學生克服困難)。但礙於科技的限制,並不容易達成。
現在,資訊科技已經可以支持網路學習的構想,教育雲-行動學具-HTML5新生態也已經出現,完全可以完成下列四大解放,從而促成公共教育的重設定:
- 場域的解放:透過衛星課程,將部分學習帶到教室外,用天下資源幫助學習。
- 文本的解放:學生在指定主題之下,學會組織海量的資料,參與製作部分學習文本。
- 共學圈的解放:共學伙伴延展到網路上成人與兒童。
- 資源共享的解放:軟體資源包含素材、教材、教具及教學學習心得等;硬體資源包含能源的節省、空間的節省。
目前 Ivan Illich 的網絡式學習正被運用於六年制學程實驗教育課程中,但其實這種學習模式,更適合技職教育。
典範轉移的方法
(Q:從王安石變法中的啟發)
- 認識潮流,結合潮流,運用潮流。
- 要兼顧三支腳:意識型態、典章制度、技術與資源重新配置。
- 要透過改變遊戲規則,進而改變人民計算得失利害的基礎。
- 要比王安石謹慎十倍,硬把對方打成「小人」,行「征誅之術」,並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