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真正的學前教育公共化: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清空页面)
 
第 1 行: 第 1 行:
 +
[[分類:學前教育]]__NOTOC__
 +
<p align=right>'''高雄市教師會 政策部主任 任懷鳴'''</p>
 +
===一、學前教育公共化是民意所趨===
 +
僅管高雄市政府獨步全台,自105年起實施「加碼幼兒教育券」(凡就讀私立幼兒園每人每學期5000元,並由4歲向下延伸到3歲及2歲),但對於人們「搶進公幼」的熱潮卻無舒緩作用;105年5月,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即針對有學齡前幼兒的家長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即使就讀私立幼兒園可獲得補助(每人每年1萬元),仍有將近九成(87.3%)的家長願意選擇公幼。
  
 +
調查進一步發現:家長選擇公幼最主要的原因是「學費便宜」(97.5%家長填答),但仍有超過5成的家長(52.2%)作全面性的考量,包括:接送方便、環境安全、師資佳、教學正常。
 +
 +
此後,透過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協助,家長們曾數度至高雄市議會向市長陳情,要求市府增設公幼;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也在教育審議委員會正式提案,促成教育局提出「未來4年(至109年底)增置公共化幼兒園318班」的具體規劃,可惜後來並未落實。
 +
 +
及至107年九合一選舉,「幼教公共化」又成為民間的重要訴求,教師組織及托育團體便曾舉辦論壇邀候選人作承諾;而韓國瑜市長上任後,即在議員質詢下,承諾大幅增設公幼,108年10月,教育局宣布:除了原訂增設的非營利幼兒園,未來3年將另增設公幼202班,公共化幼兒園容量可望一舉突破4成。
 +
 +
===二、「準公共化」其實是「偽公共化」,其本質為「市場化」===
 +
目前,行政院推出的「準公共化幼兒園」,形式上雖然對簽約的私立幼兒園有「6項要件」的要求;但相較於非營利幼兒園,政府對此類「準公共化幼兒園」的管制難有實質效果。
 +
 +
香港2007年實施的「幼兒教育學券計畫」,就與目前行政院推出的「準公共化幼兒園」相似,屬於「(對辦學機構)低管制的津貼制度」,與我國現行的「幼教津貼」只有一步之差。香港學者袁慧筠在《香港幼兒教育的發展:市場模式與學券制》文中指出,「學券制」的政策思惟除了在降低弱勢者的就學障礙,更希望透過市場「獎優汰劣」的機制提昇幼兒園品質。然而,研究卻發現:學券並未改善弱勢者的處境(學費支出並未減少),幼兒園品質也未因此提昇;究其因,幼教市場是一個供給不平均、資訊不充分的「不完美市場」。
 +
 +
此外,市場化對於幼兒教育的品質也產生不少負面效應,包括:師資高流動率、教育內容的庸俗化(例如「全民瘋美語」)。事實上,OECD便曾建議,政府應將資源直接挹注在教育供給上,才能有效滿足人民的幼教需求,並提昇幼教品質,增進公民福址。
 +
 +
===三、學前教育公共化不僅可挽救出生率、提昇婦女勞參率,更可增進兒童福祉、改善社會問題===
 +
多年來,政府推出「育兒津貼」及「幼教津貼」等政策,但對挽救我國急速下降的生育率,可說毫無幫助。而歐美先進國家的經驗已證明,提昇生育率的有效政策為「帶薪幼兒假」及普及的「公共化幼兒園」。而完善的托育政策亦可大幅提高婦女的勞參率,進而促進經濟、改善人民生活。
 +
 +
此外,研究發現,良好的學前教育(同時重視幼兒肢體、認知、社會與情緒發育)對於兒童未來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正面的影響:受過高品質幼教的弱勢兒童,日後比較不需要接受輔導,比較不會參與犯罪,長大後比較有機會獲得高收入工作,比較不會依賴社會福利。此不但改善弱勢者的個人處境,也直接消除了許多社會問題。

2020年7月1日 (三) 00:36的最新修訂版本

高雄市教師會 政策部主任 任懷鳴

一、學前教育公共化是民意所趨

僅管高雄市政府獨步全台,自105年起實施「加碼幼兒教育券」(凡就讀私立幼兒園每人每學期5000元,並由4歲向下延伸到3歲及2歲),但對於人們「搶進公幼」的熱潮卻無舒緩作用;105年5月,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即針對有學齡前幼兒的家長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即使就讀私立幼兒園可獲得補助(每人每年1萬元),仍有將近九成(87.3%)的家長願意選擇公幼。

調查進一步發現:家長選擇公幼最主要的原因是「學費便宜」(97.5%家長填答),但仍有超過5成的家長(52.2%)作全面性的考量,包括:接送方便、環境安全、師資佳、教學正常。

此後,透過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協助,家長們曾數度至高雄市議會向市長陳情,要求市府增設公幼;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也在教育審議委員會正式提案,促成教育局提出「未來4年(至109年底)增置公共化幼兒園318班」的具體規劃,可惜後來並未落實。

及至107年九合一選舉,「幼教公共化」又成為民間的重要訴求,教師組織及托育團體便曾舉辦論壇邀候選人作承諾;而韓國瑜市長上任後,即在議員質詢下,承諾大幅增設公幼,108年10月,教育局宣布:除了原訂增設的非營利幼兒園,未來3年將另增設公幼202班,公共化幼兒園容量可望一舉突破4成。

二、「準公共化」其實是「偽公共化」,其本質為「市場化」

目前,行政院推出的「準公共化幼兒園」,形式上雖然對簽約的私立幼兒園有「6項要件」的要求;但相較於非營利幼兒園,政府對此類「準公共化幼兒園」的管制難有實質效果。

香港2007年實施的「幼兒教育學券計畫」,就與目前行政院推出的「準公共化幼兒園」相似,屬於「(對辦學機構)低管制的津貼制度」,與我國現行的「幼教津貼」只有一步之差。香港學者袁慧筠在《香港幼兒教育的發展:市場模式與學券制》文中指出,「學券制」的政策思惟除了在降低弱勢者的就學障礙,更希望透過市場「獎優汰劣」的機制提昇幼兒園品質。然而,研究卻發現:學券並未改善弱勢者的處境(學費支出並未減少),幼兒園品質也未因此提昇;究其因,幼教市場是一個供給不平均、資訊不充分的「不完美市場」。

此外,市場化對於幼兒教育的品質也產生不少負面效應,包括:師資高流動率、教育內容的庸俗化(例如「全民瘋美語」)。事實上,OECD便曾建議,政府應將資源直接挹注在教育供給上,才能有效滿足人民的幼教需求,並提昇幼教品質,增進公民福址。

三、學前教育公共化不僅可挽救出生率、提昇婦女勞參率,更可增進兒童福祉、改善社會問題

多年來,政府推出「育兒津貼」及「幼教津貼」等政策,但對挽救我國急速下降的生育率,可說毫無幫助。而歐美先進國家的經驗已證明,提昇生育率的有效政策為「帶薪幼兒假」及普及的「公共化幼兒園」。而完善的托育政策亦可大幅提高婦女的勞參率,進而促進經濟、改善人民生活。

此外,研究發現,良好的學前教育(同時重視幼兒肢體、認知、社會與情緒發育)對於兒童未來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正面的影響:受過高品質幼教的弱勢兒童,日後比較不需要接受輔導,比較不會參與犯罪,長大後比較有機會獲得高收入工作,比較不會依賴社會福利。此不但改善弱勢者的個人處境,也直接消除了許多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