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社運: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4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分類:教育社運]] | + | [[分類:教育社運]]__NOTOC__ |
==常民政治== | ==常民政治== | ||
− | + | *界定: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百姓,建立起參與及監督公共政策的機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揚棄青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 | |
− | + | *常民政治的優點: | |
− | + | *#較不容易「異化」。 | |
− | + | *#規則健康:靠訴求被反復錘煉至缺點較少,以及倡議者勤於跟各方溝通建立影響力。 | |
− | + | *#珍惜經費與資源。 | |
− | + | *#使用較多的非科層組織,較能適應變遷,參與者動機與動能較高。 | |
− | # | + | *台灣公共政策治理的特性 |
+ | *#職業政治與常民政治互補。 | ||
+ | *#社運開創,政黨收割。 | ||
+ | *#不靠青天領導。 | ||
+ | *#走向公共: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 | ||
+ | *#靠反覆微調解決問題。沒有大國麻木。 | ||
==走出戒嚴== | ==走出戒嚴== | ||
教育社運是臺灣社運的一部分,臺灣社運是臺灣走向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的一環,三者方向大致保持一致。 | 教育社運是臺灣社運的一部分,臺灣社運是臺灣走向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的一環,三者方向大致保持一致。 | ||
<!--(Q:如何走上社運之路)1980年代,帶領自己的社會走出戒嚴,改良自己的國家與社會,是許多年輕人共同的盼望,沒什麼特別的。大家覺得教育不正常,必須改變。而振鐸剛成立時,很多人還只是師大的學生。--> | <!--(Q:如何走上社運之路)1980年代,帶領自己的社會走出戒嚴,改良自己的國家與社會,是許多年輕人共同的盼望,沒什麼特別的。大家覺得教育不正常,必須改變。而振鐸剛成立時,很多人還只是師大的學生。--> | ||
− | <!--(Q:80年代教育社運動的重點,振鐸角色)-->1984年,人本教育基金會、教師人權促進會、振鐸學會同年成立,兩年後主婦聯盟成立。皆未立案。 | + | <!--(Q:80年代教育社運動的重點,振鐸角色)-->1984年,人本教育基金會、教師人權促進會、振鐸學會同年成立,兩年後主婦聯盟成立。皆未立案。 |
#人本:教育維權 | #人本:教育維權 | ||
#教師人權促進會:教師平反 | #教師人權促進會:教師平反 | ||
第 146 行: | 第 151 行: | ||
#個人的成就益於自己的努力與天份,以及人群;個人的產出也應該回饋於人群。 | #個人的成就益於自己的努力與天份,以及人群;個人的產出也應該回饋於人群。 | ||
#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只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 #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只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 ||
+ | ===實驗教育三法=== | ||
+ |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 ||
+ | *#個人 | ||
+ | *#團體 | ||
+ | *#機構 | ||
+ |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 ||
+ | *公辦民營實驗教育 | ||
− | == | + | ==提醒與建議== |
+ | 公共教育兩大基本目標: | ||
#有效幫助受教者。 | #有效幫助受教者。 | ||
#教育機會均等。 | #教育機會均等。 | ||
此兩項目標互為拮抗,都不能追求極致。 | 此兩項目標互為拮抗,都不能追求極致。 | ||
− | <!-- | + | |
− | (Q:私立學校、補習班、參考書商等所謂「利益團體」和教育的關係) | + | 善用兩條腿走路: |
+ | #透過體制學校穩健發展 | ||
+ | #運用實驗教育加快典範轉移 | ||
+ | 然後讓兩個系統經常交流。 | ||
+ | <!--(Q:私立學校、補習班、參考書商等所謂「利益團體」和教育的關係) | ||
#他們代表的就是教育中的市場機制。在健康的管理下對「有效幫助受教者」產生貢獻。 | #他們代表的就是教育中的市場機制。在健康的管理下對「有效幫助受教者」產生貢獻。 | ||
#快速變遷的社會,教育需求的成長恆大於學校教育供應的成長,此「剪刀差」其實是由補習班所彌補。 | #快速變遷的社會,教育需求的成長恆大於學校教育供應的成長,此「剪刀差」其實是由補習班所彌補。 | ||
第 159 行: | 第 176 行: | ||
#政客不算,奸商最壞;政客若算,奸商只能算第二壞。教科書怎麼算,民間出版社編都比政府統編要好。 | #政客不算,奸商最壞;政客若算,奸商只能算第二壞。教科書怎麼算,民間出版社編都比政府統編要好。 | ||
#蒼天當死,黃天當立: | #蒼天當死,黃天當立: | ||
− | #*<!--(Q:公共教育的歷史本質與未來發展) | + | #*--><!--(Q:公共教育的歷史本質與未來發展)學校教育與網絡式學習體競爭。 |
#*少子化會使不當私校退場,教科書出版社重新洗牌。 | #*少子化會使不當私校退場,教科書出版社重新洗牌。 | ||
#*補習班及課後照顧提供很多教育需求的滿足,不要將其妖魔化。而惡補是學校金字塔與學生金字塔的副產品,只能用教育均優質化降低。 | #*補習班及課後照顧提供很多教育需求的滿足,不要將其妖魔化。而惡補是學校金字塔與學生金字塔的副產品,只能用教育均優質化降低。 | ||
− | #*減少「升學紅利」,這是惡補的經濟基礎。 | + | #*減少「升學紅利」,這是惡補的經濟基礎。--> |
− | + | ||
<!-- | <!-- | ||
==對公共教育的反思兼談技職教育== | ==對公共教育的反思兼談技職教育== |
2024年9月5日 (四) 16:02的最新修訂版本
常民政治
- 界定: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百姓,建立起參與及監督公共政策的機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揚棄青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
- 常民政治的優點:
- 較不容易「異化」。
- 規則健康:靠訴求被反復錘煉至缺點較少,以及倡議者勤於跟各方溝通建立影響力。
- 珍惜經費與資源。
- 使用較多的非科層組織,較能適應變遷,參與者動機與動能較高。
- 台灣公共政策治理的特性
- 職業政治與常民政治互補。
- 社運開創,政黨收割。
- 不靠青天領導。
- 走向公共: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
- 靠反覆微調解決問題。沒有大國麻木。
走出戒嚴
教育社運是臺灣社運的一部分,臺灣社運是臺灣走向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的一環,三者方向大致保持一致。 1984年,人本教育基金會、教師人權促進會、振鐸學會同年成立,兩年後主婦聯盟成立。皆未立案。
- 人本:教育維權
- 教師人權促進會:教師平反
- 振鐸:公共政策與教育專業發展,提出競爭性設計。
- 主婦聯盟教育委員會:新家長會運動;學生權益(含學習權);倡議學生學習權才是教育的主體;父母教育選擇權。
1987年的台灣解嚴,各教育團體紛紛在 1989 年成功立案。
戒嚴體制中,中央政府依賴四個傳動鏈條全面控制教育:「師資控制」「教育內容控制」(大學共同必修、中小學統編本教科書)、「教育財政控制」「教育行政一條鞭」(總統管部長、部長管廳長、廳長管局長、局長管校長、校長管主任、主任管老師)。
只要進行關鍵性的修法,將四個傳動鏈條「剪斷」,教育行政的龐大體重,會自然使其結構解體。
師資改革
- 1992年11月13日,大法官釋字第 308 號解釋出來:「公立學校聘任之教師不屬於公務員服務法第二十四條所稱之公務員。惟兼任學校行政職務之教師,就其兼任之行政職務,則有公務員服務法之適用。」理由書中闡明:「 公立學校聘任之教師係基於聘約關係,擔任教學研究工作,與文武職公務員執行法令所定職務,服從長官監督之情形有所不同…」。
- 1994年1月18日《師資培育法》1995年8月9日《教師法》相繼通過並公布,有五項重要的改變:
- 公教分途。
- 特定院校培育走向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公費改自費,分發改選聘。
- 教師成立教師會。
- 聘任改革。
- 給付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
- 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培育,變成供過於求的培育。為公共化奠基。
課程改革
- 1999年2月3日《國民教育法》修正,課程標準改成課程綱要,教科書由統編走向全面民編,經審查後學校選用。中小學校長由永任制走向遴選。
- 1989年5月民間第一次參與國家課程標準討論。1999-2000年民間預備提出民版課綱,以為官版課綱的競爭性設計,政府乾脆找振鐸參與設計社會和綜合活動領域課綱。這一次十二年國教課綱,民間預備開始讓課程由教育人員的課程走向台灣社會的課程。
教育行政再造
- 1997年第四次修憲,凍省。
- 中小學結束校長獨任治理,並行遴選制。
- 三權下放,合議治理。
教育財政
- 1995年民間即著手起草《教育經費管理法》。
- 1997年7月第四次修憲時,凍結憲法第一六四條。教育社運界發動大規模的抗爭。
- 之後將《教育經費管理法》改寫成《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並在2000年 12 月 13 日立法成功。重點有:
- 教育經費下限保障。
- 基本需求差短補助:人事、退撫––窮縣多分。
- 補助基本教育設施:校舍、飲水、照明、水電費、基本的資訊設備
- 教育部特定教育補助需經審議。
- 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可以滾存。
- 學校校務發展基金:可以滾存。
- 教育財政透明公開。
走向公共
- 由國家教育權獨大,走向「國民教育權」與「國家教育權」並重。
- 論「政府失能」
- 根本原因:變遷、失去強人的土壤、左右方向問題、政黨與政治人物的角色、通訊革命、台灣規模尺度。
- 整個公共政策領域,由社運開創議題、帶領議題,當議題成熟後,政黨與政府再行收割。
- 政府失能的得失:得,「總統」與「政府」的去神聖化,為「揚棄青天」鋪路;使右傾的公共政策比較不會積重難返。
- 整個台灣社會必須從基本面提升整個社會的「公共性」,此事沒有捷徑。
基本面
- 教育社運區塊,組織化的全面提高。各種組織,星羅棋布。
- 良好的情報流通。紙本的「教育公布欄」在2000年發行第60期後,停發。
- 意識型態:不用同一把尺去量所有小朋友,讓下一代有形形色色成功的樣態與機會。這種意識型態與台灣走向華人世界第一個多元社會的歷程絲相扣。
政策面
- 《教育基本法》救濟了《憲法》賦予國民教育權空間,使國民教育權有機會逐步取代國家教育權。
- 《行政程序法》要求涉及人民權利益務改變的政策,必須立法,不能以行政命令為之。
- 對付「一綱一本」逆流。
- 中央政府組改「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隱然有省教育廳死灰復燃的影子,但也不盡然。
- 大學由限量培育(國家的人力規畫),走向人民學習權的不受干預(供需決定)。
- 社區大學的普遍設立。
- 人民實驗教育空間的釋出。
- 行動學習結合實驗教育後對傳統學校教育的競爭與挑戰。
-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改變:結合吾土吾民,培養下一代更強的工具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與團隊合作的能力,進而養出擅長蒐集情報組織情報,設計解決方案的高手。最有機會配合台灣多元社會形成的制度資本,成為華人世界的知識長。
- 由小學到國中再向高中發展的課程與教學活化:
- 九年一貫課程
- 標竿一百
- 教學卓越獎
- 均優學習論壇
- 公開格式、自由軟體、共享內容的提倡→網絡式教育雲與中小學開放課程計畫
- 網絡式技職教育取代學校式技職教育。
- 改善課程治理:由部長獨任治理走向任期委員會治理,課程修訂任意發動走向課程發展週期,課程中立。
- 三權第二次向下流動。
- 教育財政的轉型正義:教師課稅、退撫改革。
前10項小有進展,11項之後還在進行中。
吾土吾民
- 台灣向北是日韓、向東越過太平洋是美加、向南是南洋十一國、向西是中國,位於全世界幾個情報流動的輻輳點之一。
- 寬200公里、長300公里、卻有4000公尺的高度落差,是全球的生態熱點之一。有高山高原留住水氣,年雨量達2000公厘。
- 以大陸觀之是邊陲,以海洋觀之是軸心。
- 海盜與移民的後裔,沒有傳統華人安土重遷的習慣,是實用主義的信徒,怎樣辦得通就怎麼辦。有短、小、輕、薄、快的能耐。所以才能適應電腦製造高速重組的生產線型態。
- 對外來者(新住民)相對較友善,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吸納能力高。
- 社會多元化帶來的制度資本,不是多層社會所能具備的。
- 不必跟大陸小孩較量背英文、背公式,應專注於培養下一代組織情報,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
運動:
- 民間團體教育會議1988年1月31日→和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打對台。
- 大學法遊行1989年9月28日,大學改革促進會發動教改史上第一次大遊行。
- 救救下一代行動聯盟(1991年)→由抗議學生因升學壓力自殺,再演變為「降低中小學班級人數」的全省街頭連署活動
- 國教變局對策聯盟(1992年)→對付官方提出的「志願就學方案」,使其縮小規模後落幕
- 四一○教改聯盟(1994年)→訂定教育基本法、廣設高中大學、落實小班小校、推動教育現代化→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1994年6月22日至25日)→行政院教改會成立
- 行政院教改會(1995至1996年)教育關懷者聯絡人系統→教改會解散,聯絡人系統不解散,成立教改協會(2009年解散)。
- 九二七搶救教科文連線(1997年)→《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 選教育當總統行動連線(1997年)→影響 2000 年總統大選
- 教育公布欄:從救救下一代行動聯盟發行第一期,至2000年發行第60期停刊。
- 新家長會運動:由主婦聯盟家長委員會,從台北市家長會設置辦法改起,至全家盟成立迄今。
- 組織教師會運動:從1995年(教師法通過)暑假至全國教師會成立,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成立迄今。
福留子孫
時代背景
由於極端氣候以及台灣走向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社會,台灣只能走向一個中間偏左型的社會。
要注意極左和極右會發展成高度相似的體制,所以只能走向中間偏左,不能走向極左。
公共政策應該「去偏袒」,改正以下的不公:
- 偏袒產業犧牲環境
- 偏袒工商業犧牲農業;偏袒高科技及大企業犧牲傳產及中小企業;偏袒資本投機犧牲實業;偏袒僱主犧牲勞工
- 租稅偏袒資本利得者犧牲受薪階層
- 國土規畫偏袒都會犧牲非都會
- 政府財政偏袒目前世代犧牲未來世代
- 教育偏袒菁英犧牲弱勢
在教育上就是要將「國土金字塔」「社經金字塔」「學校金字塔」「學生金字塔」降低或予以平台化,也就是一至十二年級的「均優質化」。
背後的意識型態:
- 學習權平等。
- 個人的成就益於自己的努力與天份,以及人群;個人的產出也應該回饋於人群。
- 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只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實驗教育三法
-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 個人
- 團體
- 機構
-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 公辦民營實驗教育
提醒與建議
公共教育兩大基本目標:
- 有效幫助受教者。
- 教育機會均等。
此兩項目標互為拮抗,都不能追求極致。
善用兩條腿走路:
- 透過體制學校穩健發展
- 運用實驗教育加快典範轉移
然後讓兩個系統經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