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研究小組2023: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建構國中小應有員額模型的數據與結果) |
(→高中的應有員額模型)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27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分類: | + | [[分類: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 |
==建構國中小應有員額模型的數據與結果== | ==建構國中小應有員額模型的數據與結果== | ||
===一、數據=== | ===一、數據=== | ||
第 7 行: | 第 7 行: | ||
===二、國中小「員額 / 班級」模型說明=== | ===二、國中小「員額 / 班級」模型說明===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f/台灣教育經費基本需求行政人力公式圖示.png' width=150 height=193 /></div> |
X 代表班級數,Y 代表員額數 | X 代表班級數,Y 代表員額數 | ||
:Y=αX<sup>2</sup>+βX+γ | :Y=αX<sup>2</sup>+βX+γ | ||
第 28 行: | 第 28 行: | ||
===四、數據迴歸得到的國小模型=== | ===四、數據迴歸得到的國小模型===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f2.png' width=322 height=216 /></div> |
− | + | 經過多個月份的回歸與比較,考慮數值的簡化,適合的 | |
#γ 約為 3 | #γ 約為 3 | ||
#β 約為 2 | #β 約為 2 | ||
第 42 行: | 第 42 行: | ||
===五、數據迴歸得到的國中模型=== | ===五、數據迴歸得到的國中模型===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f3.png' width=322 height=216 /></div> |
− | + | 經過多個月份的回歸與比較,考慮數值的簡化,適合的 | |
#γ 約為 7 | #γ 約為 7 | ||
#β 約為 2.938 | #β 約為 2.938 | ||
第 56 行: | 第 56 行: | ||
先講結論,高中員額目前難以用簡單回歸求得,理由如下: | 先講結論,高中員額目前難以用簡單回歸求得,理由如下: | ||
#下表是目前各高中內部的六種學程類別,其中進修部行政院未制訂公式,暫以普通科的值替代。 | #下表是目前各高中內部的六種學程類別,其中進修部行政院未制訂公式,暫以普通科的值替代。 | ||
− | # | + | #教育部統計處是提供了六種學程的個別班級數,但取得的公保與勞保員額,並沒有對應六種學程的僱用人數,不可能也不應該區分六種學程的個別僱用人數。 |
− | + | :<table class='nicetable'> | |
− | <table class='nicetable'> | + | <tr><th>學程等級別</th><th>學程等級名稱</th><th>教學人力係數</th><th>行政人力係數</th><th>係數合計</th><th>校基本<br/>行政人力</th></tr> |
− | <tr><th> | + | <tr><th>A</th><td>普通科 </td><td>2.2 </td><td>0.4 </td><td>2.6 </td><th rowspan=6>15</th></tr> |
− | <tr>< | + | <tr><th>B</th><td>專業群科 </td><td>2.7 </td><td>0.77 </td><td>3.47 </td></tr> |
− | <tr>< | + | <tr><th>C</th><td>進修部 </td><td>2.2 </td><td>0.4 </td><td>2.6 </td></tr> |
− | <tr>< | + | <tr><th>J</th><td>附設國中部 </td><td>2.052 </td><td>0.32 </td><td>2.372 </td></tr> |
− | <tr>< | + | <tr><th>O</th><td>綜合高中 </td><td>2.5 </td><td>0.68 </td><td>3.18 </td></tr> |
− | <tr>< | + | <tr><th>U</th><td>實用技能學程 </td><td>2.7 </td><td>0.94 </td><td>3.64 </td></tr> |
− | <tr>< | + | |
</table> | </table> | ||
+ | 目前只能將各種學程係數,依教育部統計處所提供的班級數,大致設算應有員額,並與僱用情形進行比對,得到大致相符的結論。 |
2023年9月12日 (二) 14:46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建構國中小應有員額模型的數據與結果
一、數據
- 小學:119948 筆公勞保資料
- 國中:55765 筆公勞保資料
- 高中:58280 筆公勞保資料
二、國中小「員額 / 班級」模型說明
X 代表班級數,Y 代表員額數
- Y=αX2+βX+γ
- γ 為基本行政員額,即班級數為 0 時,學校仍須維持的最低員額。
- β 為增速,即每增一班,同時應該增加的員額數。
- α 為負值,代表行政共用效應,班級數增大時,增速降下來的程度。極敏感,右圖分別為
- Y=0.002X2+1.95X+3(藍)
- Y=0.003X2+1.95X+3(紅)
- Y=0.004X2+1.95X+3(橙)
- 可以看得出來,三條線的 α 雖然只差了千分之一,但增速下降的效應是顯著的。
三、建構模型考慮的因素
- 教學人力:按課綱規定的各領域每週學習節數,教師每週授課節數,導師減課節數,計算。
- 過去,(行政人力+教學人力):按現場實際僱用情形跑迴歸,當學校班數為 0 時會有基本人力,當學校班級數越來越大時,行政人力成長會趨緩(二次項係數為負的)。現場僱用的分布情形會變,二十年前、十年前、當前會不同。
- 過去,(行政人力+教學人力)減去「教學人力」,會得到行政人力。
- 考量教育現場正碰到的三大衝擊,建議開始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初步訂為 0.1C 。
- 要考慮公式係數調高,產生的應有員額增加,是不是會在單一年度幅度過大,而可以分年調整。
- 今年開始要考慮新生兒縮減潮,2022年進入小一,然後2023年會進入小一小二…,適度調高係數,可以緩解現場資遣老師。
- 0.1C 的自主學習支援人力,是一種引導指標,教學現場還沒有充足的實踐經驗可以透過統計手段得出數據。但可以用 108 課綱允許國中小領域學習節數的五分之一,進行跨領域統整性設計來估計其上限。
四、數據迴歸得到的國小模型
經過多個月份的回歸與比較,考慮數值的簡化,適合的
- γ 約為 3
- β 約為 2
- α 約為 -0.003
再考量數據中兼任人力約一成,而計算應有員額的薪資是以專任人員計算,微調數據為:
- γ 約為 3
- β 約為 1.95,其中教學人力係數 1.6 ,行政人力係數 0.25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係數 0.1 。
- α 約為 -0.003
與主計處承辦人試算結果,單一年度調至此目標,增額太多,建議分年達成,明年:
- 行政人力先調至: -0.003×班級數2+0.2408×班級數+1.5
-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先調為:0.02*班級數
五、數據迴歸得到的國中模型
經過多個月份的回歸與比較,考慮數值的簡化,適合的
- γ 約為 7
- β 約為 2.938
- α 約為 -0.008
再考量數據中兼任人力約一成,而計算應有員額的薪資是以專任人員計算,微調數據為:
- γ 約為 7
- β 約為 2.752,其中教學人力係數 2.052 ,行政人力係數 0.6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係數 0.1 。
- α 約為 -0.008
與主計處承辦人試算結果,單一年度調至此目標,雖有增額,但仍可接受。
高中的應有員額模型
先講結論,高中員額目前難以用簡單回歸求得,理由如下:
- 下表是目前各高中內部的六種學程類別,其中進修部行政院未制訂公式,暫以普通科的值替代。
- 教育部統計處是提供了六種學程的個別班級數,但取得的公保與勞保員額,並沒有對應六種學程的僱用人數,不可能也不應該區分六種學程的個別僱用人數。
學程等級別 學程等級名稱 教學人力係數 行政人力係數 係數合計 校基本
行政人力A 普通科 2.2 0.4 2.6 15 B 專業群科 2.7 0.77 3.47 C 進修部 2.2 0.4 2.6 J 附設國中部 2.052 0.32 2.372 O 綜合高中 2.5 0.68 3.18 U 實用技能學程 2.7 0.94 3.64 目前只能將各種學程係數,依教育部統計處所提供的班級數,大致設算應有員額,並與僱用情形進行比對,得到大致相符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