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23教育合作倡議: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分組名單) |
(→2023.8.14 田字格貴州必克實驗小學教師培力,丁丁課的課前準備)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8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__NOTOC__ | __NOTOC__ | ||
− | =2023.8.14 | + | =2023.8.14 田字格貴州必克實驗小學教師培力,丁丁課= |
請參課老師分成三組。 | 請參課老師分成三組。 | ||
− | == | + | ==分組與活動== |
− | <table class=nicetable> | + | ===一、分組名單=== |
− | <tr><th> | +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 | + | <tr><th>组别</th><th>成员</th><th>自主学习主题</th></tr> | |
− | + | <tr><th>一组</th><td>翁永标,韩世贤,孔美,集文,田艳莉</td><td>让学生参与学习治理</td></tr> | |
− | + | <tr><th>二组</th><td>杨智文,王莹,李婉,孙静,李保军,王强</td><td>群学中的共振</td></tr> | |
+ | <tr><th>三组</th><td>陈敏,张凡,聂晟昊,宋宪平,谷子,郑锐沙</td><td>无界学习中的【行动学习】</td></tr> | ||
</table> | </table> | ||
− | + | ===二、實體活動=== | |
− | + | #Etherpad 使用練習(平等書寫) | |
− | + | #*不然會怎樣? | |
− | + | #*論科層 | |
− | + | #本日值日伙伴 | |
+ | #三組分享 | ||
+ | #三組匯整提問(便利貼與海報) | ||
+ | #全班匯提問 | ||
+ | #丁丁QA | ||
+ | #全班相互 QA | ||
+ | #後設反思 | ||
==共同自由預讀文本== | ==共同自由預讀文本== |
2023年8月14日 (一) 06:57的最新修訂版本
2023.8.14 田字格貴州必克實驗小學教師培力,丁丁課
請參課老師分成三組。
分組與活動
一、分組名單
组别 | 成员 | 自主学习主题 |
---|---|---|
一组 | 翁永标,韩世贤,孔美,集文,田艳莉 | 让学生参与学习治理 |
二组 | 杨智文,王莹,李婉,孙静,李保军,王强 | 群学中的共振 |
三组 | 陈敏,张凡,聂晟昊,宋宪平,谷子,郑锐沙 | 无界学习中的【行动学习】 |
二、實體活動
- Etherpad 使用練習(平等書寫)
- 不然會怎樣?
- 論科層
- 本日值日伙伴
- 三組分享
- 三組匯整提問(便利貼與海報)
- 全班匯提問
- 丁丁QA
- 全班相互 QA
- 後設反思
共同自由預讀文本
參課的老師可以選擇讀,也可以選擇不讀,更可以只選有興趣的文本來讀。
八篇文本連結如下:
- 【垂直整合】傳統整合資源,形成金字塔結構的模式: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1.php
- 【教育與社會】教育系統與社會結構和以緊密鑲嵌: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2.php
- 【反思傳統教育】在傳統教育制度下,師生的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3.php
- 【自主學習典範】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4.php
- 【互聯共生網絡】當代科技巨變帶來的機會,如何以互聯共生網絡取代垂直整合網絡: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5.php
- 【舉例兩個方法】以組課共學和行動學習實踐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6.php
- 【導入體制學校】以台灣為例,現有的公共教育體制有哪些機會導入自主學習典範: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reading27.php
- 【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http://urclass.net/EMEP/index.php/wellBeingNg/index.php/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七個不對稱性
各組任務
共同要求:
- 各組都需要至少兩次的討論
- 兩次討論後,產出十分鐘的簡報。簡報內容為三組的個別任務。
各組任務:
- 第一組:設計出一個能讓學生「參與治理」的課堂/課程活動。
- 第二組:推派一位觀察員,描述在兩次討論中,小組裡權力的流動與情感的流動,以及成員間是否有引發共振現象。
- 第三組:設想一個行動學習的任務。並說明老師如何以陪伴的角色,催化整個行動學習,讓學生主導並完成行動學習任務。
第一組主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參考資料:
不同階層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
階層 | 名稱 | 提供方法數 |
---|---|---|
一 | 在單一活動中 | 6 |
二 | 在單一課次中 | 5 |
三 |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 | 10 |
四 |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 | 10 |
五 |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 | 16 |
六 |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 – |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 再輪流補充
-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 討論【自造+選擇】
- 全班討論
- 分组討論再回來
-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 討論如何討論
- 辯論
- 互評或自評
- 遊戲【自造+選擇】
-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 書寫【自造】
- 自由書寫
- 寫便利貼
-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 共筆(Etherpad)
- 問卷
- 輪流分享【自造】
- 相互訪談
- 抽卡牌
- 觀影
- 閱讀
- 書寫
- 討論
- 身體活動【自造】
- 角色扮演
- 場景演出
- 即興戲劇
- 實驗
- 舞蹈
- 手作
(二)在課次中
-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 催化五種共振:
- 一、討論模式(討論)
- 二、相互糾錯(糾錯)
- 三、平行運作(協作)
-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mwdetails>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任務:
設計出一個能讓學生「參與治理」的課堂/課程活動。
第二組主題:群學中的共振
參考資料:
(一)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比對
傳統學習典範 | 自主學習典範 |
---|---|
|
|
(二)五種群學的共振樣貌
-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 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自主學習與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任務:
推派一位觀察員,描述在兩次討論中,小組裡權力的流動與情感的流動,以及成員間是否有引發共振的情形。
第三組主題:無界學習之中的「行動學習」
參考資料:
(一)無界學習與行動學習的區別
- 無界學習:以「開門辦教育」精神,讓學生的學習沒有邊界。
- 行動學習=移地+群學+學習者策畫
(二)行動學習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訓練
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 教同學如何「問對問題」:這次「任務」的本質是什麼。例如:一次行程的路線安排。
- 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例如:先將一次行程的拆解成:路線、經費、日程三個問題。而經費再拆解成:食、宿、交通、門票…等更小的問題。
- 找出事情變化規則。例如:食的經費會分成早、中、晚三餐,而且每天週而復如。
- 把問題抽象化,把細節淡出。例如:早餐的菜色可以在抽象化過程中忽略,專注於早餐的預算額度。
- 蒐羅、學習解決問題有關的知識或技能。
- 設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可以在預算額度內,又營養、美味的早餐方案是什麼。
- 串接小問題再還原成原來的問題。
- 將解決方案代回真實脈絡,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 發表是吸收的利器,也可以幫助同學整理經驗。
用行動學習訓練學生的過程技能
- 各種透過網路蒐集資料的能力
- 分工合作與集思廣益的能力
- 策畫的能力
- 地理與地圖的能力
- GIS 的製作能力
- 網站的製作能力
- 生活自理的能力:如熟飪、記帳
- 外文能力
- 面山教育
-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不同規模的行動學習
入門
- 溯溪(中坑溪)(雅敏)
- 腦波教室(施馨檸)
- 板橋公園(陳思瑜)
- 單車80公里、60公里、30公里(士賢)
- 大棟山(繡蕾)
- 中正山(丁丁)
- 天上山(丁丁)
- 大屯山連峰與二子坪步道(劉庭安)
- 五寮尖(申晴、又甄)
- 氣象局(柯智懷)
- 硬漢嶺(觀音山)(士賢)
- 頭城海水浴場(龜山朝日露營園區)(士賢)
- 草嶺古道(士賢)
- 三峽(丁丁未及實施)
- 國教院
- 北大特區
- 台北大學
- 鳶山
- 野外求生(劉國安)
- 農園參訪(雅敏)
- E7鐳射(莊惟智)
- 雷亞遊戲公司參訪(盧星瑜)
- 宜蘭兩日(教師團隊策畫)
- 高雄三日(策畫小組)
- 司馬庫斯三日(全班策畫)
- 期末行動學習五日(分組策畫)
中階
- 2014單車600公里(全體親師生)
- 2016中國川西行動學習(丁丁)
- 2018兩岸行動學習(丁禾,李彥廷)
- 高中8日境外行動學習(每位同學)須產出網站
進階 2019全班行動學習,把學生丟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共同行程,後二十天分五條路線:http://jendo.org/2019AL
- 打破在台灣這個大型舒適圈的慣性思維框架
- 短時間掌握另一個社會的「生活機能」
- 大型協作能力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澎湖合橫國小週三進修
任務:
設想一個行動學習的任務。並說明老師如何以陪伴的角色,催化整個行動學習,讓學生主導並完成行動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