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彈性學習/近未來數位公民/結案報告: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陸、教育經費公共治理工作坊
 
(未顯示3位用戶所作出之367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結案報告]]__NOTOC__
 
[[分類:結案報告]]__NOTOC__
 
<center>
 
<center>
<p style='font-size:28pt'>「113年近未來數位公民<br/>課程暨微社群」計畫期末報告</p>
+
<p style='font-size:28pt'>「113年青年彈性學習<br/>課程暨微社群」計畫期末報告</p>
 
<br/><br/><br/><br/><br/>
 
<br/><br/><br/><br/><br/>
 
<table style='border:none'><tr><td style='border:none'>
 
<table style='border:none'><tr><td style='border:none'>
 
<p style='font-size:16pt'>委辦機關:教育部綜合規畫司</p>
 
<p style='font-size:16pt'>委辦機關:教育部綜合規畫司</p>
 
<p style='font-size:16pt'>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p>
 
<p style='font-size:16pt'>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p>
<p style='font-size:16pt'>執行期程:112 年 10 月 1 日至 113 年 4 17 日</p>
+
<p style='font-size:16pt'>執行期程:112 年 10 月 1 日至 113 年 7 31 日</p>
 
<p style='font-size:16pt'>計畫主持人:丁志仁</p>
 
<p style='font-size:16pt'>計畫主持人:丁志仁</p>
 
</td></tr></table>
 
</td></tr></table>
第 14 行: 第 14 行:
 
<P class=ca24 align=center>目錄</p>
 
<P class=ca24 align=center>目錄</p>
 
<P class='ca16'>壹、計畫緣起…………………………………………………… 1</p>
 
<P class='ca16'>壹、計畫緣起…………………………………………………… 1</p>
<P class='ca16'>貳、主要建議摘要……………………………………………… 3</p>
+
<P class='ca16'>貳、近未來數位公民 - 自然人與AI協作……………………………………………… 3</p>
<P class='ca16'>參、文獻與資考資料…………………………………………… 4</p>
+
<P class='ca16'>參、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 4</p>
<P class='ca16'>肆、研究進行與試算…………………………………………… 4</p>
+
<P class='ca16'>肆、近未來數位公民 - 假資訊判讀與資安…………………………………………… 4</p>
<P class='ca16'>伍、結論與建議………………………………………………… 16</p>
+
<P class='ca16'>伍、不歪樓理財…………………………………………… 4</p>
 +
<P class='ca16'>陸、教育經費公共治理工作坊…………………………………………… 4</p>
 +
<P class='ca16'>柒、組課課程助理工作…………………………………………… 4</p>
 +
<P class='ca16'>捌、青年彈性學習問卷調查…………………………………………… 4</p>
 +
<P class='ca16'>玖、流域學校………………………………………………… 16</p>
 
</div>
 
</div>
 
<br style='page-break-before:always;mso-break-type:section-break;' />
 
<br style='page-break-before:always;mso-break-type:section-break;' />
==計畫緣起==
+
==壹、計畫緣起==
===一、背景說明===
+
 
[[分類:補助案]]
+
==貳、近未來數位公民 - 自然人與AI協作==
 +
===ㄧ、發起背景與內容探討===
 +
====「科層暨市場體制」下的近現代公共教育:====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生成式AI對教育帶來的衝擊/投影片8.PNG' width='500' height='281'/></div>
 +
*以工業革命為基底
 +
*#大量生產:工廠 / 產品,學校 / 學生
 +
*#教育的末端目標是人民的兩大品質:提供有用的生產力;易洗腦的消費者,必須讓「君子成器」
 +
*#追求「增量」的價值觀,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
*#教育以生成「職業隔間」為目標
 +
*#社會進行高度科層的金字塔化,擅長垂直整合
 +
*格式化
 +
*#以學齡 / 年齡為基礎建構學制(學校制度)
 +
*#以國家課綱或州課綱決定學生的學習內容
 +
*#以金字塔化的大考、期考、月考、小考落實控制與節奏
 +
*#以分科教材教法訓練教師
 +
*主要工具箱:
 +
*#學校
 +
*#教室
 +
*#黑板 / 粉筆
 +
*#教科書 / 考卷
 +
*#師培 / 教師 => 「科本」,老師是一種機器零件,可「對調」「更換」
 +
*教育界陳說的「故事」與「教育現場的事實」有一定落差,不是一回事。
 +
====「互聯共生 / 人機協作網絡」對教育現狀的打破====
 +
<br>
 +
以自然為師。如:人腦與 AI 的「高耗能」。
 +
#大腦平均佔人體總重量的2%,但卻能消耗掉人體內20%的能量
 +
#AI 神經架構搜索(NAS,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參數成長 3.28 倍,耗能成長 23198 倍,後者比前者大 7079 倍。--><br/><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生成式AI對教育帶來的衝擊/AI參數量與耗能.png' width='600' height='403'/>
 +
改變的走向
 +
<table style='border:none;float:right;margin:0.5em 0 0.8em 1.4em;'><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768px-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275 height=275 /></th></tr><tr><th style='border:none;'>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th></tr></table>
 +
#大混齡
 +
#*年齡學制會被打破
 +
#學習者會走向:自主學 / 動手學
 +
#*自定義福祉
 +
#*才能放寬,斜槓職涯,讓「君子不器」
 +
#學習機構:自組識,能演進
 +
#「網約教育」比重增加
 +
#減科層,增網絡,「格式化」再也框不住學習樣態
 +
 
 +
===二、策略與執行===
 +
 
 +
====依托微社群以推動組課,以組課來壯大微社群====
 +
 
 +
'''微社群的簡述:'''
 +
 
 +
微社群名稱:近未來數位公民
 +
 
 +
*發起人:丁志仁、林怡廷
 +
*性質:跨境社群
 +
*宗旨:分享與傳播訊息;資源累積
 +
*關切焦點:
 +
#自然人與 AI 協作
 +
#資訊查找與辨識
 +
#當代的資訊治理
 +
 
 +
#維護個人福祉
 +
#舉辦活動:
 +
*組課
 +
*每月分享會
 +
*工作坊
 +
*高質量的討論
 +
 
 +
人數上限:30人
 +
 
 +
====招生準備====
 +
<br>
 +
'''籌備步驟:'''
 +
<br>
 +
#安排報名介面
 +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報名連結1 或 http://gogopublic.net/ggp/course/signup.php 報名連結2
 +
#場地
 +
#*社創銀河(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3/25~4/29每周一的晚上18:00~21:00
 +
#找尋課主並創建 line 群
 +
#*於3/18建立課主line群:丁志仁,林立傑,孫賜萍,蘇世榮,課程助理
 +
#向課主說明狀況:<br/>
 +
#*各位新舊伙伴大家好,邀請大家來擔任「自然人與 AI 協作」這門課程的講師與課主。這門課並不是一般的上課,而是希望透過課程,可以啟動、活化一群以「探討近未來數位公民」的「微社群」,在各位課主們分享自己的主題後,學員可以自行組課或建立工作坊,去討論更深層次、更細節或是更應用層面的分支課程。<br/>=============本門課程資訊=============<br/>●組課共學是一種透過與他人群學的方式,不斷培力自己的學習方法,期待學員可以透過組課共學去更接近自主學習典範(更多資訊可參考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組課共學簡介%2F政大三梯 組課共學)<br/>●本課程會是「近未來數位公民」五階段組課的第一階段,每一階段組課結束,會重新開始一輪報名,以微社群成員為優先。新參與課程者可以看到之前的課程資料。<br/>●本課程微社群所討論的過程與成果,將會在五月初的均優進行發表,與大家互相分享這幾周的所見所聞所感。<br/>●本課程共分為六個課次,每課次進行三小時(18:00~21:00),這三個小時共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一小時,如下所示:<br/>1.達人分享<br/>2.分組主題討論<br/>3.全體QA<br/><br/>=============討論課次內容=============<br/>建立本line群的目的就是要討論課程主幹下,各位老師擅長的領域(主題),來協調老師們的日期與課次,也讓學員更了解即將上的課程內容,方便預報名。<br/>我們已經借用場地:<br/>●地點:社創銀河(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靠近捷運中山國小站)<br/>●時間:3/25(說明會)、4/1、4/8、4/15、4/22、4/29、5/13  每週一晚上18:00~21:00<br/>想詢問各位課主們,對於負責課次有沒有甚麼想法?或是是否有意願發起或協助未來的分支課程?
 +
#協調課主負責課次
 +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
#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智新資通
 +
#招生要求:台灣部分 35 歲青年須佔一半以上
 +
#通路合作單位: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教育社群聯絡網
 +
##台灣實驗教育機構
 +
##社大與社大全促會,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
##大陸先鋒盟校系統
 +
##大陸田字格公辦民營學校系統
 +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
#參課者須選題分組,並向全班分享
 +
#每課次時間分配:達人分享、分組報告、全班討論各 1 小時
 +
#共商分組題目
 +
<br>
 +
====廣宣文案====
 +
<br>
 +
<table style='border:none' align=right>
 +
<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icons/QRcode/thumb200/urclassSignupAdobe_500.png'/></th></tr>
 +
<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報名網址 QR code</th></tr>
 +
</table>
 +
<br>
 +
✨【 近未來數位公民 】「自然人與 AI 協作」組課✨
 +
<br/>
 +
丁志仁和林怡廷發起了【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準備找「願意為邁入近未來開始自我修練」的伙伴,長期群學!<br>
 +
我們準備了一系列的組課,其中第一輪組課「自然人與 AI 協作」已經開始報名了,報名截止日是 4.6 。<br>
 +
<br>
 +
關於「微社群」和「組課」的說明與👇報名連結,在:<br/>
 +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br><br>
 +
報名參加【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與<br/>報名「自然人與 AI 協作」組課,<br/>兩者雖然彼此獨立,<br/>
 +
但是:'''微社群成員將優先錄取組課''',<br/>並有權再發起小型工作坊。<br/><br/>
 +
由於我們的行政資源有限,能支持的「微社群」規模目前訂在 30 人以下。<br/><br/>
 +
🗓 組課的課次時間在:<br/>
 +
2024年4月1日~5月13日(週一)<br/>
 +
6:00PM—9:00 PM<br/>
 +
📍 上課採實體混搭線上,<br/>
 +
實體上課地點: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br/>
 +
(社創銀河,近捷運中山國小站)<br/>
 +
<br>
 +
🔗【報名方式】🔗<br/>
 +
👇報名連結<br/>
 +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
<br/><br/>
 +
4.6 報名截止,但 4.1 就有第一堂課,參加了又覺得不合適,可以退課。<br/><br/>
 +
📣 【為邁入近未來自我修練】📣
 +
<br/><br/>
 +
自 2022.11 以來,人類社會的變遷又再度加速,<br/>
 +
有人想一步步跟上,我們就建議現在就開始自我修練。<br/>
 +
但千萬不要被「自我修練」的「自我」兩個字誤導了,<br/>
 +
因為「群我也是我」。<br/>
 +
偏偏要因應這一波的時代變遷,就沒有辦法由個人單槍匹馬來因應,<br/>
 +
至於怎麼依托於社群來因應時代變遷,只能在參課中透過群學來體會。
 +
<br/><br/>
 +
希望能有緣能跟您同行一段路!
 +
<br>
 +
 
 +
===三、課程內容===
 +
'''ㄧ、主課次:'''
 +
<br>
 +
課次主題如下:
 +
#4/1(一)  AI比人進化快的時代,怎麼學才不落伍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課程召集人)
 +
#*課程概述
 +
#*#歷數過去一年來,各式AI的應用情形
 +
#*#過去一年來,對AI運用的各種「歪樓」建議
 +
#*#運用AI對人類社會的風險
 +
#4/8(一)  AI與簡報設計
 +
#*課主:孫賜萍 (智薪資通講師、前教育部自由軟體諮詢中心執秘)
 +
#*課程概述:除了介紹ChatGPT與簡報設計外,另外再介紹gamma純粹的雲端簡報設計。
 +
#*可能的分組討論
 +
#*#AI與簡報設計
 +
#*#NotionAI
 +
#*#其他Office軟體與AI協作
 +
#4/15(一) 課程名稱: AIGC 學習歷程檔案整理與運用
 +
#*課主:林立傑 (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理事長)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介紹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中的學習歷程檔案,以及如何有效地整理、分析和應用。學生將學習如何收集、存儲和處理學習歷程數據,並探索如何應用這些數據來優化教學和學習過程。
 +
#*可能的分組討論
 +
#*#AI與學習歷程檔案
 +
#*#AI與大數據
 +
#*#AI與諮商
 +
#4/22(一) 課程名稱: AIGC 輔助自主學習
 +
#*課主:林立傑 (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理事長)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技術來輔助自主學習。學生將學習使用 AIGC 工具和平台來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獲取學習資源、評估學習進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和成效。
 +
#*可能的分組討論
 +
#*#AI與自主學習
 +
#*#AI與生活
 +
#*#AI的輔助程度是否該限制
 +
#4/29(一) 用AI作影片-剪映應用
 +
#*課主:蘇世榮 (智新資通、軟體協會電腦講師)
 +
#*課程概述:剪映是由字節跳動旗下臉萌科技開發的一款影片剪輯軟體,該軟體依託於抖音平台,且基本面向該平台使用者製作短影音內容,併兼容iOS、安卓、Windows、Mac OS等作業系統。並推出可以在瀏覽器執行的網頁版。本課程將會對剪映做介紹與應用。
 +
#*可能的分組討論
 +
#*#剪映的應用與限制(危機?)
 +
#*#AI與短影音對近未來的影響
 +
#*#抖音、小紅書的應用與限制
 +
#5/13(一) (主題留給大陸同好報名)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 課程ˊ召集人) /孫賜萍 (智新資通講師、前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諮詢中心執秘)
 +
#*課程概述:(待定)
 +
<br><br>
 +
分支課次:
 +
#善用自己看 youtube
 +
#AI 繪圖
 +
<br><br>
 +
'''二、內容重點:'''
 +
<br>
 +
*自小培養「群學」經驗
 +
*AI 的使用風險與應對策略
 +
*工具介紹與分組練習
 +
*#Notion AI(孫賜萍老師)
 +
*#聊天機器人 (chatGPT v.s. bard v.s. bing)(孫賜萍老師)
 +
*#用 AI 做影片(蘇世榮老師)
 +
*#工具進步很快,須與時俱進,導入這些工具使用方法讓參課者能持續跟上(林立傑老師)
 +
<br>
 +
'''三、討論子題:'''
 +
<br>
 +
*復盤與補遺:
 +
#社會進入高速變遷時代,所有事情以很快速度折舊,唯一確保不落伍的方法就是一直在學習的脈絡中
 +
#要避免在AI時代落伍:三項策略:待補蒙娜麗莎
 +
#目前AI發展到哪裡
 +
#加速派和煞車派在想什麼
 +
#AI取代人類的三個天花板
 +
#AI / 大語言模型 / 生成式AI
 +
#AI 到底是什麼?
 +
#ChatGPT 提示要領與提示總覽
 +
#ChatGPT 運用方法分享
 +
#剪映:AI 協助剪片
 +
#Suno:AI詞曲創作
 +
#虛擬主播
 +
<br>
 +
'''同學報告'''
 +
http://jendo.org/uploadFiles/%e8%b7%a8%e6%a0%a1%e9%81%b8%e4%bf%ae/197/%e8%aa%b2%e6%ac%a14/0422.pptx
 +
<br>
 +
'''建置網路資庫'''<br>
 +
第一課次:
 +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1/
 +
<br>
 +
第二課次:
 +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2/
 +
<br>
 +
第三課次:
 +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3/
 +
<br>
 +
第四課次:
 +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4/
 +
<br>
 +
第五課次:
 +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5/
 +
<br>
 +
第六課次:
 +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6/
 +
<br>
 +
建置共筆頁<br>
 +
第一課次:<br>
 +
*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1
 +
<br>
 +
第二課次:
 +
*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2
 +
<br>
 +
第三課次:
 +
*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3
 +
<br>
 +
第四課次:
 +
*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4
 +
<br>
 +
第五課次:
 +
*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5
 +
<br>
 +
第六課次:
 +
*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6
 +
<br><br>
 +
'''簡報內容整理'''
 +
<br>
 +
#第一課次:丁志仁
 +
#*社會進入高速變遷時代,所有事情以很快速度折舊,唯一確保不落伍的方法就是一直在學習的脈絡中
 +
#*要避免在AI時代落伍:三項策略
 +
#*#Go basic
 +
#*#*聚焦於最基礎、最核心、最有槓桿力的知識與技能
 +
#*#*更深入去了解「突現」 (emergence )  <br>組成複雜性<br>關係複雜性
 +
#*#*強迫自己回到一定比例的人際互動
 +
#*#成為最懂行的「外行人」
 +
#*#*跨領域去學習其他行業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
 +
#*#*單科沒那麼多,而且有 AI 幫你<br>舉例:物質科學:100個 => 10 個
 +
#*#用群學去幫自己達成以上兩點
 +
#*#*一、討論模式(討論)
 +
#*#*二、相互糾錯(糾錯)
 +
#*#*三、平行運作(協作)
 +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
#*目前AI發展到哪裡
 +
#*#已產生數百項應用,成為生意,有生態系排行
 +
#*#由單模態走向多模態
 +
#*#大語言模型已和具型機器人開始整合
 +
#*#還處於模仿階段,LLM 尚未達成自主學習
 +
#*加速派和煞車派在想什麼
 +
#*#人類社會被淹沒在 AI 提供的噪音與噪點中
 +
#*#工作與分工重新洗牌,人類社會來不及適應
 +
#*#武器化
 +
#*#社會不公平失去最基本的制約
 +
#*AI取代人類的三個天花板
 +
#*#產能過剩 → 經濟窒息
 +
#*#人類+AI → 碳排失控
 +
#*#飼料雞社會 → 巨嬰社會
 +
<br>
 +
第二課次:孫賜萍
 +
<br>
 +
筆記:https://ludicrous-tracker-99f.notion.site/ChatGPT-AI-7f51addddeb145feab25a35534e47edc 孫賜萍
 +
*Gamma :https://gamma.app/docs/AI--9o1gpylt3qyikd0?mode=doc 孫賜萍
 +
*秒出:https://zxznppt.com/pptx/
 +
<br>
 +
第三、四課次:林立傑
 +
AI / 大語言模型 / 生成式AI
 +
*AI≠生成式AI(AIGC)
 +
*AI 到底是什麼?
 +
**[https://www.explainthis.io/zh-hant/chatgpt ChatGPT 提示要領與提示總覽]
 +
*ChatGPT 運用方法分享
 +
*#辯論或對抗
 +
*#角色扮演互動局
 +
*#事先分工設定不同角色的初始腳本
 +
*#課堂上,由 AI 陪伴互動
 +
<br>
 +
第五課次:蘇世榮
 +
<br>
 +
*線上影片剪輯:FlexClip 免費10分鐘,每個月多兩分鐘  只要Google帳號夠多,不怕時間不夠
 +
*剪映:AI 協助剪片
 +
*影片素材:
 +
*#https://pixabay.com/
 +
*#https://www.freepik.com/
 +
<br>
 +
第六課次、復盤與補遺:孫賜萍
 +
<br>
 +
AI 作詞曲:[https://suno.com/  Suno]
 +
*[https://suno.com/explore Suno探索]<br>可於此任意瀏覽各式各樣的音樂風格。<br>找靈感、認識各種音樂類型。<br>生成限制:3分30內(premiere)
 +
**優點
 +
**#給予所有人認識以及學習音樂的機會
 +
**#發展想像空間
 +
**#簡易、小型商業應用
 +
**#加速藝術市場汰換
 +
**#若普及能「有限度」提升藝文水準
 +
**缺點
 +
**#目前限制稍多,需要買到Pro較為完善
 +
**#缺乏人類藝術情感
 +
**#中文(或其他文化),仍受該文化市場中藝術商品數據之影響,非英語、日語國家要做出相應之水準稍有困難(數據庫之影響)
 +
**#一定程度迫使小型音樂接案工作者流失工作機會
 +
*英語影片說中文
 +
*虛擬主播 :孫賜萍
 +
*#到Freepik找人像
 +
*#到ChatGpt生文案
 +
*#到D-ID將文案與人像結合成虛擬主播
 +
 
 +
===四、出缺席情形===
 +
[[分類:自然人與 AI 協作]]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tr bgcolor=#ffff66>
 +
<th width='width:240pt'>日期/<br/>&emsp;人名&emsp;</th>
 +
<th style='width:30pt'>4/01</th>
 +
<th style='width:30pt'>4/08</th>
 +
<th style='width:30pt'>4/15</th>
 +
<th style='width:30pt'>4/22</th>
 +
<th style='width:30pt'>4/29</th>
 +
<th style='width:30pt'>5/13</th>
 +
</tr><tr>
 +
<th>丁志仁</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林芸伍</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譚翰駿</th>
 +
<th>到</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蕭典義</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陳玟瑾</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吳文娟</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丁禾</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沈若葳</th>
 +
<th>到</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朱純良</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h>X</th>
 +
<th>X</th>
 +
</tr><tr>
 +
<th>李宛琦</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白憶蘭</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到</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到</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到</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到</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到</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color:red'>假</th>
 +
</tr><tr>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周玉靜</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到</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到</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color:red'>假</th>
 +
<th style='border-style:dotted;color:red'>假</th>
 +
</tr>
 +
</table>
 +
 
 +
==參、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
 +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探討===
 +
 
 +
'''台灣三大電力樞鈕:'''<br>
 +
#桃園市龍潭超高壓變電所。
 +
#南投中寮超高壓開閉所,清一色只有 345 千伏斷路器與匯流排等,沒有變壓器。
 +
#臺南市龍崎超高壓變電所。
 +
 
 +
台灣電力系統脆弱,主要分成南、北兩個主電網,南、北彼此也有連結,找出南北電網的樞鈕,以及南北電網的連結點,即可打癱台灣的供電系統。
 +
 
 +
工研院綠能所電網組的博士說:「'''303停電,台灣自己已經告知習近平,開戰時該打哪裡'''」。
 +
 
 +
'''歷次大停電'''<br>
 +
#1999年7月29日臺南縣左鎮鄉第326號的輸電鐵塔,因為連日豪雨致地基流失而傾斜,'''龍崎超高壓變電所'''為了自我保護跳電,最後導致台南以北大規模停電。事後,政府請《危機管理聖經》作者邱強來台診斷並提對策。
 +
#1999年921大地震:地震導致全台停電。
 +
#2017年8月15日16時51分起,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因巨路國際公司更換卡片不當,造成意外停止運作,導致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進而造成全臺電力備轉容量(3.17%)不足,供電系統避免全面崩潰,啟動保護措施而分區停電。592萬戶停電。
 +
#2021年5月13日高雄市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共4部機組跳脫,電網啟動自動保護機制,導致462萬戶停電。
 +
#2022年3月3日高雄興達電廠開關場發生事故,導致南部地區電力供需失衡,'''龍崎超高壓變電所'''造成南機組跳脫,電力系統自動切離保護,導致台灣549萬戶停電。
 +
除了2017年815大停電外,其餘大停電前夕,台灣電力備轉容量都在 10% 或以上。
 +
 
 +
'''303大停電'''<br>
 +
2022年3月3日上午9點7分,興達電廠開關場因操作人員失誤,未依照標準程序填充絕緣氣體,導致設備出現問題,9台發電機組無法送出電力,使南部電力系統的電力輸出能力瞬間下降,龍崎超高壓變電所無法反應,於是先行跳脫,以保護整個電網。
 +
 
 +
龍崎超高壓變電所肩負1050萬瓩的電力,系統跳脫後影響嘉義以南大區域的停電,全台停電戶數達整體1400萬用戶的549萬戶,占比39.2%,影響重大。
 +
 
 +
同時,北部地區也啟動低頻卸載,造成點狀式部分停電。最終停電超過550萬戶。
 +
 
 +
'''微電網範例:福山國小防災型微電網'''<br>
 +
2015 年 8 月蘇迪勒風災後,福山部落斷電 17 天,台電於福山國小建置「微電網」,2017.1.18啟動,供當地避難收容處所之緊集用電。<br>
 +
====工研院資料:====
 +
<br>
 +
#三組太陽能光電合計 29kW + 材油發電機 60kW ,[[儲能設備]] 50kWh(50度,鋰電池)。
 +
#太陽能光電依新北市地均平均日照,日發電量 75 度,油料儲備 14 天用量。
 +
#配電盤有切換聯網與獨立微電網的模式。
 +
#整套設備總經費 700 萬。
 +
#太陽能光電平日與公用電網併聯,提供在地電力,減少當地電力需求。
 +
#設置地本身不能被風災、水災、土石流波及。
 +
'''當前建議:'''<br>
 +
'''鐵鋰電池之優缺點:'''<br>
 +
*優化學校微電網設計,將鋰電池改成[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thium_iron_phosphate_battery 鐵鋰電池]([https://zh.wikipedia.org/wiki/磷酸鐵鋰 磷酸鐵鋰])
 +
*以正極材料命名(負極是碳)
 +
*磷、鐵存在於地球的資源含量豐富,不含鈷等貴重元素,價格低
 +
*'''安全'''性極佳,濫用測試下,不爆炸,不起火,不冒煙。即使在最惡劣的交通事故中也不會產生爆炸。完全解決了鈷酸鋰和錳酸鋰的安全隱患。'''居民嫌惡度低'''。
 +
*循環壽命約2000 次,循環'''壽命長'''。最符合環保要求。
 +
*能量密度低於普通的鋰離子電池。
 +
*低溫特性比鋰離子電池差(不容易估計電池電量)。
 +
'''以 100 億的建置經費:'''
 +
* 90 億用於建置 1500 個學校微電網
 +
* 以 5 億用來建置「動手學」「自主學」「一起學」的電學、化學課程與學具。平均每教學點 25 萬。
 +
'''微電網之重要及必要性'''<br>
 +
#提高能源可靠性:微電網可以在主電網發生故障或維護時,繼續為用戶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這對於醫院、數據中心等對電力高度依賴的機構尤為重要。
 +
#支持可再生能源整合:微電網能夠有效地整合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助於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碳排放。
 +
#增強電網韌性:在自然災害或其他極端天氣事件中,微電網能夠維持關鍵基礎設施和服務的運行,提高社區的韌性。
 +
#促進分散式能源系統發展:微電網的發展鼓勵了更分散、更靈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有助於優化整體能源系統的效率。
 +
#經濟效益:通過降低峰值需求和更有效地利用本地能源資源,微電網可以幫助降低能源成本,對用戶和運營商都具有經濟利益。
 +
#促進鄉村和偏遠地區電氣化:對於偏遠地區或電網難以覆蓋的區域,微電網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電力解決方案,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
#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微電網的智能管理系統與物聯網技術結合,可以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設,實現更高效和可持續的城市運營。
 +
 
 +
微電網不僅提升了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可靠性,而且對環境友好,是實現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工具。
 +
 
 +
增強整體電網韌性時,以下幾種單位特別適合建立微電網:
 +
#醫療機構:醫院和其他醫療設施對電力的可靠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因為許多生命維持設備和緊急服務都依賴於穩定的電力供應。
 +
#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需要不間斷的電力來保證數據的安全和服務的連續性。微電網可以提供備用電源,確保數據不會因電網故障而丟失或服務中斷。
 +
#軍事基地:軍事設施需要高度的安全性和自給自足的能力,微電網可以確保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獨立運行。
 +
#學校和大學:教育機構可通過微電網提供穩定的電力,確保教學和研究活動不受干擾。
 +
#工業園區:工業生產活動對電力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微電網可以減少因電力問題而導致的生產中斷。
 +
#商業中心:購物中心、辦公大樓等商業設施可以通過微電網減少對主電網的依賴,提高能源效率和業務連續性。
 +
#住宅社區:對於追求高度能源獨立性和可持續性的住宅社區,微電網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
#島嶼和偏遠地區:這些地區常常與主電網隔離,微電網可以提供更經濟、更可靠的電力供應。
 +
#應急服務和災害應對中心:在自然災害和其他緊急情況下,這些中心需要可靠的電力來協調救援行動和提供關鍵服務。
 +
 
 +
這些單位建立微電網可以大幅提高它們在面對電網失效或其他緊急情況時的運營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微電網還有助於這些單位在日常運營中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成本。
 +
 
 +
考慮到公共安全和災害或戰亂情況下的需求,以下單位特別應該考慮建立微電網:
 +
#醫院和急救中心:這些設施在災害或戰亂期間提供醫療救護,對電力的連續供應有著絕對的需求。
 +
#應急服務和災害應對中心:如消防局、警察局、救災中心等,這些單位在災害或戰亂中扮演關鍵角色,需要穩定的電力來維持通訊和運營。
 +
#基礎設施控制中心:包括水處理廠、電信設施、交通控制中心等,它們的運作對於維持城市基本功能至關重要。
 +
#政府機關和緊急指揮中心:在緊急情況下,政府機關需要持續運作來協調救援和應對措施。
 +
#軍事設施和國防工業: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防衛需要,在這些地點建立微電網尤為重要。
 +
#供水和供氣設施: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清潔飲用水和供暖。
 +
#食品供應和存儲設施:在災害發生時,保證食品的安全存儲和供應至關重要。
 +
#避難所和臨時庇護所:這些地方在災害期間提供給民眾臨時的居住和避難場所,需要穩定的電力來維持基本生活條件。
 +
#學校和社區中心:在一些情況下,這些地點可能被用作緊急庇護所或救援物資的分發中心。
 +
 
 +
這些單位在災害或戰亂情況下扮演著關鍵角色,微電網的建立可以大幅提高它們在極端情況下的運作能力和自給自足的能力,從而保障公共安全和服務的持續提供。
 +
 
 +
'''在學校建設微電網有其獨特的優缺點:'''<br>
 +
'''優點'''
 +
 
 +
#提高能源可靠性:微電網能確保學校在主電網故障時仍能持續供電,保障教學和研究活動的正常進行。
 +
#支持可再生能源:學校可利用太陽能板等可再生能源設施,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碳足跡。
 +
#教育和研究機會:微電網可以作為一個實驗和學習平台,讓學生親身參與並學習現代能源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知識。
 +
#節能減排:通過更有效的能源管理,微電網有助於降低能源成本和減少排放。
 +
#增強社區韌性:在災害或緊急情況下,學校微電網可以作為社區的臨時避難所或救援中心,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
 
 +
'''缺點'''
 +
 
 +
#初期投資成本高:建立微電網需要購買和安裝設備,如發電機、太陽能板、儲能系統等,初期投資成本相對較高。
 +
#技術和維護要求:微電網的運維需要專業知識,學校可能需要培訓員工或聘請專業團隊來管理系統。
 +
#空間限制:安裝太陽能板等設施可能需要較大的空間,對於空間有限的學校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
 +
#監管和合規問題:在某些地區,微電網的建設和運營可能需要遵守複雜的法規和標準。
 +
#技術風險:作為一種相對新穎的技術,微電網可能面臨一些尚未完全解決的技術問題或未知風險。
 +
 
 +
綜合考量,雖然微電網為學校帶來了諸多益處,尤其是在提高能源可靠性和支持可持續發展方面,但它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和技術挑戰。這些因素需要在決策過程中仔細衡量。
 +
 
 +
===二、策略與執行===
 +
 
 +
====依托微社群以推動組課,以組課來壯大微社群。====
 +
 
 +
'''微社群的簡述:'''
 +
 
 +
微社群名稱: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
 
 +
*發起人:丁志仁、任懷鳴
 +
*性質:本地社群
 +
*宗旨:分享與傳播訊息;資源累積
 +
#維護個人福祉
 +
#舉辦活動:
 +
#*組課
 +
#*每月分享會
 +
#*工作坊
 +
#*高質量的討論
 +
<br>
 +
====微社群關切焦點====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全民國防教育/目標}}
 +
====招生準備====
 +
'''籌備步驟''':<br>
 +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
#實地參訪:
 +
#*6/15(六)14:00~17:00 倍米科技 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16巷58號6樓
 +
#*6/22(六)14:00~17:00
 +
#場地:新莊社大 映畫空間(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135號(新莊高中內)),6/4,6/18(二)晚上19:00~21:30<br/>實地參訪:6/15,6/22(六)參訪時間14:00~17:00
 +
#拉課主 line 群
 +
#*協調課主負責課次
 +
#*於5/20建立課主line群:丁志仁,高宇能源鄭宇峻先生
 +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
#**課程助理:林芸伍
 +
#**陪伴與觀察員:譚翰駿
 +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
#設定共商分組題目方向
 +
#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智新資通
 +
#招生要求:台灣部分 35 歲青年須佔一半以上
 +
#通路合作單位: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教育社群聯絡網
 +
##台灣實驗教育機構
 +
##社大與社大全促會,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
#參課者須選題分組,並向全班分享
 +
#每課次時間分配:達人分享、分組報告、全班討論各 1 小時
 +
#共商分組題目
 +
#建構共筆頁
 +
##課次ㄧ:http://twees.info:9001/p/ES-1
 +
##課次二:http://twees.info:9001/p/ES-2
 +
##課次三:http://twees.info:9001/p/ES-3
 +
##課次四:http://twees.info:9001/p/ES-4
 +
<br>
 +
成員每半年一次表示是否繼續參加
 +
 
 +
<br>
 +
 
 +
====廣宣文案====
 +
<br>
 +
✨【 全民國防 】「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組課✨<br>
 +
<br>
 +
6/4起,讓我們一起更有「韌性」!<br>
 +
台灣目前的電力網絡,以大電網架構為主,透過北、中、南三座電力樞鈕調配,但若因不可抗力之因素、天災發生緊急停擺,有可能導致全台斷電斷網,對社會全體的穩定運作將造成莫大威脅。<br>
 +
<br>
 +
因應上述危機,解決方式便是「參與能源自主建設」。例如,架設眾多分散的微電網,運用家用儲存能源的設備等等方式。因應超高壓電網受損時,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能源供應。<br>
 +
透過此次共學,我們期待在思考電力能源的開源時,也應該思考如何將「能源」儲存?這樣才能讓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危險時,更有防富能力。<br>
 +
我們期望能夠在民間建立起共識,共同努力應對能源轉型的挑戰,讓台灣能夠在危機中更具韌性。<br>
 +
<br>
 +
「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即日起開放報名至課程當日6/4日止 。<br>
 +
課程費用:免費<br>
 +
<br>
 +
目前課次時間如下:<br>
 +
6月4日(二) 7:00PM—10:00 PM<br>
 +
課程內容:認識電池、用電量以及電網概念。<br>
 +
6月15日(六) 14:00PM—16:30 PM(時間暫定)<br>
 +
參訪民間能源科技公司體驗教室<br>
 +
課程內容:家用儲能設備體驗與介紹<br>
 +
6月18日(二) 7:00PM—10:00 PM<br>
 +
課程內容:認識電網韌性與政府電網韌性探討<br>
 +
6月22日(六)14:00PM—16:30 PM(時間暫定)<br>
 +
課程內容:社區型微電網參訪<br>
 +
📍 上課方式採實體課程搭配線上課程(參訪課程除外)<br>
 +
實體上課地點:6/4, 15 - 新莊社大,6/18, 22 - 實地參訪(地點後續通知) 。<br>
 +
<br>
 +
📣 【全民國防教育微社群招募】📣<br>
 +
本次由丁志仁老師以及全民國防聯盟的夥伴,發起了【 全民國防 】微社群,尋找「願意探討全民國防教育」的伙伴,一起來長期共學!<br>
 +
因「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為本次聯盟組課,若有報名參加【 全民國防 】微社群成員將優先錄取「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課程。<br>
 +
歡迎大家加入【 全民國防 】的微社群,未來會持續發起小型工作坊/課程。<br>
 +
※由於行政資源有限,目前「微社群」以不超過30 人為主。<br>
 +
<br>
 +
👇報名連結、組課說明及「微社群」介紹 👇<br>
 +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br>
 +
<br>
 +
#感謝協辦單位<br>
 +
#新莊社大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135號 新莊高中內)<br>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br>
 +
 
 +
===三、課程內容===
 +
*課主:高宇能源鄭宇峻先生,丁志仁
 +
**聯絡方式:02-2298-2937 (新北產業園區五工二路94巷3號)
 +
**聯絡方式:02-2772-8517 (台灣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50號4樓之2)
 +
**信箱: info@interxie.com
 +
*課程助理:林芸伍
 +
*參課者:18人 (暫不開放大陸同行報名)
 +
*內容重點:
 +
*#電池的原理
 +
*#常見家用電器的功耗與用電量
 +
*#三種鋰電池的差別
 +
*#*三元鋰電池
 +
*#*磷酸鐵鋁電池
 +
*#*固態電池
 +
*#磷酸鐵鋁電池的各種行情
 +
*#露營車及車用電池的應用
 +
*#與太陽能板協同的案例,含陽台掛式太陽能板
 +
*#台灣電網的架構弱點與改善之道
 +
*#參觀微電網,並詢價架設成本
 +
<br>
 +
====主課次:====
 +
課次主題如下:
 +
#2024.06.04(二)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課程召集人),鄭宇峻(高宇能源負責人)
 +
#*檔案資料庫: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9/課次1/
 +
#*課程概述
 +
#*#電池的原理 =>國中、小自然領域
 +
#*#電池的種類 =>國中、小自然領域
 +
#*#電的計算單位:度=千瓦・小時 =>國中、小自然領域
 +
#*#常見家用設備的耗電功率 => 國中、小自然領域
 +
#*#抽水馬達的耗電功率
 +
#*#電網的初步認識 =>國中、小自然領域
 +
#*#從發電廠到家戶
 +
#*#參課成員提出並選題討論方向:
 +
#*#*學校微電網的改建規劃與相應成本
 +
#*#*如何讓台灣電價趨向合理?
 +
#*#*中小型企業創建微電網的益處為何?
 +
#2024.06.15(六)
 +
#*課主:丁志仁,鄭宇峻
 +
#*實體參訪:倍米科技
 +
#*檔案資料庫: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9/課次2/
 +
#*課程概述
 +
#*#家用儲能設備體驗與介紹,實作+QA
 +
#*#逆變器 / 電池 / 市電的組合使用
 +
#*#配合太陽能發電
 +
#*#賺離峰電價的價差
 +
#*#車用電池
 +
#*#參課成員根據前次選題分組報告
 +
#2024.06.18(二)
 +
#*課主:丁志仁,鄭宇峻
 +
#*檔案資料庫: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9/課次3/
 +
#*課程概述
 +
#*#政府電網韌性的風險探討
 +
#*#台電 5600 億補強計畫,著眼於減少工廠生產損失與擴大綠能利用
 +
#*#政策倡議
 +
#2024.06.22(六)
 +
#*課主:丁志仁,鄭宇峻
 +
#*檔案資料庫: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9/課次4/
 +
#*課程概述
 +
#*#微電網參訪
 +
 
 +
===四、出缺席情形===
 +
<br>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style='font-size:12pt;line-height:20pt;border:2pt;width:30%'>
 +
<tr>
 +
<th style='width:180pt' bgcolor='#ffff66'><B>姓名</B></th>
 +
<th style='width:30pt' bgcolor='#ffff66'><B>6/04</B></th>
 +
<th style='width:30pt' bgcolor='#ffff66'><B>6/15</B></th>
 +
<th style='width:30pt' bgcolor='#ffff66'><B>6/18</B></th>
 +
<th style='width:30pt' bgcolor='#ffff66'><B>6/22延期</B></th>
 +
</tr>
 +
<tr>
 +
<th>丁志仁</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度昀奇</th>
 +
<th>到</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X</th>
 +
</tr>
 +
<tr>
 +
<th>譚翰駿</th>
 +
<th>到</th>
 +
<th>到</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X</th>
 +
</tr>
 +
<tr>
 +
<th>李鎮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林芸伍</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楊雨青</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何永詳</th>
 +
<th>到</th>
 +
<th>到</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X</th>
 +
</tr>
 +
<tr>
 +
<th>姜禮瑞</th>
 +
<th>到</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X</th>
 +
</tr>
 +
<tr>
 +
<th>李澤林</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吳慶華</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蕭典義</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黃心怡</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r>
 +
<th>陳柏州</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h>X</th>
 +
<tr>
 +
<th>朱子涵</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h>黃奎鈞</th>
 +
<th>到</th>
 +
<th style='color:red'>假</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h>張智堯</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任懷鳴</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r>
 +
<th>周樂生</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X</th>
 +
</tr>
 +
</table>
 +
<br>
 +
 
 +
==肆、近未來數位公民 - 假資訊判讀與資安==
 +
===ㄧ、課程目標===
 +
#理解假訊息對個人及社會之影響
 +
#理解及運用假訊息判讀方法及工具
 +
#運用資訊判讀防範詐騙
 +
#理解資安的重要性、方法及工具
 +
 
 +
===二、策略與執行===
 +
====招生準備====
 +
講師名單:<br>
 +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br>
 +
#Cofacts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Bil<br>
 +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劉彥伯<br>
 +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br>
 +
課程助理:林芸伍、譚翰駿<br>
 +
內容合作單位:<br>
 +
*放伴教育協會<br>
 +
*Cofacts<br>
 +
*IORG<br>
 +
<br>
 +
'''上課方式:'''
 +
#課程進行流程:
 +
#*領域專家學者分享
 +
#*學員小組報告:每位學員報名時都需要選擇一個主題報告,並提出至少兩個延伸討論的問題。最終分組將於第一堂課程時確認,學員也可於第一堂課提出自己想做的題目。分享時長為一小時。
 +
#*小組報告題目:
 +
#*#為什麼有人要騙你?怎麼騙?
 +
#*#如何判讀新聞的真實性?
 +
#*#如何辨別網站的安全性?
 +
#*#個資外洩的嚴重性與防範方式
 +
#*#小紅書中的台灣
 +
#*#可信度是什麼?
 +
#*延伸討論:將依照學員提供的延伸問題,以及現場提問進行交流對話。
 +
#進行地點:
 +
#*線上: jitsi meet 會議軟體
 +
#*實體: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62-16號號4樓),上課場地有大型液晶螢幕或投影機,若需要請自行攜帶 HDMI 對筆電的轉接頭。過程以 etherpad 為全班筆記與即時共筆工具。
 +
 
 +
====廣宣文案====
 +
🤔從誤判假訊息到被詐騙,再到個資外洩,甚至影響國家安全,成為全球議題<br>
 +
現代公民如何#辨別假訊息#防詐騙#護個資?<br>
 +
<br>
 +
「假訊息判讀與資安系列課程」邀請 8 位長期致力於資訊判讀與資安的專家分享,<br>
 +
並加入學員小組報告與討論,用共學的方式共同對抗假訊息的威脅,為社會創造更健康的資訊環境。<br>
 +
#報名連結在留言處<br>
 +
▪️有哪些專家會來分享呢?
 +
<br>
 +
1️⃣「假訊息的威脅有多大?」<br>
 +
- 時間與地點:07/08(一)19:30-21:30,線上<br>
 +
- 分享者: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 - 王希<br>
 +
<br>
 +
2️⃣「如何判別假訊息?可信度評量的原則與實作」<br>
 +
- 時間與地點:07/15(一)19:30-21:30,線上<br>
 +
- 分享者:IORG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 - 王希<br>
 +
<br>
 +
3️⃣「處處有詐騙!如何用資訊判讀守住荷包」<br>
 +
- 時間與地點:07/18(四)19:30-21:30,線上<br>
 +
- 分享者: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教育主任 - 陳柏樺<br>
 +
<br>
 +
4️⃣「運用群眾力量破解假訊息!假訊息查找工具」<br>
 +
- 時間與地點:07/23(二)19:30-21:30,線上<br>
 +
- 分享者:Cofacts 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 - Bil<br>
 +
<br>
 +
5️⃣「從個資到技術,在數位時代保護自身安全」<br>
 +
- 時間:07/27(六)09:30~12:30<br>
 +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br>
 +
- 分享者: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 - 劉彥伯<br>
 +
<br>
 +
6️⃣「前五堂課程回顧與補充」<br>
 +
- 時間:08/03(六)09:30~12:30<br>
 +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br>
 +
- 分享者:振鐸學會發起人 - 丁志仁 & 振鐸學會助理 - 林芸伍、譚翰駿<br>
 +
<br>
 +
▪️報名方式:<br>
 +
1.請點選留言處報名連結報名。<br>
 +
2.報名需以匯款方式繳交保證金 500 元,至多僅能請假兩次,符合規範者將於最後一堂課程後退回保證金。<br>
 +
3.報名人數有限,從速報名。<br>
 +
 
 +
===三、課程內容===
 +
#「假訊息的威脅有多大?」
 +
#*時間與地點:07/08(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
 +
#「如何判別假訊息?可信度評量的原則與實作」
 +
#*時間與地點:07/15(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IORG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王希
 +
#「處處有詐騙!如何用資訊判讀守住荷包」
 +
#*時間與地點:07/18(四)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教育主任-陳柏樺
 +
#*講綱:
 +
#*#我們是誰
 +
#*#資訊判讀
 +
#*#案例分析
 +
#*#詐騙手法揭秘
 +
#*#事實查核工具和資源
 +
#「運用群眾力量破解假訊息!假訊息查找工具」
 +
#*時間與地點:07/23(二)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Cofacts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Bil
 +
#「從個資到技術,在數位時代保護自身安全」
 +
#*時間:07/27(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劉彥伯
 +
#*講綱:
 +
#*#資訊安全跟我有關嗎?
 +
#*#萬物皆可詐你氣詐了嗎?
 +
#*#如何保護個人資料不要外洩?
 +
#「前五堂課程回顧與補充」
 +
#*時間:08/03(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振鐸學會發起人-丁志仁 & 振鐸學會助理-林芸伍、譚翰駿)
 +
 
 +
===四、出缺席情形===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tr bgcolor=#ffff66>
 +
<th width='width:240pt'>日期/<br/>&emsp;人名&emsp;</th>
 +
<th style='width:30pt'>7/08</th>
 +
<th style='width:30pt'>7/15</th>
 +
<th style='width:30pt'>7/18</th>
 +
<th style='width:30pt'>7/23</th>
 +
<th style='width:30pt'>7/27</th>
 +
<th style='width:30pt'>8/03</th>
 +
</tr><tr>
 +
<th>丁志仁</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林芸伍</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譚翰駿</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
 +
</table>
 +
 
 +
==伍、不歪樓理財==
 +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前置探討===
 +
 
 +
===二、策略與執行===
 +
====招生準備====
 +
 
 +
'''籌備步驟:'''
 +
<br>
 +
====廣宣文案====
 +
 
 +
===三、課程內容===
 +
===四、出缺席情形===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tr bgcolor=#ffff66>
 +
<th width='width:240pt'>日期/<br/>&emsp;人名&emsp;</th>
 +
<th style='width:30pt'>7/08</th>
 +
<th style='width:30pt'>7/15</th>
 +
<th style='width:30pt'>7/18</th>
 +
<th style='width:30pt'>7/23</th>
 +
<th style='width:30pt'>7/27</th>
 +
<th style='width:30pt'>8/03</th>
 +
</tr><tr>
 +
<th>丁志仁</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h>到</th>
 +
</tr><tr>
 +
<th>林芸伍</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譚翰駿</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tr>
 +
<th>一二三</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h></th>
 +
</tr>
 +
</table>
 +
<br>
 +
==陸、教育經費公共治理工作坊==
 +
<br>
 +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前置探討===
 +
'''台灣公共教育如何邁向未來?'''
 +
<br>
 +
*怎麼因應少子化、國中小四分之一幅度的生員縮減危機?
 +
*怎麼升級高、國中小的公共教育方法與內容,以跟上快速變遷的「當代」?
 +
*怎麼運用近未來的通訊發展,翻轉台灣非都會地區的地方發展與教育發展?
 +
*怎麼促成行政減量,讓老師專心於課程、輔導與學生的學習帶領?
 +
<br>
 +
1980年代後不斷擴張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假設私部門比公部門能提供更高品質的教育,因為公司或商業組織運作會比公部門的教育系統治理上更有效率,這進而使得教育產業成為全世界僅次於健康醫療的第二大產業,越多越多人推崇教育商品化的模式、鼓勵學習者購買各式學習服務,促成社經地位造成的學習落差不斷擴大。<br>
 +
<br>
 +
然而,當公共教育逐漸轉向私有化與市場化,當教育變成一種經濟消費性產品、旨在單純滿足學習者的虛求,這個過程扭曲了教育的本質,荷籍教育學者 Biesta 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幫助人找到工作,「任何名符其實的教育都應該有助於主體化過程,讓受過教育的人在思考和行動上變得更加自主和獨立」,真正的教育是幫助一個人認識自己、找到真正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待補充出處)同時,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br>
 +
<br>
 +
因此,復興公共教育治理與參與有十分的必要性,不應該無限制擴張教育市場,因為「市場排除了政治,並將決策留給代表個人、短期利益的不同群體之間競爭的結果」(Tedesco,1995,p 108)。<br>
 +
<br>
 +
公共政策應該是一個參與性和民主的過程,與教育領域的私人市場之間的區別「非常重要,值得捍衛」(Burch,2009),乘載者確保公平、機會均等、社會正義和人權等原則,許多研究也證明,採用市場機制作為解決全球教育面臨的問題的方法,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可能會導致各種形式的排斥和歧視。<br>
 +
<br>
 +
'''台灣獨有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br>
 +
政府的教育經費主要源自國家稅收,而稅收來自於人民繳納的稅款。因此政府收入的多寡,會影響國家公共教育的預算編列。<br>
 +
<br>
 +
在台灣,政府的稅收取決於當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PD)乘以租稅負擔率。租稅負擔率指的是國民繳納的稅款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越高代表人民賦稅越重。因為台灣近年來採輕稅簡政,因此台灣的租稅負擔率跟已開發國家相比偏低,民國109年至111年分別為12%、13.2%及14.3%。<br>
 +
<br>
 +
同時,台灣政府為保障人民的學習、受教權與健全教育體制發展,在20年前制定《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裡頭第三條訂定,各級政府的教育經費預算不能低於過去三年收入的23%。這表示,當國內生產毛額(GDP)和租稅負擔率上升,國家的教育經費就會有所提升,加上人口結構少子化,每位學生可獲得的教育預算便會逐步提高。<br>
 +
<br>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譚翰駿/結案報告圖表1.png' width='500' height='281'/></div>
 +
<br>
 +
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在過去20年內,平均5.5年就會增加1000億的教育預算,在113年達到3925億元,較前一年增加509億元。這麼龐大的數字,不可能單靠任何團體遊說達成。<br>
 +
<br>
 +
其他國家想要推動教育政策常卡在經費問題,因為教育相比其他社福政策難以速成政績,難以和其他部門競逐預算。台灣卻很例外,從未因錢而卡住,較容易達成當代適應&改變的基礎,這是台灣與他國相比的獨到優勢。<br>
 +
<br>
 +
因此隨著政府歲入逐年升高,台灣近年來有許多新興教育政策,包含:<br>
 +
<br>
 +
#十二年國教
 +
#降低每班班級人數:每班學生人數從1981年國小每班52人、國中每班48人,降至國小每班28人、國中每班29人<br>
 +
#增加每班教師編制<br>
 +
#節節升高的公教人員退撫支出
 +
#各校充裕水電<br>
 +
#網路與資訊建設<br>
 +
#「班班有冷氣、校校會發電」<br>
 +
#「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買了大量的平板電腦<br>
 +
#不排富,定額補助私立大學生與高中生學費:2023年朝向「0到22歲國家一起栽培」的目標,讓公私立高中職全面免學費,並補助私立大學學費。<br>
 +
#「0-6歲國家一起養」:近年大量以津貼(教育券)方式補助學前教育<br>
 +
<br>
 +
台灣政府會有如此多新興舉措,即因在2018年,國家便已編不出足夠的教育預算去達成法定下限的23%,同時行政院長年進行一般教育補助,每年維持在500億,少子化、多出的錢不知道要花在哪裡,因此,此時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公立學校導入自主學習正是最好的時機。<br>
 +
<br>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tr><td width='80pt'>改革面向</td><td width='500pt' align='center'>推動沿革</td></tr>
 +
<tr><td>師資改革</td><td>1994年1月18日將《師範教育法》改成《師資培育法》,讓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師資;1995年8月9日推動通過《教師法》:1. 公教分途 2. 特定院校培育走向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公費改自費,分發改選聘 3.教師成立教師會 4.聘任改革 5.給付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td><tr>
 +
<tr><td>課程改革</td><td>1999年2月3日《國民教育法》修正,課程標準改成課程綱要,教科書由統編走向全面民編,經審查後學校選用。中小學校長由永任制走向遴選;1989年5月民間第一次參與國家課程標準討論。1999-2000年民間預備提出民版課綱,以為官版課綱的競爭性設計。這一次十二年國教課綱,民間預備開始讓課程由教育人員的課程走向台灣社會的課程。修改大學法,廢除大學共同必修學分表,包含國父思想(三民主義),從以權為本的課程變成以科為本的課程</td><tr>
 +
<tr><td>教育行政再造</td><td>中小學結束校長獨任治理,並行遴選制;三權下放,合議治理</td><tr>
 +
<tr><td>教育財政</td><td>1995年民間即著手起草《教育經費管理法》,2000年12月13日《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立法成功,制定:教育經費下限保障、基本需求差短補助、補助基本教育設施、教育部特定教育補助需經審議、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學校校務發展基金、教育財政透明公開</td><tr>
 +
</table>
 +
<br>
 +
公共政策治理的核心影響力來自於兩個元素:勤奮的和大眾溝通、和社會各方的打磨實踐方案進而提升可行性。舉個例子來說,一開始大家都沒聽過反核的理念,但經過倡議團體自1985年來不斷地努力,民眾逐漸認識和理解此概念,開始會討論「非核家園」、不用核電台灣如何持續發電?<br>
 +
<br>
 +
而現行的台灣,已經超過20年沒有文官提出重要的政策倡議,因為在現行的制度底下,政治人物自行提出倡議與改革的風險太高,媒體開放、民眾易抗議,如歷年教育部長曾提出大學學費調漲政策,造成民眾直接到教育部抗議;國家課綱欲調整時,也有民眾到教育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前抗議。在這樣的狀況下,要推進政策的調整,更有力的推動模式是由倡議者負責倡議,與大眾持續溝通、創造理解後由文官採用,進而降低其政治風險。這是台灣常民政治發展出來的優勢。<br>
 +
<br>
 +
===二、廣宣文案===
 +
📣 一起參與公共教育治理,推動教育公平多元發展!
 +
 
 +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而公共教育的品質和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與使用,若未能有效配置,不僅影響教育體系的運作,也制約了整體社會的進步發展。
 +
 
 +
台灣長期有公私/ 官民協力的歷史,因此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治理一直有民間團體監督與審議的機制,讓民間代表參與「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和「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代表現場親師生多方發聲。
 +
 
 +
本次工作坊將由歷年民間代表分享兩委員的運作願景與審議機制,希望藉由本次培力,讓更多下一代青年 #參與台灣公共教育經費的治理與審議,成為引領台灣教育發展的新力量!|
 +
 
 +
——#教育經費公共參與工作坊——
 +
活動時間|2024年7月13日 09:00-16:30
 +
活動地點|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台北市大安區敦南街76巷28號
 +
主辦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振鐸學會、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
 +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courseListWallR.php
 +
 
 +
===三、工作坊內容===
 +
<br>
 +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br>
 +
而公共教育的品質和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與使用,若未能有效配置,不僅影響教育體系的運作,也制約了整體社會的進步發展。<br>
 +
台灣長期有公私/ 官民協力的歷史,因此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治理一直有民間團體監督與審議的機制,讓民間代表參與「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和「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代表現場親師生多方發聲。<br>
 +
本次工作坊將由歷年民間代表分享兩委員的運作願景與審議機制,希望藉由本次培力,讓更多下一代青年參與台灣公共教育經費的治理與審議,成為引領台灣教育發展的新力量!<br>
 +
<br>
 +
簡介:<br>
 +
活動時間|2024年7月13日 09:00-16:30<br>
 +
活動地點|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台北市大安區敦南街76巷28號<br>
 +
主辦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振鐸學會、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br>
 +
<br>
 +
工作坊預期效益<br>
 +
#提升認知:提高青年對教育經費的公共治理的運作模式與重視程度。<br>
 +
#促進參與:培養未來能積極參與教育公共治理的青年生力軍。<br>
 +
#建立網絡:促進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一個關注教育經費治理的青年網絡。<br>
 +
<br>
 +
<table align=center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style='font-size:12pt;line-height:16pt;padding:5pt;border:2pt;'>
 +
<tr><th>時間</th><th>活動</th><th>講者/引導者</th></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09:00–10:15</td><td>教育經費兩委員的作用與相關工具箱</td><td>丁志仁<br/>(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執行長)</td></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10:15–10:30</td><th colspan=2>休息</th></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10:30–11:45</td><td>教育經費兩委員的審議經驗與操作願景</td><td>謝國清<br/>(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召集人)</td></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11:45–13:00</td><th colspan=2>午餐休息</th></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13:00–14:00</td><th>Open Space 1</th><th>全體參與者</th></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14:00–14:10</td><th colspan=2>休息</th></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14:10–15:10</td><th>Open Space 2</th><th>全體參與者</th></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15:10–15:20</td><th colspan=2>休息</th></tr>
 +
<tr><td style='font-size:11pt'>15:20–16:30</td><th>綜合討論</th><th>全體參與者</th></tr>
 +
</table>
 +
 
 +
==柒、組課課程助理工作==
 +
<br>
 +
====組課成形前====
 +
*尋找課主
 +
*課主聯絡(建立課主Line群)
 +
*統計課主時間並安排課程時程
 +
*場地安排
 +
*確認各課次講者主題
 +
 
 +
====組課方向明確後====
 +
*課程前廣宣(海報與文稿)與報名
 +
*發行前通知信
 +
*開共筆頁與會議室
 +
 
 +
====組課各課次前====
 +
*場地設備、網路測試
 +
*學員選題與報告
 +
*課前學員請假
 +
*課程紀錄(文字與影片)
 +
*收集講者簡報與影片後上傳
 +
 
 +
====組課間====
 +
*製作PPT模板
 +
*學員工作坊或自組討論
 +
*與學員聯絡(學員Line群)
 +
*收費(費用為保證金,若有繳交將於課程結束後退還參課學生)
 +
 
 +
====組課後====
 +
*協助後續微社群運作
 +
<br>
 +
==捌、青年彈性學習問卷調查==
 +
 
 +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問卷說明====
 +
學習的型態越來越多元,在當今強調終身學習的社會當中,除了在學校、學院中的學習外,不論是在學習的管道或是方式都有來越多的可能性。透過這份問卷,我們希望能夠收集當今青年(18-35歲)的學習習慣及方式,同時,也期待藉由填答者的回饋,針對如何強化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有更多的意見收集。<br>
 +
<br>
 +
本問卷結果將收錄於本會受教育部部分補助辦理「社區大學推動青年彈性學習」計畫之成果報告書中,我們也將會將問卷統計結果發送至您所填答的Email中。<br>
 +
<br>
 +
再次感謝您的填答,希望對於台灣的終身學習環境建置,能夠開啟更豐富的想像。<br>
 +
<br>
 +
指導單位:教育部<br>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br>
 +
合辦單位:中華民國振鐸學會<br>
 +
<br>
 +
'''調查動機'''
 +
<br>
 +
#生涯與職涯發展:了解青年在學習與職涯發展中的實際需求,設計符合其需求的課程與資源,協助青年更好地規劃生涯路徑。<br>
 +
#量化與質化調查結合:調查將採用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方式,初期進行深度訪談,隨後設計問卷進行大範圍數據收集,確保調查結果的深度與廣度。<br>
 +
#有意義的互動:透過範例化與具體案例進行有意義的互動,發掘青年學習網絡中的最佳實踐與挑戰,提供實用的參考依據。<br>
 +
#操作性挑戰:如何在不同區塊聚集特定類型的青年,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並在課程平台上實現分眾學習與互相陪伴。<br>
 +
#資源整合與正當性:強調資源組合的正當性及論述的嚴謹性,確保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和實用性。<br>
 +
<br>
 +
'''研究探討'''
 +
<br>
 +
#調查方法:先進行訪談,後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結果將用來設計更具針對性的問卷,確保調查數據的準確性。<br>
 +
#階段性調查與動態調整:第一階段進行磨合,第二階段針對不同小群體調查,第三階段分析群體分化現象,動態調整調查方案。<br>
 +
#課程觀察與機制評估:在課程進行過程中進行觀察,評估課程機制的可行性及改進之處,確保課程設計的實效性。<br>
 +
#大架構論述與議題敏感度:調查過程中保持大架構論述的連貫性,並關注議題敏感度,確保論述的實際應用價值。<br>
 +
<br>
 +
'''實施步驟'''<br>
 +
#訪談階段:設計初步訪談,紀錄並覆盤訪談內容,調整訪談提綱。<br>
 +
#問卷調查:發放300-400份問卷,針對不同年齡段與職業類型進行調查,確保樣本的多樣性與代表性。<br>
 +
#進行初步訪談:各族群找1~2位受訪者,進行第一次訪談。<br>
 +
#需求調查會議:訪談結束後召開需求調查會議,調整訪談提綱架構,記錄調整過程中的洞見。<br>
 +
#持續調查與動態調整:根據初步訪談結果,動態調整調查方法,確保調查的連續性與實效性。<br>
 +
<br>
 +
'''青年定義:18-35歲'''<br>
 +
 
 +
====調查方式====
 +
 
 +
*訪問:0-15人<br>
 +
*訪問對象:異質或同質<br>
 +
*分年齡段(用受訪對象當下的生命階段,但可以在訪問過程補充前面的經歷):<br>
 +
*就學階段(鍾O安、蒙O佳、翁O媃)<br>
 +
*高中生(17或18):2人<br>
 +
*技職體系(大學+研究所):1人(蔡O甫)<br>
 +
*非技職體系(大學+研究所):1人<br>
 +
*就業階段(商管、科技、新創、NGO、軍公教、公務人員、技術職業者,以下訪問對象同類別不要重複,必選技術職業者)<br>
 +
*念完高中,直接就業:1人(石O愷)<br>
 +
*初出社會(三年內),較多一人狀態:2人<br>
 +
*出社會,30歲以上,考慮成家:2人<br>
 +
*斜槓/自由工作者:1人<br>
 +
*考量特質:對於探索學習比較積極的人;會積極思考生涯規劃;對當前工作、下一份工作的條件限制有想法的人;有一定程度的就業急迫性<br>
 +
<br>
 +
 
 +
====題綱====
 +
 
 +
*基本資訊:姓名、年紀、性別<br>
 +
**(過去)求學、就業經歷:體制學校/實驗教育、做過什麼工作?<br>
 +
**(當下)目前的就學/就業階段:<br>
 +
*#對於當下的學習狀態的想法或評估?<br>
 +
*#想要學習/探索哪些面向的內容?有付出什麼實際的行動?<br>
 +
*#參與學習的經驗:是否曾經參與過體制外的職業訓練?若有,可以分享一下經驗。<br>
 +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功能取向、增能取向、長期、短期)<br>
 +
*#目前參與的學習課程,主要目的為何?<br>
 +
*學習的形式(為什麼?每種形式的優缺點?以此推敲出受訪者的學習習慣)<br>
 +
*#實體課程、實作工作坊<br>
 +
*#自己看書<br>
 +
*#線上平台的課程<br>
 +
*#讀書會<br>
 +
*學習的方法(去上這些課,一個班有多少人,課程通常怎麼進行?)<br>
 +
*#自主<br>
 +
*#社群<br>
 +
*學習的內容<br>
 +
*#在探索學習管道的時候,會遇到困難?認為當前台灣的學習環境缺乏什麼?<br>
 +
*#進修、學習的主要管道?直覺會想到哪裡?<br>
 +
*社區大學相關題目<br>
 +
*#是否聽過社區大學?<br>
 +
*#社區大學的學習會吸引你嗎?為什麼?<br>
 +
<br>
 +
 
 +
====問卷題目:====
 +
 
 +
*email:設定一定要登入才能填寫<br>
 +
*性別:____(簡答)<br>
 +
*年齡:____(簡答)<br>
 +
*職業:高中生、高職生、自學生、大學生(學院、研究型)、大學生(技職體系)、研究所、「職業類別」、斜槓(勾選後讓他自己填)<br>
 +
*教育程度<br>
 +
*#高中畢業<br>
 +
*#大學畢業<br>
 +
*#研究所畢業<br>
 +
*你認為你現在對於學習的需求有多高?(量表:1~5)<br>
 +
*學習的目的為何?<br>
 +
*#興趣<br>
 +
*#工作需要<br>
 +
*#自我增能<br>
 +
*#其他:_____<br>
 +
*曾經參與或正在參與的學習管道<br>
 +
*#學校<br>
 +
*#補習班<br>
 +
*#職業訓練單位<br>
 +
*#線上課程平台<br>
 +
*#社區大學<br>
 +
*#其他:_____<br>
 +
*通常從哪裡獲得學習資訊?<br>
 +
*#親友推薦<br>
 +
*#網路查找<br>
 +
*#廣告傳單&看板
 +
*#其他:_____<br>
 +
*哪些學習內容引起你的興趣?<br>
 +
*#投資理財<br>
 +
*#自然生態環境<br>
 +
*#藝術音樂<br>
 +
*#手工藝<br>
 +
*#資訊工程/程式設計<br>
 +
*#影音創作<br>
 +
*#文史記憶<br>
 +
*#語言<br>
 +
*#其他<br>
 +
*願意花多少時間在學習上?<br>
 +
*#就業:每週___小時<br>
 +
*#學生:參與課外學習的狀況?<br>
 +
*你願意花多少費用在學習上?<br>
 +
**每月___元<br>
 +
*目前有參與哪些學習課程?多久上一次課?<br>
 +
*你目前參與公共治理的領域有哪些?(可填無)<br>
 +
(例:平常了解、參與、監督公共政策)<br>
 +
*你未來想參與公共治理的領域有哪些?(可填無):<br>
 +
 
 +
====散播管道:====
 +
 
 +
對高中生的投放(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期待可以整理出社大與體制學校合作課程跟老師的清單)<br>
 +
對大學生的投放:政大、中興、私校大學如東海<br>
 +
離開學校之後的青年:同溫層;教育圈、新創圈;<br>
 +
 
 +
==玖、流域學校==
 +
<br>

2024年6月26日 (三) 11:36的最新修訂版本

「113年青年彈性學習
課程暨微社群」計畫期末報告






委辦機關:教育部綜合規畫司

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執行期程:112 年 10 月 1 日至 113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丁志仁


目錄

壹、計畫緣起…………………………………………………… 1

貳、近未來數位公民 - 自然人與AI協作……………………………………………… 3

參、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 4

肆、近未來數位公民 - 假資訊判讀與資安…………………………………………… 4

伍、不歪樓理財…………………………………………… 4

陸、教育經費公共治理工作坊…………………………………………… 4

柒、組課課程助理工作…………………………………………… 4

捌、青年彈性學習問卷調查…………………………………………… 4

玖、流域學校………………………………………………… 16


壹、計畫緣起

貳、近未來數位公民 - 自然人與AI協作

ㄧ、發起背景與內容探討

「科層暨市場體制」下的近現代公共教育:

  • 以工業革命為基底
    1. 大量生產:工廠 / 產品,學校 / 學生
    2. 教育的末端目標是人民的兩大品質:提供有用的生產力;易洗腦的消費者,必須讓「君子成器」
    3. 追求「增量」的價值觀,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4. 教育以生成「職業隔間」為目標
    5. 社會進行高度科層的金字塔化,擅長垂直整合
  • 格式化
    1. 以學齡 / 年齡為基礎建構學制(學校制度)
    2. 以國家課綱或州課綱決定學生的學習內容
    3. 以金字塔化的大考、期考、月考、小考落實控制與節奏
    4. 以分科教材教法訓練教師
  • 主要工具箱:
    1. 學校
    2. 教室
    3. 黑板 / 粉筆
    4. 教科書 / 考卷
    5. 師培 / 教師 => 「科本」,老師是一種機器零件,可「對調」「更換」
  • 教育界陳說的「故事」與「教育現場的事實」有一定落差,不是一回事。

「互聯共生 / 人機協作網絡」對教育現狀的打破


以自然為師。如:人腦與 AI 的「高耗能」。

  1. 大腦平均佔人體總重量的2%,但卻能消耗掉人體內20%的能量
  2. AI 神經架構搜索(NAS,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改變的走向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1. 大混齡
    • 年齡學制會被打破
  2. 學習者會走向:自主學 / 動手學
    • 自定義福祉
    • 才能放寬,斜槓職涯,讓「君子不器」
  3. 學習機構:自組識,能演進
  4. 「網約教育」比重增加
  5. 減科層,增網絡,「格式化」再也框不住學習樣態

二、策略與執行

依托微社群以推動組課,以組課來壯大微社群

微社群的簡述:

微社群名稱:近未來數位公民

  • 發起人:丁志仁、林怡廷
  • 性質:跨境社群
  • 宗旨:分享與傳播訊息;資源累積
  • 關切焦點:
  1. 自然人與 AI 協作
  2. 資訊查找與辨識
  3. 當代的資訊治理
  1. 維護個人福祉
  2. 舉辦活動:
  • 組課
  • 每月分享會
  • 工作坊
  • 高質量的討論

人數上限:30人

招生準備


籌備步驟:

  1. 安排報名介面
  2. 場地
    • 社創銀河(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3/25~4/29每周一的晚上18:00~21:00
  3. 找尋課主並創建 line 群
    • 於3/18建立課主line群:丁志仁,林立傑,孫賜萍,蘇世榮,課程助理
  4. 向課主說明狀況:
    • 各位新舊伙伴大家好,邀請大家來擔任「自然人與 AI 協作」這門課程的講師與課主。這門課並不是一般的上課,而是希望透過課程,可以啟動、活化一群以「探討近未來數位公民」的「微社群」,在各位課主們分享自己的主題後,學員可以自行組課或建立工作坊,去討論更深層次、更細節或是更應用層面的分支課程。
      =============本門課程資訊=============
      ●組課共學是一種透過與他人群學的方式,不斷培力自己的學習方法,期待學員可以透過組課共學去更接近自主學習典範(更多資訊可參考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組課共學簡介%2F政大三梯 組課共學)
      ●本課程會是「近未來數位公民」五階段組課的第一階段,每一階段組課結束,會重新開始一輪報名,以微社群成員為優先。新參與課程者可以看到之前的課程資料。
      ●本課程微社群所討論的過程與成果,將會在五月初的均優進行發表,與大家互相分享這幾周的所見所聞所感。
      ●本課程共分為六個課次,每課次進行三小時(18:00~21:00),這三個小時共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一小時,如下所示:
      1.達人分享
      2.分組主題討論
      3.全體QA

      =============討論課次內容=============
      建立本line群的目的就是要討論課程主幹下,各位老師擅長的領域(主題),來協調老師們的日期與課次,也讓學員更了解即將上的課程內容,方便預報名。
      我們已經借用場地:
      ●地點:社創銀河(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靠近捷運中山國小站)
      ●時間:3/25(說明會)、4/1、4/8、4/15、4/22、4/29、5/13 每週一晚上18:00~21:00
      想詢問各位課主們,對於負責課次有沒有甚麼想法?或是是否有意願發起或協助未來的分支課程?
  5. 協調課主負責課次
  6.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7. 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智新資通
  8. 招生要求:台灣部分 35 歲青年須佔一半以上
  9. 通路合作單位:
    1.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教育社群聯絡網
    2. 台灣實驗教育機構
    3. 社大與社大全促會,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4. 大陸先鋒盟校系統
    5. 大陸田字格公辦民營學校系統
  10.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11.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12. 參課者須選題分組,並向全班分享
  13. 每課次時間分配:達人分享、分組報告、全班討論各 1 小時
  14. 共商分組題目


廣宣文案


報名網址 QR code


✨【 近未來數位公民 】「自然人與 AI 協作」組課✨
丁志仁和林怡廷發起了【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準備找「願意為邁入近未來開始自我修練」的伙伴,長期群學!
我們準備了一系列的組課,其中第一輪組課「自然人與 AI 協作」已經開始報名了,報名截止日是 4.6 。

關於「微社群」和「組課」的說明與👇報名連結,在: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報名參加【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與
報名「自然人與 AI 協作」組課,
兩者雖然彼此獨立,
但是:微社群成員將優先錄取組課
並有權再發起小型工作坊。

由於我們的行政資源有限,能支持的「微社群」規模目前訂在 30 人以下。

🗓 組課的課次時間在:
2024年4月1日~5月13日(週一)
6:00PM—9:00 PM
📍 上課採實體混搭線上,
實體上課地點: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
(社創銀河,近捷運中山國小站)

🔗【報名方式】🔗
👇報名連結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4.6 報名截止,但 4.1 就有第一堂課,參加了又覺得不合適,可以退課。

📣 【為邁入近未來自我修練】📣

自 2022.11 以來,人類社會的變遷又再度加速,
有人想一步步跟上,我們就建議現在就開始自我修練。
但千萬不要被「自我修練」的「自我」兩個字誤導了,
因為「群我也是我」。
偏偏要因應這一波的時代變遷,就沒有辦法由個人單槍匹馬來因應,
至於怎麼依托於社群來因應時代變遷,只能在參課中透過群學來體會。

希望能有緣能跟您同行一段路!

三、課程內容

ㄧ、主課次:
課次主題如下:

  1. 4/1(一) AI比人進化快的時代,怎麼學才不落伍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課程召集人)
    • 課程概述
      1. 歷數過去一年來,各式AI的應用情形
      2. 過去一年來,對AI運用的各種「歪樓」建議
      3. 運用AI對人類社會的風險
  2. 4/8(一) AI與簡報設計
    • 課主:孫賜萍 (智薪資通講師、前教育部自由軟體諮詢中心執秘)
    • 課程概述:除了介紹ChatGPT與簡報設計外,另外再介紹gamma純粹的雲端簡報設計。
    • 可能的分組討論
      1. AI與簡報設計
      2. NotionAI
      3. 其他Office軟體與AI協作
  3. 4/15(一) 課程名稱: AIGC 學習歷程檔案整理與運用
    • 課主:林立傑 (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理事長)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介紹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中的學習歷程檔案,以及如何有效地整理、分析和應用。學生將學習如何收集、存儲和處理學習歷程數據,並探索如何應用這些數據來優化教學和學習過程。
    • 可能的分組討論
      1. AI與學習歷程檔案
      2. AI與大數據
      3. AI與諮商
  4. 4/22(一) 課程名稱: AIGC 輔助自主學習
    • 課主:林立傑 (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理事長)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技術來輔助自主學習。學生將學習使用 AIGC 工具和平台來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獲取學習資源、評估學習進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和成效。
    • 可能的分組討論
      1. AI與自主學習
      2. AI與生活
      3. AI的輔助程度是否該限制
  5. 4/29(一) 用AI作影片-剪映應用
    • 課主:蘇世榮 (智新資通、軟體協會電腦講師)
    • 課程概述:剪映是由字節跳動旗下臉萌科技開發的一款影片剪輯軟體,該軟體依託於抖音平台,且基本面向該平台使用者製作短影音內容,併兼容iOS、安卓、Windows、Mac OS等作業系統。並推出可以在瀏覽器執行的網頁版。本課程將會對剪映做介紹與應用。
    • 可能的分組討論
      1. 剪映的應用與限制(危機?)
      2. AI與短影音對近未來的影響
      3. 抖音、小紅書的應用與限制
  6. 5/13(一) (主題留給大陸同好報名)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 課程ˊ召集人) /孫賜萍 (智新資通講師、前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諮詢中心執秘)
    • 課程概述:(待定)



分支課次:

  1. 善用自己看 youtube
  2. AI 繪圖



二、內容重點:

  • 自小培養「群學」經驗
  • AI 的使用風險與應對策略
  • 工具介紹與分組練習
    1. Notion AI(孫賜萍老師)
    2. 聊天機器人 (chatGPT v.s. bard v.s. bing)(孫賜萍老師)
    3. 用 AI 做影片(蘇世榮老師)
    4. 工具進步很快,須與時俱進,導入這些工具使用方法讓參課者能持續跟上(林立傑老師)


三、討論子題:

  • 復盤與補遺:
  1. 社會進入高速變遷時代,所有事情以很快速度折舊,唯一確保不落伍的方法就是一直在學習的脈絡中
  2. 要避免在AI時代落伍:三項策略:待補蒙娜麗莎
  3. 目前AI發展到哪裡
  4. 加速派和煞車派在想什麼
  5. AI取代人類的三個天花板
  6. AI / 大語言模型 / 生成式AI
  7. AI 到底是什麼?
  8. ChatGPT 提示要領與提示總覽
  9. ChatGPT 運用方法分享
  10. 剪映:AI 協助剪片
  11. Suno:AI詞曲創作
  12. 虛擬主播


同學報告 http://jendo.org/uploadFiles/%e8%b7%a8%e6%a0%a1%e9%81%b8%e4%bf%ae/197/%e8%aa%b2%e6%ac%a14/0422.pptx
建置網路資庫
第一課次:


第二課次:


第三課次:


第四課次:


第五課次:


第六課次:


建置共筆頁
第一課次:


第二課次:


第三課次:


第四課次:


第五課次:


第六課次:



簡報內容整理

  1. 第一課次:丁志仁
    • 社會進入高速變遷時代,所有事情以很快速度折舊,唯一確保不落伍的方法就是一直在學習的脈絡中
    • 要避免在AI時代落伍:三項策略
      1. Go basic
        • 聚焦於最基礎、最核心、最有槓桿力的知識與技能
        • 更深入去了解「突現」 (emergence )
          組成複雜性
          關係複雜性
        • 強迫自己回到一定比例的人際互動
      2. 成為最懂行的「外行人」
        • 跨領域去學習其他行業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
        • 單科沒那麼多,而且有 AI 幫你
          舉例:物質科學:100個 => 10 個
      3. 用群學去幫自己達成以上兩點
        • 一、討論模式(討論)
        • 二、相互糾錯(糾錯)
        • 三、平行運作(協作)
        •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 目前AI發展到哪裡
      1. 已產生數百項應用,成為生意,有生態系排行
      2. 由單模態走向多模態
      3. 大語言模型已和具型機器人開始整合
      4. 還處於模仿階段,LLM 尚未達成自主學習
    • 加速派和煞車派在想什麼
      1. 人類社會被淹沒在 AI 提供的噪音與噪點中
      2. 工作與分工重新洗牌,人類社會來不及適應
      3. 武器化
      4. 社會不公平失去最基本的制約
    • AI取代人類的三個天花板
      1. 產能過剩 → 經濟窒息
      2. 人類+AI → 碳排失控
      3. 飼料雞社會 → 巨嬰社會


第二課次:孫賜萍
筆記:https://ludicrous-tracker-99f.notion.site/ChatGPT-AI-7f51addddeb145feab25a35534e47edc 孫賜萍


第三、四課次:林立傑 AI / 大語言模型 / 生成式AI

  • AI≠生成式AI(AIGC)
  • AI 到底是什麼?
  • ChatGPT 運用方法分享
    1. 辯論或對抗
    2. 角色扮演互動局
    3. 事先分工設定不同角色的初始腳本
    4. 課堂上,由 AI 陪伴互動


第五課次:蘇世榮


第六課次、復盤與補遺:孫賜萍
AI 作詞曲:Suno

  • Suno探索
    可於此任意瀏覽各式各樣的音樂風格。
    找靈感、認識各種音樂類型。
    生成限制:3分30內(premiere)
    • 優點
      1. 給予所有人認識以及學習音樂的機會
      2. 發展想像空間
      3. 簡易、小型商業應用
      4. 加速藝術市場汰換
      5. 若普及能「有限度」提升藝文水準
    • 缺點
      1. 目前限制稍多,需要買到Pro較為完善
      2. 缺乏人類藝術情感
      3. 中文(或其他文化),仍受該文化市場中藝術商品數據之影響,非英語、日語國家要做出相應之水準稍有困難(數據庫之影響)
      4. 一定程度迫使小型音樂接案工作者流失工作機會
  • 英語影片說中文
  • 虛擬主播 :孫賜萍
    1. 到Freepik找人像
    2. 到ChatGpt生文案
    3. 到D-ID將文案與人像結合成虛擬主播

四、出缺席情形

日期/
 人名 
4/01 4/08 4/15 4/22 4/29 5/13
丁志仁
林芸伍
譚翰駿
蕭典義
陳玟瑾
吳文娟
丁禾
沈若葳
朱純良 X X X
李宛琦
白憶蘭
周玉靜

參、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探討

台灣三大電力樞鈕:

  1. 桃園市龍潭超高壓變電所。
  2. 南投中寮超高壓開閉所,清一色只有 345 千伏斷路器與匯流排等,沒有變壓器。
  3. 臺南市龍崎超高壓變電所。

台灣電力系統脆弱,主要分成南、北兩個主電網,南、北彼此也有連結,找出南北電網的樞鈕,以及南北電網的連結點,即可打癱台灣的供電系統。

工研院綠能所電網組的博士說:「303停電,台灣自己已經告知習近平,開戰時該打哪裡」。

歷次大停電

  1. 1999年7月29日臺南縣左鎮鄉第326號的輸電鐵塔,因為連日豪雨致地基流失而傾斜,龍崎超高壓變電所為了自我保護跳電,最後導致台南以北大規模停電。事後,政府請《危機管理聖經》作者邱強來台診斷並提對策。
  2. 1999年921大地震:地震導致全台停電。
  3. 2017年8月15日16時51分起,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因巨路國際公司更換卡片不當,造成意外停止運作,導致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進而造成全臺電力備轉容量(3.17%)不足,供電系統避免全面崩潰,啟動保護措施而分區停電。592萬戶停電。
  4. 2021年5月13日高雄市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共4部機組跳脫,電網啟動自動保護機制,導致462萬戶停電。
  5. 2022年3月3日高雄興達電廠開關場發生事故,導致南部地區電力供需失衡,龍崎超高壓變電所造成南機組跳脫,電力系統自動切離保護,導致台灣549萬戶停電。

除了2017年815大停電外,其餘大停電前夕,台灣電力備轉容量都在 10% 或以上。

303大停電
2022年3月3日上午9點7分,興達電廠開關場因操作人員失誤,未依照標準程序填充絕緣氣體,導致設備出現問題,9台發電機組無法送出電力,使南部電力系統的電力輸出能力瞬間下降,龍崎超高壓變電所無法反應,於是先行跳脫,以保護整個電網。

龍崎超高壓變電所肩負1050萬瓩的電力,系統跳脫後影響嘉義以南大區域的停電,全台停電戶數達整體1400萬用戶的549萬戶,占比39.2%,影響重大。

同時,北部地區也啟動低頻卸載,造成點狀式部分停電。最終停電超過550萬戶。

微電網範例:福山國小防災型微電網
2015 年 8 月蘇迪勒風災後,福山部落斷電 17 天,台電於福山國小建置「微電網」,2017.1.18啟動,供當地避難收容處所之緊集用電。

工研院資料:


  1. 三組太陽能光電合計 29kW + 材油發電機 60kW ,儲能設備 50kWh(50度,鋰電池)。
  2. 太陽能光電依新北市地均平均日照,日發電量 75 度,油料儲備 14 天用量。
  3. 配電盤有切換聯網與獨立微電網的模式。
  4. 整套設備總經費 700 萬。
  5. 太陽能光電平日與公用電網併聯,提供在地電力,減少當地電力需求。
  6. 設置地本身不能被風災、水災、土石流波及。

當前建議:
鐵鋰電池之優缺點:

  • 優化學校微電網設計,將鋰電池改成鐵鋰電池(磷酸鐵鋰)
  • 以正極材料命名(負極是碳)
  • 磷、鐵存在於地球的資源含量豐富,不含鈷等貴重元素,價格低
  • 安全性極佳,濫用測試下,不爆炸,不起火,不冒煙。即使在最惡劣的交通事故中也不會產生爆炸。完全解決了鈷酸鋰和錳酸鋰的安全隱患。居民嫌惡度低
  • 循環壽命約2000 次,循環壽命長。最符合環保要求。
  • 能量密度低於普通的鋰離子電池。
  • 低溫特性比鋰離子電池差(不容易估計電池電量)。

以 100 億的建置經費:

  • 90 億用於建置 1500 個學校微電網
  • 以 5 億用來建置「動手學」「自主學」「一起學」的電學、化學課程與學具。平均每教學點 25 萬。

微電網之重要及必要性

  1. 提高能源可靠性:微電網可以在主電網發生故障或維護時,繼續為用戶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這對於醫院、數據中心等對電力高度依賴的機構尤為重要。
  2. 支持可再生能源整合:微電網能夠有效地整合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助於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碳排放。
  3. 增強電網韌性:在自然災害或其他極端天氣事件中,微電網能夠維持關鍵基礎設施和服務的運行,提高社區的韌性。
  4. 促進分散式能源系統發展:微電網的發展鼓勵了更分散、更靈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有助於優化整體能源系統的效率。
  5. 經濟效益:通過降低峰值需求和更有效地利用本地能源資源,微電網可以幫助降低能源成本,對用戶和運營商都具有經濟利益。
  6. 促進鄉村和偏遠地區電氣化:對於偏遠地區或電網難以覆蓋的區域,微電網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電力解決方案,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7. 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微電網的智能管理系統與物聯網技術結合,可以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設,實現更高效和可持續的城市運營。

微電網不僅提升了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可靠性,而且對環境友好,是實現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工具。

增強整體電網韌性時,以下幾種單位特別適合建立微電網:

  1. 醫療機構:醫院和其他醫療設施對電力的可靠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因為許多生命維持設備和緊急服務都依賴於穩定的電力供應。
  2. 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需要不間斷的電力來保證數據的安全和服務的連續性。微電網可以提供備用電源,確保數據不會因電網故障而丟失或服務中斷。
  3. 軍事基地:軍事設施需要高度的安全性和自給自足的能力,微電網可以確保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獨立運行。
  4. 學校和大學:教育機構可通過微電網提供穩定的電力,確保教學和研究活動不受干擾。
  5. 工業園區:工業生產活動對電力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微電網可以減少因電力問題而導致的生產中斷。
  6. 商業中心:購物中心、辦公大樓等商業設施可以通過微電網減少對主電網的依賴,提高能源效率和業務連續性。
  7. 住宅社區:對於追求高度能源獨立性和可持續性的住宅社區,微電網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8. 島嶼和偏遠地區:這些地區常常與主電網隔離,微電網可以提供更經濟、更可靠的電力供應。
  9. 應急服務和災害應對中心:在自然災害和其他緊急情況下,這些中心需要可靠的電力來協調救援行動和提供關鍵服務。

這些單位建立微電網可以大幅提高它們在面對電網失效或其他緊急情況時的運營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微電網還有助於這些單位在日常運營中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成本。

考慮到公共安全和災害或戰亂情況下的需求,以下單位特別應該考慮建立微電網:

  1. 醫院和急救中心:這些設施在災害或戰亂期間提供醫療救護,對電力的連續供應有著絕對的需求。
  2. 應急服務和災害應對中心:如消防局、警察局、救災中心等,這些單位在災害或戰亂中扮演關鍵角色,需要穩定的電力來維持通訊和運營。
  3. 基礎設施控制中心:包括水處理廠、電信設施、交通控制中心等,它們的運作對於維持城市基本功能至關重要。
  4. 政府機關和緊急指揮中心:在緊急情況下,政府機關需要持續運作來協調救援和應對措施。
  5. 軍事設施和國防工業: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防衛需要,在這些地點建立微電網尤為重要。
  6. 供水和供氣設施: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清潔飲用水和供暖。
  7. 食品供應和存儲設施:在災害發生時,保證食品的安全存儲和供應至關重要。
  8. 避難所和臨時庇護所:這些地方在災害期間提供給民眾臨時的居住和避難場所,需要穩定的電力來維持基本生活條件。
  9. 學校和社區中心:在一些情況下,這些地點可能被用作緊急庇護所或救援物資的分發中心。

這些單位在災害或戰亂情況下扮演著關鍵角色,微電網的建立可以大幅提高它們在極端情況下的運作能力和自給自足的能力,從而保障公共安全和服務的持續提供。

在學校建設微電網有其獨特的優缺點:
優點

  1. 提高能源可靠性:微電網能確保學校在主電網故障時仍能持續供電,保障教學和研究活動的正常進行。
  2. 支持可再生能源:學校可利用太陽能板等可再生能源設施,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碳足跡。
  3. 教育和研究機會:微電網可以作為一個實驗和學習平台,讓學生親身參與並學習現代能源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知識。
  4. 節能減排:通過更有效的能源管理,微電網有助於降低能源成本和減少排放。
  5. 增強社區韌性:在災害或緊急情況下,學校微電網可以作為社區的臨時避難所或救援中心,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缺點

  1. 初期投資成本高:建立微電網需要購買和安裝設備,如發電機、太陽能板、儲能系統等,初期投資成本相對較高。
  2. 技術和維護要求:微電網的運維需要專業知識,學校可能需要培訓員工或聘請專業團隊來管理系統。
  3. 空間限制:安裝太陽能板等設施可能需要較大的空間,對於空間有限的學校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
  4. 監管和合規問題:在某些地區,微電網的建設和運營可能需要遵守複雜的法規和標準。
  5. 技術風險:作為一種相對新穎的技術,微電網可能面臨一些尚未完全解決的技術問題或未知風險。

綜合考量,雖然微電網為學校帶來了諸多益處,尤其是在提高能源可靠性和支持可持續發展方面,但它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和技術挑戰。這些因素需要在決策過程中仔細衡量。

二、策略與執行

依托微社群以推動組課,以組課來壯大微社群。

微社群的簡述:

微社群名稱: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 發起人:丁志仁、任懷鳴
  • 性質:本地社群
  • 宗旨:分享與傳播訊息;資源累積
  1. 維護個人福祉
  2. 舉辦活動:
    • 組課
    • 每月分享會
    • 工作坊
    • 高質量的討論


微社群關切焦點

一、讓台灣民眾認知到【習近平正認真準備攻打台灣】。

說明:
台灣民眾對於「中共攻台」的說法並不陌生,但出於各種因素,許多人卻表示出半信半疑、甚至不願面對的否定態度;若放任此一「逃避問題」的心理狀態泛濫,將難以凝聚「準備因應戰爭」的社會共識。因此,必須讓台灣民眾確實認知到:習近平口中的「武統台灣」並不僅僅是口頭恫嚇,而是他正在認真準備的行動。

※此處討論以「習近平準備攻台」取代「中共準備攻台」,原因有二:

一、習近平已於2022年已取得第3個5年任期,甚至可能無限期連任,其個人權力在中共已無人可動搖。
二、中共的統治危機即是習近平的統治危機,但習近平的統治危機不等於中共的統治危機。因此,「討論習近平的意志」比「討論中共的意志」有意義。

二、讓台灣民眾理解:台灣如果「做好且做對」戰爭準備,便可建立【可信的威懾】,發揮「阻止中共發動戰爭」的效果。

說明:
眾多的戰爭理論及歷史案例,都已明確指出「綏靖無法避戰,唯有備戰才能止戰」;但要達到「阻止戰爭」的效果,備戰的程度必須做到「對侵略者建立可信的威懾」。因此,台灣民眾除了要有「台灣應加強備戰」的共識,也要對「如何備戰才能有效嚇阻侵略者」有一定認識,才能促使「台灣政府的備戰規劃」(戰略思惟、武器選擇、人員配置)走在正確的方向,也可讓台灣社會儘早具備因應戰爭的能力。

三、讓台灣民眾練習了解與體會【戰時節奏】,當戰爭來臨時,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

說明:
有鑑於中共體制及習近平的特質,縱使台灣備戰充分,仍不能完全排除中共攻台的可能。而俄烏戰爭已讓世人真實體會現代戰爭對日常生活的巨大衝擊,同時也讓人們警覺「適應戰爭時期的生活節奏」(例如食物配送機制)是人們可以平靜面對戰爭,甚至因此安然度過戰爭的重要條件。而台灣現有的各項動員準備計畫,如「萬安演習」,顯然需要更多的演練,以進行可行性驗證。

四、提振「台灣社會面對戰爭的勇氣」以及「人民戰時自救救人的能力」。

說明:
習近平選擇攻打台灣,需要評估入侵的成本與獲得的利益。雖然,擁有更多高科技與新式武器對於「預防入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有勇氣面對戰爭,遇到軍事入侵不會驚慌失措,能快速反應、自救救人,使入侵台灣的成本變很高,這樣才會使台灣變得更安全。

招生準備

籌備步驟

  1.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2. 實地參訪:
    • 6/15(六)14:00~17:00 倍米科技 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16巷58號6樓
    • 6/22(六)14:00~17:00
  3. 場地:新莊社大 映畫空間(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135號(新莊高中內)),6/4,6/18(二)晚上19:00~21:30
    實地參訪:6/15,6/22(六)參訪時間14:00~17:00
  4. 拉課主 line 群
    • 協調課主負責課次
    • 於5/20建立課主line群:丁志仁,高宇能源鄭宇峻先生
    •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 課程助理:林芸伍
      • 陪伴與觀察員:譚翰駿
  5.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6. 設定共商分組題目方向
  7. 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智新資通
  8. 招生要求:台灣部分 35 歲青年須佔一半以上
  9. 通路合作單位:
    1.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教育社群聯絡網
    2. 台灣實驗教育機構
    3. 社大與社大全促會,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10.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11.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12. 參課者須選題分組,並向全班分享
  13. 每課次時間分配:達人分享、分組報告、全班討論各 1 小時
  14. 共商分組題目
  15. 建構共筆頁
    1. 課次ㄧ:http://twees.info:9001/p/ES-1
    2. 課次二:http://twees.info:9001/p/ES-2
    3. 課次三:http://twees.info:9001/p/ES-3
    4. 課次四:http://twees.info:9001/p/ES-4


成員每半年一次表示是否繼續參加


廣宣文案


✨【 全民國防 】「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組課✨

6/4起,讓我們一起更有「韌性」!
台灣目前的電力網絡,以大電網架構為主,透過北、中、南三座電力樞鈕調配,但若因不可抗力之因素、天災發生緊急停擺,有可能導致全台斷電斷網,對社會全體的穩定運作將造成莫大威脅。

因應上述危機,解決方式便是「參與能源自主建設」。例如,架設眾多分散的微電網,運用家用儲存能源的設備等等方式。因應超高壓電網受損時,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能源供應。
透過此次共學,我們期待在思考電力能源的開源時,也應該思考如何將「能源」儲存?這樣才能讓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危險時,更有防富能力。
我們期望能夠在民間建立起共識,共同努力應對能源轉型的挑戰,讓台灣能夠在危機中更具韌性。

「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即日起開放報名至課程當日6/4日止 。
課程費用:免費

目前課次時間如下:
6月4日(二) 7:00PM—10:00 PM
課程內容:認識電池、用電量以及電網概念。
6月15日(六) 14:00PM—16:30 PM(時間暫定)
參訪民間能源科技公司體驗教室
課程內容:家用儲能設備體驗與介紹
6月18日(二) 7:00PM—10:00 PM
課程內容:認識電網韌性與政府電網韌性探討
6月22日(六)14:00PM—16:30 PM(時間暫定)
課程內容:社區型微電網參訪
📍 上課方式採實體課程搭配線上課程(參訪課程除外)
實體上課地點:6/4, 15 - 新莊社大,6/18, 22 - 實地參訪(地點後續通知) 。

📣 【全民國防教育微社群招募】📣
本次由丁志仁老師以及全民國防聯盟的夥伴,發起了【 全民國防 】微社群,尋找「願意探討全民國防教育」的伙伴,一起來長期共學!
因「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為本次聯盟組課,若有報名參加【 全民國防 】微社群成員將優先錄取「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課程。
歡迎大家加入【 全民國防 】的微社群,未來會持續發起小型工作坊/課程。
※由於行政資源有限,目前「微社群」以不超過30 人為主。

👇報名連結、組課說明及「微社群」介紹 👇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1. 感謝協辦單位
  2. 新莊社大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135號 新莊高中內)
  3.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三、課程內容

  • 課主:高宇能源鄭宇峻先生,丁志仁
    • 聯絡方式:02-2298-2937 (新北產業園區五工二路94巷3號)
    • 聯絡方式:02-2772-8517 (台灣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50號4樓之2)
    • 信箱: info@interxie.com
  • 課程助理:林芸伍
  • 參課者:18人 (暫不開放大陸同行報名)
  • 內容重點:
    1. 電池的原理
    2. 常見家用電器的功耗與用電量
    3. 三種鋰電池的差別
      • 三元鋰電池
      • 磷酸鐵鋁電池
      • 固態電池
    4. 磷酸鐵鋁電池的各種行情
    5. 露營車及車用電池的應用
    6. 與太陽能板協同的案例,含陽台掛式太陽能板
    7. 台灣電網的架構弱點與改善之道
    8. 參觀微電網,並詢價架設成本


主課次:

課次主題如下:

  1. 2024.06.04(二)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課程召集人),鄭宇峻(高宇能源負責人)
    • 檔案資料庫: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9/課次1/
    • 課程概述
      1. 電池的原理 =>國中、小自然領域
      2. 電池的種類 =>國中、小自然領域
      3. 電的計算單位:度=千瓦・小時 =>國中、小自然領域
      4. 常見家用設備的耗電功率 => 國中、小自然領域
      5. 抽水馬達的耗電功率
      6. 電網的初步認識 =>國中、小自然領域
      7. 從發電廠到家戶
      8. 參課成員提出並選題討論方向:
        • 學校微電網的改建規劃與相應成本
        • 如何讓台灣電價趨向合理?
        • 中小型企業創建微電網的益處為何?
  2. 2024.06.15(六)
    • 課主:丁志仁,鄭宇峻
    • 實體參訪:倍米科技
    • 檔案資料庫: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9/課次2/
    • 課程概述
      1. 家用儲能設備體驗與介紹,實作+QA
      2. 逆變器 / 電池 / 市電的組合使用
      3. 配合太陽能發電
      4. 賺離峰電價的價差
      5. 車用電池
      6. 參課成員根據前次選題分組報告
  3. 2024.06.18(二)
  4. 2024.06.22(六)

四、出缺席情形


姓名 6/04 6/15 6/18 6/22延期
丁志仁 X
度昀奇 X
譚翰駿 X
李鎮仰 X
林芸伍 X
楊雨青 X
何永詳 X
姜禮瑞 X
李澤林 X
吳慶華 X
蕭典義 X
黃心怡 X
陳柏州 X X
朱子涵 X
黃奎鈞 X
張智堯 X
任懷鳴 X
周樂生 X


肆、近未來數位公民 - 假資訊判讀與資安

ㄧ、課程目標

  1. 理解假訊息對個人及社會之影響
  2. 理解及運用假訊息判讀方法及工具
  3. 運用資訊判讀防範詐騙
  4. 理解資安的重要性、方法及工具

二、策略與執行

招生準備

講師名單:

  1.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
  2. Cofacts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Bil
  3.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劉彥伯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課程助理:林芸伍、譚翰駿
內容合作單位:

  • 放伴教育協會
  • Cofacts
  • IORG


上課方式:

  1. 課程進行流程:
    • 領域專家學者分享
    • 學員小組報告:每位學員報名時都需要選擇一個主題報告,並提出至少兩個延伸討論的問題。最終分組將於第一堂課程時確認,學員也可於第一堂課提出自己想做的題目。分享時長為一小時。
    • 小組報告題目:
      1. 為什麼有人要騙你?怎麼騙?
      2. 如何判讀新聞的真實性?
      3. 如何辨別網站的安全性?
      4. 個資外洩的嚴重性與防範方式
      5. 小紅書中的台灣
      6. 可信度是什麼?
    • 延伸討論:將依照學員提供的延伸問題,以及現場提問進行交流對話。
  2. 進行地點:
    • 線上: jitsi meet 會議軟體
    • 實體: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62-16號號4樓),上課場地有大型液晶螢幕或投影機,若需要請自行攜帶 HDMI 對筆電的轉接頭。過程以 etherpad 為全班筆記與即時共筆工具。

廣宣文案

🤔從誤判假訊息到被詐騙,再到個資外洩,甚至影響國家安全,成為全球議題
現代公民如何#辨別假訊息#防詐騙#護個資?

「假訊息判讀與資安系列課程」邀請 8 位長期致力於資訊判讀與資安的專家分享,
並加入學員小組報告與討論,用共學的方式共同對抗假訊息的威脅,為社會創造更健康的資訊環境。

  1. 報名連結在留言處

▪️有哪些專家會來分享呢?
1️⃣「假訊息的威脅有多大?」
- 時間與地點:07/08(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 - 王希

2️⃣「如何判別假訊息?可信度評量的原則與實作」
- 時間與地點:07/15(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IORG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 - 王希

3️⃣「處處有詐騙!如何用資訊判讀守住荷包」
- 時間與地點:07/18(四)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教育主任 - 陳柏樺

4️⃣「運用群眾力量破解假訊息!假訊息查找工具」
- 時間與地點:07/23(二)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Cofacts 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 - Bil

5️⃣「從個資到技術,在數位時代保護自身安全」
- 時間:07/27(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 - 劉彥伯

6️⃣「前五堂課程回顧與補充」
- 時間:08/03(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振鐸學會發起人 - 丁志仁 & 振鐸學會助理 - 林芸伍、譚翰駿

▪️報名方式:
1.請點選留言處報名連結報名。
2.報名需以匯款方式繳交保證金 500 元,至多僅能請假兩次,符合規範者將於最後一堂課程後退回保證金。
3.報名人數有限,從速報名。

三、課程內容

  1. 「假訊息的威脅有多大?」
    • 時間與地點:07/08(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
  2. 「如何判別假訊息?可信度評量的原則與實作」
    • 時間與地點:07/15(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IORG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王希
  3. 「處處有詐騙!如何用資訊判讀守住荷包」
    • 時間與地點:07/18(四)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教育主任-陳柏樺
    • 講綱:
      1. 我們是誰
      2. 資訊判讀
      3. 案例分析
      4. 詐騙手法揭秘
      5. 事實查核工具和資源
  4. 「運用群眾力量破解假訊息!假訊息查找工具」
    • 時間與地點:07/23(二)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Cofacts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Bil
  5. 「從個資到技術,在數位時代保護自身安全」
    • 時間:07/27(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劉彥伯
    • 講綱:
      1. 資訊安全跟我有關嗎?
      2. 萬物皆可詐你氣詐了嗎?
      3. 如何保護個人資料不要外洩?
  6. 「前五堂課程回顧與補充」
    • 時間:08/03(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振鐸學會發起人-丁志仁 & 振鐸學會助理-林芸伍、譚翰駿)

四、出缺席情形

日期/
 人名 
7/08 7/15 7/18 7/23 7/27 8/03
丁志仁
林芸伍
譚翰駿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伍、不歪樓理財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前置探討

二、策略與執行

招生準備

籌備步驟:

廣宣文案

三、課程內容

四、出缺席情形

日期/
 人名 
7/08 7/15 7/18 7/23 7/27 8/03
丁志仁
林芸伍
譚翰駿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陸、教育經費公共治理工作坊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前置探討

台灣公共教育如何邁向未來?

  • 怎麼因應少子化、國中小四分之一幅度的生員縮減危機?
  • 怎麼升級高、國中小的公共教育方法與內容,以跟上快速變遷的「當代」?
  • 怎麼運用近未來的通訊發展,翻轉台灣非都會地區的地方發展與教育發展?
  • 怎麼促成行政減量,讓老師專心於課程、輔導與學生的學習帶領?


1980年代後不斷擴張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假設私部門比公部門能提供更高品質的教育,因為公司或商業組織運作會比公部門的教育系統治理上更有效率,這進而使得教育產業成為全世界僅次於健康醫療的第二大產業,越多越多人推崇教育商品化的模式、鼓勵學習者購買各式學習服務,促成社經地位造成的學習落差不斷擴大。

然而,當公共教育逐漸轉向私有化與市場化,當教育變成一種經濟消費性產品、旨在單純滿足學習者的虛求,這個過程扭曲了教育的本質,荷籍教育學者 Biesta 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幫助人找到工作,「任何名符其實的教育都應該有助於主體化過程,讓受過教育的人在思考和行動上變得更加自主和獨立」,真正的教育是幫助一個人認識自己、找到真正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待補充出處)同時,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因此,復興公共教育治理與參與有十分的必要性,不應該無限制擴張教育市場,因為「市場排除了政治,並將決策留給代表個人、短期利益的不同群體之間競爭的結果」(Tedesco,1995,p 108)。

公共政策應該是一個參與性和民主的過程,與教育領域的私人市場之間的區別「非常重要,值得捍衛」(Burch,2009),乘載者確保公平、機會均等、社會正義和人權等原則,許多研究也證明,採用市場機制作為解決全球教育面臨的問題的方法,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可能會導致各種形式的排斥和歧視。

台灣獨有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政府的教育經費主要源自國家稅收,而稅收來自於人民繳納的稅款。因此政府收入的多寡,會影響國家公共教育的預算編列。

在台灣,政府的稅收取決於當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PD)乘以租稅負擔率。租稅負擔率指的是國民繳納的稅款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越高代表人民賦稅越重。因為台灣近年來採輕稅簡政,因此台灣的租稅負擔率跟已開發國家相比偏低,民國109年至111年分別為12%、13.2%及14.3%。

同時,台灣政府為保障人民的學習、受教權與健全教育體制發展,在20年前制定《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裡頭第三條訂定,各級政府的教育經費預算不能低於過去三年收入的23%。這表示,當國內生產毛額(GDP)和租稅負擔率上升,國家的教育經費就會有所提升,加上人口結構少子化,每位學生可獲得的教育預算便會逐步提高。


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在過去20年內,平均5.5年就會增加1000億的教育預算,在113年達到3925億元,較前一年增加509億元。這麼龐大的數字,不可能單靠任何團體遊說達成。

其他國家想要推動教育政策常卡在經費問題,因為教育相比其他社福政策難以速成政績,難以和其他部門競逐預算。台灣卻很例外,從未因錢而卡住,較容易達成當代適應&改變的基礎,這是台灣與他國相比的獨到優勢。

因此隨著政府歲入逐年升高,台灣近年來有許多新興教育政策,包含:

  1. 十二年國教
  2. 降低每班班級人數:每班學生人數從1981年國小每班52人、國中每班48人,降至國小每班28人、國中每班29人
  3. 增加每班教師編制
  4. 節節升高的公教人員退撫支出
  5. 各校充裕水電
  6. 網路與資訊建設
  7. 「班班有冷氣、校校會發電」
  8. 「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買了大量的平板電腦
  9. 不排富,定額補助私立大學生與高中生學費:2023年朝向「0到22歲國家一起栽培」的目標,讓公私立高中職全面免學費,並補助私立大學學費。
  10. 「0-6歲國家一起養」:近年大量以津貼(教育券)方式補助學前教育


台灣政府會有如此多新興舉措,即因在2018年,國家便已編不出足夠的教育預算去達成法定下限的23%,同時行政院長年進行一般教育補助,每年維持在500億,少子化、多出的錢不知道要花在哪裡,因此,此時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公立學校導入自主學習正是最好的時機。

改革面向推動沿革
師資改革1994年1月18日將《師範教育法》改成《師資培育法》,讓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師資;1995年8月9日推動通過《教師法》:1. 公教分途 2. 特定院校培育走向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公費改自費,分發改選聘 3.教師成立教師會 4.聘任改革 5.給付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
課程改革1999年2月3日《國民教育法》修正,課程標準改成課程綱要,教科書由統編走向全面民編,經審查後學校選用。中小學校長由永任制走向遴選;1989年5月民間第一次參與國家課程標準討論。1999-2000年民間預備提出民版課綱,以為官版課綱的競爭性設計。這一次十二年國教課綱,民間預備開始讓課程由教育人員的課程走向台灣社會的課程。修改大學法,廢除大學共同必修學分表,包含國父思想(三民主義),從以權為本的課程變成以科為本的課程
教育行政再造中小學結束校長獨任治理,並行遴選制;三權下放,合議治理
教育財政1995年民間即著手起草《教育經費管理法》,2000年12月13日《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立法成功,制定:教育經費下限保障、基本需求差短補助、補助基本教育設施、教育部特定教育補助需經審議、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學校校務發展基金、教育財政透明公開


公共政策治理的核心影響力來自於兩個元素:勤奮的和大眾溝通、和社會各方的打磨實踐方案進而提升可行性。舉個例子來說,一開始大家都沒聽過反核的理念,但經過倡議團體自1985年來不斷地努力,民眾逐漸認識和理解此概念,開始會討論「非核家園」、不用核電台灣如何持續發電?

而現行的台灣,已經超過20年沒有文官提出重要的政策倡議,因為在現行的制度底下,政治人物自行提出倡議與改革的風險太高,媒體開放、民眾易抗議,如歷年教育部長曾提出大學學費調漲政策,造成民眾直接到教育部抗議;國家課綱欲調整時,也有民眾到教育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前抗議。在這樣的狀況下,要推進政策的調整,更有力的推動模式是由倡議者負責倡議,與大眾持續溝通、創造理解後由文官採用,進而降低其政治風險。這是台灣常民政治發展出來的優勢。

二、廣宣文案

📣 一起參與公共教育治理,推動教育公平多元發展!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而公共教育的品質和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與使用,若未能有效配置,不僅影響教育體系的運作,也制約了整體社會的進步發展。

台灣長期有公私/ 官民協力的歷史,因此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治理一直有民間團體監督與審議的機制,讓民間代表參與「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和「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代表現場親師生多方發聲。

本次工作坊將由歷年民間代表分享兩委員的運作願景與審議機制,希望藉由本次培力,讓更多下一代青年 #參與台灣公共教育經費的治理與審議,成為引領台灣教育發展的新力量!|

——#教育經費公共參與工作坊—— 活動時間|2024年7月13日 09:00-16:30 活動地點|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台北市大安區敦南街76巷28號 主辦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振鐸學會、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courseListWallR.php

三、工作坊內容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
而公共教育的品質和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與使用,若未能有效配置,不僅影響教育體系的運作,也制約了整體社會的進步發展。
台灣長期有公私/ 官民協力的歷史,因此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治理一直有民間團體監督與審議的機制,讓民間代表參與「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和「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代表現場親師生多方發聲。
本次工作坊將由歷年民間代表分享兩委員的運作願景與審議機制,希望藉由本次培力,讓更多下一代青年參與台灣公共教育經費的治理與審議,成為引領台灣教育發展的新力量!

簡介:
活動時間|2024年7月13日 09:00-16:30
活動地點|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台北市大安區敦南街76巷28號
主辦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振鐸學會、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

工作坊預期效益

  1. 提升認知:提高青年對教育經費的公共治理的運作模式與重視程度。
  2. 促進參與:培養未來能積極參與教育公共治理的青年生力軍。
  3. 建立網絡:促進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一個關注教育經費治理的青年網絡。


時間活動講者/引導者
09:00–10:15教育經費兩委員的作用與相關工具箱丁志仁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執行長)
10:15–10:30休息
10:30–11:45教育經費兩委員的審議經驗與操作願景謝國清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召集人)
11:45–13:00午餐休息
13:00–14:00Open Space 1全體參與者
14:00–14:10休息
14:10–15:10Open Space 2全體參與者
15:10–15:20休息
15:20–16:30綜合討論全體參與者

柒、組課課程助理工作


組課成形前

  • 尋找課主
  • 課主聯絡(建立課主Line群)
  • 統計課主時間並安排課程時程
  • 場地安排
  • 確認各課次講者主題

組課方向明確後

  • 課程前廣宣(海報與文稿)與報名
  • 發行前通知信
  • 開共筆頁與會議室

組課各課次前

  • 場地設備、網路測試
  • 學員選題與報告
  • 課前學員請假
  • 課程紀錄(文字與影片)
  • 收集講者簡報與影片後上傳

組課間

  • 製作PPT模板
  • 學員工作坊或自組討論
  • 與學員聯絡(學員Line群)
  • 收費(費用為保證金,若有繳交將於課程結束後退還參課學生)

組課後

  • 協助後續微社群運作


捌、青年彈性學習問卷調查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問卷說明

學習的型態越來越多元,在當今強調終身學習的社會當中,除了在學校、學院中的學習外,不論是在學習的管道或是方式都有來越多的可能性。透過這份問卷,我們希望能夠收集當今青年(18-35歲)的學習習慣及方式,同時,也期待藉由填答者的回饋,針對如何強化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有更多的意見收集。

本問卷結果將收錄於本會受教育部部分補助辦理「社區大學推動青年彈性學習」計畫之成果報告書中,我們也將會將問卷統計結果發送至您所填答的Email中。

再次感謝您的填答,希望對於台灣的終身學習環境建置,能夠開啟更豐富的想像。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合辦單位: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調查動機

  1. 生涯與職涯發展:了解青年在學習與職涯發展中的實際需求,設計符合其需求的課程與資源,協助青年更好地規劃生涯路徑。
  2. 量化與質化調查結合:調查將採用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方式,初期進行深度訪談,隨後設計問卷進行大範圍數據收集,確保調查結果的深度與廣度。
  3. 有意義的互動:透過範例化與具體案例進行有意義的互動,發掘青年學習網絡中的最佳實踐與挑戰,提供實用的參考依據。
  4. 操作性挑戰:如何在不同區塊聚集特定類型的青年,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並在課程平台上實現分眾學習與互相陪伴。
  5. 資源整合與正當性:強調資源組合的正當性及論述的嚴謹性,確保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和實用性。


研究探討

  1. 調查方法:先進行訪談,後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結果將用來設計更具針對性的問卷,確保調查數據的準確性。
  2. 階段性調查與動態調整:第一階段進行磨合,第二階段針對不同小群體調查,第三階段分析群體分化現象,動態調整調查方案。
  3. 課程觀察與機制評估:在課程進行過程中進行觀察,評估課程機制的可行性及改進之處,確保課程設計的實效性。
  4. 大架構論述與議題敏感度:調查過程中保持大架構論述的連貫性,並關注議題敏感度,確保論述的實際應用價值。


實施步驟

  1. 訪談階段:設計初步訪談,紀錄並覆盤訪談內容,調整訪談提綱。
  2. 問卷調查:發放300-400份問卷,針對不同年齡段與職業類型進行調查,確保樣本的多樣性與代表性。
  3. 進行初步訪談:各族群找1~2位受訪者,進行第一次訪談。
  4. 需求調查會議:訪談結束後召開需求調查會議,調整訪談提綱架構,記錄調整過程中的洞見。
  5. 持續調查與動態調整:根據初步訪談結果,動態調整調查方法,確保調查的連續性與實效性。


青年定義:18-35歲

調查方式

  • 訪問:0-15人
  • 訪問對象:異質或同質
  • 分年齡段(用受訪對象當下的生命階段,但可以在訪問過程補充前面的經歷):
  • 就學階段(鍾O安、蒙O佳、翁O媃)
  • 高中生(17或18):2人
  • 技職體系(大學+研究所):1人(蔡O甫)
  • 非技職體系(大學+研究所):1人
  • 就業階段(商管、科技、新創、NGO、軍公教、公務人員、技術職業者,以下訪問對象同類別不要重複,必選技術職業者)
  • 念完高中,直接就業:1人(石O愷)
  • 初出社會(三年內),較多一人狀態:2人
  • 出社會,30歲以上,考慮成家:2人
  • 斜槓/自由工作者:1人
  • 考量特質:對於探索學習比較積極的人;會積極思考生涯規劃;對當前工作、下一份工作的條件限制有想法的人;有一定程度的就業急迫性


題綱

  • 基本資訊:姓名、年紀、性別
    • (過去)求學、就業經歷:體制學校/實驗教育、做過什麼工作?
    • (當下)目前的就學/就業階段:
    1. 對於當下的學習狀態的想法或評估?
    2. 想要學習/探索哪些面向的內容?有付出什麼實際的行動?
    3. 參與學習的經驗:是否曾經參與過體制外的職業訓練?若有,可以分享一下經驗。
    4.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功能取向、增能取向、長期、短期)
    5. 目前參與的學習課程,主要目的為何?
  • 學習的形式(為什麼?每種形式的優缺點?以此推敲出受訪者的學習習慣)
    1. 實體課程、實作工作坊
    2. 自己看書
    3. 線上平台的課程
    4. 讀書會
  • 學習的方法(去上這些課,一個班有多少人,課程通常怎麼進行?)
    1. 自主
    2. 社群
  • 學習的內容
    1. 在探索學習管道的時候,會遇到困難?認為當前台灣的學習環境缺乏什麼?
    2. 進修、學習的主要管道?直覺會想到哪裡?
  • 社區大學相關題目
    1. 是否聽過社區大學?
    2. 社區大學的學習會吸引你嗎?為什麼?


問卷題目:

  • email:設定一定要登入才能填寫
  • 性別:____(簡答)
  • 年齡:____(簡答)
  • 職業:高中生、高職生、自學生、大學生(學院、研究型)、大學生(技職體系)、研究所、「職業類別」、斜槓(勾選後讓他自己填)
  • 教育程度
    1. 高中畢業
    2. 大學畢業
    3. 研究所畢業
  • 你認為你現在對於學習的需求有多高?(量表:1~5)
  • 學習的目的為何?
    1. 興趣
    2. 工作需要
    3. 自我增能
    4. 其他:_____
  • 曾經參與或正在參與的學習管道
    1. 學校
    2. 補習班
    3. 職業訓練單位
    4. 線上課程平台
    5. 社區大學
    6. 其他:_____
  • 通常從哪裡獲得學習資訊?
    1. 親友推薦
    2. 網路查找
    3. 廣告傳單&看板
    4. 其他:_____
  • 哪些學習內容引起你的興趣?
    1. 投資理財
    2. 自然生態環境
    3. 藝術音樂
    4. 手工藝
    5. 資訊工程/程式設計
    6. 影音創作
    7. 文史記憶
    8. 語言
    9. 其他
  • 願意花多少時間在學習上?
    1. 就業:每週___小時
    2. 學生:參與課外學習的狀況?
  • 你願意花多少費用在學習上?
    • 每月___元
  • 目前有參與哪些學習課程?多久上一次課?
  • 你目前參與公共治理的領域有哪些?(可填無)

(例:平常了解、參與、監督公共政策)

  • 你未來想參與公共治理的領域有哪些?(可填無):

散播管道:

對高中生的投放(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期待可以整理出社大與體制學校合作課程跟老師的清單)
對大學生的投放:政大、中興、私校大學如東海
離開學校之後的青年:同溫層;教育圈、新創圈;

玖、流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