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社大2.0: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二、路徑圖) |
(→本日與近日所請)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4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__NOTOC__ | ||
+ | ==2020.11.17(周二)== | ||
+ | *下午2:30-5:30 | ||
+ | *主題:社大教與學進化論 | ||
+ | *主旨: | ||
+ | *#社大2.0如何啟動?社大未來發展與台灣終身學習者教育/社會願景 | ||
+ | *#新莊社大目前課程現狀如何回應上述1. | ||
+ | *#新莊社大工作者培力 | ||
+ | *#與課發會委員深度對話 | ||
+ | 流程圖想像大抵如下: | ||
+ | |||
+ | 11/17第一次「進化論」先邀請丁丁老師引言 | ||
+ | :2:30-3:00 丁丁老師的福留子孫進化論 | ||
+ | :3:00-4:30第一次圓桌討論(從引言開展出討論) | ||
+ | :4:30-5:20第二次聚焦討論(從第一回合慢談收攏進一步討論具體策略) | ||
+ | :5:20-5:30小結(今天的討論內容,確認是否後續討論?討論主題) | ||
+ | 歡迎時間許可的委員們和我們一起燒腦! | ||
+ | |||
==本日與近日所請== | ==本日與近日所請== | ||
#請各位來當我生命學習成長的伙伴。 | #請各位來當我生命學習成長的伙伴。 | ||
第 7 行: | 第 25 行: | ||
#平台化是實現教 2.0 重要方法。 | #平台化是實現教 2.0 重要方法。 | ||
#布置平台化時,要注意長坡滾雪球效應。 | #布置平台化時,要注意長坡滾雪球效應。 | ||
+ | |||
==長坡(一)== | ==長坡(一)== | ||
===一、亂世必臨=== | ===一、亂世必臨=== | ||
第 71 行: | 第 90 行: | ||
===二、路徑圖=== | ===二、路徑圖=== | ||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 |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9/教育橋接.png' width=600 height=400 /> |
===三、社大 2.0=== | ===三、社大 2.0=== | ||
第 92 行: | 第 111 行: | ||
==奠基同村共養教育== | ==奠基同村共養教育== | ||
− | #提倡「同村共養」的價值觀 | + | ====(一)地方學習平台創研工作坊==== |
− | #催化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終身學習合作 | + | *使用人力:成立工作圈,社大伙伴、柑園文教基金會、陶璽工作室來海星組課 |
− | #建構「里」的參與主體 | + | *以北投、柑園、屏東、萬華等地區的社區合作。 |
− | #整合地方的:地理、生命記憶、生活功能、生涯發展資源 | + | *重點為: |
− | #論述「台灣就是在地」 | + | *#提倡「同村共養」的價值觀 |
− | #橋接課綱的社會探究與實作、科學探究與實作、微課程 | + | *#催化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終身學習合作 |
+ | *#建構「里」的參與主體 | ||
+ | *#整合地方的:地理、生命記憶、生活功能、生涯發展資源 | ||
+ | *#論述「台灣就是在地」 | ||
+ | *#橋接課綱的社會探究與實作、科學探究與實作、微課程 | ||
+ | |||
+ | ====(二)GIS==== | ||
+ | #使用人力:成立工作圈 | ||
+ | #建立一套跨兩岸共通的 GIS 表達技術,並加以課程化,用以支持其他課程與平台計畫 | ||
+ | #以經緯度數據在地圖上表現出:點、線、面、圓、矩形、多邊形、跳出視窗、連結 | ||
+ | #台灣支援 google map 與 OpenStreetMap | ||
+ | #請大陸同行在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兩者之中選一種 | ||
+ | |||
+ | ====(三)流域學校==== | ||
+ | #使用人力:全促會環境組 | ||
+ | #推動辦理「流域學校沙龍」,分享流域的親水文化、生水文化、音樂文化內涵,如新泰水學。 | ||
+ | #探討流域學校的方法論。 | ||
+ | #聯結北部十六所社大,共推流域學校。 | ||
+ | #長遠目標是十年內,為台灣培力出 286 所流域學校。 |
2021年5月27日 (四) 13:00的最新修訂版本
2020.11.17(周二)
- 下午2:30-5:30
- 主題:社大教與學進化論
- 主旨:
- 社大2.0如何啟動?社大未來發展與台灣終身學習者教育/社會願景
- 新莊社大目前課程現狀如何回應上述1.
- 新莊社大工作者培力
- 與課發會委員深度對話
流程圖想像大抵如下:
11/17第一次「進化論」先邀請丁丁老師引言
- 2:30-3:00 丁丁老師的福留子孫進化論
- 3:00-4:30第一次圓桌討論(從引言開展出討論)
- 4:30-5:20第二次聚焦討論(從第一回合慢談收攏進一步討論具體策略)
- 5:20-5:30小結(今天的討論內容,確認是否後續討論?討論主題)
歡迎時間許可的委員們和我們一起燒腦!
本日與近日所請
- 請各位來當我生命學習成長的伙伴。
- 我們一起來當推進教育 2.0 的伙伴。
四點心得
- 教育 2.0 的核心元素沒有不同,學校教育和終身學習的 2.0 都屬於相同的典範。
- 人世間就是一個大型教練場,沒有人能外於學習。這是學校教育和終身學習可以融合的前提。
- 平台化是實現教 2.0 重要方法。
- 布置平台化時,要注意長坡滾雪球效應。
長坡(一)
一、亂世必臨
- 2016~2020 的川普執政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的美國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前的美國的鬥爭。
- 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智慧機器的革命。
- 紅區的許多小城可以拍時間旅行的科幻電影,因為它們還停留在一九四○年代,有古色古香的店鋪、大街,甚至老式的西爾斯商店。這不僅是時間遺忘的地方,也是華盛頓政客遺忘的地方。這裡的農民和勞工多半沒錢進大學,對城裡人又羨又氣。他們支持川普﹐也是借此機會出口氣,教訓城裡的統治精英階級。
- 新的世界須要有新的社會典範,新的社會須要新的教育典範。
- 美國如此,中國也必如此。歐洲是主動往新典範靠。
- 台灣呢?
二、新典範的線索
長坡(二)從網絡中學習
一、必須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由於社會變遷,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會不均勻成長
解嚴後的台灣,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總是大於教育供給的成長速度
二、必須幫自己建立群學網絡
網際網路帶來的學習新課題:
- 知識增量多、快到個人學不了
- 你也不知道什麼是真的
辦法:
- 群學×私有雲
- 建構新的「學習信用」體系,很快「可信的」會變成一種很高的價值:一塊磚一塊磚去叠。
長坡(三)從權本到人本
習近平時期 台灣戒嚴體制 統編課本 |
學科專家宰制課程 高中課程是大學內容的簡化版 國中課程是高中課程的縮小版 |
允許校定課程 學校有課發會 至少是學校選書 |
學校是 「自主學習社群」的聯盟 |
學生自己打造學習 適性揚才 |
自主學習典範
一、自主學習典範下的學習定義
學習者主體性 | |
學習=增量×有用 | ×(自我+群我) |
讀懂世界 改善生活 生涯發展 公民素養 |
二、對學校教育和終身學習都不變的元素
三、衍生特質
平台化的方法論
一、基本觀念
- 狹義的界定:
- 本文所稱的平台化,是指:以網際網路的資訊平台,去媒合特定社群的資源共享,以達到僅靠少量資源補注,即可使共享資源的質與量能維持在一定水準以上,足以長期對抗折舊。
- 從三要素進行五點思考:
- 要素一:資源,對於某種「明確資源」的進行合作與共享。一般的譬喻是「水」。共享資源通常是「公共財」(某甲消費了,不會減損某乙的消費,如:知識、用過的舊品、閒置的資源)。
- 要素二:平台,有固定的域名或網址(URL),做為資源的集散地或媒合平台。一般的譬喻是「水缸」。
- 要素三:社群,在平台上合作創造資源與共享資源有長期的受益者。一般的譬喻是舀水來喝的人。
- 對抗折舊:合作與共享的好處大到一部分社群成員願意 maintain 平台, maintain 的強度足以對抗平台資源的自然折舊。一般的譬喻為「舀水補注水缸,使水量不致枯竭」。社群合作對抗折舊的程度,可分為三種結果:
- 超過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即會自動成長。
- 約略抵消掉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可以自我維持。
- 略小於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可否自我維持,就要看有沒有來自外部的補注了。
- 補注:如果社群合作對抗折舊的程度,無法完全抵消全部的折舊,但能抵消大部分的折舊,如果有來自外部的補注,也能長期維持。
- 提議一個平台化項目,要一點一點地經過以上五點的檢核。如果通不過以上五點的檢核,那就要用「燒錢」的方法來推動,優先得考慮:燒的錢要從哪裡來?能燒多久?有沒有辦法在錢燒完之前將服務平台化?
- 平台化系統
4F | 約< 10人 | 班本教育 支援平台 | 實驗教育 的AI課 | 台中科學 探究五日遊 | 川西行 動學習 | 整理補 助要點 | 論述 與實踐 | 資源池 | 人 本 中 國 |
---|---|---|---|---|---|---|---|---|---|
3F | <30人 | 推動部分班級 辦理實驗教育 | 全民科 學平台 | 不錯學群 | 海星培力 | ||||
2F | 300~ 500人 | 跨校選修聯盟 | |||||||
1F | 1000人 | 均優學習論壇 / 均優 2.0 推動小組 |
二、路徑圖
三、社大 2.0
跨社大組成「社大2.0研創小組」,大家祝福他們,但不要在現有機構內部,承受過去的包袱。
強化元素:
- 群學
- 組課
- 無界學習
- 深度學習
- 自我培力
- 當代適應
- 典藏與認證
- 拉高學習者的高度(用自主學習)
- 降低師生之間的不對稱性
- 在地就是台灣:低頭辦社大到抬頭辦社大
- 講師是好的學習者
- 將課進行跨域延展
- 新舊生混合上課=>自主學習,師徒制。學員不是僅僅來學習,很介意「被冷落」。老師和舊生太黏會讓新生覺得被冷落(老師大小眼)。
奠基同村共養教育
(一)地方學習平台創研工作坊
- 使用人力:成立工作圈,社大伙伴、柑園文教基金會、陶璽工作室來海星組課
- 以北投、柑園、屏東、萬華等地區的社區合作。
- 重點為:
- 提倡「同村共養」的價值觀
- 催化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終身學習合作
- 建構「里」的參與主體
- 整合地方的:地理、生命記憶、生活功能、生涯發展資源
- 論述「台灣就是在地」
- 橋接課綱的社會探究與實作、科學探究與實作、微課程
(二)GIS
- 使用人力:成立工作圈
- 建立一套跨兩岸共通的 GIS 表達技術,並加以課程化,用以支持其他課程與平台計畫
- 以經緯度數據在地圖上表現出:點、線、面、圓、矩形、多邊形、跳出視窗、連結
- 台灣支援 google map 與 OpenStreetMap
- 請大陸同行在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兩者之中選一種
(三)流域學校
- 使用人力:全促會環境組
- 推動辦理「流域學校沙龍」,分享流域的親水文化、生水文化、音樂文化內涵,如新泰水學。
- 探討流域學校的方法論。
- 聯結北部十六所社大,共推流域學校。
- 長遠目標是十年內,為台灣培力出 286 所流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