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自主學習力: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加快轉向自主學習典範) |
(→加快轉向自主學習典範) |
||
第 223 行: | 第 223 行: | ||
自主學習現場樣態舉隅: | 自主學習現場樣態舉隅: | ||
− | + |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運用場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網際網路面世 35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3 年, youtube 出現後 19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 在網際網路面世 35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3 年, youtube 出現後 19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 ||
2024年8月22日 (四) 14:56的修訂版本
丁志仁 2024.06.01
請先進入共筆頁
|
始於當下
希望大家來廣為結交,一起努力。
微社群 | 發起伙伴 | 均優 | 專案 | |
---|---|---|---|---|
1 | 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 | 外事分組: 蔡杏芬、周玉靜、吳忠泰、林佑哲、沈潔伃 范智鈞 | 2024 | |
2 | 教育經費公共參與 | 丁志仁、林芸伍、沈潔伃、施采邑、游士賢 范智鈞 | 2024 | 兩委員會 |
3 | 近未來數位公民 | 丁志仁、林怡廷、蔡杏芬、林津羽、黃于庭 丁禾、吳文娟、蕭典義、沈若葳、陳玟瑾 孫賜萍、劉彥伯、林立傑、范智鈞 大陸:羅善文、李宛琦 | 2024 | 青年彈性學習 |
4 | 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 任懷鳴、丁志仁、周樂生、張智堯、楊雨青 沈昱丞、謝建民、譚翰駿、趙奕瑋、李澤林 非經常:黃思宇、許武龍(哈爸)、周玉靜 待問: 謝旻諺 | 2024 | 青年彈性學習 |
5 | 不歪樓理財 | 丁志仁、蔡杏芬、林津羽、施采邑、譚翰駿 | 2024 | 青年彈性學習 |
6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 丁志仁、傅心怡、黃于庭、施采邑、游士賢 譚翰駿 | 2024 | 自帶培II |
7 | 動手學科學 | 丁志仁、林芸伍 | 2024 | 全民科學平台 |
8 | 改善實驗教育治理 | 丁志仁、施采邑、游士賢 | 2024 | 實驗教育 光譜平台 |
9 | 全球華人教育聯絡網 | 丁志仁、游士賢 知中分組:丁志仁、許喬語 | 2025 |
最近兩門課簡述
一、自然人與 AI 協作
課次主題如下:
- 4/1(週一) AI比人進化快的時代,怎麼學才不落伍
- 達人分享: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課程召集人)
- 課程概述
- 歷數過去一年來,各式AI的應用情形
- 過去一年來,對AI運用的各種「歪樓」建議
- 運用AI對人類社會的風險
- 4/8(週一) AI與簡報設計
- 達人分享:孫賜萍 (智薪資通講師、前教育部自由軟體諮詢中心執秘)
- 課程概述:除了介紹 ChatGPT 與簡報設計外,另外再介紹 gamma 純粹的雲端簡報設計。
- 4/15(週一) 課程名稱: AIGC 學習歷程檔案整理與運用
- 達人分享:林立傑 (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理事長)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介紹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中的學習歷程檔案,以及如何有效地整理、分析和應用。學生將學習如何收集、存儲和處理學習歷程數據,並探索如何應用這些數據來優化教學和學習過程。
- 4/22(週一) 課程名稱: AIGC 輔助自主學習
- 達人分享:林立傑 (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理事長)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技術來輔助自主學習。學生將學習使用 AIGC 工具和平台來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獲取學習資源、評估學習進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和成效。
- 4/29(週一) 用AI作影片-剪映應用
- 達人分享:蘇世榮 (智新資通、軟體協會電腦講師)
- 課程概述:剪映是由字節跳動旗下臉萌科技開發的一款影片剪輯軟體,該軟體依託於抖音平台,且基本面向該平台使用者製作短影音內容,併兼容iOS、安卓、Windows、Mac OS等作業系統。並推出可以在瀏覽器執行的網頁版。本課程將會對剪映做介紹與應用。
- 5/13(週一) 復盤與補遺
- 協助人員: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 課程ˊ召集人) /孫賜萍 (智新資通講師、前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諮詢中心執秘)
- 課程概述:前五課次重點的復盤與補遺
一些重點
(一)AI 正在敲掉「行業隔間」
傳統公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用漫長的時間去訓練學生掌握一組行業隔間的知識與技術,以謀得日後職場安身立命的保障。但熟悉人類語言的生成式AI,一夕之間把「行業隔間」敲掉了九成以上,還導致十八世紀以來盛行於全球的近代公共教育體系目標與方法,大幅「錯置」。不處理,公共教育對社會將變成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二)AI進化比人快,怎麼學才不落伍?
- Go basic
- 成為最懂行的「外行人」
- 用群學去幫自己達成以上兩點
Go basic
- 聚焦於最基礎、最核心、最有槓桿力的知識與技能
- 更深入去了解「突現」 (emergence)
- 組成複雜性
- 關係複雜性
- 強迫自己回到一定比例的人際互動
移動位元比移動原子容易
做懂行的「外行人」
- 跨領域去學習其他行業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
- 沒那麼多,而且有 AI 幫你
- 物質科學:100個 => 10 個
(三)加速「群學」
對自主學習典範來說,群學一直是這個學習生態中的核心元素。在生成式AI達到可實用之前,群學只能透過和另一群(或一位)自然人形成微社群,讓自己能進入討論模式。並運用他人的人生經驗,幫助自己糾錯與「自定義福祉」。但2022年之後不再是了。自主學習微社群中有一位見多識廣到難以匹敵的同儕變的優勢極大,而且這位學習同儕是不眠不休隨侍在側。
(四)三個天花板
- AI取代人的第一個天花板:產能過剩 → 經濟窒息
- AI取代人的第二個天花板:人類+AI → 碳排失控
- AI取代人的第三個天花板:飼料雞社會 → 巨嬰社會
(五)儘早普及教育中的 AI 近用,如 ChatGPT
ChatGPT的使用樣態:
- 未登入使用:無法訪問聊天歷史或進行個性化設置。
- 登入免費使用 ChatGPT 3.5:
- 能夠訪問聊天歷史記錄和偏好設置。所以可以獲得個性化的體驗。
- 幻覺比較嚴重,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比例更高。
- 付費使用 ChatGPT 4 (每月 20 美元):
- 付費使用 ChatGPT Team (每月 25 美元) :
- 小組使用,有團隊管理功能。
- 更多的API調用次數和其他技術集成支持。
- 數據共享與協作工具。
使用 DALL·E:
- 提示:請生成一幅描繪未來城市的圖片
二、AI 啟動創作魂
課程構想
- 每位參課者都必須參與選題與演出
- 圍繞著三個選題,組成三個「創作小組」
- 前現代(如:民初或古代)
- 當代
- 未來
- 每個創作小組與 AI 協力創造:
- 合於時代背景的故事與劇情
- 合於時代背景的角色
- 各種相關文本
- 各種相關的圖像
- 各種相關的音樂
- 各種相關的影片
- AI 參與協力創作的比重各組自訂,從 0~100%
- 各組必須向全班進行演出:
- 可以播放協力創作出來的影片
- 可以純真人演出
- 可以混搭以上兩者
- 每課次時長為三小時,分為三段進行:
- 達人分享
- 演出或演出前分組討論
- 全班討論(含說課)
- 參課者除參與全體參與的四個課次之外,尚可舉辦工作坊與小組聚會
- 各組須繳交對 AI 所下的「提示清單」與各 AI 回應提示的生成產出
學習型態的變化
- 辯論或對抗
- 角色扮演互動局
- 事先分工設定不同角色的初始腳本
=> 課堂上,由 AI 陪伴互動
無形中實現了左滕學的「學習共同體」,只是加入了 AI
兩門課的共同點
- 都是任務驅動式的課程設計
- 都重視群學
- 參課者(學生)一定要承責(立約承責),一定要發表,一定要為發表而準備,一定要為共同發表而協作
加快轉向自主學習典範
※什麼是自主學習典範
(一)自主學習四大元素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
---|
- Q:什麼是自主學習的四大元素?
- A: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 Q:自主學習是「自己學習」嗎?
- A:不是,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其二,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 Q: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嗎?
-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必然會同時涉及「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型態」三個面向的改變。
在「技術選項」方面,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自主學習會儘量:- 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包括學什麼和怎麼學。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學習者「組課」。
- 會善用水平整合,引導學習者進入「討論模式」;讓學習社群的成員特質互補且能相互糾錯;用協作進行平行操作;用乘法協作取代加法協作。結果是即使普通、平凡的同學也會變得更厲害。
- 排課則傾向多個小時連排,增加學習安排的彈性。
- 常常用 OST 導出「智群」,使得方案靠譜,更具可行性。
- 在「人際關係」方面:
- 自主學習會降低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由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進行陪伴、嚮導、教練。
- 「立約承責」是須要反覆強調的關係基礎。
- 在「意識型態」方面,自主學習認為:
- 「剛好比最好更好」。
- 群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常會成為學習社群中的最佳化適應策略。
-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
- Q:帶領自主學習有要領嗎?
- A:有,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說「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的天敵。相反的「均優化」會生出很多有高度的位置,是適合自主學習的社會結構。
- A:有,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
- Q: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 A:不一定,自主學習其實常常會被搞砸。在學習社群中不是只有好事會共振,壞事一樣會共振。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群學關係中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學習社群中的其他人。學習社群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無所謂、抱怨、找麻煩……)到整個學習社群,而學習社群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溝通、協調、願意多做一些……)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下發展。
- Q:什麼人都能來帶領自主學習嗎?
- A: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來帶領自主學習。這種人會提高自己的「後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生命的維度,想辦法為自己找一個適合框架,不斷吸收經驗再建構,讓框架成長,容納更寬大的人生,包容自己也包容他的同學。
(二)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的比較
A.傳統典範下的師承關係
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
B.自主學習典範
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也能相互糾錯 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
名詞解釋:
- 資淺學習者:就是指同學。另一個相對稱謂「資深學習者」就是指老師。
- 群學中的共振:
-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
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
- 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
- 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
- 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
- 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
- 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
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 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
-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 群學生態系之下,會有兩項常見的發展:
-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常成為群內個體我優勢的多輪博弈策略,無須說教。
- 「群的成敗由大家共同承擔」,因為不是正能量會共振放大,負能量一樣會共振放大,不自救「群」會瓦解,不會有人來救你們。
-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
- 行動學習:是指同時具備「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三種元素的「任務驅動式課程」。
- ♡個體我和群我互為主體:
- 主體,本身即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
不只是完成某些目的工具,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
可以被貶抑和踐踏和無底線的利用。 -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是一個個主體,
而不只是被伙伴利用的工具,
也不只是達成整個團體榮譽或利益的工具。 -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相互承認彼此的主體性。
- 「群我」也是一個主體,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被愛、被尊重。而不只是方便大家合作的「一套假想」。它多於所有成員主體簡單的相加,所以才能引發成員間的彼此「共振」。
- 個體成員對「群我主體」有共識。
- 在探索方法上,請在組課過程中,除了看表面上發生的事情之外,還去看「表象之下」的權力與情感流動。不要外求於文章和書籍,因為連「有沒有主體這回事」,都充滿了歧義。你會迷路。
- 主體,本身即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
- 加法協作:指共同產出,由群內成員貢獻後簡單匯整混加,同群伙伴沒討論也行。
- 乘法協作:指產出如未經群內伙伴討論、綜整即無法形成。伙伴間有「共振」發生。
- ♡以社區大學組成電影社為例,解釋「加法協作」與「乘法協作」。電影社社長,將十幾位成員分組,分為愛情、飲食、藝術等組找電影片單,開始時最容易的辦法常常是叫每一個人交出兩部電影片單,然後湊出整組的片單,彼此間沒有進入「討論模式」,這就是典型的「加法協作」。
後來社長修改規則:每組除了交出片單之外,還要交一篇「導讀」,說明片單中各支影片彼此的關係,「導讀」的內容須要組裡大家都同意,並且向全電影社進行說明。
這一點改變,就使各組進入了「討論模式」,並且產生了「乘法協作」,引起伙伴間的「共振」。
一、透過「行政院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2023年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提案,案由:
建請本委員會開始研議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提案委員:丁志仁,謝國清
目前政府算錢給學校的邏輯:多少學少編一班 => 課綱要求每週教幾節(會依課綱編教科書) => 每位老師每週教幾節 => 要僱多少老師把課本教完 => 再配上每班一名導師 => 再配上一套學校行政班子
自主學習現場樣態舉隅: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選修:提供選修課。
-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 雙老師制度:兩位老師彼此配合,帶動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
-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系統性導入家長說課、備課、參與治理學習。
- 混搭三種資源:設籍學校上課、參與實驗教育、家長運用學習資源(如社教館所)支持同學學習。
-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 場域實習:讓十六歲以上在學生,進入工作職場實習或以師徒制跟隨達人實習。
-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在網際網路面世 35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3 年, youtube 出現後 19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而目前還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樣態在各地教育現場中,我們可以陸續蒐集,成就出一份清楚、具體的自主學習的「樣態清單」。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0.1C(C 指班級數)性質說明:
- 是一筆合條件就可支配的額外經費,不是真正的教師員額。
- 關鍵是要有老師性想這樣子做,而且自己是好的學習者。
- 因為是教育經費基本需求,所以不用進行專案核銷(核結)(有通則,確保公款沒有私用),只須要報學校會計核結,學校向縣會計核結,縣即可向中央政府核結,即可辦理決算。政府的對會計核結,現在已有很週密的規定,不必再訂第二層規定。
二、選定項目,在實驗教育中先行試辦
補助項目 | 補助對象 | 大致基準 | 備註 | |
---|---|---|---|---|
學 習 資 源 |
1.組課共學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1. 學校在現有的補助基準下外加 10% |
|
2.共組同好社團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3.開設適性選修課程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4.專家、達/職人教學支援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5.場域實習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輔 導 資 源 |
1.聘用專業輔導人士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2.輔導師資養成/增能研習(輔導人才增能研習) | 實驗教育學校 / 機構 / 團體 | |||
3.特殊療育(如藝術治療)課程、活動 |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
- 註1:機構/學校辦理有關輔導職能(或類似機能之「兒童研討」等)之師資養成、增能研習活動(或工作坊),所需各項業務經費。
- 註2:為「特殊學習需求」學生所開設、辦理之療育課程(活動),所需之材料費(諮商、醫療、藥物費用除外)、輔導與陪同人員鐘點費等。
三、透過四元素在公校導入「自主學習典範」
從學生單位成本看體制學校引入「自主學習典範」的時機
(一)自主學習典範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教師月薪 4.5 萬外加勞保健保勞退,一個月年終,師生比 1:7),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 / 生.年,成分如下:
- 導師:10.3萬 / 生.年
- 教室折舊:0.14萬 / 生.年
- 選修/組課:6萬 / 生.年
- 行政支出:1.58萬 / 生.年
主要是因為實施「班本課程」,再加上導師、家長、同學、合作課程共同分擔課務,使得成本下降。
學生單位成本疫情後約漲為 20萬/年 。
(二)體制學校國中小(右圖)
-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1年破 20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體制學校國中小的學生單位成本已經超過體制外「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生單位成本,在體制教育中推動「自主學習典範」,阻力已不在財務。
工作方針:
- 自主學習核心四元素不變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 與課綱連結不變
- 「自發」主要連結: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
- 「群學」主要連結:互動。
- 「共好」主要連結:無界學習。
- 「生活實踐」主要連結素養定義(總綱 / 肆、核心素養 / 一、涵義):核心素養=知識、能力、態度+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
- 陪伴教師發展社群
- 仍徵求有意願的老師(志願軍),協助其他老師走入自主學習。
- 訪賢以教師社群為對象。
- 仍引導社群成員「自組織」。
執行五大工作:
- 訪問十五個體制內教師社群。教師社群須符合:
- 參與教師本身是好的學習者
- 彼此間已有群學的經驗
- 探討體制內教師目前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與提供協助。
- 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本計畫透過自主學習與校內實踐,將「自發、互動、共好」之精神,拓展一○八課綱現場實踐空間,並為下一輪國家課程之修訂,提供更豐富之元素。
演進教育工作者的新圖像
- 本身是個好的學習者
- 至少花一部分時間(如十分之一)在和社會交流
- 至少花一部分時間(如十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並認同課程教學、社工、輔導三者協作
- 增加「陪伴,嚮導,教練」減少「傳道,授業,解惑」
- 願意拉高同學們的高度,例如:重用學生。
推動微進展:
以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
階層 | 名稱 | 提供方法數 |
---|---|---|
一 | 在單一活動中 | 6 |
二 | 在單一課次中 | 5 |
三 |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 | 10 |
四 |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 | 10 |
五 |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 | 16 |
六 |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 – |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 再輪流補充
-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 討論【自造+選擇】
- 全班討論
- 分组討論再回來
-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 討論如何討論
- 辯論
- 互評或自評
- 遊戲【自造+選擇】
-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 書寫【自造】
- 自由書寫
- 寫便利貼
-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 共筆(Etherpad)
- 問卷
- 輪流分享【自造】
- 相互訪談
- 抽卡牌
- 觀影
- 閱讀
- 書寫
- 討論
- 身體活動【自造】
- 角色扮演
- 場景演出
- 即興戲劇
- 實驗
- 舞蹈
- 手作
(二)在課次中
-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 催化五種共振:
- 一、討論模式(討論)
- 二、相互糾錯(糾錯)
- 三、平行運作(協作)
-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四、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現場樣態」中的一種樣態,家長可以當「同學」、當「分享達人」、當「老師」…
- 政策上仍須推動:
- 以 NGO Hub 形成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治理網絡
- 家長也是資深學習者之一,必須和同學一起成長。所以應有以家長為主體的家長培力,如每年四小時家長上課
- 家長應參與學校課程的治理
- 家長對教育的法定參與,應有相應配套,例如:一定額度的公假,僱主、政府、家長分攤
- 彙整兩公約與台灣現有法令對家長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