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大學入學變革: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澄清一些定義) |
(→澄清一些定義) |
||
第 10 行: | 第 10 行: | ||
#學用脫節: | #學用脫節: | ||
# | # | ||
+ | |||
+ | ==大學參採學習歷程== |
2019年10月23日 (三) 22:11的修訂版本
108課綱的真正進展
- -----課綱由破碎到完整-----
- 首次完成我國課綱的垂直整合:從小一到高三
- 首次完成我國課綱「形式」上的水平整合:從普高、綜高到技高
-----開門辦教育----- -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 43 條「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
- 老師每年至少須開放觀課一次以上
- 課審制度法制化(已實施),並開放民間提案(待實施)
-----當代適應----- - 國小新住民語新設領域
- 國中科技新設領域:含生活科技(設計與製造),資訊科技(運算思維)
-----適性學習/務實致用----- - 國中小五分之一的跨領域課程空間
- 高中校定選修從 1.2 倍起跳,但高中老師超鐘點,無法承擔更多選修課
- 自然「探究與實作」課程
- 社會「探究與實作」課程
- 大學入學連動,高中學習歷程檔案
澄清一些定義
- 多元與多樣:
- 特殊選才(多元):讓個別差異被看到,是「個別化」。充分尊重孩子的殊異性,教育要創新就必須接納這些學生,讓他有發展機會。特殊教育強調個別化教育,特殊選才呼應這樣的教育理念。
- 坊間業者早已嗅到商機,舉辦說明會、工作坊鼓勵家長和學生,透過「客製化」的學習歷程累積,前進特殊選才。「個別化」是教育,「客製化」是商業。好的政策不必因噎廢食,但也不能不防微杜漸。
- 特定選才(多樣):學生背景多元,新住民第二代、特殊生、實驗教育生以及經濟弱勢者,憑藉特殊才能或是逆境向上的特質被發掘進入頂尖大學。
- 「多元性」還是「多樣性」:教育制度的多元性,可激發領域差異、規模差異或本質差異的多元發展;多樣性則是在同質性範圍內求技術上的變化,這無助於教育的多元發展。
- 學用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