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顧問共識會/自主學習: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大家對焦一下「什麼是自主學習」== <table style='border:none;margin:0 0 1em 1em;' align='right'><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img src='https://upload.wi...)
 
尋找傳統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中間過渡態
第 9 行: 第 9 行:
 
# 無界學習:學習的場域不以教室或學校為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世界。
 
# 無界學習:學習的場域不以教室或學校為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世界。
 
# 生活實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在生活中應用實踐,知識技能是否「學會」端看能否在生活中實際應用。
 
# 生活實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在生活中應用實踐,知識技能是否「學會」端看能否在生活中實際應用。
 +
 +
==自主學習的基本QA==
 +
#Q:什麼是自主學習的四大元素?
 +
#:A: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
#Q:自主學習是「自己學習」嗎?
 +
#:A:不是,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其二,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
#Q: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嗎?
 +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br/><span style='font-size:13pt;font-family:標楷體;'>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span><br/>必然會同時涉及「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型態」三個面向的改變。<br/>在「技術選項」方面,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自主學習會儘量:
 +
#:#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包括學什麼和怎麼學。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學習者「組課」。
 +
#:#會善用水平整合,引導學習者進入「討論模式」;讓學習社群的成員特質互補且能相互糾錯;用協作進行平行操作;用乘法協作取代加法協作。結果是即使普通、平凡的同學也會變得更厲害。
 +
#:#排課則傾向多個小時連排,增加學習安排的彈性。
 +
#:#常常用 OST 導出「智群」,使得方案靠譜,更具可行性。
 +
#:在「人際關係」方面:
 +
#:#自主學習會降低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由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進行陪伴、嚮導、教練。
 +
#:#「立約承責」是須要反覆強調的關係基礎。
 +
#:在「意識型態」方面,自主學習認為:
 +
#:#「剛好比最好更好」。
 +
#:#群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常會成為學習社群中的最佳化適應策略。
 +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
#Q:帶領自主學習有要領嗎?
 +
#:A:有,<span style='font-size:13pt;font-family:標楷體;'>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span>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br/>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說「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的天敵。相反的「均優化」會生出很多有高度的位置,是適合自主學習的社會結構。
 +
#Q: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
#:A:不一定,自主學習其實常常會被搞砸。在學習社群中不是只有好事會共振,壞事一樣會共振。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群學關係中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學習社群中的其他人。學習社群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無所謂、抱怨、找麻煩……)到整個學習社群,而學習社群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溝通、協調、願意多做一些……)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下發展。
 +
#Q:什麼人都能來帶領自主學習嗎?
 +
#:A: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來帶領自主學習。這種人會提高自己的「後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生命的維度,想辦法為自己找一個適合框架,不斷吸收經驗再建構,讓框架成長,容納更寬大的人生,包容自己也包容他的同學。
  
 
==尋找傳統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中間過渡態==
 
==尋找傳統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中間過渡態==

2025年2月4日 (二) 13:08的修訂版本

大家對焦一下「什麼是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當這樣子政策要運用公庫的資源來推行,首先大家就需要對焦一下「什麼是自主學習」。

與 108 課綱對應良好的說法如下: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自主學習典範包括四個元素:

  1. 學習者參與治理學習:學習者可以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主導自己的學習,這是整個典範的基礎。
  2. 群學: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習夥伴之間彼此的協作,學習者需秉持「立約承責」的態度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
  3. 無界學習:學習的場域不以教室或學校為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世界。
  4. 生活實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在生活中應用實踐,知識技能是否「學會」端看能否在生活中實際應用。

自主學習的基本QA

  1. Q:什麼是自主學習的四大元素?
    A: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2. Q:自主學習是「自己學習」嗎?
    A:不是,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其二,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3. Q: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嗎?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必然會同時涉及「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型態」三個面向的改變。
    在「技術選項」方面,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自主學習會儘量:
    1. 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包括學什麼和怎麼學。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學習者「組課」。
    2. 會善用水平整合,引導學習者進入「討論模式」;讓學習社群的成員特質互補且能相互糾錯;用協作進行平行操作;用乘法協作取代加法協作。結果是即使普通、平凡的同學也會變得更厲害。
    3. 排課則傾向多個小時連排,增加學習安排的彈性。
    4. 常常用 OST 導出「智群」,使得方案靠譜,更具可行性。
    在「人際關係」方面:
    1. 自主學習會降低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由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進行陪伴、嚮導、教練。
    2. 「立約承責」是須要反覆強調的關係基礎。
    在「意識型態」方面,自主學習認為:
    1. 「剛好比最好更好」。
    2. 群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常會成為學習社群中的最佳化適應策略。
    3.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4. Q:帶領自主學習有要領嗎?
    A:有,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說「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的天敵。相反的「均優化」會生出很多有高度的位置,是適合自主學習的社會結構。
  5. Q: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A:不一定,自主學習其實常常會被搞砸。在學習社群中不是只有好事會共振,壞事一樣會共振。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群學關係中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學習社群中的其他人。學習社群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無所謂、抱怨、找麻煩……)到整個學習社群,而學習社群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溝通、協調、願意多做一些……)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下發展。
  6. Q:什麼人都能來帶領自主學習嗎?
    A: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來帶領自主學習。這種人會提高自己的「後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生命的維度,想辦法為自己找一個適合框架,不斷吸收經驗再建構,讓框架成長,容納更寬大的人生,包容自己也包容他的同學。

尋找傳統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中間過渡態

傳統學習與自主學習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但其中仍有過渡型態,也就是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之中逐漸可以見到的樣貌。例如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數位學習推動的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可視為傳統固定課綱與自主學習典範之下學生參與學習治理之間的過渡型態。中小學普遍施行的各種戶外教學則是由學校邁向無界學習的例子。

期盼和各位老師一起找出各種可以在現場實施的「自主學習」樣態

以下是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討論中的 16 項「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如:

  1.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2.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3. 選修:提供選修課。
  4.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5. 雙老師制度:兩位老師彼此配合,帶動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
  6.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系統性導入家長說課、備課、參與治理學習。
  7. 混搭三種資源:設籍學校上課、參與實驗教育、家長運用學習資源(如社教館所)支持同學學習。
  8.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9.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10. 場域實習:讓十六歲以上在學生,進入工作職場實習或以師徒制跟隨達人實習。
  11.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12.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13.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14.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15.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16.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微進展舉隅: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

階層名稱提供方法數
在單一活動中6
在單一課次中5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10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10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16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1.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1.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2.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3. 再輪流補充
    4.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2. 討論【自造+選擇】
    1. 全班討論
    2. 分组討論再回來
    3.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4. 討論如何討論
    5. 辯論
    6. 互評或自評
  3. 遊戲【自造+選擇】
    1.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2.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3.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4. 書寫【自造】
    1. 自由書寫
    2. 寫便利貼
    3.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4. 共筆(Etherpad)
    5. 問卷
  5. 輪流分享【自造】
    1. 相互訪談
    2. 抽卡牌
    3. 觀影
    4. 閱讀
    5. 書寫
    6. 討論
  6. 身體活動【自造】
    1. 角色扮演
    2. 場景演出
    3. 即興戲劇
    4. 實驗
    5. 舞蹈
    6. 手作

(二)在課次中

  1.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2.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3.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4.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5.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1.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2.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3.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4. 催化五種共振:
    一、討論模式(討論)
    二、相互糾錯(糾錯)
    三、平行運作(協作)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5.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6.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7.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8.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9.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10.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