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探討教育自造者培力模式: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三、
三、某些反思
第 62 行: 第 62 行:
 
#更多事情由學員分工處理,是不是也會促進學員自我培力。
 
#更多事情由學員分工處理,是不是也會促進學員自我培力。
 
#比較少的行政資源,會不會帶動更多的自動化。
 
#比較少的行政資源,會不會帶動更多的自動化。
 +
====(二)導師相對於學員的不對稱性,是不是也可以進一輪必要性篩檢?====
 +
====(三)面試篩檢的必要性====
 +
#由學員自己在低度行政支援的情況下,由於「自我培力在生活中順位太低而自然未完成培力」,是不是比用面試由導師剔除更好一點?
 +
#用「挑選好學生」來促進「教學的成功」是不是有一點相違於我們的價值觀?

2020年5月7日 (四) 00:47的修訂版本

何謂兩種模式

一、委辦計畫模式

  • 教育部「師資暨藝術教育司」或「學前及國民教育署」補助政治大學「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一筆錢,計畫名稱叫「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會僱請專案助理兩人,再加入一些中心同仁,再延聘一群導師,來安排課程,培力報名者。
  • 自 2018 年起,培力第一梯次 30 位學員, 2019 年起,培力第二梯次 40 位學員, 2020 年起,培力第三梯次 30 位學員,剛舉辦完面談。本週六日舉辦共識營。
  • 培力週期為 10 個月。

二、社群模式

  • 由 2018 年第一梯次的「部分」師生組織「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由社群成員自費、自力舉辦培力活動,一方面自我培力,一方面培力新人。
  • 暫無政府委辦費或補助費用。日後即使申請小額的政府補助,也是加菜性質。
  • 自 2019 年起,培力 2019-1 期 16 位學員。
  • 又稱「海星模式」。
  • 培力週期為兩年,所以梯次會交疊。

三、物理性質比較

飛禽與游魚不同,不要去問哪一種比較好,兩種互補。

社群模式委辦計畫模式


只要社群起來,沒有政
府經費,也會繼續培力
沒有「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或
教育部委辦經費,就沒有後續培力
由同學自組織並彼此分工
依據決議清單治理
明確的導師,行政,學員三者區分
工作圈模式有些微科層
公基金 NT3000一梯公積金NT1.8萬
二梯公積金NT2.8萬
三梯公積金NT0元
社群成員彼此間網狀連繫透過行政助理中介聯繫
希望第四期之後呈幾何級數發展發展呈線性模式
規模15人30~40人
培力週期2年10個月
完成率½~⅔90%
面談說明方案,雙向選擇挑人,120挑30,或60幾挑3,40
共識營兩天不住宿兩天住宿
導師制
必修必選三門
組課共學5學分
cc 3.0 授權釋出
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3學分
cc 3.0 授權釋出
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場域實習144小時144小時
組課典藏
與學習履歷
結構化資料
準永久性典藏
資源包上網
成果發表自我培力歷程發表「實踐計畫」發表
海星增殖
垂直發展小海星
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
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
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水平發展實驗教育
社大2.0
學前教育
體制學校教師進修
實驗教育
傳統與傳承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傳統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域名educationmaker.netteec.nccu.edu.tw/article/all/1.htm

得失相兼,福禍相倚

一、要培力的典範目標,本來就相同

二、兩者互相學習,彼此接近

  1. 由學員公積金 1.8 萬→2.8 萬→各門組課「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2. 組課走向學分制
  3. 組課都要求課者須兩人以上彼此搭檔
  4. 由本梯同學相邀組課,走向邀請外部人士過來參課。下一步,應該走向兩種模式互邀參課。導師也走下神壇,變成同學。
  5. 場域實習的對象、時數,幾乎完全一樣:
    1. 治理會議通過的各項教育社運倡議。由教育社運倡議者帶領。
    2. 「三法」或「具實驗教育精神」,「籌備中」或「運行中」的學校、機構或團體。由學校或機構指定人帶領。
    3. 跟隨「教學經驗三年以上之達人,從事教育實務探究」。由達人帶領。
    4. 參與「其他學員之公開觀課及議課」。由受課學生單位負責人指定人帶領。或由成熟海星以上之社群成員帶領。
  6. 政大三梯更加重視學員的自組織與自我治理。

三、某些反思

(一)奧坎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生主體

  1. 比較少的行政支援,是不是會促進比較多的學員自組織。
  2. 更多事情由學員分工處理,是不是也會促進學員自我培力。
  3. 比較少的行政資源,會不會帶動更多的自動化。

(二)導師相對於學員的不對稱性,是不是也可以進一輪必要性篩檢?

(三)面試篩檢的必要性

  1. 由學員自己在低度行政支援的情況下,由於「自我培力在生活中順位太低而自然未完成培力」,是不是比用面試由導師剔除更好一點?
  2. 用「挑選好學生」來促進「教學的成功」是不是有一點相違於我們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