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品質領航計畫/1A
出自福留子孫
目錄
總說明
一、背景
教育經費無法達到法定標準有如下原因:
- 佔歲入比重由 21.5% 調高到 22.5% ,再調高到 23% 。
- 政府歲入由 2 兆增加到 2.6 兆。
- 少子化使班級量體不斷縮小,規格化教學又使得學生單位成本無法提升。
- 年金改革後,教育人員的退撫支出將會下降。
以上四個因素,第二個因素大約和通貨膨脹帶來的效應相互抵消,第一個因素不易再發生,真正要因應的是第三和第四個因素。如果不因應,一定會產生兩個結果:
- 教育經費實質減少:如虚編、修財劃法將一般教育補助改列統籌分配款。
- 調降教育經費法定下限。
所以台灣教育在未來十年,應該走向以「質」代「量」的台灣教育發展路徑,使政府的教育支出仍能達到法定下限。
二、目標
將高國中小的學生單位成本由目前的15萬提高到20萬,將每班的維運成本由目前的400萬提高到500萬。
三、六大方向
- 鄉村教育創生:提升偏鄉地區的生活機能,讓鄉村能留住人才,活化教育。
- 強化教育的社會安全網:進行教育補助(最好聯合社福)的總歸戶,將破碎的補助,整合成可以進行家庭與教育扶助的整塊經費。
- 增加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設計:混搭「規格化教學」與「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在傳統的「規格化教學」之外,增加選修、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合作學習、生活實踐、過程技能訓練、學校與家庭功能橋接、校外過程…等等課程設計,那學生單位成本會逐步提高,公共教育品質也會因此提升。
- 學前教育公共化:?
- 高教公共化:?
- 終身學習發展:?
原民是否融入「增加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設計」?六個面向的排序如何?有沒有邏輯?
四、三個階段
暫分:
- 第一階段三年,再分為前期1A,後期1B,重點在:大船轉向(建立各方共識),網絡布署,動能釋放,空間打開,財政準備
- 第二階段三年,再分為前期2A,後期2B,重點在:網絡催熟與催動,再加大動能釋放與空間打開,因應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財政到位
- 第三階段四年,再分為前期3A,後期3B,重點在:全力衝刺,跨域連結,建立反省與微調機制,財政常態化與合理化,繼續因應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五、要領與原則
六、中央與地方關係
由教育部聯合各地方政府適時推出「提升教育品質領航計畫」。
同時修訂《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建置「中央教育發展基金」以為財政上的支援。
七、政府與民間之分工合作
八、相關的子計畫(關鍵子計畫)
- 實驗教育發展(第一個5%):已在釋放動能,已經在揪團辦學,並且是教育創新的重要泉源
- 教師揪團增能(第二個5%):給釋放動能找基礎,運用課程教學專業的新底層來重新形成網絡(5%),讓老師養成組課的能力與習慣
- 跨校選修:橋接前兩者,引入以天下為資源的「超學校」理念,為揪團辦學打基礎
- 2012課綱(民間叫民版課綱):為第二個5%拓寬辦學的道路
九、圖示
108課綱活化教學
教師揪團增能
發展跨校選修
實驗教育發展
學前托育發展
鄉村教育發展
國發會:翻轉貧富差距之教育大策略
- 目標:吉尼係數不超過0.35(0.4作為「國際警戒線」)
- 工作編組:政院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
- 承辦:國發會人力處長林至美。教育部窗口為次長林騰蛟。
- 邏輯:小家庭、單身等趨勢→政府不作為,貧富差距一定會惡化→聚焦在改善弱勢學生的人力資本→打破貧窮循環
- 前20%富裕家庭小孩(18~23歲)就讀大專院校的比率達84.0%,後20%低收入家庭僅58.8%
- 低收入家庭小孩僅20.1%讀公立大學,也遠低於平均水準32.2%。
- 最新「改善所得分配具體方案」,共計35項重點工作項目,分四個面向:
- 社福:持續強化弱勢照顧及自立脫貧;減輕弱勢家庭育兒負擔
- 就學及就業:見以下各點
- 薪資:鼓勵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獲利與員工共享;檢討基本工資制度;提高薪資資訊透明度,以提高勞工議價能力
- 租稅:土地房屋稅負合理化;高額消費課稅;落實不得對基本生活費課稅
- 分四個標的族群:青年、中低社經、原民、偏鄉
- 就學相關措施:考試加分、持續高中免學費、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貸款
- 就業相關措施:社企及育成培力、經濟弱勢就業、原鄉適性就業、偏鄉就業機會
- 橋接教育與就業:青年教育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技職再造、產業人力訓練培育、原民職訓、農業就業、創新農業
未來《提升教育品質領航計畫》要跟這個計畫的各面向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