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實驗教育,明日公共教育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17年10月17日 (二) 00:17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承蒙今年雜學校策展單位在「實驗教育館」提供一個攤位給我們(振鐸六年制學程),我們就藉這個機會來談談想做的事,並且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們想做的事,基本上分成三個部分:

  1. 透過實驗教育的發展,讓台灣有 5% 的教育是人民自己動手,按自己的需求去打造出來的。
  2. 透過修訂民版課綱、推展教師揪團進修…等等作為,讓體制學校中,也有 5% 的班級,能走向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
  3. 橋接上面的兩個 5% ,對九成的傳統課程教學構成壓力和競爭,促成台灣教育全面的典範轉移,真正走向適性揚才的發展道路。

今日實驗教育

一、從實踐一個學程做起

為了「找出改良公共教育的方法」,振鐸學會從 2013 年起展開了「六年制學程」的課程實驗,預備將一個班由國一帶到高三,到今年是第四年了。由於是為了「找出改良公共教育的方法」,所以太貴而公共教育負擔不起的做法,我們便不會去做。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班的各種課程,除了「國際化教育」會涉及出國旅費之外,其他諸如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師人力配置、大量選修、更多符合未來需求的資訊教育、同學的職涯輔導與職場實習,完全是我國公共教育負擔得起的,只是其財務結構會與目前的體制學校完全不同。以六年制學程為例,「國際化教育」另計,學生的單位成本在每年 12 萬到 14 萬之間,完全和公立中學相當。

在這個學程當中,我們都在做些什麼?

(一)大量選修:從國二開始,我們班每年的選修課就快速增加。到了國三,每年的選修課的數目就總是超過學生的人數。這些選修課有很多是同學自己組課組出來的。而在這些選修課之中,家長有時來當老師、有時來當學生,充分體現親、師、生共學的風格。

(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從國一開始,每位同學都必須自己選擇題目,準備教案、評量,對全班同學上一個主題三節連排的主題備課。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去磨練蒐集資料、組織與架構資料、運用各種影音媒材、口條等過程技能。國三一開始更透過 OST 培養同學組課。所以每位同學是從聽課、講課、選課、組課一步一步來增加自己自主學習的深度。到了高中不但要求每位同學必須進行 100 天的職場實習,還鼓勵他們到校外去修課以及考證照。目前正在引進師徒制,來進行同學的專題課程。

(三)行動學習:我們班是把行動學習當作同學解決問題的訓練。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在過程中同學必須學習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針對小問題設計出解決方案;最後再把各種小的解決方案串接起來,形成整體性的解決方案。

這種訓練必須由小到大一步一步來,所以我們班從單日行動學習、五日分組行動學習、單車600公里行程策畫、個人八天的境外行動學習,到後年是要實施 30 天的全班境外行動學習,地點在歐洲。

行動學習也是訓練同學合作非常好的課程,同學分開來一個一個都算不上厲害,但是透過網路的加持和彼此的討論,一組人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四)改變老師的角色:在我們班,老師的角色像教練和陪伴者,大過像講課的授業師。而老師也強調要不斷的學習,而且在有些課,他們和同學共同扮演助教或學生的角色。說穿了,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

當然在這些課程後面,是有一些想法在支撐著我們的行為。這些想法,我就姑且稱之為座右銘吧,以下就撿幾條較重要的座右銘,幫助大家來了解我們:

  1. 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2. 這個時代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從網路上近乎無償地取得。
  3. 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眾人之事,權責相符則成,權責不符則敗。
  4.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5. 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
  6. 資產就是包袱,包袱就是資產。
  7. 凡存在的必有道理,只是即將存的將更有道理。

我們的認知是:目前人類社會處於「科層暨市場體制」與「互聯共生網絡」混搭的時代,前者代表過去三百年的典範,後者代表未來的典範。而「學校」是「科層暨市場體制」下的產物,我們想把學校轉變成「學習公社」來適應未來以「互聯共生網絡」為主流的時代。我們還差得很遠,但正往前摸索。學習公社我想會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本質上是一群人有效管理並共用「學習資源」。為了有效管理大家在生活上、經濟上、治理上進行合作與分享。
  2. 為了成就學習的共同目標,內部有調用勞力、資源、資金的明確規則。
  3. 調用規則由受這些規則影響的成員民主的決定與修改。
  4. 資源使用活動的監督者就是使用資源的人,大家對彼此負責。
  5. 違規使用資源的處罰應該分級,以免過度處罰損害大家的參與意願,並彼此產生敵意。
  6. 有程序低成本地調解使用糾紛。
  7. 政府法令接受學習公社自治的合法性。

二、搬開四大障礙,大力發展實驗教育

振鐸的目標是想讓台灣的實驗教育達到就學機會的 5% 。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就要搬開目前妨礙實驗教育的四大障礙:場地、課程、經費、師資。

台灣辦實驗教育第一個困難就是不是什麼場地都可以拿來辦實驗教育,要符合建築物 D5 以上類組的場地,才能拿來辦實驗教育。而由於少子化,台灣每年大約會釋出 1000 間中小學教室,這些教室都屬於 D5 以上的空間。目前政府是已經把辦理實驗教育納入校園活化空間的利用範圍內。但是法令上許可跟實務上能夠取得,還是有很大的落差,這值得大家再去努力爭取。

發展實驗教育的課程太累人了,須要大家一起倡議與推動「自主學習資源共享平台」,而跨校選修系統就是朝向這條道路的第一步,目前已經上線,網址為 urclass.net ,正在逐步完善中。

目前國教署正在起草《補助推動實驗教育要點》,相信上路實施後,會對實驗教育在經費上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各種幫助。而更重要的是應該要去擴充《社會救助法》第16條地方政府對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提供教育補助的內涵:

  1. 此教育補助涵蓋參與實驗教育之就學機會。
  2. 對此項目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時,中央政府得予挹注。
  3. 此項補助計入教育經費額度內。

這樣實驗教育才不會變成中高社經家庭與低收入家庭「教育隔離」的藩籬。

傳統師培並不適合實驗教育的師資養成,實驗教育需要更為非結構的師資培力方式。目前政大的台灣實驗教育研究中心和自主學習促進會都在發展這一類的工作坊。兩者都會結合核心哲學課題探討、學員組課實作、參訪、實習等歷程。而大家都有將培力資源公共化並加以共享的共識,應該在一年內就會有所進展。

除了上述四大障礙的逐漸排開之外,實驗教育在升學方面,也有兩項讓人振奮的發展:第一是教育部委託暨南大學建置中的「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將實驗教育學生納入;第二是教育部技職司發展的大學入學特殊選才三管道,其中第二管道針對實驗教育設計,可以免參考統測成績升上技術學院。

總之,台灣辦理實驗教育的條件一年比一年要好,實驗教育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中。當然要邁向就學機會的 5% ,未來還須要很多的努力,但已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

明日公共教育

台灣教育的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