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2024IDEC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4年7月26日 (五) 11:30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官網資訊

7/23(二)14:00-14:50

  • 淡江大學蘭陽校區
  • 開放教育社群如何實踐社會正義
  • 該時段由丁丁一人分享:
    同時段由參與者發起在其他場地有 open space
    7/23會出席的講者,有陳振淦、黃志順、種籽代表(劉以潔)、賴振民、王美玲、張義雄
    請提供上述諸人簡易背景
  • 該時段所屬的脈絡屬性:由於7/22-7/23的演講主題為「立足臺灣」,不僅是以臺灣實驗教育與創新教育領域的講者,作為外國友人認識台灣的途徑,更希望以此讓參與者們透過講題,在接下來的年會裡發起討論。
  • 今年的年會,是IDEC三十週年;也是 410 三十週年。三十年來的回顧、反思與展望,是我們貫穿在整個年會裡的議題。
  • 開放教育社群的意義:丁丁一直都有透過學會、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倡議「自主學習」。尤其,丁丁不斷強調的是學習者藉由治理學習內容,強化學習者的主體性。同時,丁丁也一再分享「群學」的重要:群學能為學習者帶來的影響與成長,遠超過學習者獨自學習。也因為有這樣的理念,才有連結體制內外教育機構的「跨校選修平台」與組課共學的社群。基於我們對丁丁和振鐸學會、均優論壇倡議內容的理解,我們想請丁丁分享一個以群學為導向、共享學習資源,而非將學習視為交易商品、並且人人都能享有的「開放教育社群」,對當今時代的重要性。相信這也與丁丁現在透過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推展的組課有些呼應
  • 社會正義主辦方要無預定的立場:延續第三個問題,何謂IDEC所認定的社會正義?與其說我們有沒有立場,不如分享我們所關注的方向。無論是一百年前杜威倡導的進步主義教育,或是三十年前開始舉辦的IDEC,都強調「學習者主體」的教育模式,對於人有解放、賦能的重要性。然而我們也仍舊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在動手打造理想教育的過程中,有形無形的成本之多,使得目前為止,在另類教育機構裡,經濟優勢的中產(及以上)家庭仍舊佔多數比例。因此,IDEC近年來試圖回應這樣的困局,包含成立「包容性委員會」(Inclusive Commitee),為第三世界等較難參與IDEC的國家參與者募款、倡議年會講者的性別與族群應比例平均、反省初代另類/民主學校仍有待改進的教育方式等。因此,我們對「社會正義」的理解是,關注學習者的自我賦能外,也試圖回應外在社會條件對學習者的限制。我們不敢說能完全打破這些困境,也正是因為這樣,丁丁對教育資源開源、共享的倡議,對IDEC有很重要的啟發。

7/26(五)14:00-15:00 記者會丁丁發言

  • 自實驗教育三法通過(2014)至今(2024)已歷十年。在其前六年,大多數的實驗教育參與者是社運份子、外國理念教育的倡導者、對其子女教育有特殊理念的家庭…。多數國民看不懂實驗教育要幹嘛?怎麼弄?
  • 但約在四年前,社會上的各色國民,經過那麼多年,看也看懂了,於是紛紛基於自己與實驗無關的各種動機,參與到實驗教育這個領域裡來:
    1. 如補習班把實驗教育變成一門好生意,將學生繳費,繞個彎變成攤提企業購地與營建的收入。
    2. 如高中校方和老師為了免除正常教學的時間,教導學生申請個人自學拼考科。
    3. 如家長為了子女拒學,開憂鬱症診斷證明,讓他在家熬時間等著拿文憑,而沒有給他更好的群學環境與社交歷練。
    4. 還有很多很多…基於自己形形色色的需求動機,申請實驗教育。偏離初心,也違背學生的福祉。
  • 台灣教育既不可能退回到沒有實驗教育的時代;也不可能讓實驗教育變「純潔」。
  • 我們必須直面目前實驗教育現場的真實情況,合力去促成一場台灣實驗教育的「重開機」:
    1. 召開實驗教育的國是會議,且拉開維度,不是從「圖利實驗教育」出發,而是從「圖利台灣教育」出發;不是一再談「我家小孩要怎樣」,而是談「台灣小孩需要怎樣」。
    2. 回歸台灣實驗教育的「非營利」精神,秉持「公共化」五原則,勇敢修法處理實驗教育在社經階層不平等的問題。
    3. 大幅強化實驗教育的資訊揭露,不是對縣市審議委員揭露,而是對社會公眾揭露,讓陽光照進森林。號稱「更進步教育典範」的台灣實驗教育,如果資訊揭露的程度還不如公立學校,是一件可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