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教育基本需求國小人力試算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16年1月10日 (日) 12:22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授課節數調整後尚需外加比率.jpg

小學公共教育的未來

他山之石

  • 國定課程的限縮
  • 增加現場個別指導的空間
  • 老師在現場進行課程再設計的能力
  • 對「均優質」的堅持,不將教育的能量耗在排序和比較上面
  • 老師社會聲望高,是學生職業選擇的第一志願志願

國內實驗教育的參照

課程×教學×關係×熱情×價值觀投合

  • 課程可以由辦學團隊、家長、同學共同建構,專任老師中的 leader 扮演設計領頭羊的角色。
  • 大量的合作課程,但專任老師仍居橋樑的關鍵角色
  • 更多的個別指導,重責大任在專任老師身上
  • 更豐富的學習場域,老師本身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對學習場域蒐尋、調查、布署與課程結合的能力要比較好
  • 跨科的教師團隊必須合作。而體制內學校則是分科
  • 大規模的後勤支援會快速發展,最終形成「學習網絡」

我國需要的改變

  • 三權下放,合議治理的政策走向
    1. 課綱再限縮,留出更多學校與班級課程再設計的空間
    2. 一定要形成高專業教師的族群,挑起現場課程再設定的領導責任。即使是目前的前導型教師多數也只是教學專業強,課程專業不強。
    3. 以立體的人力結構,取代扁平的人力結構,人力有層次、有類別。當然成本也不同。
    4. 人力的表達,漸次以「金額」取代「員額」
    5. 教師在縣市內流動重組團隊的必須比目前流暢


兼任教師的需求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