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記者會/20230928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3年8月16日 (三) 15:09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教育類型

  • 實驗教育:是台灣教育為了區分體制內教育而出現的名詞,主要是不受國家課剛、教師法約束的教育制度,包含:個人實驗教育、團體實驗教育、機構實驗教育、學校實驗教育、公辦實驗教育。
  • 自造教育:人類可以動手打造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及環境。例如:MAKER
  • 自主學習:學習者本人對於自己學習的資源、配制要對自己負責。

四大網絡學習

伊利希(I.Illich) 伊利希以為社會制度化下的教育,使個人與環境交往的關係,走上了被動、消極及過度的依賴制度。 非學校教育(deschooling): 乃是不要將個人的學習活動,過分地依附於社會機構或社會組織或學校。讓生活在社會中的個人,重新建立起個 人與環境間的新教育關係。 伊利希強調非正規教育,即將個人所接受的教育,希望能由下列四種方式滿足之;

    1. 提供資料服務;將學習的資料不要完全交由學校提供;個人可以從圖書館、實驗室、農場、演示室取得。
    2. 交換技術、技能;社會中有意願提供技術者,開列其名單、項目、條件、地址,使有意學習者可以前往學習。
    3. 共同學習者的組合,形成合作性的學習伙伴。
    4. 教育人員提供服務;開於教育人員服務之名單、項目、條件、場所,以備有意者接洽。

伊利希的構想是減少人們對正規學校教育的依賴性,藉此喚醒人們一個應有的認識:即自動、自發的學習,遠勝過學校教師強迫的教學方式。另外,值得注意的 是在本書內容中,伊利希多次提到學校教育中尚蘊涵著「潛在課程」。伊利希不希望大量投資的公共教育經費,竟收不到預期的成效。顯然,正規學校教育是否為最 佳學習的教育制度,已經成為人們需要省思的一個重大問題。

三大經濟方式

  • 市場經濟
  • 共享經濟,閒置資源、網路平台、使用者社群
  • 自造經濟,產消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