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簡介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19年6月16日 (日) 10:20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感謝政大台灣實驗推動中心去年的「實驗教育工作者一梯培力」,沒有這個計畫的成功,就沒有以此為基礎,推動海星培力的可能。

海星一梯的七大階段

  1. 簡易面談——向報名者說明本社群與年度計畫:
    • 價值觀
    • 社群傳統
    • 培力計畫過程
    • 學員須要負擔的時間與金錢
    然後進行雙向選擇。
  2. 共識營(7.20,21)——活動中建立治理架構,以俾決定:
    • 組課共學簡則與場域修練簡則
    • 共同必修課:鼓勵要有能提供「同屆成員大量互動」的討論課。
    • 共同選修課:其中「海星增殖計劃」一定要成課。
    • 共同服務課:如「組課共學協作」,不一定要成課。
    • 定期會議的日期與決議有效額數。
  3. 組課共學
    • 18小時為一學分。
    • 參與並完成「海星增殖」為一學分。要「完成」而不是「成功」。
    • 自每梯次共識營開始,達成以下要件者為成熟海星:
      1. 兩年內修畢 5 學分,以維持一定的學習強度與密度。
      2. 發起組課(擔任課主)超過兩學分。
      3. 完成場域修練。
    • 建議的組課的標準模式為:36小時+36小時+18小時,總共90小時。
    • 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形成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而且必須記帳
    •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以「自給自足,公平分擔」為原則
    •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
    • 漸漸讓海星「記帳服務」成為「跨校選修/記帳服務」的「子集」。
    • 每門組課至少三人可以成課,可收外修生,須要兩位課主(組課發起人),其中一位必須是海星一梯的成員
  4. 場域修練:
    • 與組課共學目同步進行
    • 小時數下限待定
    • 場域含:
      1. 治理會議通過的各項教育社運倡議
      2. 「三法」或「籌備中」或「具實驗教育精神」的學校、機構或團體
      3. 「教學經驗三年以上之達人」
      4. 「其他學員之公開觀課議課」
  5. 組課典藏與學習履歷完成
  6. 成果發表
  7. 海星增殖

改變

一、改變的核心

進一步落實「自造精神」:回歸本質,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1. 全自造精神培力出來的學員,日後大約能帶動「半自主學習」;半自主學習培力出來的學員,日後大約能帶動「活化教學」。
  2. 選拔式的面談改成「自我診斷+雙向選擇」

二、減法操作

  1. 不用養人,不用靠政府大額補助:
    • 單位成本較低,經濟規模較小:30->40 vs 30->10~15
    • 進行節奏彈性較大
    • 不用依教育部的核結作業要點用錢
  2. 簡易面談
  3. 「公積金」大幅降低,只用於如共識營、平台等活動,約會降到 3000~4000 /每人。也由預收,改為後結。
  4. 認為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雙方是合作共學的。進一步降低兩者之間的「不對稱性」。所以無須「用大頭當誘餌」,也沒有「國王冊封騎士」。

三、加法操作

(一)網絡與社群

「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傳統芻議」:

  1. 教育自造者的成長應列我們的首要目的。
  2. 整個社群應維持學習資源與資訊的共享,讓社群成員平等取得。
  3. 我們之中的領袖只是受委託的僕人。
  4. 每一組別應是自治的,但影響到其他組別或整個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者為例外。
  5. 每一個組別應儘量自給自足。
  6. 每一個組別應儘量以工作圈模式維持分工的彈性,但服務中心可以雇用專門的工作人員。
  7. 組課共學應該是各組別重要的學習方式。
  8. 自主學習應該是各組別重視的學習風格。
  9. 任一組別不應認可或允許外界的機構使用「教育自造者培力」的名字,以免因為利益將我們推離首要目的。
  10. 我們的公共關係政策是建基於吸引新人參與,而非為了自我宣傳。

增加對外接觸的表面積:

  1. 每一門組課的基本說明都是對社會說明,都是接觸介面。
  2. 各贊助者一起在撐培力。

每一隻小海星都是一個小的「學習公社」,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