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2019簡易面談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19年7月1日 (一) 15:53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簡易面談的作用是向報名者說明本社群與年度計畫:

  1. 培力七階段
  2. 社群傳統
  3. 培力特點
    • 學員須要負擔的時間與金錢
  4. 價值觀

然後進行「自我診斷+雙向選擇」

  • 新成員自我診斷其需求和風格否適合加入海星。
  • 新成員和原有成員之間的雙向討論。

海星一梯的七大階段:

  1. 簡易面談——向報名者說明本社群與年度計畫:
    • 價值觀
    • 社群傳統
    • 培力計畫過程
    • 學員須要負擔的時間與金錢
    然後進行「自我診斷+雙向選擇」(新成員自我診斷其需求和風格否適合加入海星+新成員和原有成員之間的雙向選擇)。
  2. 共識營(7.20,21)——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以俾決定:
    • 組課共學簡則與場域修練簡則
    • 共同必修課:鼓勵要有能提供「同屆成員大量互動」的討論課。
    • 共同選修課:其中「海星增殖計劃」一定要成課。
    • 共同服務課:如「組課共學協作」,不一定要成課。
    • 定期會議的日期與決議有效額數。
  3. 組課共學
    • 18小時為一學分。
    • 參與並完成「海星增殖」為一學分。要「完成」而不是「成功」。
    • 自每梯次共識營開始,達成以下要件者為成熟海星:
      1. 兩年內修畢 5 學分,以維持一定的學習強度與密度。
      2. 發起組課(擔任課主)超過兩學分。
      3. 完成場域修練。
    • 建議的組課的標準模式為:36小時+36小時+18小時,總共90小時。
    • 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形成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而且必須記帳
    •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以「自給自足,公平分擔」為原則
    •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
    • 漸漸讓海星「記帳服務」成為「跨校選修/記帳服務」的「子集」。
    • 每門組課至少三人可以成課,可收外修生,須要兩位課主(組課發起人),其中一位必須是海星一梯的成員
  4. 場域修練:
    • 與組課共學目同步進行
    • 小時數下限待定
    • 場域含:
      1. 治理會議通過的各項教育社運倡議
      2. 「三法」或「籌備中」或「具實驗教育精神」的學校、機構或團體
      3. 「教學經驗三年以上之達人」
      4. 「其他學員之公開觀課議課」
  5. 組課典藏與學習履歷完成
  6. 成果發表
  7. 海星增殖

「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傳統芻議」:

  1. 教育自造者的成長應列我們的首要目的。
  2. 整個社群應維持學習資源與資訊的共享,讓社群成員平等取得。
  3. 我們之中的領袖只是受委託的僕人。
  4. 每一組別應是自治的,但影響到其他組別或整個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者為例外。
  5. 每一個組別應儘量自給自足。
  6. 每一個組別應儘量以工作圈模式維持分工的彈性,但服務中心可以雇用專門的工作人員。
  7. 組課共學應該是各組別重要的學習方式。
  8. 自主學習應該是各組別重視的學習風格。
  9. 任一組別不應認可或允許外界的機構使用「教育自造者培力」的名字,以免因為利益將我們推離首要目的。
  10. 我們的公共關係政策是建基於吸引新人參與,而非為了自我宣傳。

理解海星培力的特點:

  1. 是一段「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你,而是你培力自己。
  2. 落實「教育的自造精神」:回歸本質,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3. 自主學習
    • 學員「自組織」,而不是學員被人家組織。
    • 少做「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同學實踐,自己不實踐。老師自己的組課的經驗,日後才會認同同學組課。
    • 認為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雙方是合作共學的。進一步降低兩者之間的「不對稱性」。
  4. 群學:
    • 是一個個小的「學習公社」,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協作。
    • 每一門組課都要上跨校選修系統,都是一次對社會說明與接觸。
    • 組課內容以 CC 3.0 授權釋出,是與天下人共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5. 以社群為依托:
    • 海星社群中有經驗前輩。
    • 由贊助者構成的的支持網絡。
  6. 金錢的負荷:
    • 公基金:每人約 4000 ,用於如共識營、雲端平台、海星增殖策劃等活動。
    • 組課的費用依始祖海星 13 門組課的經驗值,90小時約為 7650 元。
  7. 時間的負荷:兩年內要完成 90 小時的組課,140小時的場域修練。
  8. 對組課與社群成員的學習歷程進行準永久性典藏。
    • 是對「學習大規模重洗牌」的當代適應。
    • 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 水平發展:用學分標籤來支援體制學校、實驗教育、終身學習、學前教育…的教師進修或人才培力,初期標籤數小於組課總數。

自我診斷問題參考:

  1. 是什麼原因讓你對海星計畫有興趣?
  2. 在你探索教育的過程中,或實踐理念教育上遇到的困難或疑問有哪些?
  3. 你認為海星計畫中的哪個價值觀或環節符合您的自我學習需求?為什麼?

面談實施:

  1. 需由現有的社群成員或工作小組成員,至少一位主持簡易面談。
  2. 主持者須事先閱讀海星培力簡介
  3. 可主持簡易面談的人:丁志仁、施雅敏、游士賢、林宜蓁、朱純良(Daniel)
  4. 由宜蓁負責面談的人:林建彰(台中)、鄧宇(線上)、林青高(629晚上)
  5. 丁志仁、施雅敏、游士賢:蔡珠玲(7/1新埔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