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麗娟副署長討論2
2021.4.14
訴求摘要
- 合作推動「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培力
- 找一群體制內老師接受海星培力。
- 加強在目前體制學校內發展「微型『自主學習典範』」。
- 兩年後協助國教署成立「自主學習輔導團」。
- 先決定:要不要讓受培力者有大陸體制外教育的同學?
- 和地方政府合作。
- 改善實驗教育審議。
「自主學習典範」在兩岸的狀況
一、台灣的狀況
(一)學校與非學校實驗教育
兩者皆要求實驗教育要走:學生中心、多元知能、適性學習的路。所以衍生出台灣實驗教育的三大群落:
- 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
- 多元文化與多元信仰:來自兩公約國內法化的要求
- 引進外國的另類教育:如華德福、蒙特梭利、瑟谷、耶拿、KIPP 與 KIST、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二)一○八課網的影響
「自主學習典範」需要改變三個向度:技術選項、人際關係、價值觀。
一○八課網總綱的前三章(背景、理念、目標),調整了「價值觀」的部分,宣告走向「自發、互動、共好」,完全倒向「自主學習典範」;但四~七章仍維持傳統典範,並沒有同步去動「技術選項」、「人際關係」這兩個向度,所以靈魂跟肉體有點分離。這是不得不進行的妥協,但實驗教育領域不用進行這種妥協,所以有較快的進展。
到底在自主學習典範下有哪些技術選項要改變?你如果在自主學習典範下你一定會三節連排;如果在傳統教學典範下,你一定會傾向一節一節排課。自主學習典範下也會傾向學期課表,在傳統典範會採取週課表,就完全不一樣。 人際關係在傳統典範中會強調尊師重道,也一定會盡量拉高老師跟學生的階層差別,讓學生格式化,格式化才有辦法讓千千萬萬班的學生在同時間上同一個進度。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會拉高學習者的高度,讓他不覺得他是小屁孩。一邊是一樣會叫起立敬禮坐下,另一邊是直接叫老師的名字,他人際關係完全不一樣。
但一○八課綱之後,跨領域統整課程加上學校可以做的課程,學校最多可以用八節做校本課程,這足以撐出一個「微型的自主學習空間」,只是還沒有完整的操作論述與操作實踐。
(三)與社大2.0的合流
- 「組課群學」恰可以幫助社大「讓講師成為好的學習者」、「拉高學習者的高度」、「降低師生之間的不對稱性」、「邁向深度學習」,「將課程進行跨域延展」…
- 開門辦教育和無界學習的理念相合。
- 共同發展「同村共養教育」的人才儲備。最理想是完中或國中有一個治理平台,里及地方勢力能夠一起進來討論。目前體制學校覺得「學校是我們老師跟行政人員的學校」,會排斥學校有治理平台。治理平台有里、地方資源的進來,用地方資源支援小孩長大。但此事須以開門辦教育為前提。
同村共養需要四個力量,分別是教育界、輔導人員、社工人員,還有終身司做的家庭教育。這四個系統現在都有既有預算在運作但互不統屬。同村共養需要設一個平台,整合起來,所以才會講需要網絡及水平整合的能力。
二、大陸的狀況
(一)體制外教育湧現的背景
- 大陸不可能將高中普及到全國各處,所以在制度上必須允許人民年齡到了就可以報考大學,毋須高中文憑。所以小學、初中、高中沒有唸體制學校並沒有關係,只要能出國或考上國內大學即可。
- 新式的體制外教育從六七年前開始湧現。這得力於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成長,以及習近平走回頭路,如「一地多本」被次第取消。
- 非常商品化,共產黨不准人民從事宗教與社運,只開放做生意。所以大陸體制外教育一律是掛「公司」的牌子,(上海盛行國際學校例外)。你只要講我做這個事不是為了賺錢,共產黨大約就不會讓你做下去了。
- 有明顯的聚落現象,重鎮是成都、深圳、北京、大理、上海(以國際學校的形式)。
- 非常樂於和台灣的自主學習交流。台灣也喜歡中國有更多小孩是用自主學習典範養大的。
- 比較進步的體制外教育合組了「創新教育交流會」。
(二)先鋒教育聯盟
深圳的安格、成都的先鋒、佛山的悅谷、北京的一出和小蘋果樹,是五個大陸體制外辦學機構,由於理念相近(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之間組成盟校,並均由「學校」改稱為「學習社區」(台灣應該翻成「學習社群」較為貼近)。整個聯盟叫「先鋒教育聯盟」,取這個名字,是由於劉曉偉首先在成都創辦先鋒學校,應該是大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之濫觴。但晚近由於不贊同「學校」這種體制,所以改名為「學習社區」(也省得跟他們政府爭論)。
目前這五個學習社區之間:
- 各社區導師間相互支持,彼此交流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經驗/資源/運營/管理。
- 互相承認學分,支持不同社區的學生互相轉學、遊學。
- 支持導師們互相去彼此社區訪問/學習/休息/工作,甚至交換老師。
- 招生工作交流,並共享生源與升學出口。
- 每個社區管理層會出1~2名成員,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討論整個盟校的運營,共同為五個社區出謀劃策。
他們發現結盟之後的確都比自己一家摸索要進步快得多,所以會再磁吸其他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機構。
(三)其他與台灣自主學習領域有教師培力交流的學校
- 上海田字格到貴州遵義去辦興隆實驗小學,推動偏遠農村的教育。
「自主學習典範」目前的發展
一、單位成本與經濟形勢
(一)自主學習典範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教師月薪 4.5 萬外加勞保健保勞退,一個月年終,師生比 1:7),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年 ,成分如下:
- 導師:10.3萬/生.年
- 教室折舊:0.14萬/生.年
- 選修/組課:6萬/生.年
- 行政支出:1.58萬/生.年
主要是因為實施「班本課程」,再加上導師、家長、同學、合作課程共同分擔課務,使得成本下降。
(二)體制學校國中小(右圖)
-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二、自主學習典範的重要內容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第一要訣:提高學習者的高度。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
習近平時期 台灣戒嚴體制 統編課本 |
學科專家宰制課程 高中課程是大學內容的簡化版 國中課程是高中課程的縮小版 |
允許校定課程 學校有課發會 至少是學校選書 |
學校是 「自主學習社群」的聯盟 |
學生自己打造學習 適性揚才 |
三、群學
1.討論模式 |
四、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右圖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發展曲線:
- 斜率較大的是家庭教育需求的成長線,每年增加
- 斜率較小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成長線,也每年增加
越是社會變遷速度快,教育需求的成長也會跟著增大;教育供給雖然也與時俱增,但受限於政府的稅收增加無法太快,其增長的速度會追不上社會變遷下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兩者的差距發展會宛如剪刀的上下兩刃,我們稱之為「剪刀差」。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開門辦教育」一個辦法。
-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
-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五、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師生教學典範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生」
背景:
-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
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自主學習典範
概念是: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
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
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
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六、飼料雞會死的很慘––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
七、長期的願景
兩種「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培力
發展的重要依據:從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實驗教育機構,其老師「陣亡」的原因去進行具體分析
一、委辦計畫模式
- 教育部「師資暨藝術教育司」或「學前及國民教育署」補助政治大學「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一筆錢,計畫名稱叫「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會僱請專案助理兩人,再加入一些中心同仁,再延聘一群導師,來安排課程,培力報名者。
- 自 2018 年起,培力第一梯次 30 位學員, 2019 年起,培力第二梯次 40 位學員, 2020 年起,培力第三梯次 30 位學員,目前正在招考第四梯次 30 位學員,本週六日舉辦面談。
- 培力週期為 10 個月。
二、社群模式
- 由 2018 年第一梯次的「部分」師生組織「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由社群成員自費、自力舉辦培力活動,一方面自我培力,一方面培力新人。
- 暫無政府委辦費或補助費用。日後即使申請小額的政府補助,也是加菜性質。
- 自 2019 年起,培力週期為兩年,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如圖:,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
- 又稱「海星模式」。
三、比較簡表
飛禽與游魚不同,不要去問哪一種比較好,兩種互補。
社群模式 | 委辦計畫模式 | |
---|---|---|
總 說 明 | 只要社群起來,沒有政 府經費,也會繼續培力 | 沒有「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或 教育部委辦經費,就沒有後續培力 |
由同學自組織並彼此分工 依據決議清單治理 | 明確的導師,行政,學員三者區分 | |
工作圈模式 | 有些微科層 | |
公基金 NT3000 | 一梯公積金NT1.8萬 二梯公積金NT2.8萬 三梯公積金NT0元 | |
社群成員彼此間網狀連繫 | 透過行政助理中介聯繫 | |
希望第四期之後呈幾何級數發展 | 發展呈線性模式 | |
規模 | 15人 | 30~40人 |
培力週期 | 2年 | 10個月 |
完成率 | ½~⅔ | 90% |
面談 | 說明方案,雙向選擇 | 挑人,120挑30,或60幾挑3,40 |
共識營 | 兩天不住宿 | 兩天住宿 |
導師制 | 有 | |
必修必選 | 三門 | |
組課共學 | 5學分 cc 3.0 授權釋出 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 3學分 cc 3.0 授權釋出 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
場域實習 | 144小時 | 144小時 |
組課典藏 與學習履歷 | 結構化資料 準永久性典藏 | 資源包上網 |
成果發表 | 自我培力歷程發表 | 「實踐計畫」發表 |
海星增殖 | 有 | |
垂直發展 | 小海星 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 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 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 |
水平發展 | 實驗教育 社大2.0 學前教育 體制學校教師進修 | 實驗教育 |
傳統與傳承 | 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傳統 |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
域名 | educationmaker.net | teec.nccu.edu.tw/article/all/1.htm |
四、教育自造者培力
簡稱「海星培力」(域名:educationmaker.net)
(一)培力七階段:
- 簡易面談——雙向選擇,減低風險。對參與培力的學員而言,這天是兩年期程的起算點。
- 舉辦共識營——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
- 組課共學——兩人以上搭檔組課,其中至少有一名是學員,讓學員「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須達 18小時×5學分 以上。
- 場域修練——透過教育實務浸潤,長見識,並增進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須達 144 小時。
- 組課典藏並完成學習履歷——課通天下,可信的能力表達。
- 成果發表——維持培力的水準。
- 海星增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二)培力十特點:
- 目標在培養能帶領自主學習的「資深學習者」(類似傳統教學典範中的老師)。
- 希望「組課群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習慣。
- 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希望用來改善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終身學習、學前教育。
- 是一段「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你,而是你培力自己。但也因此,完成率大約只能到六成。
- 落實「教育的自造精神」:回歸本質,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日後相信你的學生:「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成敗另說)。 - 自主學習:
- 要儘量拉高同學的高度,減低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對自身的看重,繼而引發的主動與認真。
- 少做「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同學實踐,自己不實踐。老師自己有組課的經驗,日後才會認同同學組課,也才會知道怎麼陪伴同學組課。
- 認為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雙方是合作共學的。進一步降低兩者之間的「不對稱性」。
- 學員「自組織」,而不是學員被人家組織。
- 是「群學」不只是自學,海星培力是以社群為依托的「群學」學習模式:
- 水平方向的合作,群學會使一個人進入以下狀態:
- 思考方式會由「獨自思考模式」切換到「討論模式」:
- 要求自己的想法能清楚到可以解釋給同伴聽,而且讓他聽懂。
- 伙伴之間會相互聆聽並產生聯繫。
- 相互糾錯:伙伴之間會有思考、見解、特質、專長等多樣性,互補之後才能加大,缺點減少。
- 分工合作:老天給一個人兩份本事,也沒有給人兩份時間。但伙伴們平行推動工作的不同部分,就能成就更大的事情。
- 資訊識讀的可靠性提高。
- 思考方式會由「獨自思考模式」切換到「討論模式」:
- 垂直方向的合作:
- 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如圖:,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
- 海星社群中有經驗前輩:如觀課帶領與發表諮詢。
- 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 網絡與協作:是一個個小的「學習公社」(大陸安格稱之為「學習社區」),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協作。
- 學習協作:找到學習需求相近的伙伴,一起群學。
- 經濟協作:對於學習的支出,伙伴之間「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 生活協作:伙伴之間彼此將「組課共學」排到自己生活順位的前十名,不然組課會失敗。
- 由協力單位構成支持網絡。
- 每一門組課都要上跨校選修系統,都是一次對社會的說明與接觸。
- 組課內容以 CC 3.0 授權釋出,是與天下人共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 水平方向的合作,群學會使一個人進入以下狀態:
- 平價的金錢負荷——公基金每人 NT3,000 ,90小時的組課約 NT7,650 。
- 足量的新典範浸潤——兩年內完成 90 小時的組課,144 小時的場域修練,1次成果發表。
- 對組課與學習歷程進行「準永久性典藏」——對「大規模的學習重新洗牌」進行當代適應;讓學習垂直發展、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