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學習幫助待定向青少年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丁志仁 2023.11.23

澄清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1. Q:什麼是自主學習的四大元素?
    A: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2. Q:自主學習是「自己學習」嗎?
    A:不是,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其二,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3. Q: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嗎?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必然會同時涉及「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型態」三個面向的改變。
    在「技術選項」方面,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自主學習會儘量:
    1. 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包括學什麼和怎麼學。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學習者「組課」。
    2. 會善用水平整合,引導學習者進入「討論模式」;讓學習社群的成員特質互補且能相互糾錯;用協作進行平行操作;用乘法協作取代加法協作。結果是即使普通、平凡的同學也會變得更厲害。
    3. 排課則傾向多個小時連排,增加學習安排的彈性。
    4. 常常用 OST 導出「智群」,使得方案靠譜,更具可行性。
    在「人際關係」方面:
    1. 自主學習會降低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由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進行陪伴、嚮導、教練。
    2. 「立約承責」是須要反覆強調的關係基礎。
    在「意識型態」方面,自主學習認為:
    1. 「剛好比最好更好」。
    2. 群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常會成為學習社群中的最佳化適應策略。
    3.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4. Q:帶領自主學習有要領嗎?
    A:有,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說「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的天敵。相反的「均優化」會生出很多有高度的位置,是適合自主學習的社會結構。
  5. Q: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A:不一定,自主學習其實常常會被搞砸。在學習社群中不是只有好事會共振,壞事一樣會共振。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群學關係中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學習社群中的其他人。學習社群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無所謂、抱怨、找麻煩……)到整個學習社群,而學習社群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溝通、協調、願意多做一些……)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下發展。
  6. Q:什麼人都能來帶領自主學習嗎?
    A: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來帶領自主學習。這種人會提高自己的「後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生命的維度,想辦法為自己找一個適合框架,不斷吸收經驗再建構,讓框架成長,容納更寬大的人生,包容自己也包容他的同學。

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

階層名稱提供方法數
在單一活動中6
在單一課次中5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10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10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16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1.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1.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2.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3. 再輪流補充
    4.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2. 討論【自造+選擇】
    1. 全班討論
    2. 分组討論再回來
    3.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4. 討論如何討論
    5. 辯論
    6. 互評或自評
  3. 遊戲【自造+選擇】
    1.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2.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3.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4. 書寫【自造】
    1. 自由書寫
    2. 寫便利貼
    3.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4. 共筆(Etherpad)
    5. 問卷
  5. 輪流分享【自造】
    1. 相互訪談
    2. 抽卡牌
    3. 觀影
    4. 閱讀
    5. 書寫
    6. 討論
  6. 身體活動【自造】
    1. 角色扮演
    2. 場景演出
    3. 即興戲劇
    4. 實驗
    5. 舞蹈
    6. 手作

(二)在課次中

  1.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2.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3.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4.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5.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1.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2.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3.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4. 催化五種共振:
    一、討論模式(討論)
    二、相互糾錯(糾錯)
    三、平行運作(協作)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5.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6.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7.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8.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9.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10.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關於一些名詞的釐清與界定

  1. 青年:18~35歲的我國國民
  2. 青少年:12~18歲的我國國民(第五類高中:15歲以上)
  3. 兒童:6~12歲的我國國民
  4. 幼兒:0~6歲的我國國民
  5. 待定向青少年:現有國民教育法、高級高中等教育法、大學法所設定的體制教育,難以提供學習協助,幫助他們:「讀懂世界、改善生活、探索生涯與職涯、自造出公民素養」的青年及青少年,例如:中離生、中輟生、法院安置青少年、高關懷學生、對未來生涯發展還疑惑…等。
  6. 待定向青少年適性學習:能幫助待定向青少年「讀懂世界、改善生活、探索生涯與職涯、自造出公民素養」的社會協助、心理或輔導協助、學習協助。
    PS.「自造出公民素養」是指透過自主探究,逐步塑造自己的公民素養。

推動設立「生涯發展高中」以幫助待定向青少年

  1. 目前高中已無入學年齡限制,但生涯發展高中仍以招收18歲~24歲的青年為主。
  2. 幫生涯發展高中老師找一個遴選制度,領證教師和獨立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來當老師。
  3. 課程規劃:
    • 基本主題 (50%):溝通、數字管理、科學與生活、公民、藝術、與AI協作
    • 適性主題 (50%):如生涯規劃。
  4. 多樣的學習方式:有實體上課,也有線上課程。無界學習:以台灣為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
  5. 學習者高度參與學習治理。
  6. 大量的群學/處處都有學習社群:班內有組,學校是班的聯盟(班本而非校本)。
  7. 鼓勵公辦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