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優學習論壇世代傳承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均優學習論壇世代傳承/楊逸凡

九零年代,台灣教改運動乘著台灣民主化的時代浪潮,富有抵抗政府控制、捍衛人民自由、強化社會平等、注重思想啟蒙的理想色彩。當時教改的各種訴求,雖落實程度不一,但都大程度地影響了今日台灣的人文景觀。其中,企圖矯正極端升學主義帶來的異化,乃至打破升學之特權與知識生產之寡占的「廣設高中大學」,其量化結果特別明顯易見。

十年間,台灣大專院校數增加兩倍以上,學生數漲幅超過五倍,大學錄取率更曾高達97%。

快速擴張的高等教育,影響了所謂「人力市場」的供需。媒體「躺著也能上大學」「高學歷等於高失業率」「畢業即失業」等標題雖然聳動,但也反映了教育經濟學與社會學者所提出,因大量人口展開文憑競賽所產生的「過度教育(overeducation)」,以及隨之而來的「低度就業(underemployment)」。

許多人批評教改人士亂搞,斷送台灣下一代「競爭力」。但當「人人都可上大學」的理想幾乎完全實現,昔日高等教育因稀缺所顯露的「神聖」也逐漸褪去,回歸凡身。

高等教育走下神壇,降低了升大學帶給人的制約,也為一零年代新一波教育變革浪潮孕育契機。

零零年代,教改雖改變了制度,甚至讓不同於體制的教育場域成為可能,但走向體制外的親、師、生仍往往被視為異端,言行難登堂入室。但高教普及,破解了「大學——就業」的神聖公式。應試教育與社會(市場)的脫節,也如國王新衣,光天化日下,看穿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更多大眾開始尋找傳統應試教育以外的不同可能。十二年國教、實驗教育三法、一零八課綱,都湧現於這新一波教育變革浪潮。

然而,近年雖捷報頻傳,但「革命」實則「尚未成功」。福兮禍所伏也——「另類」或「實驗」教育的需求增加,實乃因多數人在尋找「大學——就業」公式中,遞補「大學」的變因。

在此舊「信仰」出現危機,又「等不到超人」的時代,新自由主義正披著「進步」之皮,高舉「自由」之旗,乘虛而入。新自由主義「看不見的大手」,悄悄為實驗教育設置開往「市場」的GPS——不但強化了「教育——市場」的單一指向性,把教育捏塑為服務或商品,把教育當作「私人的事」(而非共同體的責任),更讓實驗教育雖看似百花齊放,但若仔細端詳,恐淪為叫賣喧囂,甚至競爭廝殺。

若教育的目的不是餵養孩子知識與技能,那教育絕不可能只是眾多服務或商品的一種——除非,我們盼望的社會,只存在或允許「買賣交易」這種關係。教育更核心的使命,是養成人與自我、與世界的自處共生之道。若「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理想依然牽動著你我,此一使命,不只應出現於「教授的內容」講義、文本中,更應體現於「整體學習經驗」各面向的知與行。

後教改世代,雖蒙教改之福,但生長於新自由主義的浪潮,恐如魚游水,不覺水為何物。

面對新自由主義透過實驗教育「借殼上市」的危機,教改元老與中生代亟須熟悉時代文化、符號與工具的新生代的加入,成為教改泉源清流,一同淘洗新自由主義所植入的毒素;福留子孫,留給下一代健康乾淨的空氣、水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