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當下,適應當代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丁志仁 2024.04.27

本日流程

  1. Etherpad 使用說明
    • 用瀏覽器開新頁,網址:http://twees.info:9001/p/nuanuashe
    • 進入共筆頁密碼: nuanuashe / 20240427
    • 找到圖示 ,並點擊它。
    • 在彈出視窗中寫上自己的名字。
    • 點擊代表色大圓點,修改代表色並「儲存」。也可以不改代表色。
    • 再點擊一次 ,讓它收納歸位。
    • 開始寫。
    • 如果想要「貼圖」,請將圖照的完整「網址」貼於新的空白行內。
      --------------------
  2. 這是全班共筆頁,大家可以同時在上面問問題與寫筆記
  3. 有意願參加各種微社群的朋友,請在此留言

加快轉向自主學習典範

※什麼是自主學習典範

(一)自主學習四大元素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1. Q:什麼是自主學習的四大元素?
    A: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2. Q:自主學習是「自己學習」嗎?
    A:不是,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其二,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3. Q: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嗎?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必然會同時涉及「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型態」三個面向的改變。
    在「技術選項」方面,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自主學習會儘量:
    1. 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包括學什麼和怎麼學。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學習者「組課」。
    2. 會善用水平整合,引導學習者進入「討論模式」;讓學習社群的成員特質互補且能相互糾錯;用協作進行平行操作;用乘法協作取代加法協作。結果是即使普通、平凡的同學也會變得更厲害。
    3. 排課則傾向多個小時連排,增加學習安排的彈性。
    4. 常常用 OST 導出「智群」,使得方案靠譜,更具可行性。
    在「人際關係」方面:
    1. 自主學習會降低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由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進行陪伴、嚮導、教練。
    2. 「立約承責」是須要反覆強調的關係基礎。
    在「意識型態」方面,自主學習認為:
    1. 「剛好比最好更好」。
    2. 群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常會成為學習社群中的最佳化適應策略。
    3.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4. Q:帶領自主學習有要領嗎?
    A:有,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說「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的天敵。相反的「均優化」會生出很多有高度的位置,是適合自主學習的社會結構。
  5. Q: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A:不一定,自主學習其實常常會被搞砸。在學習社群中不是只有好事會共振,壞事一樣會共振。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群學關係中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學習社群中的其他人。學習社群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無所謂、抱怨、找麻煩……)到整個學習社群,而學習社群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溝通、協調、願意多做一些……)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下發展。
  6. Q:什麼人都能來帶領自主學習嗎?
    A: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來帶領自主學習。這種人會提高自己的「後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生命的維度,想辦法為自己找一個適合框架,不斷吸收經驗再建構,讓框架成長,容納更寬大的人生,包容自己也包容他的同學。

(二)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的比較

A.傳統典範下的師承關係

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B.自主學習典範

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也能相互糾錯

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名詞解釋:

  • 資淺學習者:就是指同學。另一個相對稱謂「資深學習者」就是指老師。
  • 群學中的共振:
    1.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
      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2.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
      1. 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
      2. 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
      3. 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
      4. 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
      5. 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
        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3.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4.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5.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群學生態系之下,會有兩項常見的發展:
    1.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常成為群內個體我優勢的多輪博弈策略,無須說教。
    2. 「群的成敗由大家共同承擔」,因為不是正能量會共振放大,負能量一樣會共振放大,不自救「群」會瓦解,不會有人來救你們。
  • 行動學習:是指同時具備「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三種元素的「任務驅動式課程」。
  • ♡個體我和群我互為主體:
    1. 主體,本身即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
      不只是完成某些目的工具,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
      可以被貶抑和踐踏和無底線的利用。
    2.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是一個個主體,
      而不只是被伙伴利用的工具,
      也不只是達成整個團體榮譽或利益的工具。
    3.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相互承認彼此的主體性。
    4. 「群我」也是一個主體,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被愛、被尊重。而不只是方便大家合作的「一套假想」。它多於所有成員主體簡單的相加,所以才能引發成員間的彼此「共振」。
    5. 個體成員對「群我主體」有共識。
    6. 在探索方法上,請在組課過程中,除了看表面上發生的事情之外,還去看「表象之下」的權力與情感流動。不要外求於文章和書籍,因為連「有沒有主體這回事」,都充滿了歧義。你會迷路。
  • 加法協作:指共同產出,由群內成員貢獻後簡單匯整混加,同群伙伴沒討論也行。
  • 乘法協作:指產出如未經群內伙伴討論、綜整即無法形成。伙伴間有「共振」發生。
  • ♡以社區大學組成電影社為例,解釋「加法協作」與「乘法協作」。電影社社長,將十幾位成員分組,分為愛情、飲食、藝術等組找電影片單,開始時最容易的辦法常常是叫每一個人交出兩部電影片單,然後湊出整組的片單,彼此間沒有進入「討論模式」,這就是典型的「加法協作」。
    後來社長修改規則:每組除了交出片單之外,還要交一篇「導讀」,說明片單中各支影片彼此的關係,「導讀」的內容須要組裡大家都同意,並且向全電影社進行說明。
    這一點改變,就使各組進入了「討論模式」,並且產生了「乘法協作」,引起伙伴間的「共振」。

一、透過「行政院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2023年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提案,案由:
建請本委員會開始研議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提案委員:丁志仁,謝國清

目前政府算錢給學校的邏輯:多少學少編一班 => 課綱要求每週教幾節(會依課綱編教科書) => 每位老師每週教幾節 => 要僱多少老師把課本教完 => 再配上每班一名導師 => 再配上一套學校行政班子

自主學習現場樣態舉隅:

  1. 學生組課:400元 / 每班每hr,家長不能領、同學不能領、專任教師不能領
  2. 學生組同好社團:指導老師費 2000元 / 月
  3. 鼓勵辦學機構開選修課:補助?
  4. 達人教學支援:鐘點費上限 800 元 / hr
  5. 雙老師制度:
  6.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7. 混搭三種資源:設籍
  8.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9.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10.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11.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12.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13.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14.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15.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在網際網路面世 35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3 年, youtube 出現後 19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而目前還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樣態在各地教育現場中,我們可以陸續蒐集,成就出一份清楚、具體的自主學習的「樣態清單」。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0.1C(C 指班級數)性質說明:

  1. 是一筆合條件就可支配的額外經費,不是真正的教師員額。
  2. 關鍵是要有老師性想這樣子做,而且自己是好的學習者。
  3. 因為是教育經費基本需求,所以不用進行專案核銷(核結)(有通則,確保公款沒有私用),只須要報學校會計核結,學校向縣會計核結,縣即可向中央政府核結,即可辦理決算。政府的對會計核結,現在已有很週密的規定,不必再訂第二層規定。

二、選定項目,在實驗教育中先行試辦

補助項目 補助對象 補助基準與額度 備註



1.組課共學 1.共學團體
2.自學生
1.每小時○元
2.最高每年補助○元
2.共組同好社團 1.實驗教育學校、機構
2.共學團體/自學生
1.社團指導老師鐘點費每堂○元
2.最高每年補助○元
3.開設適性選修課程 1.實驗教育學校/機構
2.共學團體/自學生
1.師資、教材等費用每年○元
2.最高每年補助○元
4.專家、達/職人教學支援 1.實驗教育學校/機構
2.共學團體/自學生
1.專家、達/職人鐘點費每堂○元
2.最高每年補助○元
5.場域實習 1.共學團體
2.自學生
1.保險費、交通費等每年○元
2.最高每年補助○元



1.聘用專業輔導人士 1.實驗教育機構
2.共學團體
3.自學生
1.聘用專業輔導人員每月○元
2.最高每年補助○元
2.輔導師資養成/增能研習(輔導人才增能研習)(註1) 實驗教育學校/機構/團體 1.最高補助○元/每場
2.提高現行師資養成&增能研習補助額度,並針對提高部分限制為專款專用
3.特殊療育(如藝術治療)課程、活動(註2) 自學生/實驗教育學校/機構/團體 1.學生:最高補助○元/每生/每年
2.實驗教育學校/機構:最高補助○元/場次(每一課程);最高每年補助○元
  • 註1:機構/學校辦理有關輔導職能(或類似機能之「兒童研討」等)之師資養成、增能研習活動(或工作坊),所需各項業務經費。
  • 註2:為「特殊學習需求」學生所開設、辦理之療育課程(活動),所需之材料費(諮商、醫療、藥物費用除外)、輔導與陪同人員鐘點費等。

三、透過四元素在公校導入「自主學習典範」

從學生單位成本看體制學校引入「自主學習典範」的時機

(一)自主學習典範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教師月薪 4.5 萬外加勞保健保勞退,一個月年終,師生比 1:7),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 / 生.年,成分如下:

  1. 導師:10.3萬 / 生.年
  2. 教室折舊:0.14萬 / 生.年
  3. 選修/組課:6萬 / 生.年
  4. 行政支出:1.58萬 / 生.年

主要是因為實施「班本課程」,再加上導師、家長、同學、合作課程共同分擔課務,使得成本下降。

學生單位成本疫情後約漲為 20萬/年 。

(二)體制學校國中小(右圖)

  1.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2.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3.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4.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5.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1年破 20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體制學校國中小的學生單位成本已經超過體制外「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生單位成本,在體制教育中推動「自主學習典範」,阻力已不在財務。

工作方針:

  1. 自主學習核心四元素不變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2. 與課綱連結不變
    1. 「自發」主要連結: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
    2. 「群學」主要連結:互動。
    3. 「共好」主要連結:無界學習。
    4. 「生活實踐」主要連結素養定義(總綱 / 肆、核心素養 / 一、涵義):核心素養=知識、能力、態度+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
  3. 陪伴教師發展社群
    1. 仍徵求有意願的老師(志願軍),協助其他老師走入自主學習。
    2. 訪賢以教師社群為對象。
    3. 仍引導社群成員「自組織」。

執行五大工作:

  1. 訪問十五個體制內教師社群。教師社群須符合:
    • 參與教師本身是好的學習者
    • 彼此間已有群學的經驗
  2. 探討體制內教師目前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3.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與提供協助。
  4. 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5.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本計畫透過自主學習與校內實踐,將「自發、互動、共好」之精神,拓展一○八課綱現場實踐空間,並為下一輪國家課程之修訂,提供更豐富之元素。

演進教育工作者的新圖像

  1. 本身是個好的學習者
  2. 至少花一部分時間(如十分之一)在和社會交流
  3. 至少花一部分時間(如十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並認同課程教學、社工、輔導三者協作
  4. 增加「陪伴,嚮導,教練」減少「傳道,授業,解惑」
  5. 願意拉高同學們的高度,例如:重用學生。

推動微進展:

以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

階層名稱提供方法數
在單一活動中6
在單一課次中5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10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10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16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1.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1.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2.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3. 再輪流補充
    4.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2. 討論【自造+選擇】
    1. 全班討論
    2. 分组討論再回來
    3.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4. 討論如何討論
    5. 辯論
    6. 互評或自評
  3. 遊戲【自造+選擇】
    1.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2.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3.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4. 書寫【自造】
    1. 自由書寫
    2. 寫便利貼
    3.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4. 共筆(Etherpad)
    5. 問卷
  5. 輪流分享【自造】
    1. 相互訪談
    2. 抽卡牌
    3. 觀影
    4. 閱讀
    5. 書寫
    6. 討論
  6. 身體活動【自造】
    1. 角色扮演
    2. 場景演出
    3. 即興戲劇
    4. 實驗
    5. 舞蹈
    6. 手作

(二)在課次中

  1.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2.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3.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4.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5.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1.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2.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3.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4. 催化五種共振:
    一、討論模式(討論)
    二、相互糾錯(糾錯)
    三、平行運作(協作)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5.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6.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7.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8.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9.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10.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四、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1.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現場樣態」中的一種樣態,家長可以當「同學」、當「分享達人」、當「老師」…
  2. 政策上仍須推動:
    1. 以 NGO Hub 形成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治理網絡
    2. 家長也是資深學習者之一,必須和同學一起成長。所以應有以家長為主體的家長培力,如每年四小時家長上課
    3. 家長應參與學校課程的治理
    4. 家長對教育的法定參與,應有相應配套,例如:一定額度的公假,僱主、政府、家長分攤
    5. 彙整兩公約與台灣現有法令對家長的相關規定

五、將台灣目前的課綱改成「軟性課綱」

非官方參考架構:先求用得上

  1. 將知識與技能分成:語文、數學、科學、社會、藝術、身體六個領域
  2. 只訂出各領域知識與技能的「相對基本」程度
  3. 保留給現場(班級)「學習布署」的彈性和適應性
  4. 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和興趣來「布署」:學什麼、怎麼學、設置學習情境、安排群學任務。
    • 不脫離自主學習四元素。
    • 包容學生的多樣性與個性化學習體驗。
    • 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
    • 陪伴學生「自定義福祉」,並建構「意義」。
    • 任務驅動:調動資源,運用跨領域跨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真實世界的情境是沒有在分科的。
  5. 教師的專業判斷表現在:
    • 度量學習內容與學生生命關係的遠近
    • 催化群學,系統系性地中和學習社群中的負能量
    • 刺激學生反思與批判、善用群學共振,並從互動中創新,最後提升社交能力
    • 上述工作有賴教師有自主權,並願意發揮創造力
  6. 不嚴格固守固課程內容或結構。

走向班本課程

學校是班級的聯盟,地方教育局處是學校的平台。

政府課綱的進步

  1.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 43 條第二項「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之訂定,除由中央主管機關常設課程研究發展機構外,其他教育相關領域之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亦得提出課程綱要草案,併案委由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其提案方式、處理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2. 《國民教育法》第 34 條第二項「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究發展及審議,準用高級中等教育法之相關規定。」

六、待定向青少年適性學習

關於一些名詞的釐清與界定

  1. 青年:18~35歲的我國國民
  2. 青少年:12~18歲的我國國民(第五類高中:15歲以上)
  3. 兒童:6~12歲的我國國民
  4. 幼兒:0~6歲的我國國民
  5. 待定向青少年:現有國民教育法、高級高中等教育法、大學法所設定的體制教育,難以提供學習協助,幫助他們:「讀懂世界、改善生活、探索生涯與職涯、自造出公民素養」的青年及青少年,例如:中離生、中輟生、法院安置青少年、高關懷學生、對未來生涯發展還疑惑…等。
  6. 待定向青少年適性學習:能幫助待定向青少年「讀懂世界、改善生活、探索生涯與職涯、自造出公民素養」的社會協助、心理或輔導協助、學習協助。
    PS.「自造出公民素養」是指透過自主探究,逐步塑造自己的公民素養。

推動設立「生涯發展高中」以幫助待定向青少年

  1. 目前高中已無入學年齡限制,但生涯發展高中仍以招收18歲~24歲的青年為主。
  2. 幫生涯發展高中老師找一個遴選制度,領證教師和獨立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來當老師。
  3. 課程規劃:
    • 基本主題 (50%):溝通、數字管理、科學與生活、公民、藝術、與AI協作
    • 適性主題 (50%):如生涯規劃。
  4. 多樣的學習方式:有實體上課,也有線上課程。無界學習:以台灣為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
  5. 學習者高度參與學習治理。
  6. 大量的群學/處處都有學習社群:班內有組,學校是班的聯盟(班本而非校本)。
  7. 鼓勵公辦民營。

七、改善實驗教育治理:「昨日實驗教育,今日公共教育」

  1. 2010 年均優學習論壇,第 13 號議程:六年制學程──打造平價的自主學習
  2. 2012 年均優學習論壇,第 25 號議程:立法保障實驗教育─從自學困境談起
  3. 2014 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

一、瞄準五年前的台灣實驗教育對我們並沒有用

(一)機構實驗教育

甲文教集團_甲實業有限公司是針對3-18歲的美語補習班。績效非常好,他們捐款成立甲1教育基金會(非營利法人),在主管機關申請辦理「甲1實驗教育機構」,辦學非常有一套,學生從小英文訓練就極佳,更有充裕的外師人力資源。

學費首次入學先收三萬,每年收 44 萬,再加教科書費每年 6.6 萬,午餐 1.76 萬,校外教學 2.4 萬,還有上下學交通車、冷氣、制服、保險…。

甲實業公司再買地蓋房,建了一棟教學大樓,把其中兩層以每月 145 萬元租給「甲1實驗教育機構」,一年約 1740 萬。

依《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以下簡稱實驗教育),指學校教育以外,非以營利為目的,採用實驗課程,以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目的所辦理之教育。」第四條「機構實驗教育:指由學校財團法人以外之非營利法人(以下簡稱非營利法人)設立之機構,以實驗課程為主要目的,在固定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

一般在審議實務上,收費貴,但全數用在學生身上就不是問題。只要沒有逐步聚歛學生的費用,慢慢累積轉變成法人的財產,但是像「甲公司/甲1實驗教育機構」這樣,每一步都合法,但是卻把機構實驗教育變成一門好生意,漸漸把買地蓋樓的錢賺一部分回來,其實已悖離國家釋放實驗教育空間的初衷。

2023年2月24日 甲1 新校舍啟用開幕典禮,他們請到市長,教育局長,以及眾嘉賓,場面熱烈。

地方政府有沒有法源規範像「甲公司/甲1實驗教育機構」這樣的機構實驗教育經營者?有《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廿八條「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不牴觸本條例之範圍內,得訂定實驗教育之自治法規或補充規定。」只要「訂定前項實驗教育之自治法規或補充規定時,應邀請熟悉實驗教育之教育學者專家、實驗教育團體代表、家長、教師、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其他相關人士參與」即可。只要補充規定要求:機構實驗教育每年支出不得逾收費的 10% 就行。

但是情況還會再演化下去,經營方還會有層出不窮的新招。新的既得利益會起來,然後破壞這些既得利益人家就會頑抗。

(二)安親班轉型

安親班起家的夫妻檔,所以習慣上半天,週二至週四上午時間空白不排課。學生對象相當特定,每年級只收兩人,共收 10 人,他們也不想擴大。入學申請費一萬元,每生每學期學費 18 萬元,一年 36 萬,一年兩個人能結餘 50 萬上下就滿意了。

場地租用國小閒置空間,沒有聚歛的問題,不過,此案例因主管機關認定此課程規畫是要取代強制教育,學生的學習不夠替代義務教育的未給他們通過。

(三)以補習班或線上學習為主要學習場所的個人自學

依國民教育法第四條「補習及進修教育法所定之短期補習教育,不得視為前項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

(四)小結

自 2014 年 11 月 19 日三法通過施行,已歷八年,如今的生態已不是當年社運分子、教育理想家、有另類教育需求的父母為實驗教育的主要參與者的局面,八年足夠人民學習,現在很多人民已經學會運用實驗教育的制度去實現自己的動機。

二、我們做不到,以及我們能做的

(一)我們無法做的事情:

  1. 讓台灣回到沒有實驗教育的時代。
  2. 讓台灣的實驗教育變純潔。

(二)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1. 儘速將自主學習橋接到體制學校當中,這會讓實驗教育商品化,變得比較沒那麼重要。
  2. 不放棄實驗教育非營利的界限,對利用實驗過份營利,形成共識與立下規矩。
  3. 對太過份利用實驗去拼應試教育,形成共識並立下規矩。
  4. 維運一個大體有公信力的評價社群,提供「更好的實驗教育現場揭露」資料,為優化實驗教育審議預做準備。
  5. 運用自主學習去幫助待定向青年(中輟生、中離生、受安置青少年、高關懷班、技藝班…)
  6. 民間和中階文官合作: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兩層的網絡,第一層是是縣市內的網絡,第二層是連結縣市網絡的網絡,是網絡的網絡。網絡的主角之一,就是審議委員與潛在的審議委員。平台可以提供:學習需求調查,資訊需求調查,來自公眾的評價。
  7. 先將宜蘭、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大新竹串連起來形成第二層網絡的核心區域,支撐住基本服務。然後將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花蓮當成基本服務的「飛地」,第三波才是覆蓋全國。
  8. 把陽光和真話注入這個網絡。

自然人與 AI 協作

一、生成式 AI 帶來的傳統公校教育發生「價值沈沒」

(一)敲掉「行業隔間」






傳統公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用漫長的時間去訓練學生掌握一組行業隔間的知識與技術,以謀得日後職場安身立命的保障。但熟悉人類語言的生成式AI,一夕之間把「行業隔間」敲掉了九成以上,還導致十八世紀以來盛行於全球的近代公共教育體系目標與方法,大幅「錯置」。不處理,公共教育對社會將變成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二)AI進化比人快,怎麼學才不落伍?

  1. Go basic
  2. 成為最懂行的「外行人」
  3. 用群學去幫自己達成以上兩點

Go basic

  1. 聚焦於最基礎、最核心、最有槓桿力的知識與技能
  2. 更深入去了解「突現」 (emergence)
    • 組成複雜性
    • 關係複雜性
  3. 強迫自己回到一定比例的人際互動
移動位元比移動原子容易

做懂行的「外行人」

  1. 跨領域去學習其他行業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
  2. 沒那麼多,而且有 AI 幫你
  3. 物質科學:100個 => 10 個

(三)加速「群學」

對自主學習典範來說,群學一直是這個學習生態中的核心元素。在生成式AI達到可實用之前,群學只能透過和另一群(或一位)自然人形成微社群,讓自己能進入討論模式。並運用他人的人生經驗,幫助自己糾錯與「自定義福祉」。但2022年之後不再是了。自主學習微社群中有一位見多識廣到難以匹敵的同儕變的優勢極大,而且這位學習同儕是不眠不休隨侍在側。

(四)三個天花板

  1. AI取代人的第一個天花板:產能過剩 → 經濟窒息
  2. AI取代人的第二個天花板:人類+AI → 碳排失控
  3. AI取代人的第三個天花板:飼料雞社會 → 巨嬰社會

(五)儘早普及教育中的 AI 近用,如 ChatGPT

ChatGPT的使用樣態:

  1. 未登入使用:無法訪問聊天歷史或進行個性化設置。
  2. 登入免費使用 ChatGPT 3.5:
    • 能夠訪問聊天歷史記錄和偏好設置。所以可以獲得個性化的體驗。
    • 幻覺比較嚴重,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比例更高。
  3. 付費使用 ChatGPT 4 (每月 20 美元):
  4. 付費使用 ChatGPT Team (每月 25 美元) :
    • 小組使用,有團隊管理功能。
    • 更多的API調用次數和其他技術集成支持。
    • 數據共享與協作工具。

使用 DALL·E:

  • 提示:請生成一幅描繪未來城市的圖片

進行數據分析: 用多種格式提供數據給 ChatGPT 進行分析,包括:

  1. CSV (逗號分隔值):
    CSV 是最常用的數據格式之一。
  2. XLS/XLSX (Excel 檔案):
    Excel 非常普遍,特別是在商業和財務數據處理中。
  3. SQL (結構化查詢語言):
    SQL 關係型數據庫的語言。
  4. JSON (JavaScript 物件表示法):
    JSON 輕量級的數據交換格式。數據來自網絡API時尤其好用。

上傳檔案格式:

  1. 文本檔案(.txt)
    • 內容提取:提取和分析文本資料。
    • 數據整理:對文本資料進行整理和格式化。
    • 資訊概括:生成文本的摘要或概括。
  2. 文檔格式(.docx, .pdf)
    • 內容提取:讀取文檔內容,進行分析和處理。
    • 資料摘要:創建文件的總結或概述。
    • 轉換格式:將文檔轉換為其他格式,例如從 PDF 轉為純文本。
  3. 電子表格(.csv, .xlsx)
    • 數據分析:進行統計分析,如計算平均值、標準差等。
    • 數據視覺化:創建圖表和圖形來顯示數據。
    • 數據清理:幫助檢測和糾正數據錯誤或缺失值。
  4. 程式碼檔案(.py, .js, .html 等)
    • 代碼審查:提供基本的代碼評論和優化建議。
    • 錯誤檢測:檢查代碼中的錯誤和潛在問題。
    • 學習協助:解釋代碼段落的功能和用途。
  5. 圖片檔案(.jpg, .png)
    • 圖片描述:描述圖片內容和細節。
    • 基本編輯建議:提供圖片如何改進的基本建議。

有限的能力:

A. 摘要影片內容

  1. 要有字幕。自動生成字幕不算。
  2. 下載字幕:
    • 4K Video Downloader
    • DownSub
    • SaveSubs
    • EasySub
    • youtube-dl:命令列軟體

B.無法識別 svg 檔:

  1. 轉成 PNG 或 JPG 圖片格式,再上傳給 ChatGPT 識別。
  2. 可以生成 svg 檔。

二、與數位發展部合作,用分散式自治組織(DAO)與 web 3.0推動「行政減量」與「學習歷程」 行政過量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現場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的專業本是教學,卻因為行政過量壓垮現場老師,導致老師無法專心完成教學任務。利用新技術讓行政可以減量,讓現場老師回歸教學專業。

運用演算法及區塊鏈,推進「教育行政減量」,可以讓第一線教育工作者:

  1. 有時間帶領同學自主學習。
  2. 降低科層,增加網絡。更走向「班本課程」,讓學校成為班級的聯盟,地方教育局處成為學校的「平台」。

因應少子化

一、適當立法 包含:

  1. 修改《教育編列與管理法》增加「中央教育發展基金」的法源。
    建議修改第十三條的第二項為:「中央政府得設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應專帳管理,教育部主管預算於年度終了時應將預算賸餘滾存於基金,供未來年度繼續使用。其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用以:
    1. 支持地區編成「盟校網絡」 以因應新生兒縮減潮。
    2. 與地方政府協力於「不賺錢地區」,提供學前教育服務。
    3. 混搭年度預算與基金預算,使跨年規畫容易落實。
    4. 同時管理公庫財源,與非公庫財源。
    5. 滿足每年教育經費法定下限。
    6. 運用經費時不必急於每年用光,撙節使用可以滾存到來年最有效益的時間點來執行。
    7. 應落實基金滾存(含中央與地方)。
  2. 以地區中的高中或大型國中為中心,將地區內的高中小編成「盟校網絡」。
    1. 地區中的小校因生源縮減無以為繼時,轉型為微電網教學中心 / 學習基地 / 社區中心 / 防災救護中心。
    2. 緩步增加學生的交通支出,學生更常到各類學習基地學習。
    3. 「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支持地方「盟校網絡」
    4. 最大程度保留教育用地,以支撐之後「土地驅動」的教育轉型
    5. 如以廢校因應,除侵害原學區學生就學權利外,同時也造成(青年)人口流失更嚴重。
  3. 建立新的「教育基本需求設算框架」,將自主學習納入教育的基本需求。
    1. 在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 2024 年教育經費設算時,主流設算框架仍以老師以教科書統一教學,設算教育經費。但以 0.1C (C 指班級數)支援現場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為設算模型。
      1. 是一筆合條件就可支配的額外經費,不是真正的教師員額。
      2. 關鍵是要有老師性想這樣子做,而且自己是好的學習者。
      3. 因為是教育經費基本需求,所以不用進行專案核銷(核結)(有通則,確保公款沒有私用),只須要報學校會計核結,學校向縣會計核結,縣即可向中央政府核結,即可辦理決算。政府的對會計核結,現在已有很週密的規定,不必再訂第二層規定。
    2. 之後年度,視現場情況,擴大現場的自主學習財務支援。
  4. 將台灣目前的課綱改成「軟性課綱」。

二、邁入近未來 近未來:2030 年附近的人類社會,距今 6~10 年。與中未來與遠未的區別:可以預測,可以準備。

無線通信 B5G 是指 Beyond 5G 的意思,這是介於 5G 與 6G 之間的的中介無線通信協定,也是台灣目前發展低軌衛星所採用的通信協定。

B5G / 6G 通信,都是以低軌衛星為骨幹的通信。另一個特性就是極低延遲,即百萬分之一秒的延遲,目標是支援智慧工廠、自駕車、機器人、混合實境等新應用。

台灣發展低軌衛星,除了是為了因應「國土防衛」時,海纜被切斷,通訊系統遭破壞,還能夠維持重要通信、指揮、調度等用途之外,也是國土發展,地方創生的重要基礎。


行動通訊標準發展列表

傳輸質量與運用提升倍率年份
1G2kbps,類比訊號,行動電話系統突破「定點」的限制--1980
2G64kbps,數位訊號,語音傳輸、簡訊時代30倍1990
3G384kbps,瀏覽網站與串流音樂6倍2000
4G100Mbps(10,240kbps),應用程式(App)盛行,帶動智慧型手機普及27倍2010
5G10Gbps(1,048,576kbps),物聯網,零時差互動100倍2021
6G1Tbps,極致低延遲:支援智慧工廠、自駕車、機器人、混合實境等新應用;
全球覆蓋:衛星和衛星間直接通訊,不同衛星系統間相互切換、漫遊。
100倍2030

B5G / 6G 對非都會區生活機能的影響

  1. 資訊流:不再有山谷、海面沒有訊號的問題。
  2. 物流:每週以自駕車固定路線補給,配合無人機,可以大幅降低非都會地區物流不便的問題。
  3. 醫療:遠距醫療可以大幅縮小城鄉醫療資源的落差。
  4. 教育:還要看政府的態度。


當非都會區生活機能不便的狀況舒解,其生態優勢與景觀優勢就會開始抬頭。






台灣社會價值錯置

  1. 鈔票:有市場上的商品價值。
  2. 選票:有政治上的選舉價值。

國土網絡價值:上世紀中葉,以「教育為精神國防」之名,把國中小鋪到國土的每個角落。留給今天的重大遺產。

  1. 拆了,以後沒有總統有能耐再建一個這樣子的網絡。
  2. 它是許多公共服務展開的節點。
  3. 往後「學校」應和「在地」結合,進入「開門辦教育」的階段。一步一步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4. 跨校構成網絡。

※學校微電網與台灣電網靭性

當前的台灣電網無靭性

台灣的輸配電網,優點是極為經濟有效,可以支持較為便宜的電價;缺點是面對戰爭時極其脆弱。

1999 年 7 月 29 日臺南縣左鎮鄉第 326 號的輸電鐵塔,因為連日豪雨致地基流失而傾斜,龍崎超高壓變電所為了自我保護跳電,最後導致台南以北大規模停電。事後,政府請《危機管理聖經》作者邱強來台診斷並提對策。此後台灣還經歷多次因單一細故,就造成四五百萬戶大規模停電的狀況。這一類大規模停電,除了 2017 年 815 大停電外,其餘大停電前夕,台灣電力備轉容量都在 10% 或以上。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台灣整個電網,雖然支持 1400 萬戶用電,但卻高度依賴三大電力樞鈕:

  1. 桃園市龍潭超高壓變電所。
  2. 南投中寮超高壓開閉所,清一色只有 345 千伏斷路器與匯流排等,沒有變壓器。
  3. 臺南市龍崎超高壓變電所。

整個本島電網,主要是以超高壓輸電線(34.5萬伏)當作是電力傳送的主要幹線,概分為北部與南部兩個大網絡,北部依賴桃園市龍潭超高壓變電所加壓至 34.5 萬伏,讓所有的發電廠與用戶均在同一個迴路中而可以互相支援;南部也一樣,但是靠臺南市龍崎超高壓變電所加壓至 34.5 萬伏,以利電力在長途傳輸中,降低損耗。南北兩個電網,再依賴南投中寮超高壓開閉所,南電北調或北電南調,互相支援。

面臨戰爭時,敵人只要摧毀上述三個電力樞鈕,即可打癱台灣的供電系統。所以工研院綠能所電網組的博士才會說:「303停電,台灣自己已經告知習近平,開戰時該打哪裡」。

一開戰台灣本島如果立刻就面臨大範圍全面停電,人民是會極其恐慌的:因為抽水馬達沒電而無水可用;大多數家庭已經不再備有電池收音機了,網路和手機一停電,很快就和公共網絡切斷了聯繫,完全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情況,政府的協作指令到底說了些什麼?

本來上述的電網風險在過去二十年間,都是很難解決的。但是今天已經不一樣了。

烏來福山國小防災型微電網

2015 年 8 月蘇迪勒風災後,福山部落斷電 17 天,台電於是在福山國小建置「微電網」,2017.1.18 啟動,供當地避難收容處所之緊集用電。

工研院資料:

  1. 三組太陽能光電合計 29kW + 柴油發電機 60kW ,[[儲能設備]] 50kWh(50度,鋰電池)。
  2. 太陽能光電依新北市地均平均日照,日發電量 75 度,油料儲備 14 天用量。
  3. 配電盤有切換聯網與獨立微電網的模式。
  4. 整套設備總經費 700 萬。
  5. 太陽能光電平日與公用電網併聯,提供在地電力,減少當地電力需求。
  6. 設置地本身不能被風災、水災、土石流波及。

以當前(2024年)的技術,微電網中的儲能設備會改採「磷酸鐵鋰電池」,相較於早期的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的優點如下:

  1. 磷、鐵存在於地球的資源含量豐富,不含鈷等貴重元素,所以價格低
  2. 安全性極佳,濫用測試下,不爆炸,不起火,不冒煙。即使在最惡劣的交通事故中也不會產生爆炸。完全解決了三元鋰電池的安全隱患。居民嫌惡度低
  3. 循環壽命約2000 次,循環壽命長。最符合環保要求。

本島若建 1500 個微電網,學校可勝任一部分需求

如果在本島普設 1500 個微電網,雖然在平時並沒有辦法分擔多少台電的供電負擔,但是絕對可以提高台灣本島整體的電網靭性,使得攻打台灣的作戰計畫要比攻打台灣電網無靭性時要複雜許多;進而降低發動戰爭而可以得手的把握;減少戰爭發生的風險。為了這一點,些許的投資,還是值得的。

1500 個微電網,如果採用共同供應契約,處理折舊維護也不會很貴。

由於以下四個原因,部分的微電網,學校會是理想的設置場址:

  1. 學校的位置是地方上大家都熟知的地方,適合開設為防災集散點。
  2. 學校的土地和建築都是現成的;而微電網的維護人員,可以理化課、全民國防教育課等「課程化」的名義,內置給有興趣的老師參與。
  3. 目前在學校普遍裝設教室冷氣之後,也同時裝了太陽能板;如果定為地區的災防中心,建置微電網,須要添置的主要是儲能設備。而 2023 年磷酸鐵鋰電池電芯已降價到存儲每度電在 1.8 ~ 2.2 萬台幣之間。災防型的微電網,電能存儲需求約在 50 度至 150度之間。學校加裝了儲能設備之後,太陽能板發的電便可以存起來,平時供冷氣使用;遇災時供應社區最基本的電力需求,如通信與用水。
  4. 凡是設有微電網的學校,即使因少子化而沒有學生,學校仍不撤消,留一組人,改為地方上理化與災防的「課程中心」。讓其他學校的學生到這裡來,「動手學」「自主學」「一起學」電學、化學、災防的相關課程。

政府可以鼓勵至少 1.5 萬戶家庭,自備家用儲能設備

俄烏戰後,歐洲能源與電力價格大漲,使得家用儲能設備、掛式太陽能板、建築熱泵等產品大幅進化。而台灣的家用儲能設備商,也因此提高了產品品質,削減了售價。和社區災防中心不同,家用儲能設備所須的容量約在 5 度至 10度之間,不須要政府投資(但須要政府宣傳與鼓勵),一部分家庭會因為各種私人的理由,去添置家用儲能設備。

只要開始時有 1.5 萬戶家庭,開始自備家用儲能設備,不但電網靭性的政策基礎會開始穩固,而儲能設備也會因為進入人民的生活,而漸受理解與接納。以此為基礎,攻擊方想要在作戰初期即能以低成本的戰術,癱瘓台灣本島用電,造成人民恐慌,便很難得手。

進一步推進教育各個面向的公共化

一、協助特殊學習需求學生,在體制內外均受協助 在《國民教育法》新修版本實施後,加強補助實驗教育被提上日程。大的方向是「提供更多的服務」而非「直接發給教育券」。

目前由於各種原因,實驗教育中不論個人、團體、機構中,特殊學習需求學生的比例,均顯著大於體制學校,而三級制的特教補助系統,並無法覆蓋到實驗教育學生;而且實驗教育領域的親師生,也認為用「延伸覆蓋」的方式,反而會抹煞掉現有實驗教育「寬裕學習」對特殊學習需求學生的有益幫助,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以增加補助,幫助實驗教育中特殊學習學學生,討論中的「法律扶助基金會模式」與「長照個案管理模式」,更有優點,實務上可能需要混搭以上兩種不同做法,於新的補助制當中。

協助體制外特殊學習需求學生

實驗教育特殊學習需求補助模式
  1. 議題背景:在體制內不適應的孩子,可能藉由嘗試實驗教育尋求教育資源。孩子可能是未受幫助的潛在特教生,當潛在特殊生到實驗教育之後,可能因實驗教育團體規模不夠大,導致並無資源聘請具有特教專業的人員來協助特教學生,造成特教生在體制內外皆無法受助的情況。為了改善特教生在體制內外皆無法妥善被照顧的問題,特提出實驗教育特殊學習需求學生補助要點。
家長端
  1. 家長支持社群:讓家長了解特教孩子的特質與需求,不懼怕被汙名化。倡議政府協助體制外特殊生家長,有諮詢管道及家長支持社群。
實驗教育特殊學習需求補助構想

法服模式OR個管模式

  1. 法服模式:由一個大型基金會負責,政府買輔導人員的時數
    • 學生不會實際領到金錢,而是使用服務
  2. 個管模式:很多種不同的專業人才,提供多種服務,需要個管人才協助規劃特殊生所需的不同種服務
    • 個管定義:介於教育部和學校之間的溝通角色,了解特殊生的需求,並盤點資源給予學生適當協助
  3. 不走傳統鑑定模式,以學生適應情形作補助
  4. 特殊生所需要的教育資源:
    • 社會技巧
    • 情緒管理
    • 學習策略
  5. 實驗教育特殊生的個管/評鑑模式(有醫療資源的身分鑑定才可以使用教育服務
    • 評鑑思維的轉變:身分認定從需求出發
    • 實驗教育中的特殊生身分難以認定(身分認定需家長同意)

二、學前教育公共化

2020.07.07與潘部長對學前教育公共化的主要結論與建議:

一、以法國作為我國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的參照國

究其理由如下:

  1. 租稅負擔率約為 20% ,高出我國不算太多。
  2. 公共學前教育的比例極高,正是我國效法與追求的目標。
  3. 公共托育是家庭政策的一部分,與婦女勞動參與、家庭工資連結,並有強烈的輿論支持和合法地位。

家庭政策基金

  1. 學前教育的從業人員較為多元。

二、我國學前教育公共化長程推動路徑

  非營
利幼
兒園

準公共
私立
幼兒園

未加盟
準公共
私幼
  
公立
幼兒園
高端
私幼

重要原則

  1. 維持多元的幼兒教育生態。
  2. 尊重人民對不同幼兒園樣態的選擇。
  3. 尊重業者的經營選擇,如高端價高的私幼,可以服務較高所得的家庭。
  4. 公幼維持既有規模或微幅成長。

誘導流動

①準公共私立幼兒園逐步向非營利幼兒園流動:

  1. 改善勞動條件,並推動勞動合作,承攬非營利幼兒園。
  2. 強化非營利幼兒園的政府協助,增加其招生優勢。
  3. 鼓勵現有私幼轉型為非營利幼兒園。
  4. 正常化非營利幼兒園的視導工作,並比肩對私幼的視導工作。

②未加盟準公共之私幼,向非營利幼兒園或準公共幼兒園流動:

  1. 家長有補助,創造私幼的相對招生優勢
  2. 教師的勞動條件差異,促使人才向非營利幼兒園流動

三、調整主要服務人員的身份、勞動條件、來源

推動非營利幼兒園進行如下改革:

  1. 推動教保服務人員為教保師(educarer)。
  2. 改善教保師的勞動條件:月薪 4 萬,外加勞保、健保、勞退暨一個月工作獎金。國庫每年再分擔教保師的退撫準備金 30 萬(不含個人提存的準備金 7.5 萬)。
  3. 建立教保師的能力認證學分表,以及檢定標準。
  4. 同時承認教保師「培育學程」、「教育自造者培力」(自我培力)、以及混搭前兩者的混合模式等共三種培力模式。
  5. 浥注補助經費,以其在未來十年內,建立起能支撐公共化學前教育的教保師隊伍。
  6. 鼓勵取得教保師資格者加入「勞動合作社」,以「勞動合作社」為聚合平台,伺機成立法人,承攬非營利幼兒園。
  7. 修法提供地方政府直營非營利幼兒園的法源,由公教的園長,帶領教保師經營非營利幼兒園,雙方走的是勞基法下的關係。

四、籌備各縣市非營利幼兒園用地討論

  1. 在每一縣市找一個以上合作的 NGO 團體,可以是教師團體、可以是家長團體、可以是社區大學、可以是幼兒園、可以是民代辦公室或服務處。
  2. 培力合作團體成員:
    • 舉辦客廳會之方法與要領。
    • 調研該縣市非營利幼兒園用地之潛在可能性(含訪問該縣市幼兒教育科)
    • 調研該縣市教育決算與歲入決算。
    • 調研可行的學前教育視導模式。
    • 建立以幼兒家長為主體的社運力量。

五、建構幼教視導體系

  1. 建立雲端資料庫及其運作規則,以為神經中樞。
  2. 融入「開放政府」精神,讓民間與家長充分揭露現場資訊,陽光直接照入服務現場。
  3. 讓家長互助平台化。
  4. 視導採「結果論」之精神,直接觀察兒童所受之處遇。減少「程序論」之精神,也減少程序要求。
  5. 視導個案化,由專案視導人力結合民間志工人力,共同組成視導小組,在共同的公益規準之下,與園方商議個別的視導方案。

六、民代意見初探

  1. 咸認學前教育公共化很重要,應該加以推動,解除民眾之痛苦。
  2. 但在推動方法上則大致分成兩派:
    • 一派認為國教直接向下延伸,政府可以大力介入。
    • 另一派則認為我們應該尊重民間經營私立幼兒園之權利,會更支持政府用津貼的方式介入。

七、建立以幼兒家長或準家長為主力的推動社群

  1. 今年「均優學習論壇」後,辦理 20 場(未含金馬)「學前教育公共化參見全國同胞座談」
  2. 趁今年「均優學習論壇」及其籌備期間「招兵買馬」。
  3. 今年縣市選舉中開始辦「客廳會」
  4. 此後每季三場以上的客廳直至總統大選
  5. 讓「學前教育公共化」成為總統大選的首要議題,與「居住正義」等議題並列。

政府收入與教育經費成長的長期趨勢

右圖是民國 95~113 年,政府年收入與教育經費之間的變化:

  1. 我國法律對政府編列教育預算定有下限,只能編更高,不能編更低。這個下限以政府前三年歲入淨額乘以一定比例,此比例在民國 100 年是 21.5% ,目前是 23% 。
  2. 台灣政府的租稅負擔率常年佔 GDP 的 13%
  3. 歲入淨額不含舉債收入,教育經費沒有要舉債辦教育。
  4. 由於這種制度設計,只要政府收入增加(不管支出是不是也增加),教育經費編列下限就會跟著水漲船高。
  5. 最上方為政府歲入,唯一的凹陷是 2008 金融海嘯,除金融海嘯外政府收入會自然成長。如民國 92 年是 1.85 兆, 111 年增為 3.69 兆十九年間增加 18400 億。
  6. 造成教育經費數量及增長斜率約為政府歲入的 ⅕ ,教育經費長期而言年增 194 億,每 5.16 年要增加約 1000 億
  7. 教育經費下限在民國 95 年是 4019 億,十九年後的民國 113 年是 7703 億。增加了 3684 億。
  8. 行政院一般教育補助一直維持在每年 500 億(均貧富)。

但在2018年,其實已編不出足夠的教育支出去達成法定下限,所以:

  1. 教育部所屬的教育經費,實支真的如帳面上增加。
  2. 地方政府所屬的教育經費是帳面上增加。

由於政府歲入逐年升高,過去 19 年間,教育經費法定下限每 5.16 年會提高約 1000 億。過去「去化」新增教育經費有以下途徑:

  1. 12年國教
  2. 降低每班學生人數
  3. 增加每班教師編制
  4. 網路與資訊建設,及水電
  5. 節節升高的退撫支出(已踩剎車)
  6. 充裕水電
  7. 網路與資訊建設(這一輪尚閒置)
  8. 為國中小學生每班教室裝冷氣
  9.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買了大量的平板電腦
  10. 不排富,定額補助私立大學生與高中生學費
  11. 近年大量以津貼(教育券)方式補助學前教育

但在2018年,其實已編不出足夠的教育支出去達成法定下限,此時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公校導入自主學習,正是時機:

  1. 應修改《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建置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2. 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分工合作配置學前教育公共化之經費––透過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差短補助,各縣市負擔公共學前教育的基本部分,其差短部分由行政院一般教育補助中予以補足。

我們建議增加《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十三條的第二項為:「中央政府得設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應專帳管理,教育部主管預算於年度終了時應將預算賸餘滾存於基金,供未來年度繼續使用。其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其作用為:

  1. 中央的財源可以支持地方的教育需求。
  2. 建置學前教育公共化的財源籌措可以混搭年度預算與基金預算,使跨年規畫容易落實。
  3. 可以管理公庫財源,也可以管理非公庫財源。
  4. 每年教育經費法定下限得以滿足。
  5. 運用經費時不必急於每年用光,撙節使用可以滾存到來年最有效益的時間點來執行。

學前教育公共化需要多少錢?

以五歲最高,五歲的學前教育公共化約為 180 億,越往下越遞減, 0~5 歲全部公共化,約在 800 億以內。

目前政府花在學前教育的錢已經超過這個數字。





為什麼?

三、終身學習公共化




一、第一節點,大學增加學習彈性

(一)共同性建議:

  1. 重組節奏很快、與社會打成一片。改善大學「只想訓練學者」。
  2. 如果可以,讓: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三個部會合作。
  3. 開門辦教育:從社會取得大量、多元地陪伴學生的資源。

(二)針對政大建議:

  1. 分兩步驟打造「實驗學院」:
    • 第一步驟:找 100 位同學,發展 10 個「試行學程」,同時建立更輕快的「學程審核中心」,更快重組出新的學程。由政大大二以上的學生參加。
    • 依試行結果,向教育部申請學院,審核員額,聘請人員。由特殊選才加上政大大二以上的學生參加。
  2. 在三個面向上發展 10 個「試行學程」。
  3. 向下滲透一般的技術高中與實驗教育的高中部,形成其他大學沒有的 Know How ,如悠遊台中學與桃園實驗教育 3.0
  4. 增加政大「特殊選才」招生與進修部招生。未來可佔 100 位同學的一半。
  5. 兩年的副學士制度,終身保留回大學修完學士的權利。
  6. 擴大學生輔系雙修免申請,且雙修生可當教師員額計算基礎。
  7. 試行「課證合一」(學歷與工作資歷可交流換算)制度(參考澳洲的 TAFE) 。
  8. Stanford 2025:自定節奏的學習、能力轉軸、意義學習。
  9. USR 再擴大與外延。
  10. 鼓勵大學收國際生(僑外生)。
  11. 大一新生行動學習。

二、第二節點,終身學習節點:

  1. 打造以青年為主要客群的新型社大。
  2. 籌開辦三個區塊五個課程,形成核心之後,再逐步疊加上去
  3. 一半社大以外的人,一半從各社大抽工作人員中最有學習傾向者
  4. 不是真的實體社大,是一個跨社大的專案計畫

三、三個區塊簡述:

(一)界定:

  1. 即應用課程:配合學習需求調查,青年目前最迫切的學習需求。會有「量」的表現。
  2. 福留台灣子孫相關課程:台灣子孫生存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價值觀。不一定會有「量」的表現。
  3. 近未來前瞻課程:描準 2030 年近未來相關的課程。

(二)舉隅:

終身學習節點大學實驗教育


★不歪樓理財合作
手機攝影合作
WEB 3.0(一)合作
手機拆解
與簡易維修
跨境電商
新農業
新漁業





★全民國防合作
兩岸公民社會
★永續環境
河川治理
☆待定向青少
年自主學習
合作
台灣地熱
與黑潮
合作
在地區域電網
同村共養教育




★近未來
數位公民
合作
☆生成式AI
與自主學習
合作
WEB3.0(二)合作
★自由軟體
與3D建模
合作
近未來與
城鄉重定位

(三)舉隅課程補充說明:

  1. 不歪樓理財
    • 加入《21世紀資本論》
    • 當前理財管道的各論
  2. 新農業以遙測、無人機、AI、立體栽植、網約販售參與農業管理為基礎
  • 全民國防課程:丁丁在 2022.5.31 修改《教育部補助辦理全民國防精神動員教育活動實施要點》成功
    五大主題:
    1. 武器與武器使用
    2. 不對稱作戰的理念與實踐
    3. 快速反應
    4. 軍事協作 / 供應鏈合作 / 經貿聯盟
    5. 價值觀共享 / 地緣政治
    發展中的單元:
    1. 終身學習課程:電網靭性,丁丁
    2. 終身學習課程:俄烏戰例,丁丁
    3. 終身學習課程:小部隊運動射擊,樂生
    4. 終身學習課程:戰爭樣貌 ,榮良
    5. 終身學習課程:資訊作戰
    6. 終身學習課程:衛生與基礎救護
    7. 終身學習課程:防災避難規畫
  • 培養當代數位公民
    用「培養當代數位公民」取代「媒體識讀」的概念。
    1. 建構「NGO hub」成為聯絡政府跨部會、多個民間團體的樞鈕。
    2. 提供「圖照變造」識別的公共服務。
    3. 培養「群學」的能力,並訓練運用社群資源糾錯。
    4. 善用「資源池」,領域達人,求取可靠資訊,增加第一手資訊來源。
    5. 更好的邏輯思辨訓練,更好的領域核心知能,更強的工具能力。

四、上位節點:

  1. 學習媒合類似 urclass.net ,目前最好由第一節點與第二節點共同發起,找出青年主體網絡的骨幹分子。
  2. 治理如實驗教育光譜平台,成員是法人,但整個網絡不是法人,而以簡則治理
  3. 在學歷與證照之外,建立節奏更快的「學習歷程」系統:準永久性與不可竄改性
  4. 上位的青年陪伴/治理網絡,須有「青年主體性」與「青年承擔性」,不能淪為靠么與巨嬰
  5. 補助跨校的學習媒合平台。
  6. 繼續支持甚至擴大青年就業就學方案。

五、其他節點的重要元素

  1. 以勞動合作社讓獨立教育工作者形成網絡。
  2. 勞工每個月有四小時的有薪學習時數,去學想要學的。
  3. 外加失業給付,給沒工作者參與職訓,以提高再就職率。
  4. 補助退休人士再學習。

外擴到多元而公平的台灣社會

一、以推進全民國防為例

修改《教育部補助辦理全民國防精神動員教育活動實施要點》

三、補助原則:
(五)各級學校及機構實驗教育申請補助,應以辦理落實課程教學及多元輔教活動為主。
四、申請及審查基準:
  1. 各級學校:以部分或酌予補助為原則,補助金額以新臺幣十萬元為上限,並以不超過核定計畫金額百分之九十為限。但經本部協調辦理之研習及活動,經審核同意得全額補助,不受核定補助金額之限制。對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屬學校之補助,並依第一目規定辦理。
七、其他應行注意事項:
(五)經本部補助辦理全民國防精神教育之教材設計研發及跨校共備等活動所產生之教材教案,倘需進行教學資源公開分享,應依「創用CC(Creative Commons)」授權辦理釋出。

組成「發展全民國防教育」小組

  1. 任懷鳴: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振鐸學會常務理事。
  2. 丁志仁: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執行祕書、振鐸學會理事。
  3. 許武龍(哈爸):LASS開源環境感測網路創辦人、HCOS開放在宅照護系統創辦人、FBTUG開源農業發起人
  4. 周樂生:宜蘭人文實驗國中小校長。
  5. 洪榮良:振鐸學會理事。
  6. 楊雨青:新莊社大專員。
  7. 李澤林:課後共學團經營者。政大實工六梯。
  8. 廖玟怡:身生中學部導師。政大實工四梯。
  9. 趙奕瑋:華德福的兼任武術講師。曾在社大做過行政工作,食農、樸門講師。政大實工六梯。

小組目標

一、讓台灣民眾認知到【習近平正認真準備攻打台灣】。

說明:
台灣民眾對於「中共攻台」的說法並不陌生,但出於各種因素,許多人卻表示出半信半疑、甚至不願面對的否定態度;若放任此一「逃避問題」的心理狀態泛濫,將難以凝聚「準備因應戰爭」的社會共識。因此,必須讓台灣民眾確實認知到:習近平口中的「武統台灣」並不僅僅是口頭恫嚇,而是他正在認真準備的行動。

※此處討論以「習近平準備攻台」取代「中共準備攻台」,原因有二:

一、習近平已於2022年已取得第3個5年任期,甚至可能無限期連任,其個人權力在中共已無人可動搖。
二、中共的統治危機即是習近平的統治危機,但習近平的統治危機不等於中共的統治危機。因此,「討論習近平的意志」比「討論中共的意志」有意義。

二、讓台灣民眾理解:台灣如果「做好且做對」戰爭準備,便可建立【可信的威懾】,發揮「阻止中共發動戰爭」的效果。

說明:
眾多的戰爭理論及歷史案例,都已明確指出「綏靖無法避戰,唯有備戰才能止戰」;但要達到「阻止戰爭」的效果,備戰的程度必須做到「對侵略者建立可信的威懾」。因此,台灣民眾除了要有「台灣應加強備戰」的共識,也要對「如何備戰才能有效嚇阻侵略者」有一定認識,才能促使「台灣政府的備戰規劃」(戰略思惟、武器選擇、人員配置)走在正確的方向,也可讓台灣社會儘早具備因應戰爭的能力。

三、讓台灣民眾練習了解與體會【戰時節奏】,當戰爭來臨時,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

說明:
有鑑於中共體制及習近平的特質,縱使台灣備戰充分,仍不能完全排除中共攻台的可能。而俄烏戰爭已讓世人真實體會現代戰爭對日常生活的巨大衝擊,同時也讓人們警覺「適應戰爭時期的生活節奏」(例如食物配送機制)是人們可以平靜面對戰爭,甚至因此安然度過戰爭的重要條件。而台灣現有的各項動員準備計畫,如「萬安演習」,顯然需要更多的演練,以進行可行性驗證。

四、提振「台灣社會面對戰爭的勇氣」以及「人民戰時自救救人的能力」。

說明:
習近平選擇攻打台灣,需要評估入侵的成本與獲得的利益。雖然,擁有更多高科技與新式武器對於「預防入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有勇氣面對戰爭,遇到軍事入侵不會驚慌失措,能快速反應、自救救人,使入侵台灣的成本變很高,這樣才會使台灣變得更安全。

小組功能

  1. 說服中階文官:
    • 撰寫[[台灣推進全民國防教育問題與倡議|類白皮書]]
    • 寫成立大會文稿(1000字)
  2. 在學校與社大施教:
    • 改補助要點 / 在宜蘭人文國中小實施全民國防課程 / 拿到補助 / 對各界宣傳這件事
    • 連結戶外教育
    • 連結體育
    • 連結童軍教育
    • 連結地理教育
    • 連結物理教育
  3. 建置參考資源池
  4. 當 NGO hub :連結中階文官、其他友軍單位

小組歷次活動

1.參訪國家太空中心

  • 時間:2023.6.8(四) 13:30~15:30
  • 活動報名人數:40人
  • 活動簡介:低軌衛星的重要性

 

 

2.人文初級軍事訓練

  • 時間:2023.7.6(四)~7.7(五)
  • 活動簡介:以空氣槍射擊為主

 

 

 

 

3.均優學習論壇 - 全民國防會議

  • 時間:2023.7.29(六)
  • 與會者:黑熊學院小梟老師、丁志仁、任懷鳴、周樂生、許武龍、洪榮良、楊雨青。

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4.人文民防基礎營

  • 時間:2023.8.12(六)
  • 活動簡介:
    • 戰爭概念:周樂生
    • 資訊戰:沈伯洋
    • 衛生與基礎救護
    • 空氣槍射擊


 

 

5.民防基礎營

  • 時間:2023.8.20(日) 13:30~18:00
  • 活動簡介:
    1. 黑熊學院+全民國防教育推動小組 新北市教育局校安室+振鐸學會+新莊高中+新莊社大
    2. 下午場A(13:00報到)參與人數:30人
      • 衛生與基礎救護:緊急救護概念、傷勢判斷、包紮搬運等實作練習
      • 黑熊學院講師+助教
    3. 下午場B(15:40報到)參與人數:30~40人
      • 防災避難規劃:避難物資、家庭安全計畫準備等討論工作坊
      • 黑熊學院講師


作為全民終身教育與公民教育的一環,社區大學提供學員與社區民眾接觸與學習全民國防教育議題的平台,連結全民國防團體資源推廣與宣傳。

2023.8.20(日) 邀請黑熊學院講師來校,進行衛生與基礎救護課程與防災避難規畫課程,了解戰爭與災害發生之際如何反應、自救與救人。

 

2024.01.06(六) 邀請台灣民團協會參與本校學習博覽會,擺設攤位進行全民國防議題宣傳。

 

6.推進全民國防教育–圓桌會議

  • 2023.10.14(六) 14:00~17:30 於「慢慢bistro」舉辦 【推進全民國防教育–圓桌會議】
  • 參與對象:高中以上各級學校師生及各界人士
  • 活動簡介:
    1. 參加團體:
      1. 「全民國防教育」小組:丁志仁(聯盟執祕)、任懷鳴(小組召集人)、洪榮良、周樂生、楊雨青、李澤林、游士賢
      2. 黑熊學院:何澄輝(執行長)、林大正(課發專員)
      3. 鐵杉民防協會:陳宏旭(總監)
      4. 沃草:蕭長展(民防專案經理、沃草《公民行動指南》主編)
      5. 台灣民團協會:陳榮彬(常務理事)、賈伯楷(常務理事)、吳時暢(理事)
      6. 壯闊臺灣聯盟:蘇之涵(政策與倡議專員)
      7. 數位外交協會:郭家佑(理事長)
    2. 議題:
      議題1:民間團體可以如何合作,以增強民間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能力?
      議題2:對於「改善台灣的全民國防教育」,有何政策訴求?
      議題3:如何突破同溫層,使更多台灣民眾具備「備戰方能止戰」的共識?


7.全民國防教育向前走『線上論壇』

  • 時間:2023.11.29(三)
  • 活動簡介: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發展教育社群/全民國防

8.全民國防教育探索 OST

  • 時間:2024.4.14(六)
  • 地點:NGO會館(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8號)
時間 活動內容
9:00~9:30 報到
9:30~10:00 OST 總說明
10:00~11:00 OST 時段一
11:00~12:00 OST 時段二
12:00~13:30 午餐時間
13:30~14:30 OST 時段三
14:30~15:30 OST 時段四
15:30~16:30 各場次紀錄張貼於「新聞牆」
所有與會者投票評點
16:30~17:30 綜合座談與總結

二、推進台灣各領域的「相變」 教育並不是教學生如何應付考試,而是依據學生主體性,幫助他們「讀懂世界、改善生活、探索生涯與職涯、自造出公民素養」。教育與人生的各個階段完全對應:在進入學校前叫「學前教育」,在進入學校後叫「學校教育」,在離開學校之後叫「終身學習」。所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設有學前教育組、國中小組、高中組;教育部本部設有技職司、高教司、終身教育司。


台灣社會整體公共治理,有系統性過度右傾的問題。這使得整個社會對青年非常不友善,不但房價太高,生養太貴,對長輩照顧的負擔過重,而且以招商引資為由,讓租稅負擔率偏低,並形成青年低薪與失業的困局。如果要改變這種「社會典範」,改走「中間偏左」的治理路徑,則非從整個治理思維與人民價值觀修改不可。再加上,由於租稅負擔率偏低,各領域要推動改革,立刻就碰到「沒有錢支持進步政策」的問題。只有教育界因為受《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政府收入必須有 23% 以上用於教育的保護,使得推動進步的教育政策,稍有寬裕的經費可以真正地著手施行,實在是「撬動」台灣社會「相變」的良好支點。


在第五訴求下,聯盟列出了九個議題,以下簡述它們與各教育子部門的相關性:

一、加課資本利得稅,租稅負擔率恢復到 18%

與社會領域中的歷史、地理、經濟、金融、社運高度相關。

二、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教育部本部「學生及特殊教育司」之下設有「全民國防教育科」,而《全民國防教育法》更規定各級教育中,均應以相應安排全民國防教育。

三、居住正義

在金融資本主義之下,房子成為了大型的「水泥鑄幣」,是將財富由普羅抽往前 1%~10% 資本家的主要工具之一。結果導致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甚至租不起房子。所以應該在數學領域,社會領域中,導入「不歪樓理財」課程,並讓青年理解,只有透過青年世代團結才能修改制度,改變命運。

四、長輩長期照護

台灣本身照顧人力不足,需要外國照服員來幫助我們照顀長輩。但台灣的喘息申請日數,卻連週休一日的勞動條件都不提供。我們的「社會領域」課程應該教導國人「了解他者、接納他者、善待他者」,讓台灣走進多元社會,與新住民或移工和諧相處。

其次,每一位國人同胞都有分擔照顧自家長者的需要與責任,但怎麼照顧、各項協助資源在哪裡?應該提供多少 GDP 來維運長照體系?這些現在學校都還沒教,終身學習資源也貧乏,當然是教育有待迎頭趕上的重大課題。

五、公共托育

只有讓學前教育公共化,才能讓青年們敢生!不過這就需要整合各方資源,建設完善的公共托育網絡與彈性公托政策。

六、學校教育改革

台灣的學校教育,陷在「教學典範」當中太深,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落差越來越大。而當前台灣國中與小學每年每生的單位成本已經超過 20 萬,完全有條件導入「自主學習」典範,這樣青年就不用付昂貴的學費,去自己的小孩去唸體制外的實驗教育,才有機會讓子女接受到能適應當代的教育。

七、終身彈性學習

聯盟主張結合六種學習節點:大學增加學習彈性、以青年為主要客群的社區大學課程、新的職業訓練內涵、結合企業培訓能量、獨立教育工作者社群、具有職涯探索功能的高中課程,全塑成為青年彈性學習的網絡,不但具有公共性,而且能彼此相通。

八、尊嚴就業

這件事應該分兩部分討論:第一方面,教育部的高教司、技職司、青年署,推動青年就業與激勵創業,本就是它們的業管內涵,只是須要做到位,做的更深入。

第二方面,目前台灣普遍有工時過長、職場不平等的問題,學生本就該在社會領域與綜合領域中,提高勞權意識,學習修改不合理社會制度。

九、長遠而言,推動以能源為本位的基本收入制度

這與自然領域的能源以及社會領域的 STS 都有關係。而怎麼實施才可行,更涉及社會領域的歷史、地理、法律、政治、經濟等全部主題。

始於足下

希望大家來廣為結交,一起努力。

微社群發起伙伴均優專案
1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很多人2024
2教育經費公共參與丁志仁、林芸伍2024兩委員會
3近未來數位公民丁志仁、林怡廷2024青年彈性學習
4發展全民國防教育任懷鳴、丁志仁2024青年彈性學習
5不歪樓理財丁志仁2024青年彈性學習
6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丁志仁、傅心怡2024自帶培II
7動手學科學丁志仁、林芸伍2024全民科學平台
8改善實驗教育治理丁志仁2024實驗教育光譜平台
9全球華人教育聯絡網丁志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