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我國新住民語文課綱與中小學教學: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發展策略
師資
第 82 行: 第 82 行:
  
 
當下師資確實不足,不過任何一門新學科剛剛開張時,不都如此?如果今天在課綱裡訂下目標,自然能發揮導引作用,吸引有志者修習東南亞語言教學。除了已經通曉中文和母國語言的新住民之外,近年大量前往東南亞擔任志工的台灣本地青年,亦為師資來源。
 
當下師資確實不足,不過任何一門新學科剛剛開張時,不都如此?如果今天在課綱裡訂下目標,自然能發揮導引作用,吸引有志者修習東南亞語言教學。除了已經通曉中文和母國語言的新住民之外,近年大量前往東南亞擔任志工的台灣本地青年,亦為師資來源。
 +
 +
====(一)職前培育====
 +
 +
1. 配合新住民語言課程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實施,進一步研議制定「語言領域-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國民中、小學教師加註「語言領域-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專長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規劃培育新住民語言師資及核發新住民語言教師證書之可能性。
 +
 +
2. 就開設學士後新住民語言課程學分班事宜,提請「師資培育審議委員會」進行研議,以擴大師資來源。
 +
 +
====(二)在職進修====
 +
 +
1. 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針對學校現有編制內師資任教新住民語言課程之意願進行調查。彙整學校師資需求資料後,陳報教育部作為辦理認證、研習規劃之依據。
 +
 +
2.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宜針對有意願教授新住民語言之代理、代課教師辦理增能研習。
 +
 +
3. 對於尚未取得教師認證但有意從事新住民語言教學之人員,教育部應規劃認證方式,並盡速執行認證培訓,以提供十二年國教新住民語言教師之所需。
 +
 +
4.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運用新住民教育計畫經費培訓新住民語言教學人員具備使用教學輔助媒體之教學觀念及能力,以能隨時因應教材的變化提升教學成效。
 +
 +
5. 各校應善用教育部補助款項規劃辦理自主學習圈或專業學習社群,透過授課教師經驗交流以提升教學品質。
 +
 +
====(三)專長進用及授課====
 +
 +
1.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訂定獎勵措施,鼓勵新住民語言教師員額不足之學校優先進用通過認證之教師,並優先安排教授新住民語言課程。
 +
 +
2. 學校未有充足人員可教授新住民語言課程時,可由通過認證或具有新住民語言相關系所畢業之人員,依《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進行聘任,以廣納優秀人才。
 +
 +
====(四)增、修訂教育部相關法令規章====
 +
 +
1. 訂定教育部「提升國民中小學新住民語言教學成效實施計畫」及「補助各縣市推動國民中小學新住民教育要點」,以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之理念和內涵。
 +
 +
2. 增/修訂「國民中小學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指導員設置要點」,以加強推動新住民語言之教學、推廣及研究。
 +
 +
3. 增/修訂「國民中小學開設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選修課程應注意事項」辦法,以確保學生選習新住民語言之權益。
 +
 +
4. 增/修訂「新住民語言能力認證作業要點」、「國民中小學新住民支援工作人員語言能力檢核要點」、「增置教師員額要」、「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以積極引進專業教師及人士,以協助推動新住民語言教學。
  
 
===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

2014年1月4日 (六) 23:22的修訂版本

緣起

不管就國際政治、商貿旅遊、文化血緣等各個層面,台灣都沒有理由不重視東南亞。無奈台灣長期籠罩在歐美日等強勢文化之下,以致於我們有所偏食、斜視,忽視了東南亞鄰居。

時至今日,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居,更是台灣的親人。教育是最需要前瞻性的志業,將東南亞新住民語文納入12年國教課綱,不僅可以修正台灣長期向強勢語言文化的傾斜,也能提醒我們平等對待和台灣榮辱與共的數十萬移民移工。這不僅是為了下一代著想,也是為了我們這一代。

  1. aaaa
  2. bbbb
  3. cccc

現況概述

根據民國102年第34週內政統計通報(102年1-7月嬰兒出生狀況統計),同期每百名出生嬰兒中,生父或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者有8名(其中生父1名、生母7名)。亦即102年1-7月出生嬰兒之生母國籍(地區)為本國籍者,有108,151人占92.88%,大陸港澳地區者4,859人占4.17%,外國籍者3,431人占2.95%。 近10年來,每百名出生嬰兒中約維持有5名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配偶者,惟近3年已漸降至近4名(比率由5.2%降至4.2%),生母為外國籍者則由93年之8名降至本期之3名(自民國93年之8.1%逐年遞減至2.9%)。

雖然目前國人與中國大陸、東南亞籍配偶所生之子女較過去為少,但是過去十餘年來的新移民二代,已在學校體系中佔有不容忽視的比例。 根據教育部100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在2,330,230名中小學生中,父母之一來自中國大陸者有69,044位,佔3%,來自東南亞的有116,741位,佔8%,其中以越南最多,共71,483位,佔全台中小學生的3.1%。

若將國中與國小區分開來,則在873,226名國中學生中,父母之一來自中國大陸者有12,320位,佔1.4%,來自東南亞的有19,473位,佔2.2%,其中以越南最多,共7,514位,佔全台國中生的0.9%。 在1,457,004名國小學生中,父母之一來自中國大陸者有56,724位,佔3.9%,來自東南亞的有97,268位,佔6.7%,其中以越南最多,共71,483位,佔全台國小學生的4.4%。

問題分析

新住民語文進入12年國教課綱,不管從左看、從右看,看現在、看未來,都有極大的正當性與急迫性。首要的正當性與急迫性,是此舉對於台灣目前四十餘萬東南亞移工、十餘萬東南亞新移民及其子女的影響。雖然台灣社會同意不該歧視、人情味不該區分國籍貧富,尤其對於新移民及其子女,更在理性上歡迎她/他們「成為我們」。但不可否認,多數的東南亞新移民與移工,仍是台灣的社經弱勢。她/他們的文化,以及與文化並存的語言,並沒有受到台灣主流社會的重視。此次藉由此次12年國教課綱修訂的機會,在課綱中加入「新住民語文」,進而落實在教學現場,不僅意謂著台灣「正視」東南亞移民與移工的存在,也算對於當年「國語政策」強壓方言的真誠反省。

課程目標與願景

(一)習得東南亞生活化語文,惟著重於「聽、說」的能力,而非強調「讀、寫」。

(二)融入生活化元素。生活化的元素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家庭與社會、習俗與節慶、氣候、生態與動植物等。

(三)促進對東南亞的理解。

我國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在人口組成上,新住民人口比例亦逐漸增加。著眼於追求社會正義、肯認差異、尊重多元文化的觀點,以及學生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多元文化及族群教育乃是國民基本教育的重要課題與教育政策目標。

教育部於96.5.16對立法院所提之「臺灣主體教育推動情形報告」中,明白指出:「臺灣是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在整體的臺灣主體教育思維下,應先朝向對於鄉土的認識與愛護開始,再透過對臺灣歷史、地理環境的認識與了解,進而理解臺灣文化的多樣性,學習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以及所居住土地的生命,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優點與價值,領悟需與臺灣自然生態永續發展,並產生社區意識、公民意識,進而形塑臺灣命運共同體,此乃教育部在臺灣主體教育上的重要施政方向。」並將政策方向定位在「先母語、後國語、再英語」。

發展策略

課程教材

(一)擬定1-12的新住民(語言/母語)(課程綱要/領域課程綱要)

目前在國民中小學之新住民語言教學,因尚未於課程綱要內建置各學習階段之能力指標及學習內容,因此各校大多以文化體驗的活動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也讓新住民的學童在母語的學習上產生片段不連貫的情況。為培養學習新住民語言(母語)的能力,應擬定K-12新住民語言課程綱要,以作為課程設計之基準,並視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妥適規劃學習階段及內容,並將新住民語言課程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國民中小學與後期中等教育之(必/選)修課程,並對授課節數進行整體研議,以涵養學生以文化理解為內涵的新住民語文學習,並培養聆聽、說話、標音、閱讀、寫作等基本能力。

(二)新住民語言教材的編印與研發

符應課程綱要精神與內涵的教材是新住民語言教學的主要依據,它應根據新住民語言之學科任務、文化與語文學習之知識技能體系,以及符合學童認知發展來編選和組織適當的學習材料,除了以教科書的形式來具體表現之外,亦可彙編相關的繪本或有聲書等。

整體言之,新住民語言教材應具有以下5C特性:

1. 溝通(Communications):以溝通、互動功能為主導,並重視真實語境的人際溝通。

2. 文化(Cultures):體認本土語言多元文化的內容與意涵。

3. 貫連(Connections):貫連其他學科學習內容。

4. 比較(Comparisons):比較語言文化的特性

5. 社區(Communities):與社區文化及資源結合。

此外,教材的選擇應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在地文化相結合;教材的編選宜採主題式編寫,提供學生有實作的機會。教材之編選更應配合學生的語言發展,由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到書面表達能力,進而可培養文學賞析的能力。建議教材之編選第一階段(1-2年級)以文化及生活體驗為主;第二階段(3-4年級)以聽、說能力為主;第三階段(5-6年級)除加強聽、說能力以外,並兼顧口語表達能力之提升。在各年級的學習範圍上,應保留彈性,因地制宜,可採參考教材與自編教材雙軌式的方式進行,提供給老師來採用或參考,以減輕教師的負擔。而教師根據既有的參考教材或自行編定教材來設計,可因時、地、人制宜,以適應學生及城鄉的個別差異。

(三)建置新住民語言教科書審查制度

目前市面上尚未有符應本國學生學習新住民語言的教科書,未來為確保新住民語言教科書之品質,並兼顧市場無法提供其他收益之現況,且考量新住民語言各地發音、用語多元之特性,以及確保教科書品質、減少其錯誤內容影響學生學習等,建議應由內政部或教育部制定補助機制,鼓勵學術機構及民間單位開發教科書,並經部定得審查程序後,提供師生使用。

(四)建置補充教材與統整機制

為解決新住民語言補充教材不易取得之困境,建議採取下列措施:

1. 成立專責單位彙集各部會、大學、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研發之語音數位教材,作為教師教學補充教材或輔助資源。

2. 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製作或購置適齡之在地化本土語言補充教材,並建立回收循環機制,作為搭配教科書或自編教材使用。

3. 鼓勵直轄市、縣(市)政府及學校教師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科用書和教材,藉以彰顯在地特色,讓新住民語言教學符合在地及學生所需,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成效。

4. 鼓勵直轄市、縣(市)政府鼓勵現場教師及學校建置新住民語言教材分享平臺,以達老師個人、校際之間及縣市共享新住民語言教材資源。


師資

當下師資確實不足,不過任何一門新學科剛剛開張時,不都如此?如果今天在課綱裡訂下目標,自然能發揮導引作用,吸引有志者修習東南亞語言教學。除了已經通曉中文和母國語言的新住民之外,近年大量前往東南亞擔任志工的台灣本地青年,亦為師資來源。

(一)職前培育

1. 配合新住民語言課程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實施,進一步研議制定「語言領域-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國民中、小學教師加註「語言領域-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專長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規劃培育新住民語言師資及核發新住民語言教師證書之可能性。

2. 就開設學士後新住民語言課程學分班事宜,提請「師資培育審議委員會」進行研議,以擴大師資來源。

(二)在職進修

1. 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針對學校現有編制內師資任教新住民語言課程之意願進行調查。彙整學校師資需求資料後,陳報教育部作為辦理認證、研習規劃之依據。

2.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宜針對有意願教授新住民語言之代理、代課教師辦理增能研習。

3. 對於尚未取得教師認證但有意從事新住民語言教學之人員,教育部應規劃認證方式,並盡速執行認證培訓,以提供十二年國教新住民語言教師之所需。

4.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運用新住民教育計畫經費培訓新住民語言教學人員具備使用教學輔助媒體之教學觀念及能力,以能隨時因應教材的變化提升教學成效。

5. 各校應善用教育部補助款項規劃辦理自主學習圈或專業學習社群,透過授課教師經驗交流以提升教學品質。

(三)專長進用及授課

1.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訂定獎勵措施,鼓勵新住民語言教師員額不足之學校優先進用通過認證之教師,並優先安排教授新住民語言課程。

2. 學校未有充足人員可教授新住民語言課程時,可由通過認證或具有新住民語言相關系所畢業之人員,依《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進行聘任,以廣納優秀人才。

(四)增、修訂教育部相關法令規章

1. 訂定教育部「提升國民中小學新住民語言教學成效實施計畫」及「補助各縣市推動國民中小學新住民教育要點」,以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之理念和內涵。

2. 增/修訂「國民中小學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指導員設置要點」,以加強推動新住民語言之教學、推廣及研究。

3. 增/修訂「國民中小學開設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選修課程應注意事項」辦法,以確保學生選習新住民語言之權益。

4. 增/修訂「新住民語言能力認證作業要點」、「國民中小學新住民支援工作人員語言能力檢核要點」、「增置教師員額要」、「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以積極引進專業教師及人士,以協助推動新住民語言教學。

學生學習

教育體制一旦認可「媽媽的話」,絕對有助於親子關係,新住民媽媽將不再是「國語說不好」的媽媽,而是擁有「特殊能力」的媽媽。而瞭解某一種東南亞語言的台灣下一代,要是未來有機會前往當地經商、旅遊、求學,將不至於如這一代的台灣人,因為語言障礙而困難重重。

對於母親不是東南亞新移民的台灣下一代,校園中的東南亞語言教學也有其優點。多會一種語言,就等於替自己多開了一扇窗。即使沒有認真學,但因為從小就知道東南亞語言的存在,知道了「國外」不僅僅指西洋歐美,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比目前的台灣成年人更全面的國際觀,不會以為所有的「外國人」都是美國人。

配套與推廣

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不能一概而論。對於主流社會崇尚的強勢語言,你不要學生去學,他都會自己想辦法學,商業力量也不會坐視這塊大餅。學習東南亞語言雖然極具正當性,但是該語言在台灣畢竟是弱勢,除非以政策強力引導,否則可預見其收效甚微。

參考資料

張正:當媽媽的話進入12年國教課綱

當媽媽的話進入12年國教課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983

張正,四方報前總編輯2013/10/8

下課時間,同學們趴在二樓走廊的欄杆上向下張望,一位高鼻深目金髮冉冉的男子經過,有人喊了一聲:「哈囉!美國人!」男子回頭揮手笑笑,我們嘻嘻哈哈很得意。老師不知何時出現在我們身後,說:「他是『外國人』,不一定是『美國人』。」 這大約是我小學二、三年級的事。 怎麼這麼傻,把所有的西方人都當成美國人?莫怪小朋友,我們只是耳濡目染。即使到了現在,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周圍的談話,或者看看談話性節目,「國外」、「外國」、或「外國人」這樣的字眼被使用時,最常指的仍是美國,或泛指北美和西歐,最多再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包含進來。 那,非洲、中南美洲、西亞、中亞、東南亞等其他的「國外」或「外國」,該怎麼稱呼呢? 台灣長期籠罩在歐美日等強勢文化之下,有所偏食、斜視,在所難免。不過前幾天,立法委員林佳龍建議將新住民的語言納入12年國教課綱,教育部長蔣偉寧回應:「大方向我支持。」善哉!這將是改造台灣體質的大好良機。課綱若真能朝此大方向修訂,不管從左看、從右看,看現在、看未來,都有極大的正當性與急迫性。

  • 媽媽的話入課綱,正當且急迫

首要的正當性與急迫性,是此舉對於台灣目前四十餘萬東南亞移工、十餘萬東南亞新移民及其子女的影響。 雖然台灣社會同意不該歧視、人情味不該區分國籍貧富,尤其對於新移民及其子女,更在理性上歡迎她/他們「成為我們」。但不可否認,多數的東南亞新移民與移工,仍是台灣的社經弱勢。她/他們的文化,以及與文化並存的語言,並沒有受到台灣主流社會的重視。 若能藉由此次12年國教課綱修訂的機會,在課綱中加入「新住民語言」或「東南亞語言」的字眼,進而落實在教學現場,不僅意謂著台灣「正視」東南亞移民與移工的存在,也算對於當年「國語政策」強壓方言的真誠反省。 再將焦點放在新移民子女身上。教育體制一旦認可「媽媽的話」,絕對有助於親子關係,新住民媽媽將不再是「國語說不好」的媽媽,而是擁有「特殊能力」的媽媽。而瞭解某一種東南亞語言的台灣下一代,要是未來有機會前往當地經商、旅遊、求學,將不至於如這一代的台灣人,因為語言障礙而困難重重。 對於母親不是東南亞新移民的台灣下一代,校園中的東南亞語言教學也有其優點。多會一種語言,就等於替自己多開了一扇窗。即使沒有認真學,但因為從小就知道東南亞語言的存在,知道了「國外」不僅僅指西洋歐美,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比當年的我有更全面的國際觀,不會以為所有的「外國人」都是美國人。

  • 東南亞語教材師資,不是問題

當然要考慮目前缺乏的東南亞語言教材與師資。不過,這都是不難克服的技術問題。 所有的東南亞新移民語言(越南語、泰語、印尼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緬甸語)皆是拼音文字,會拼就會唸,比起中文漢字,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而東南亞各國也都有完整的語言教材,中國大陸亦早已起步。我們以該國的語言教材為藍本,參考中國大陸的經驗,改編為適合台灣的語言教材,絕非難事。 至於師資,當下確實不足,不過任何一門新學科剛剛開張時,不都如此?如果今天在課綱裡訂下目標,自然能發揮導引作用,吸引有志者修習東南亞語言教學。除了已經通曉中文和母國語言的新住民之外,近年大量前往東南亞擔任志工的台灣本地青年,亦為師資來源。從現在開始準備,等到民國107年課綱正式上路,肯定已萬事具備。 最大的技術問題,則是「時數」。如何在現有的時數裡東挪西挪,分給東南亞語言一杯羹?有人主張,以社團時間或彈性課程的「市場機制」,讓家長或學生自行決定要不要學新住民語言。我認為萬萬不可。 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不能一概而論。對於主流社會崇尚的強勢語言,你不要學生去學,他都會自己想辦法學,商業力量也不會坐視這塊大餅。學習東南亞語言雖然極具正當性,但是該語言在台灣畢竟是弱勢,除非以政策強力引導,否則可預見其收效甚微。

  • 面向東南亞,替台灣開一扇窗

不管就國際政治、商貿旅遊、文化血緣等各個層面,台灣都沒有理由不重視東南亞。無奈台灣長期籠罩在歐美日等強勢文化之下,以致於忽視了我們的東南亞鄰居。 時至今日,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居,更是台灣的親人。教育是最需要前瞻性的志業,「媽媽的話」如果真能進入12年國教課綱,將有機會修正我們長期向強勢語言文化的傾斜,提醒我們平等對待和台灣榮辱與共的數十萬移民移工,這不僅是為了下一代著想,也是為了我們這一代。

2013-10-08台灣立報,張正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