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成立記者會暨論壇/五大訴求: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2. 全民國防
 
(未顯示3位用戶所作出之22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筆記頁]]
+
[[分類:教育再公共化聯盟]]__NOTOC__
 +
 
 +
<p style='font-size:18pt;font-family:標楷體'>公共教育4.0:以教育再生社會連結,轉化窮忙、孤立與少子高齡化危機</p>
 +
==「不平等的自由」與「孤立的個人」==
 +
 
 +
許多南韓青年戲稱他們的國家為「地獄朝鮮」。因為,他們只要不夠有錢從小讀好學校,累積各種光環與成就,就幾乎不可能考上好大學,進而與進大財閥工作絕緣。一旦與大財閥絕緣,也就意味著再怎麼努力工作也不可能翻身,甚至只能靠「自殺」脫離地獄。
 +
 
 +
在日本,除了勞動契約不固定、往往陷於窮忙的「飛特族(freeter)」,足不出戶的「繭居族(hikikomori)」也不斷增加。其實,相比雇主靠錢換信用買忠誠,上班族上居酒屋買醉搏感情,許多人成為繭居族,只是因為無法適應「交易化/異化」的人我關係,或者在沒錢的情況下,不知還能如何與人建立連結。
 +
 
 +
美國大多公立學校仍在「背多分」乃至「體罰」,且霸凌、毒品問題充斥。採取進步、自由的教育模式的,其實通常是昂貴的私校。這種現實下,學校教育不只難以讓窮人翻身,反而往往使之受困。若披荊斬棘,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大學學費過去幾十年不斷攀升,學生所背負的大學學貸已經超過全國信用卡貸款總額。龐大的債務,連昔日支撐「美國夢」的許多中產階級子女都不再擁有冒險、創新的底氣,使美國創新領先的國家優勢出現衰退;當生活中「公共wifi」「公廁」這些基本需求都不乏「收費」,中產階級子女跌入「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漩渦者更比比皆是——何況窮人?
 +
 
 +
上述國家,雖國情不同,矛盾相異,都有以下關鍵共通點:一方面,社會往往將成敗的個人因素看得太重,忽略支持體系的落差如何影響每個人的命運。一方面,消費能力之於個人福祉也變得越來越關鍵——隨著時間、心力、甚至可以相互依賴的人變得越來越稀缺,「安貧樂道」也逐漸不再可能。
 +
 
 +
作為教育人,我們不禁反思:經過教改三十年努力,台灣教育自由化了——但社會可曾變得更平等?學習個人化了——但人我關係是否也變得日益孤立?
 +
 
 +
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能力的養成,更是關係與慣性的形塑。然而,「學習者中心」與「顧客至上」間的微妙差異不易拿捏,「教育選擇權」也容易被扁平地解讀為「自由交易(自由市場)」。若忽略「學習者中心」體現的「公民作主」,「教育選擇權」連帶的「學習經營責」,教育容易失去民主精神、只剩空洞的商品。
 +
 
 +
==教育與福祉商品化加劇生存負擔,捲動「窮忙—社會孤立」之惡性循環==
 +
 
 +
失去民主精神的「教育商品化」,不但使孩子因家庭經濟能力不同,在資本堆砌的軍備競賽中拉出差距;更使「交易」主導人格型塑,讓下一代越來越缺乏不賴金錢交易、不涉利益交換的關係體驗。於是,青年「窮忙」與社會連結的稀薄化、人我關係的孤立化交互加劇,落入越來越仰賴貨幣,收入成長卻跟不上支出增幅,只能犧牲社會連結、繼續「窮忙」的輪迴,僅少數得以「超生」。
 +
 
 +
如果學校繼續單打獨鬥,不與社會跨界協作,也將隨少子化陷入更深的「教育商品化」漩渦。面對學生減少伴隨的收入減少,乃至裁廢校問題,「裁廢低績效部門(如人文社會領域)」「提高每單位售價(如調漲學費)」「開發新產品(如增加收費名目)」等「商品化」措施已是各級學校現在進行式,對學子與民主社會的未來可謂飲鴆止渴。
 +
 
 +
此外,生成式AI(人工智能)以指數化速率進化並普及,不但因強大的知識傳遞功能加劇學校的生存壓力,更使私有集團挾強大的資料吞噬力與運算力,以新時代的「私有、私治、私享」挑戰得來不易的「民有、民治、民享」。若缺乏協作、監管與問責,由各級學校、教育機構/團體自行其是,生成式AI之於教育軍備競賽中的不但可比「核武」,教育亦將成為資本壟斷、科技專制、「無用階級」的幫凶。
 +
 
 +
==五大倡議,邁向「公共教育4.0」==
 +
 
 +
若說台灣的「公共教育1.0」普及全民識字率,「公共教育2.0」切斷國家對教育的全面監控,「公共教育3.0」還學習主權於人民——在此歷史叉路口,台灣教育必須「再公共化」,邁向「公共教育4.0」:以教育再生社會連結,轉化窮忙、孤立與少子高齡化危機。
 +
 
 +
因此,我們宣佈成立「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推動以下五大議題拋磚引玉,期待促進對話、凝聚社會共識:
 +
 
 +
===一、少子危機變轉機:以適當立法因應新生兒縮減潮===
 +
 
 +
面對新生兒勢必縮減的事實,如何將進一步商品化的壓力轉化為深化社會合作連結的契機?我們提議:
 +
*改變各級政府機關「消化預算」的積習,將中央與地方預算賸餘滾存於「教育發展基金」,供未來年度繼續使用,避免過度依賴「教育商品化」手段轉嫁經費壓力於學生家庭。
 +
*以地區中的高中或大型國中為中心,將地區內的高中小編成「學習基地網絡」:促進混齡、跨基地學習,並活化校園用地作為社區中心、防災救護中心、樂齡中心、學前教育中心、創新中心等,避免人口流失、達成國民教育與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多贏。
 +
 
 +
===二、合作育幼不孤立:學前教育公共化===
 +
 
 +
隨社會高齡化等社會結構變遷,如何減少青年組織家庭、孕育子女的沉重負擔?我們希望在「尊重業者的經營選擇」與「維持多元的幼兒教育生態」兩個前題下,推動學前教育的支持體系:
 +
*政府以「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支撐學前教育成為一項「公共服務」,使任何鄉、鎮、地區都能平價取得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並依家庭情形調整適配資源支持。
 +
*支持公立或公辦民營學前教育機構參與「學習基地網絡」,落實「同村共養(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促進由下而上的社會連結與相互扶助文化,避免家庭因學前教育、託幼服務全面商品化,長年落入單打獨鬥的社會孤立與疏離,更期許強化特殊境遇家庭(如身心障礙、非婚生子女等)之有機社會支持網絡。
 +
 
 +
===三、自主學習人人可:自主學習公共化===
 +
 
 +
自主學習是民主社會的核心素養。然而,將自主學習外包給實驗教育,而實驗教育又面臨商品化趨勢,自主學習不但有落入「顧客至上」的窄化異化之虞,被制式教育邊緣化的孩子也得不到其亟需的賦能。因此,我們提議:
 +
*在各級學校導入「自主學習課程泡泡」,由小處驅動學校教育由下而上的學習文化變革。
 +
*針對中離生、中輟生、法院安置青少年、高關懷學生、生涯方向迷惘的「待定向青少年」,透過整合社會全人資源、走入真實世界、支持自主適性發展,扭轉「切割、分層、標籤化、污名化」的教育治理模式,使其「自造公民素養」。
 +
*透過修法改善家長勞動條件,支持家長法定投入親職陪力、參與子女教育與「學習基地治理網絡」,強化由下而上的社會安全網韌性,減少社會孤立與家庭悲劇。
 +
 
 +
===四、支持網絡靠學群:終身學習公共化===
 +
 
 +
在人口高齡化、產業自動化、就業零工化、福祉商品化等多重社會趨勢夾殺之下,社會中堅的青壯年人口日益困於照護、疲於生計。這使青壯年越來越難以建立有意義的社會連結,以致生命遭逢困頓或變故,往往沒人接住——長久以往,逐步侵蝕社會信任與安全網,滋生悲劇。因此,我們提議:
 +
*跨部會合作,鼓勵大學、社區大學、職業訓練機構、高中職、企業與獨立教育工作者組成彈性學習網絡,並基於「准永久與不可竄改性的工作學習歷程系統」與「勞工法定有薪學習時數」,使青壯年學習者與就業者更靈活地在就業與專業學習之間切換,豐富學習形態,使生涯發展更彈性,提升社會與文化資本。
 +
*推動教育、社福、公衛機構合作,獎勵成人參與全人發展、身心健康課程與活動,強化社群連帶與韌性;並提升社區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載能,積極協助民眾調解身心生活困境,完善「不拋下任何人」的社會安全網。
 +
 
 +
===五、不要窮忙要安居:推進台灣成為安居社會===
 +
 
 +
教育是個體與群體的向上向善成長發展的過程與孕育體系。凡涉及向上向善成長發展的事務領域,皆須教育參與。因此,教育不但是社會之根,也最有條件成為編織社會之網。秉持這樣的信念,教育/學習再公共化之於我們是目的,也是串連各界共同推進台灣成為「安居社會」的關鍵途徑。我們提議善用教育之於社會更新的能量,持續跨界聯合推動:
 +
 
 +
====1. 加課資本利得稅,租稅負擔率恢復到18%====
 +
 
 +
當前全球財富不均的問題日益嚴重,導致社會分裂,加重貧富差距,增加了社會不穩定的風險。租稅負擔率是指國家對GDP的稅收佔比。過去,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曾達 20% 以上,但近年來卻逐漸下降。這導致政府財政收入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也使得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因此,應該加課資本利得稅以恢復租稅負擔率到 18% ,讓社會將更多資源交給集體,除了平衡財富分配、增加社會的公平性和穩定性之外,也才有財源去落實各項公共服務,邁向「台灣社會共同體」。
 +
 
 +
社會要促進經濟發展,除了形成資本進行生產投資以外,也要讓人民有錢,可以進行食衣住行育樂健等方面的消費,帶動需求,使投資生產發生意義。所以適度加課資本利得稅,重分配給底層人民,長遠看還可以促進經濟成長。
 +
 
 +
資本利得是指投資人從股票、債券、房地產等投資工具中所獲得的獲利。然而,在現行稅制,資本利得的稅率相對於勞動所得的稅率較低。因此,應該對資本利得加稅,平衡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收入差距。但具體執行上,應該注意加強監管與稽核,減少逃漏稅,以確保稅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此外,在加課資本利得稅和恢復租稅負擔率到 18% 等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中,應該強調透明公開,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政策目標和效果,並參與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過程。
 +
 
 +
第一項是以下八項訴求的基礎。缺了這一個,其他訴求形同畫餅,難以達成。
 +
 
 +
====2. 全民國防====
 +
 
 +
面對地緣張力升溫,大國衝突加劇,人民必須知道:戰爭是歷史常態,且隨時可能會發生。因此,我們亟需合理推動全民備戰,「做好且做對」戰爭準備,建立「可信的威懾」,遏阻侵略發生。且讓民眾熟悉戰時武具、防衛、醫療、後勤與民生設備使用方式,了解與體會「戰時節奏」,當戰爭來臨時,具備保護自己、維繫戰時社會運作的能力與準備。與此同時,我們也重視人民非政府身份之於推動和平的重要性,鼓勵透過加深民間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徑,促進各國民間促進和平、拒絕參戰之意識。透過發展差異化優勢,加強國際對台灣社會與產業之依存性,提升國際維繫台灣和平之需求。
 +
 
 +
====3. 居住正義====
 +
 
 +
#推動社會住宅: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社會住宅的發展,提供適當的住屋,緩解居住不易的問題,另外,加強社會住宅的建設和管理,為弱勢群體提供適當的住房,增加社會住宅的供應量和提高品質。同時,政府也應該推動居住空間的多元化,提供不同類型的住宅以滿足不同人口組成的住房需求。
 +
#建立住房保障制度:政府應該加強住房補貼制度的建設和管理,提高補貼的標準和覆蓋範圍,使得低收入戶和弱勢族群都能夠得到適當的住房補貼。此外,政府也應該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包括住房補貼、補貼貸款、租屋補貼等,以提高住房保障的覆蓋範圍和標準。
 +
#建立住房租賃市場:政府應建立住房租賃市場,健全租賃市場的透明化,租屋人的保障(屋況、定期貨契約),提供租賃屋的清潔、安全、維護等保障措施,加強租賃市場監管,限制房價上漲幅度,緩解房價過高的問題,以提升租戶的居住權利。
 +
#改善租屋環境:政府應加強對租屋市場的管理和監管,加強租屋合約的保障,提高租屋環境的品質,保障租戶的權益。
 +
#落實平均地權條例:遏止炒房,包括限制換約轉售,重罰炒房行為,最高可處新台幣5000萬元;增訂檢舉獎金制度;私法人購屋改為許可制,且5年內不得移轉。
 +
 
 +
====4. 完善長照====
 +
 
 +
#增加長照資源:政府應該加強長照資源的投入,包括人力、經費和設施等,以提升長照服務的品質和覆蓋率,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照顧負擔,尤其應保障弱勢家庭的長照需求。
 +
#建立完整的長照體系:政府應建立完整的長照體系,包括社區照護、家庭照護、機構照護、專業照護等多元化的服務,以滿足不同需求的長者及其家庭的照護需求。此外,政府還應該提供誘因及協助,鼓勵社區志工和民間組織參與,擴大家庭照護和社區照護的覆蓋率,讓長者能夠在家中和社區中就享有完善的照護服務。
 +
#促進長照效能:政府應促進科技應用於長照服務中,例如智慧居家、遠距照護、醫療器材等,以提高照護效率和品質;加強跨部會合作,推動長照政策的整合性和協調性,以提高政策的執行效能。
 +
#提高照護品質:政府應該透過加強長照服務專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關注照護人員的權益和福利,提供照護人員良好的工作環境,以確保照護服務品質。
 +
 
 +
====5. 尊嚴就業====
 +
 
 +
#提高工資水平,建立職業尊嚴:台灣近年來薪資增長率偏低,與物價上漲不相稱,許多人陷入「工作貧窮」的窘境。政府應透過相關法規和政策,推動企業加薪,提高工資水平,使勞工得到合理的報酬,並透過提升福利、職涯發展等措施,讓員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的價值,從而提升職業尊嚴感。
 +
#推動工時彈性:台灣企業的過勞文化由來已久,員工工時長而無法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政府應制定法規和政策,鼓勵企業實施工時彈性,提高工作效率,並讓員工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提升生活品質。
 +
#協助青年在地就業與穩定就業:政府應該利用新創技術改造民生服務業(例如水電維修、長照服務)形象,以吸引青年就業;協助相同技能青年組成工作者合作社,跳脫個人創業風險及平台業者的剝削。
 +
#打造安全友善職場:落實職安法令,加強職場安全;政府應透過相關法規和政策,推動友善職場的建立,以改善工作環境、防止霸凌、性騷擾等問題,並提供職場健康、心理諮商等措施,讓員工能夠享受更好的工作品質。
 +
#推動職場平等:政府應透過相關法規和政策,防止各種就業歧視,讓女性、高齡國民、身心障礙者、不同族裔者、不同信仰者等都能夠擁有公平的就業機會;同時在職場中實現性別、種族、信仰和價值觀差異性的尊重,建立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職場文化。
 +
 
 +
====6. 安心生育====
 +
 
 +
#建設公共托育網絡:台灣的公共托育設施與需求不平衡,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山區和原住民地區,缺乏公共托育設施的問題比較嚴重。因此,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公共托育網絡,以提供更多的托育服務。
 +
#提升托育品質:公共托育設施的品質是影響父母是否願意使用公共托育服務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加強托育人員的培訓和專業能力,以提升托育服務的品質。
 +
#降低托育費用:公共托育服務需要財政支持,但目前的托育費用仍然偏高,對低收入家庭來說是負擔。因此,需要採取措施降低托育費用,以便更多家庭能夠使用公共托育服務。
 +
#穩住托育人員的勞動條件:托育人員的薪資和福利也是影響公共托育服務品質的因素之一。由於托育人員的薪資偏低,加上工作壓力大,導致人員流失率高,影響托育服務的穩定性。因此,需要增加托育人員的薪資和福利,提高托育人員的職業價值和社會地位。
 +
#整合並妥善管理托育資源:目前台灣的公共托育資源分散,管理較為分散和混亂。因此,需要進行資源整合和管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以提高公共托育服務的整體品質和服務水平。
 +
#提供彈性的托育方案:政府應提供更多元化和彈性的托育方案,如夜間托育、周末托育等,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提高公共托育服務的覆蓋面和適應性。
 +
#加強公共托育政策溝通:政府應加強溝通,提高公眾對公共托育的認識和接受度,鼓勵更多家長使用公共托育服務,進一步促進公共托育的發展。
 +
 
 +
====7. 學校改革====
 +
 
 +
#在各級學校導入「自主學習課程泡泡」,由小處驅動學校教育由下而上的學習文化變革。
 +
#針對中離生、中輟生、法院安置青少年、高關懷學生、生涯方向迷惘的「待定向青少年」,透過整合社會全人資源、走入真實世界、支持自主適性發展,扭轉「切割、分層、標籤化、污名化」的教育治理模式,使其「自造公民素養」。
 +
#透過修法改善家長勞動條件,支持家長法定投入親職陪力、參與子女教育與「學習基地治理網絡」,強化由下而上的社會安全網韌性,減少社會孤立與家庭悲劇。
 +
 
 +
====8. 終身賦能====
 +
 
 +
#跨部會合作,鼓勵大學、社區大學、職業訓練機構、高中職、企業與獨立教育工作者組成彈性學習網絡,並基於「准永久與不可竄改性的工作學習歷程系統」與「勞工法定有薪學習時數」,使青壯年學習者與就業者更靈活地在就業與專業學習之間切換,豐富學習形態,使生涯發展更彈性,提升社會與文化資本。
 +
#推動教育、社福、公衛機構合作,獎勵成人參與全人發展、身心健康課程與活動,強化社群連帶與韌性;並提升社區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載能,積極協助民眾調解身心生活困境,完善「不拋下任何人」的社會安全網。
 +
 
 +
====9. 推動非貨幣本位的合理基本收入制度====
 +
 
 +
為改善既有社會福利永遠有「漏網之魚」的弊病,將「合理基本收入」納入政治議程,並擬以能源等非貨幣單位為本,避免資本市場對社會福利制度之侵蝕。

2023年5月11日 (四) 18:01的最新修訂版本


公共教育4.0:以教育再生社會連結,轉化窮忙、孤立與少子高齡化危機

「不平等的自由」與「孤立的個人」

許多南韓青年戲稱他們的國家為「地獄朝鮮」。因為,他們只要不夠有錢從小讀好學校,累積各種光環與成就,就幾乎不可能考上好大學,進而與進大財閥工作絕緣。一旦與大財閥絕緣,也就意味著再怎麼努力工作也不可能翻身,甚至只能靠「自殺」脫離地獄。

在日本,除了勞動契約不固定、往往陷於窮忙的「飛特族(freeter)」,足不出戶的「繭居族(hikikomori)」也不斷增加。其實,相比雇主靠錢換信用買忠誠,上班族上居酒屋買醉搏感情,許多人成為繭居族,只是因為無法適應「交易化/異化」的人我關係,或者在沒錢的情況下,不知還能如何與人建立連結。

美國大多公立學校仍在「背多分」乃至「體罰」,且霸凌、毒品問題充斥。採取進步、自由的教育模式的,其實通常是昂貴的私校。這種現實下,學校教育不只難以讓窮人翻身,反而往往使之受困。若披荊斬棘,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大學學費過去幾十年不斷攀升,學生所背負的大學學貸已經超過全國信用卡貸款總額。龐大的債務,連昔日支撐「美國夢」的許多中產階級子女都不再擁有冒險、創新的底氣,使美國創新領先的國家優勢出現衰退;當生活中「公共wifi」「公廁」這些基本需求都不乏「收費」,中產階級子女跌入「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漩渦者更比比皆是——何況窮人?

上述國家,雖國情不同,矛盾相異,都有以下關鍵共通點:一方面,社會往往將成敗的個人因素看得太重,忽略支持體系的落差如何影響每個人的命運。一方面,消費能力之於個人福祉也變得越來越關鍵——隨著時間、心力、甚至可以相互依賴的人變得越來越稀缺,「安貧樂道」也逐漸不再可能。

作為教育人,我們不禁反思:經過教改三十年努力,台灣教育自由化了——但社會可曾變得更平等?學習個人化了——但人我關係是否也變得日益孤立?

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能力的養成,更是關係與慣性的形塑。然而,「學習者中心」與「顧客至上」間的微妙差異不易拿捏,「教育選擇權」也容易被扁平地解讀為「自由交易(自由市場)」。若忽略「學習者中心」體現的「公民作主」,「教育選擇權」連帶的「學習經營責」,教育容易失去民主精神、只剩空洞的商品。

教育與福祉商品化加劇生存負擔,捲動「窮忙—社會孤立」之惡性循環

失去民主精神的「教育商品化」,不但使孩子因家庭經濟能力不同,在資本堆砌的軍備競賽中拉出差距;更使「交易」主導人格型塑,讓下一代越來越缺乏不賴金錢交易、不涉利益交換的關係體驗。於是,青年「窮忙」與社會連結的稀薄化、人我關係的孤立化交互加劇,落入越來越仰賴貨幣,收入成長卻跟不上支出增幅,只能犧牲社會連結、繼續「窮忙」的輪迴,僅少數得以「超生」。

如果學校繼續單打獨鬥,不與社會跨界協作,也將隨少子化陷入更深的「教育商品化」漩渦。面對學生減少伴隨的收入減少,乃至裁廢校問題,「裁廢低績效部門(如人文社會領域)」「提高每單位售價(如調漲學費)」「開發新產品(如增加收費名目)」等「商品化」措施已是各級學校現在進行式,對學子與民主社會的未來可謂飲鴆止渴。

此外,生成式AI(人工智能)以指數化速率進化並普及,不但因強大的知識傳遞功能加劇學校的生存壓力,更使私有集團挾強大的資料吞噬力與運算力,以新時代的「私有、私治、私享」挑戰得來不易的「民有、民治、民享」。若缺乏協作、監管與問責,由各級學校、教育機構/團體自行其是,生成式AI之於教育軍備競賽中的不但可比「核武」,教育亦將成為資本壟斷、科技專制、「無用階級」的幫凶。

五大倡議,邁向「公共教育4.0」

若說台灣的「公共教育1.0」普及全民識字率,「公共教育2.0」切斷國家對教育的全面監控,「公共教育3.0」還學習主權於人民——在此歷史叉路口,台灣教育必須「再公共化」,邁向「公共教育4.0」:以教育再生社會連結,轉化窮忙、孤立與少子高齡化危機。

因此,我們宣佈成立「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推動以下五大議題拋磚引玉,期待促進對話、凝聚社會共識:

一、少子危機變轉機:以適當立法因應新生兒縮減潮

面對新生兒勢必縮減的事實,如何將進一步商品化的壓力轉化為深化社會合作連結的契機?我們提議:

  • 改變各級政府機關「消化預算」的積習,將中央與地方預算賸餘滾存於「教育發展基金」,供未來年度繼續使用,避免過度依賴「教育商品化」手段轉嫁經費壓力於學生家庭。
  • 以地區中的高中或大型國中為中心,將地區內的高中小編成「學習基地網絡」:促進混齡、跨基地學習,並活化校園用地作為社區中心、防災救護中心、樂齡中心、學前教育中心、創新中心等,避免人口流失、達成國民教育與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多贏。

二、合作育幼不孤立:學前教育公共化

隨社會高齡化等社會結構變遷,如何減少青年組織家庭、孕育子女的沉重負擔?我們希望在「尊重業者的經營選擇」與「維持多元的幼兒教育生態」兩個前題下,推動學前教育的支持體系:

  • 政府以「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支撐學前教育成為一項「公共服務」,使任何鄉、鎮、地區都能平價取得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並依家庭情形調整適配資源支持。
  • 支持公立或公辦民營學前教育機構參與「學習基地網絡」,落實「同村共養(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促進由下而上的社會連結與相互扶助文化,避免家庭因學前教育、託幼服務全面商品化,長年落入單打獨鬥的社會孤立與疏離,更期許強化特殊境遇家庭(如身心障礙、非婚生子女等)之有機社會支持網絡。

三、自主學習人人可:自主學習公共化

自主學習是民主社會的核心素養。然而,將自主學習外包給實驗教育,而實驗教育又面臨商品化趨勢,自主學習不但有落入「顧客至上」的窄化異化之虞,被制式教育邊緣化的孩子也得不到其亟需的賦能。因此,我們提議:

  • 在各級學校導入「自主學習課程泡泡」,由小處驅動學校教育由下而上的學習文化變革。
  • 針對中離生、中輟生、法院安置青少年、高關懷學生、生涯方向迷惘的「待定向青少年」,透過整合社會全人資源、走入真實世界、支持自主適性發展,扭轉「切割、分層、標籤化、污名化」的教育治理模式,使其「自造公民素養」。
  • 透過修法改善家長勞動條件,支持家長法定投入親職陪力、參與子女教育與「學習基地治理網絡」,強化由下而上的社會安全網韌性,減少社會孤立與家庭悲劇。

四、支持網絡靠學群:終身學習公共化

在人口高齡化、產業自動化、就業零工化、福祉商品化等多重社會趨勢夾殺之下,社會中堅的青壯年人口日益困於照護、疲於生計。這使青壯年越來越難以建立有意義的社會連結,以致生命遭逢困頓或變故,往往沒人接住——長久以往,逐步侵蝕社會信任與安全網,滋生悲劇。因此,我們提議:

  • 跨部會合作,鼓勵大學、社區大學、職業訓練機構、高中職、企業與獨立教育工作者組成彈性學習網絡,並基於「准永久與不可竄改性的工作學習歷程系統」與「勞工法定有薪學習時數」,使青壯年學習者與就業者更靈活地在就業與專業學習之間切換,豐富學習形態,使生涯發展更彈性,提升社會與文化資本。
  • 推動教育、社福、公衛機構合作,獎勵成人參與全人發展、身心健康課程與活動,強化社群連帶與韌性;並提升社區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載能,積極協助民眾調解身心生活困境,完善「不拋下任何人」的社會安全網。

五、不要窮忙要安居:推進台灣成為安居社會

教育是個體與群體的向上向善成長發展的過程與孕育體系。凡涉及向上向善成長發展的事務領域,皆須教育參與。因此,教育不但是社會之根,也最有條件成為編織社會之網。秉持這樣的信念,教育/學習再公共化之於我們是目的,也是串連各界共同推進台灣成為「安居社會」的關鍵途徑。我們提議善用教育之於社會更新的能量,持續跨界聯合推動:

1. 加課資本利得稅,租稅負擔率恢復到18%

當前全球財富不均的問題日益嚴重,導致社會分裂,加重貧富差距,增加了社會不穩定的風險。租稅負擔率是指國家對GDP的稅收佔比。過去,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曾達 20% 以上,但近年來卻逐漸下降。這導致政府財政收入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也使得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因此,應該加課資本利得稅以恢復租稅負擔率到 18% ,讓社會將更多資源交給集體,除了平衡財富分配、增加社會的公平性和穩定性之外,也才有財源去落實各項公共服務,邁向「台灣社會共同體」。

社會要促進經濟發展,除了形成資本進行生產投資以外,也要讓人民有錢,可以進行食衣住行育樂健等方面的消費,帶動需求,使投資生產發生意義。所以適度加課資本利得稅,重分配給底層人民,長遠看還可以促進經濟成長。

資本利得是指投資人從股票、債券、房地產等投資工具中所獲得的獲利。然而,在現行稅制,資本利得的稅率相對於勞動所得的稅率較低。因此,應該對資本利得加稅,平衡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收入差距。但具體執行上,應該注意加強監管與稽核,減少逃漏稅,以確保稅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此外,在加課資本利得稅和恢復租稅負擔率到 18% 等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中,應該強調透明公開,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政策目標和效果,並參與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過程。

第一項是以下八項訴求的基礎。缺了這一個,其他訴求形同畫餅,難以達成。

2. 全民國防

面對地緣張力升溫,大國衝突加劇,人民必須知道:戰爭是歷史常態,且隨時可能會發生。因此,我們亟需合理推動全民備戰,「做好且做對」戰爭準備,建立「可信的威懾」,遏阻侵略發生。且讓民眾熟悉戰時武具、防衛、醫療、後勤與民生設備使用方式,了解與體會「戰時節奏」,當戰爭來臨時,具備保護自己、維繫戰時社會運作的能力與準備。與此同時,我們也重視人民非政府身份之於推動和平的重要性,鼓勵透過加深民間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徑,促進各國民間促進和平、拒絕參戰之意識。透過發展差異化優勢,加強國際對台灣社會與產業之依存性,提升國際維繫台灣和平之需求。

3. 居住正義

  1. 推動社會住宅: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社會住宅的發展,提供適當的住屋,緩解居住不易的問題,另外,加強社會住宅的建設和管理,為弱勢群體提供適當的住房,增加社會住宅的供應量和提高品質。同時,政府也應該推動居住空間的多元化,提供不同類型的住宅以滿足不同人口組成的住房需求。
  2. 建立住房保障制度:政府應該加強住房補貼制度的建設和管理,提高補貼的標準和覆蓋範圍,使得低收入戶和弱勢族群都能夠得到適當的住房補貼。此外,政府也應該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包括住房補貼、補貼貸款、租屋補貼等,以提高住房保障的覆蓋範圍和標準。
  3. 建立住房租賃市場:政府應建立住房租賃市場,健全租賃市場的透明化,租屋人的保障(屋況、定期貨契約),提供租賃屋的清潔、安全、維護等保障措施,加強租賃市場監管,限制房價上漲幅度,緩解房價過高的問題,以提升租戶的居住權利。
  4. 改善租屋環境:政府應加強對租屋市場的管理和監管,加強租屋合約的保障,提高租屋環境的品質,保障租戶的權益。
  5. 落實平均地權條例:遏止炒房,包括限制換約轉售,重罰炒房行為,最高可處新台幣5000萬元;增訂檢舉獎金制度;私法人購屋改為許可制,且5年內不得移轉。

4. 完善長照

  1. 增加長照資源:政府應該加強長照資源的投入,包括人力、經費和設施等,以提升長照服務的品質和覆蓋率,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照顧負擔,尤其應保障弱勢家庭的長照需求。
  2. 建立完整的長照體系:政府應建立完整的長照體系,包括社區照護、家庭照護、機構照護、專業照護等多元化的服務,以滿足不同需求的長者及其家庭的照護需求。此外,政府還應該提供誘因及協助,鼓勵社區志工和民間組織參與,擴大家庭照護和社區照護的覆蓋率,讓長者能夠在家中和社區中就享有完善的照護服務。
  3. 促進長照效能:政府應促進科技應用於長照服務中,例如智慧居家、遠距照護、醫療器材等,以提高照護效率和品質;加強跨部會合作,推動長照政策的整合性和協調性,以提高政策的執行效能。
  4. 提高照護品質:政府應該透過加強長照服務專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關注照護人員的權益和福利,提供照護人員良好的工作環境,以確保照護服務品質。

5. 尊嚴就業

  1. 提高工資水平,建立職業尊嚴:台灣近年來薪資增長率偏低,與物價上漲不相稱,許多人陷入「工作貧窮」的窘境。政府應透過相關法規和政策,推動企業加薪,提高工資水平,使勞工得到合理的報酬,並透過提升福利、職涯發展等措施,讓員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的價值,從而提升職業尊嚴感。
  2. 推動工時彈性:台灣企業的過勞文化由來已久,員工工時長而無法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政府應制定法規和政策,鼓勵企業實施工時彈性,提高工作效率,並讓員工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提升生活品質。
  3. 協助青年在地就業與穩定就業:政府應該利用新創技術改造民生服務業(例如水電維修、長照服務)形象,以吸引青年就業;協助相同技能青年組成工作者合作社,跳脫個人創業風險及平台業者的剝削。
  4. 打造安全友善職場:落實職安法令,加強職場安全;政府應透過相關法規和政策,推動友善職場的建立,以改善工作環境、防止霸凌、性騷擾等問題,並提供職場健康、心理諮商等措施,讓員工能夠享受更好的工作品質。
  5. 推動職場平等:政府應透過相關法規和政策,防止各種就業歧視,讓女性、高齡國民、身心障礙者、不同族裔者、不同信仰者等都能夠擁有公平的就業機會;同時在職場中實現性別、種族、信仰和價值觀差異性的尊重,建立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職場文化。

6. 安心生育

  1. 建設公共托育網絡:台灣的公共托育設施與需求不平衡,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山區和原住民地區,缺乏公共托育設施的問題比較嚴重。因此,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公共托育網絡,以提供更多的托育服務。
  2. 提升托育品質:公共托育設施的品質是影響父母是否願意使用公共托育服務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加強托育人員的培訓和專業能力,以提升托育服務的品質。
  3. 降低托育費用:公共托育服務需要財政支持,但目前的托育費用仍然偏高,對低收入家庭來說是負擔。因此,需要採取措施降低托育費用,以便更多家庭能夠使用公共托育服務。
  4. 穩住托育人員的勞動條件:托育人員的薪資和福利也是影響公共托育服務品質的因素之一。由於托育人員的薪資偏低,加上工作壓力大,導致人員流失率高,影響托育服務的穩定性。因此,需要增加托育人員的薪資和福利,提高托育人員的職業價值和社會地位。
  5. 整合並妥善管理托育資源:目前台灣的公共托育資源分散,管理較為分散和混亂。因此,需要進行資源整合和管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以提高公共托育服務的整體品質和服務水平。
  6. 提供彈性的托育方案:政府應提供更多元化和彈性的托育方案,如夜間托育、周末托育等,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提高公共托育服務的覆蓋面和適應性。
  7. 加強公共托育政策溝通:政府應加強溝通,提高公眾對公共托育的認識和接受度,鼓勵更多家長使用公共托育服務,進一步促進公共托育的發展。

7. 學校改革

  1. 在各級學校導入「自主學習課程泡泡」,由小處驅動學校教育由下而上的學習文化變革。
  2. 針對中離生、中輟生、法院安置青少年、高關懷學生、生涯方向迷惘的「待定向青少年」,透過整合社會全人資源、走入真實世界、支持自主適性發展,扭轉「切割、分層、標籤化、污名化」的教育治理模式,使其「自造公民素養」。
  3. 透過修法改善家長勞動條件,支持家長法定投入親職陪力、參與子女教育與「學習基地治理網絡」,強化由下而上的社會安全網韌性,減少社會孤立與家庭悲劇。

8. 終身賦能

  1. 跨部會合作,鼓勵大學、社區大學、職業訓練機構、高中職、企業與獨立教育工作者組成彈性學習網絡,並基於「准永久與不可竄改性的工作學習歷程系統」與「勞工法定有薪學習時數」,使青壯年學習者與就業者更靈活地在就業與專業學習之間切換,豐富學習形態,使生涯發展更彈性,提升社會與文化資本。
  2. 推動教育、社福、公衛機構合作,獎勵成人參與全人發展、身心健康課程與活動,強化社群連帶與韌性;並提升社區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載能,積極協助民眾調解身心生活困境,完善「不拋下任何人」的社會安全網。

9. 推動非貨幣本位的合理基本收入制度

為改善既有社會福利永遠有「漏網之魚」的弊病,將「合理基本收入」納入政治議程,並擬以能源等非貨幣單位為本,避免資本市場對社會福利制度之侵蝕。